琵琶演奏中腔韵与汉语声调的关系_第1页
琵琶演奏中腔韵与汉语声调的关系_第2页
琵琶演奏中腔韵与汉语声调的关系_第3页
琵琶演奏中腔韵与汉语声调的关系_第4页
琵琶演奏中腔韵与汉语声调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琵琶演奏中腔韵与汉语声调的关系

在琵琶的表演中,房间的魅力包括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演奏体系,即声音和演奏的节奏。音腔体现在琵琶演奏中的推、拉、绰、注等不同的演奏体系。音腔出自沈恰的《音腔论》是指带腔音响的变化和运动的形态,即在本位音高上产生“变化音高”的过程。在中国民族音乐、戏曲、说唱等声腔艺术中,不同的主体基调、风格、流派和音响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音形态的运动规律。韵味是指演奏者在音腔演奏的基础上,运用吟、揉、打、带等润色技法,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对音腔演奏美感形式的理解及表达方式的概括。本文将从琵琶演奏中腔韵与汉语声调声韵的关系和腔韵的表现功能、审美功能展开讨论。一、琵琶的腔韵和汉语的声调和韵1.地方音的音腔特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中国汉民族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风格大多数是受声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特定的音乐形态,以音高趋向变化为主体的音形态是受声调中的四声趋向影响和制约,所谓声调是指汉语单个字音的音高趋向和不同字音之间相对的音高关系”。1我国声调按照高低升降的音高趋向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唐代释处忠曾对其音高趋向做了较形象的描述:“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轻而远,入声直而促”。元朝周德清编定《中原音韵》将音调改为阴、阳、上、去四声,从此奠定了现代汉语的语音基础,现代语言学家将有声调的语音中音节相对高度及其升降变化称为“调值”。按照五度调值标准把北方声调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音高趋向分别称为高平、中升、降升和全降来形容声调的高低升降。如图1各地不同的语言差异,主要取决于各地方声调的调类和调值。调类是声调的类别名称,调值是声音变化趋向的运动形态。这种运动形态与音乐中的音高运动形态极为相似,各地不同的语言差异决定其方言声调的音高趋向,从而影响各地方音乐风格的趋向。“音乐中的声音虽然是非语义性的,但音响与语言表情音调及非语言的表情音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⑵汉语中的声调因素对琵琶音腔的影响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中,表达不同音乐风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运用滑音和装饰音的表现技法,体现在琵琶音腔演奏中的滑音和装饰音都有其独自的演奏技法和名称,即推、拉、绰、注等,他们与汉语声调中的音高趋向有很多相近之处。琵琶的滑音演奏技法可分为上滑音、下滑音、上回滑音和下回滑音等。上滑音的演奏方法:运用“推”、“拉”的演奏技法,使手指按在本位音向里推进或向外拉出(如35¯¯¯¯35¯或61˙¯¯¯¯)61˙¯),演奏效果为上滑音,其音腔与汉语声调中的“阳平”非常相近。下滑音的演奏方法:运用“推复”或“拉复”的演奏技法,使手指按在本位音向里推进或向外拉出的变化音高回复至本位音(如53¯¯¯¯53¯或1˙6¯¯¯¯)1˙6¯),演奏效果为下滑音,其音腔与汉语声调中的“去声”非常相近。上回滑音和下回滑音的演奏方法:左手按住本位音向里推进或向外拉出的变化音高回复至本位音后在作里推进或向外拉出的变化音高,(如535)其音腔与汉语声调中的“上声”十分相似。“绰”、“注”是指左手按住本位音向音高方向滑至所需的音高为“绰”(35¯¯¯¯(35¯、56¯¯¯¯56¯、61˙¯¯¯¯61˙¯等);由本位音向低音方向滑至所需的音高为“注”(1˙6¯¯¯¯(1˙6¯、65¯¯¯¯65¯、32¯¯¯¯32¯等),其演奏技法不同于“推”、“拉”;但音腔效果均相同。下面将汉语中的声调因素与琵琶音腔演奏做简单比较:如图2通过以上的简单比较,说明琵琶演奏中的音腔与汉语声调中的调值有着密切的联系,琵琶演奏中“推”、“拉”、“绰”、“注”的演奏和声调中调值的高低升降,音高都具有音高趋向变化和乐音形态的内部运动的规律性。2.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音腔演奏技法中国汉语是一字一音节的单音节字,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每个音节包含着若干个音素。汉语中的字音是由声韵调组成。声韵是以音节形式来表述的,它包含着元音和辅音两大元素,元音(或叫母音)是汉语语音的主要部分,辅音(或叫子音)只有和元音配合才构成为音节。由于受元音和辅音(即母音和子音)的影响构成汉语特有的发音形态,根据这种发音形态把音节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三个部分。“字头”是一字之始,既要准确,又要有力,并富有弹性。“字腹”是字音中发音最响亮的部分,字音的延长主要在字腹上。“字尾”是字音的韵尾(也称收声),字尾所占的发音时值较短。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民间演唱艺术和戏曲说唱艺术根据这些汉字的发音特点,总结出较系统的“以字行腔、行腔归韵”的演唱体系。而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中,无论曲调和素材大多从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衍生、发展而成。⑵汉语中的声韵因素对琵琶演奏中音韵的影响琵琶演奏中的腔韵艺术表现体现在腔和韵的两个方面。演奏者不仅要掌握音腔的演奏规律,更需要对音腔中的韵味加以深入地研究。琵琶演奏中除运用“推”、“拉”、“绰”、“注”的音腔演奏技法外,也常常运用“吟”、“揉”、“打”、“带”的演奏技巧来加强乐曲音腔中的润色效果。“吟”、“揉”是演奏者通过手指按音在弦上作横向的屈伸动作,使弦体的张力发生改变,音高产生波动状态的运动形式。它常常同音腔的表现技法配合运用,因此,掌握“吟”、“揉”技法运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打”、“带”是琵琶演奏中装饰加花的表现性技巧。这些演奏技巧也是创造音韵美感不可缺少的表现元素。在这些表现元素和每个乐音的内部都存在着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运动形态,这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运动形态的改变,对乐曲的风格、乐意、情绪、流派的表达产生直接的影响。下面我们借助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相应地把单体乐音分为音头、音腹和音尾三部分。说明吟、揉产生波动状态运用于三个不同部位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演奏效果。①运用音头、音腹和音尾时,乐音的结构完整充实,音质清晰通透、明亮流畅,善于表现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轻缓飘逸的风格特点。②运用音头、音腹时,乐音的结构为音头、音腹较丰满,尾音收复的演奏效果。多用于情绪较为饱满、激动的音乐表现,由于音尾音波的收复和停止,使乐句有疑问之感,后句必有肯定句的出现。③运用音腹和音尾时,发音较含蓄内敛,音腹和音尾有充分的余音保持。一般用于突出韵味的强调和推拉过程后的配合运用,加强突出演奏的韵味和音乐的感染力。④只运用音腹时,发音则更加含蓄内敛,细腻深沉。常表现宁静、安详、沉思等方面的情感。(如图3)综上,由于波动状态运用于乐音不同的部位,使乐音内部结构形式和运动形态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情韵、意韵、乐韵和神韵等表现功能的变化。二、行腔归韵的技法特性琵琶演奏中腔韵的风格、情绪、情感张力及意境神韵的表现,都必须以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过程为表现空间,并通过演奏者的理性思维,以及手指对琴体、琴弦张力变化的准确把握和运用自如的控制能力,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琵琶演奏中,无论是行腔归韵、意境韵味方面,还是情感表达、内心倾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无以伦比的表现优势。腔韵的表现功能从三个方面体现:1、具有表现格调高雅、抒情写意的意境性功能琵琶演奏艺术讲究声腔韵味的运用,腔韵具有特殊音形态表现功能,运用其乐器所特有的推、拉、绰、注、吟、揉、打、带等演奏技法,在音质、音色、幅度、力度的配合下,体现出它特有的表现魅力。以传统琵琶文曲《春江花月夜》和《月儿高》为例,这是两首乐曲都是以景抒情的经典作品,其行腔归韵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春江花月夜》的主体基调是柔美抒情、清新淡雅音乐风格,这种主体基调决定乐曲中推、拉、吟、揉演奏状态的运用。在音腔方面,运用圆润平静、细腻委婉的长滑、慢滑、柔滑、虚滑等演奏技法;在音韵方面,运用平缓松弛、舒展柔和的揉弦方式,使音乐表现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起伏跌宕的行腔归韵,描绘出一幅山青水秀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月儿高》同样是抒情写意的传统文曲,作品具有高雅华美、大气非凡、深远浑厚的气韵,表现大自然和宇宙空间的博大精深。在演奏行腔归韵方面,多采用长滑、慢滑和尾音柔滑的演奏特点,在音韵方面,运用幅度宽大的中速揉弦,并采用吟揉与推拉的复合运用,使演奏通爽流畅、气韵非凡,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宇宙空间感受。2、具有表现个性鲜明、色彩浓郁的风格性功能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地方音乐、戏曲、说唱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文化底蕴,对琵琶腔韵及地方风格表现都具有直接的、深层次的影响,除掌握不同地域风格音乐中的音阶、调式、旋法、节奏等风格特点外,需掌握各地方语言特点和发音规律,对于演奏风格的把握和行腔归韵的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⑴表现河南音乐风格特征:琵琶曲《高山流水》是一首河南板头曲。其主要音乐风格运用雅乐七声调式,由于受地方语言声调中音高趋向的影响,在腔韵的表现方面是行腔干净利落、直率洒脱,滑音过程不拖泥带水,简洁通爽。加强在音头和音腹的重揉运用,极富个性。并多次运用无名指吟、推的复合演奏,这种演奏技法是琵琶演奏河南音乐风格所特有的。⑵表现苏州评弹风格特征:《江南三月》是一首典型苏州评弹风格的乐曲。快板部分活泼轻巧、音点清脆、行腔流畅和不断的重音变化,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慢板部分行腔归韵的演奏细腻、柔美、委婉,演奏装饰音、滑音平稳稍慢,采用音波较小和细密的吟揉润音动作。⑶表现陕西音乐风格特征:《渭水情》这是一首以陕西秦腔音乐素材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曲运用清商音阶,并借鉴秦腔中花音和苦音的创作手法,在腔韵的表现方面,“把音乐看作一个带腔音响的整体,一个音的系列,带腔的音做为调式的基本结构单位,调式音级应当被看作是音腔体表现出来的基本单位,而音波则把这些基本音位无间隙的连接起来。”3运用流畅线性的演奏技法和推、拉、吟、揉的腔韵技法,在音腔和音韵的表现中极为丰富,腔中有韵,韵中有情,表现秦韵中细腻、委婉、淳朴、豪放的风格特征。3.具有表现内心诉说、情感张力的倾诉性功能在琵琶演奏艺术中,表现内心诉说、情感张力的乐曲笔笔皆是,如《塞上曲》、《诉》、《陈隋》、《狼牙山五壮士》、《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这正是琵琶表现的艺术魅力所在。《塞上曲》乐曲是以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和诉说,描写封建社会宫廷妇女内心苦闷、哀怨、惆怅、悲愤的情绪。在演奏腔韵的把握上有以下几方面:⑴讲究虚实音的配合运用,产生音色对比特点。虚音的柔和空渺表现古代妇女惆怅、哀怨的情绪,实音的演奏需柔中带刚,体现悲愤之情。⑵讲究腔韵演奏中运用速度和力度的变化特点。在“春苑秋思”段落中,表达委婉、哀怨的情绪时,需运用较缓慢的推、拉滑音演奏技法,强调音与音之间过渡中细腻的行腔变化。⑶讲究润音演奏中运用快慢幅度的变化特点。琵琶演奏中的吟、揉是在一个音符上的变化及运用,对于快而大、快而小、慢而大和慢而小的吟、揉幅度的运用及控制能力,应体现在音乐的韵味和情感中。如“湘妃泪”段落中最具悲愤色彩的乐句,无名指“sol”音的推进后,运用快而大幅度的吟揉弦配合,使音回滑之本位音上,给人以如泣如诉之感,表现古代妇女内心压抑、悲愤极至的情感。三、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在琵琶表演艺术中,腔韵具有特殊的音形态运动规律及强大的表现功能。汉斯立克提出:音乐美学应以音乐所特有的美为根据,从他自己的特殊条件中检索它的自律性,这种特殊的美在于“乐音的运动形式”。4琵琶演奏中具有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从审美角度上更体现其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意性及自我个性。琵琶腔韵演奏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腔韵的形态美感、腔韵的律动美感和腔韵的神韵的美感。1.虾的主观主体及技法在琵琶腔韵演奏艺术的过程中,包含着音形态运动过程和肢体运动过程的两个层面,而每个层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演奏标准、技术指标和表现性技巧的运用。⑴在琵琶腔韵演奏艺术中音形态的运动过程,是以音的变化为主体来表现音乐作品。琵琶演奏中音形态运动变化产生了腔韵艺术和丰富的音色变化元素,这些元素的特点表现为两方面:其一:主体情感表现的需要决定腔韵中的音形态过程的音腔变化。在腔韵演奏中的音形态是离不开诸多元素的配合,在琵琶演奏中左手按音体系的方向、角度、速度、力度等变化,滑音中的推、拉、吟、揉的音质的虚实、长短变化及运用,这些变化元素是由音乐情感的表现所决定。如《平沙落雁》中“霜天雁叫”运用慢与快、柔与刚、短而巧的推拉滑音手法并配合力度的强弱变化,生动形象的描绘出雁阵横空在宽广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鸣叫翱翔。其二:主体情感表现的需要决定腔韵润音的色彩变化。体现腔韵演奏中音色的快慢、刚柔、浓淡、润涩、华朴、明暗、张弛等变化,同样受主体情感的表现需要所决定。如:《霸王卸甲》是琵琶乐曲中表现情感张力的代表作之一。乐曲充分运用繁多演奏技法产生无穷的音响变化和通爽硬朗的快速触弦,加大重力感和指尖的爆发力使发音刚劲、结实、爽朗,并通过音响力度的幅度变化等表现手法,刻画了“西楚霸王”的霸气和悲壮的人物形象。⑵在琵琶演奏中肢体形态的表演是表现音乐不可缺少语汇之一。在琵琶演奏艺术中,无论是基本技术动作还是表现性技巧都离不开演奏动作,“表演性技巧是以基本动作在运用中的变化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它是在音乐心理的作用下基本动作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的一种心然与自然的形态”。5琵琶演奏中通过常态的基本动作,通过理性思维过程和对音乐形象的想象联想,经过有目的有组织把音乐作品中的音色、音质、幅度、力度、速度、风格韵味及意境加以规划、布局、定位,同时也对音乐作品中肢体演奏和气息运用加以规划、定位,这样不仅有助于音乐作品的诠释,同时还可使音乐作品在演奏中不断的呈现出美感。在琵琶演奏艺术中,肢体形态演奏及音响色彩、音乐表现和腔韵演奏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腔韵表现中不同的乐曲、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意境、不同的乐思乐意、不同的色彩要求都配合与之相适应的肢体演奏动作。如传统文曲对韵味把握的分寸感则表现出“哀不可大哭,乐不可狂喜”的深沉内敛的情绪,多表现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以静中有动,动中显静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在腔韵艺术表现过程中,首先要掌握乐曲的基本情绪和演奏风格,其次要制定或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演奏意念和演奏状态来表现音乐作品。琵琶曲分为“文曲”、“武曲”、“现代曲”、“移植曲”等多种演奏风格。“文曲”以轻柔细腻、清雅秀丽、讲求韵味和意境形成古朴淡雅的演奏风格,这种演奏风格需演奏者运用“中和”之声的表演状态,以儒雅文静为肢体表演形态的配合,以求得腔韵演奏的发音圆润、浑厚、结实、柔美。如:《春江花月夜》、《青莲乐府》、《月儿高》等。运用缓慢舒长的呼吸状态配合手臂的肢体表演动作及推、拉、吟、揉细腻的运用表现出古典传统文曲悠长的韵味美感。“武曲”以豪放、刚烈、充满张力和爆发力,讲究技法和力度的运用。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都是武曲的经典之作。为表现高亢激烈的情感,演奏者必须加深呼吸,使足下发力,气贯全身,配合肢体动作的加大,使力量贯穿于手臂、手指以达到力的释放,增强了乐曲的演奏气势和乐曲情感的表达,腔韵的力度、速度、幅度的变化配合不同的表现状态。演奏中丰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乐器化演奏形式的美感,作为音乐表现的外显形式,腔韵受限于音乐作品的情感,风格表现的阈限之中。2.节拍、节奏、阴柔、音乐韵律在琵琶演奏艺术中,无论是儒雅的传统文曲还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现代曲;无论是张力宣泄的武曲还是叙事性交响乐曲,均可表现琵琶所特有的律动美感。琵琶腔韵演奏中的律动美感,主要体现为对音乐作品内在本质的准确把握和外倾表现形式的结合,这是揭示、诠释音乐作品“神”“形”皆备的方式。在律动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⑴琵琶演奏的腔韵美感适应于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的音乐律动。中国音乐作品中线性思维的审美传统决定。一般来说抒情性旋律都具有规范句法,规范节奏,善于表现抒情写意的腔韵特点。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天鹅》、《彝族舞曲》等都具有这些这点。如《彝族舞曲》在静谧而悠扬的引子之后,乐曲以优美、轻柔、细腻的旋律,运用琵琶特有的推、拉、吟、揉的腔韵技法描绘年轻姑娘轻逸俏丽的舞姿,在乐曲B段中出现坚定有力和动感的节奏,运用琵琶扫、轮、弹的组合性指法,描写青年小伙子的阳刚、潇洒、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乐曲进入柔情的慢板,倾诉衷肠的音乐旋律时,琵琶运用长轮及左手细腻的阴柔表现青年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这首乐曲中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呼吸状态和腔韵的把握来表现乐曲的内涵。⑵琵琶演奏的腔韵美感适应于吟诵叙述性的音乐律动。琵琶作品中《诉》、《狼牙山五壮士》具有典型的范例特征。如《诉》这首乐曲的引子部分作曲家将吟诵调的写作手法运用于琵琶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