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郑顺顺时的江苏太仓港与郑明周闻_第1页
宋明郑顺顺时的江苏太仓港与郑明周闻_第2页
宋明郑顺顺时的江苏太仓港与郑明周闻_第3页
宋明郑顺顺时的江苏太仓港与郑明周闻_第4页
宋明郑顺顺时的江苏太仓港与郑明周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明郑顺顺时的江苏太仓港与郑明周闻

郑和于6月9日回国。永乐九年(1411年)6月。永乐十年十一月,朱棣下旨,命郑和准备第四次下西洋。《明史·卷304·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郑和》:“(永乐)十年十一月,复命(郑)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郑和接旨后,马上找各种优秀人才补充进船队。而驻扎在江苏太仓港的郑和船队也在紧张地进行船质量检查和修补阶段的准备。太仓港离南京的龙江宝船厂很近,船厂提举司派都水分司官员率领厢长、作头、内官监匠等,对郑和的宝船进行船质查验和修补,当地水军和龙江卫所的人员参与了船质检验、造作与修补之事。《殊域周咨录·卷7》(明·严从简)记载:“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武备志·卷24)(明·茅元仪)记载郑和航海图是“自宝船厂出船从龙江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说明第三次下西洋的工部在永乐六年龙江宝船厂建造的48艘宝船,在太仓刘家港经过质量检验后被挑选出40艘宝船,组成四下西洋船队的核心。另据《明成祖实录·卷85》记载:永乐十年九月,明庭命浙江、湖广、江西和镇江建造130艘海运船;《明成祖实录·卷86》:永乐十年十一月,明庭命扬州建造海风船91艘。这些地区的船厂督造主事对所造船只经多次船况检测、衡量后,从中挑选出适合远洋航行、不惧风浪的大海船一百艘,运送到太仓港,再经龙江船厂提举司提举和都水分司官员等对这些船只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和性能试验,懂造作的水军右卫、龙江左卫的士兵根据要求添加配备了相应的船上设备。这些船的建成和检验,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100艘增补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驶向福建长乐县的时间,应该在永乐十一年。1983年10月在江苏太仓县出土发现了周闻(1385~1470年)夫妇的两块墓志铭。其中周闻的墓志铭记述了他18岁任太仓卫的百户,跟随郑和第三次至第七次五下西洋,升任为副千户的事迹。“周闻墓志铭”记载:“永乐己丑(永乐七年(1409年)),命内臣下西洋忽鲁谟斯等国,选候偕行,癸巳(永乐十一年)再往,越明年(永乐十三年)而还,以劳升为本卫右所副千户,世袭阶武略将军。……西洋诸国,去中华数千万里,鲸波弥漫天日,遐荒绝域,蔑人迹,冒险履危,生还者。”可知周闻是在太仓港第四次跟随郑和去了西洋。刘家港碑文也记载了郑和船队从这里出发的事实:“永乐十二年(郑和)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年(1412年)冬,郑和宝船从太仓港起航后,到达福建长乐县,在那里长驻了一年,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第二年冬才起航去西洋。《长乐县志·卷3·大事志》记载:“永乐十年壬辰,……适三宝太监驻军十洋街,人物辏集如市。”《长乐六里志·卷1·大事》记录:“永乐十年,郑和奉使西洋,统领舟师驻泊江左、光裕沿江和登云门山,重建云门寺。”长乐县是福建古代早期最大规模的建船基地,《八闽通志》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尝略地至此作战舰”,274年三国时吴国郭诞在此造海船,彼地为此称为“吴航头”。郑和船队这次在此驻扎一年,一是等候东北季风到来,二是进行船质检查、建造和修补船只,三是招募各业精英,四是建造保佑航行顺利的天妃宫、云门寺等。郑和的40艘宝船到达长乐县后,当地的长乐船厂和三卫船厂,抓紧时间为郑和船队建造了一定数量的质量上乘的战船、战座船,以及运输用的马船、粮船、水船等。船只建设期间,船队的副使监丞、少监率木、搭材、铁锚等船上技术人员,配合当地船厂的提举,与当地的“镇守太监”、“提监市舶太监”一起,监造这些新海船。据《南船纪》(明·沈启)记载,当地船厂的提举负有如下船只监造和船质检查职责:“提举之职,专掌战、巡等船之政令。凡工之将兴也,经始略事,鸠工度材。及其兴也,协其法式,……出其船而诏其器数,上之都司,以听部司之考核焉。”船厂提举、副使监丞、少监、“镇守太监”、“提监市舶太监”等监督战船、战座船等的船体建造过程:他们查看船艏外部,圆弧舭部,上口放开,水线宽小于甲板宽。船艏内部设立一层首楼,尾部设立了三层尾楼,各层都有栏杆每层还有主梯2个,尾楼船舱有居住处所、办公房间、军事器械和生活用品的收藏舱室等。船体前部尖瘦,中部凸起。船厂提举、副使监丞、少监等检查船体船板的工程质量:战船、战座船多为福船船型。船体外板一般厚达二三十厘米,甲板厚近30厘米,船壳与船底板多为双层板或三层板,船体各部位考虑受力大小与方向不同,其质地和拼接加工方式也有所不同,板材之间的端缝连接采用钩子同口技术,构件间隙很小,保证了船体水密性和船体强度。船厂提举、副使监丞、少监等查看隔舱和骨架的建造质量,发现问题,命船匠进行修补加固。船只龙骨一般都长40~60米,一般由几段剖面直径近1米左右的上等圆木连接而成,龙骨采用钩子同口榫合。构成隔舱的横隔板用三四块木板榫接加锔钉构筑,舷边与肋骨结合,形成隔舱的水密结构,还加强了船体的总体强度。桅座一般设置在舱壁位置,这样也加固了桅杆的强度。船厂提举、副使监丞、少监、“镇守太监”、“提监市舶太监”等还查看船舵的建造质量。舵多为不平衡舵,舵叶长宽一般为长10米宽5米。若采用垂直舵杆平衡舵,则因它本身的重量,人力很难控制舵叶运动过程中的晃动,且舵杆承受的弯矩过大,舵杆部分也难与船体牢固固定。在造船的部分检验和修补工作,由船队中的水军右卫和龙江左卫负责监督完成。由于他们自身负有很大的责任,因此他们认真查验船质、仔细修补船只外,对船匠的监督工作要求很严。《大明会典·卷172·律例十三·工律》对此有严格的规定:“凡造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各处军器局、造作各项军器不如法者,将管局委官,参问降级,都布按三司,堂上委官,及府卫掌印官,各治以罪。”准备四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几万人员驻扎十洋街一年,十洋街也成为当时国货与洋货交易的繁华商业区,所谓“十洋成市”、“贸易如云”。十洋街的繁华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郑和还建造了天妃宫,以求天妃保佑船队平安。天妃宫内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长乐南山之行宫……乃于永乐十年奏建,以为官军祈报之所。”天妃又称妈祖,宋朝福建人,能保佑当地船只平安,1123年出使高丽的宋朝官船队八条船沉了七条,只有信奉天妃的使者所乘的船只安全返航,天妃从此被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从1156年至清朝,天妃被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郑和所有船只聚集长乐县后,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四下西洋。第一次跟随郑和出使西洋的马欢,在他的《瀛涯胜览》永乐十四年序中写到:“永乐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余以通译番书,忝备使末。随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略)》之所著不诬”。四下西洋的船队及船上人员组成,据《瀛涯胜览·宝船与人员》记载:“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即艄公)、买办、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庞大威武的郑和船队首先来到占城,进行军事劝和活动,《明史·卷324·外国六》记载永乐十二年,真腊“数倍占城侵扰”,明朝从中劝解,“敕占城王罢兵修好”。军事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后,郑和船队离开占城,来到满剌加国视察永乐六年(1408年)二下西洋时在这里建立的军事基地,同时进行人员修整和船质检修。此军事基地,担负着中转基地、船质检查基地和官方仓库等一系列重要职责。船队中将作监与少府监的副使监丞和少监等官员,点验卸在这里的钱粮等物,并查验船只的结构情况,检查船体和船用设备有无受损情况:郑和船队的大船外形多首尾上翘,船底设有压载舱,以土石压舱,增强船只稳性,船底的水密隔舱具有抗沉性,还能分类装货,使船体具备大型化的运输功能。副使监丞和少监等人还查看船舭部梗水木、两舷披水板或艏艉通水舱的质量状况,发现问题,即命负责造作的水军右卫和龙江左卫进行船体设备的更换或修补。船只质量经过检查后,郑和船队来到榜葛剌国。《星槎胜览·前集·榜葛剌国》记载明朝的杨敏船队永乐十年“至其国海口,有港曰‘察地港’,立抽分之所。”“抽分之所”即抽分所,明朝在国外设立税务关卡,表明在察地港设立了官厂,储存物资,停泊并检查船只质量。官厂有两大职能,一是储存钱粮、器物,一是打理番货。而官厂还设立抽分所,表明有贸易来往的业务,需要对此进行管理。《星槎胜览》是明朝费信的著作,他以通事(翻译)之职,于永乐七年(1409)、十三年�宣德六年(1431)三次随郑和等出使海外诸国。永乐十年他随杨敏船队出访西洋二十几国。少监杨敏是率船队单独去榜葛剌国的,在那里设立了明朝官厂,为郑和船队前往榜葛剌国进行贸易和军事活动打下基础。永乐十二年刊印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记》卷末题跋:“大明国奉圣内官杨敏,法名佛鼎,于永乐十年十月十二日钦承上命,率领官军船只往榜葛拉等国开读营运公干。”郑和船队视察了少监杨敏开设的察地港抽分所,并在这里对大船进行了例行质量检查,还派小船到锁纳儿港进行贸易交流。将作监与少府监的副使监丞和少监等人应定时定期查点船上的导航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以保证航行安全。他们还查看各船上的通信设备:包括将帅旗、神旗、腰旗、认旗、门旗、角旗、号带、风向旗等;夜航艏灯、夜航艉灯、桅顶灯、艉串挂灯笼、夜营灯等;铜锣、大更鼓、小鼓、木梆铁铃等。郑和船队的大船,船型巨大,为防止意外,一般都停泊在港湾外,进行人员休整和船质检查,郑和派船队中的小船进入海岸,与许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如《瀛涯胜览·爪哇国》记载:“船行半日许,则到苏鲁马益港口,其港口流出淡水,沙浅,大船难进,止用小船。行二十余里到苏鲁马益,番名苏儿把牙,……自苏儿把牙,小船行七八十里到埠头名漳沽。”《瀛涯胜览·旧港国》:“诸处船来先至淡港,入彭家门(即今邦加(Bangka)海峡)里系船。岸多砖塔,用小船入港,则至其国。”船队大船等待小船入港湾做买卖期间,副使监丞和少监等人抽空查勘大船的锚舵质量:宝船所用铁锚,“大者高八九尺”(《殊域周咨录·卷7·占城传》(明·严从简)),重达数千斤,每艘宝船配置2个四爪铁锚,以及数个木石碇;明代海船舵有着严格的材料、尺寸和结构标准,按照1957年南京下关中保村出土的“郑和宝船舵杆”长达11.07米,安置在船艉楼最高处的舵杆可达水面1.3米处,其中两千料宝船船高约4.89米,3层艉楼高约6.0米。艉楼顶层的操舵平台的舵柄,有许多专业操舵手控制,一般说来几人负责一组操舵滑轮组。从宝船的锚舵尺寸,确可验证钱唐马敬在朱当眄国朝典故本《瀛涯胜览》序中称赞郑和船队的“舟楫之雄壮,……盖古所未有然也。”严格的船质管理郑和四下西洋时的船质检查和管理工作,在出海前和出海期间由不同的部门分管。船舶在出海前由船厂提举、都水分司官员,船厂厢长、作头、内官监匠等负责,而在出海期间则由船队中将作监、少府监的副使监丞、少监等官员,以及郑和所率的南京卫的水军右卫、龙江左卫等官兵负责。严格的船队管理和船质检查,确保了郑和四下西洋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太仓港地区,都水分司官员率领厢长、作头、内官监匠等查勘船体结构的长宽高距离,以保持船体坚固安全。检查人员还查看船帆质量与使用效果。宝船所借海风,多为稳定方向和速度的季风,因此明代船帆多采用斜角四边形的席篾,以获取稳定的动力,船篷的中部与上下缘,都被麻竹竿固定。上缘竹头之前端,称为筹头。筹头所指风向,即为席帆受风之方向。除此之外,查看军需物资的装载情况,包括查验水柜的质量。郑和宝船都有储水用的水柜,船队还配有专门的淡水补给水船,沿途“附近川泽及滨海港汊吸取淡水,水船载运,积储食,以备用度”(《西洋番国志》(巩珍))。驻波昌乐区《隋书》卷7《国公李君之墓铭》船况良好的郑和船队,来到苏门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