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益新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益新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益新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益新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益新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益新中学2024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预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石墨很硬B.金刚石、石墨和C60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导致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差异很大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2.下列由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编号事实结论A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B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定是二氧化碳C储存氧气将其压缩体积变小增大压强气体微粒间空隙一定变小D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物只有CO2和H2O该物质一定由C、H、O三种元素组成A.A B.B C.C D.D3.通过电解水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那正极气体和负极气体的体积比是()A.1:2 B.2:1 C.1:8 D.8:14.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混有少量乙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B.15℃时甲、乙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30℃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 D.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5.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可能是单质B.若消耗3g的乙,则生成17g的丙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6.20℃时,分别将50g水倒入盛有20g甲和乙固体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0℃时,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30℃时,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C.40℃时,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D.30℃时,甲、乙两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乙7.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B.二氧化碳是能加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用作温室气肥料C.液态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了CO2一般不助燃也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D.干冰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人工增雨8.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在锂电池领域做出贡献的化学家。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Li+MnO2=LiMnO2,此反应中锂的化合价变化为0→+1,下列对锰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2→+3 B.+4→+3 C.–4→–2 D.0→+29.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A.加热前试管外壁干燥 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C.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了 D.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了10.下图是关于氧化汞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从下图中得到的信息错误的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B.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而分子可以再分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请运用“守恒”的思想回答下列问题:(1)CO2和H2O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飞船中常利用反应来提供氧气,推出X的化学式为Na2CO3,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24.5g氯酸钾跟1g二氧化锰混合后充分加热,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5.9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通过加足量水溶解、_________________、洗涤、干燥的操作,可回收固体中的二氧化锰(提示:KCl可溶于水)。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水经风吹日晒可获得含有泥沙的粗盐,然后经过加工得到精盐。下面是某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操作①、②、③依次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2)在上述三个实验操作中,均需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其中在B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3)在B操作装置中,漏斗应如何放置?________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一)小明在实验室观察完品红扩散实验后,想把变红的水做一个简单的处理后再排入下水道。请根据如图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2过滤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分别是______、______、烧杯,请指出该操作过程中的其中两处错误______、______。(2)小明同学将红色液体按过滤的正确操作完成后,发现过滤后的液体中仍有少量品红固体,则造成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填一种即可)______(3)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人类离不开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不了解水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直到18世纪末,人类通过电解水实验才最终认识了水的组成。下列实验也能证明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是______(填序号)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C水的蒸发D水的净化(二)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提出猜想)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作KClO3分解的催化剂。(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试验: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实验编号实验药品分解温度(℃)①KClO3580②KClO3、MnO2(质量比1:1)350③KClO3、CuO(质量比l:1)370④KClO3、Fe2O3(质量比1:1)390(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由实验______形成对比,证明猜想合理;(2)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______。(反思)(1)若要证明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______;(2)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______。14.经过学习,你一定掌握了相关气体的制备方法。现有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是_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达式表示)(3)图中装置A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_________;改正后,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化学式NH3),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则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4)试着写出一种检验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_______。(5)最近媒体报道油炸含有淀粉的食品会产生有毒的丙烯酰胺(化学式为C3H5NO),食用后有害健康。试计算(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否则扣分)①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_________?②丙烯酰胺中氢、氮、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_________?142g丙烯酰胺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化肥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尿素[CO(NH2)2]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1)尿素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2)A、B、C、D四种物质均由___________构成(填“分子”、“原子”或“离子”)。(3)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4)尿素中各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计算);16.某同学发现自己家菜园中的蔬菜生长迟缓,便施用了一种氮肥,下图是氮肥包装标签的部分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xx牌化肥主要点分:硝酸铵(NH4NO3)净重:50kg/袋含氮量:34.3%(1)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袋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千克?(3)求一袋化肥中硝酸铵的质量____________。(写出第(2)、(3)题的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D【解题分析】试题分析: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粘土混合而成的,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都由碳元素组成,都由碳原子构成,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C.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碳素墨水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是碳的单质,而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受阳光照射或与其它物质接触都不易起变化,适合书写档案.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C【解题分析】

A.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该气体可能是不含氧气,也可能是氧气的浓度小,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选项错误;B.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可能是二氧化碳,此选项错误;C.储存氧气将其压缩体积变小,是增大压强气体微粒间空隙变小,此选项正确;D.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物只有CO2和H2O,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此选项错误。故选C。3、A【解题分析】

在电解水实验中,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生成的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生成的是氢气,生成这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故选A。【题目点拨】电解水实验结论可简记为“正氧负氢,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4、D【解题分析】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的大,故甲中混有少量乙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说法错误;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它们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说法错误;C、30℃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g/(30g+100g)×100%<30%,说法错误;D、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说法正确。故选D。【题目点拨】某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它们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5、B【解题分析】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1-42%-40%-10%)=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1-70%-14%-10%)=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题目详解】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丙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为6%:34%=3:17,则若消耗3g的乙,则生成17g的丙,故选项说法正确;C、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之和(而不是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6、B【解题分析】

A、由图可知,20℃时,甲、乙烧杯的底部都有晶体,故都属于饱和溶液,故正确;B、由图可知,30℃时,甲、烧杯的底部都有晶体,故是饱和溶液,乙烧杯的底部没有晶体,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故错误;C、由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40℃时,甲是饱和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D、30℃时,甲物质没有完全溶解,而乙物质完全溶解,故甲、乙两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乙。故选B。7、A【解题分析】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气体一般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A错误;B、二氧化碳是能加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用作温室气肥,故B正确;C、液态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了CO2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故C正确;D、干冰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人工增雨,故D正确。故选A。8、B【解题分析】

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题目详解】锂电池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Li+MnO2=LiMnO2,设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

设Li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y

锰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4→+3故选B。9、B【解题分析】

A、试管外壁干燥,不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故A不符合题意;B、试管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容易炸裂试管,故B符合题意;C、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药品中的湿气加热后变成水蒸气,会聚集在试管口,不会使试管炸裂,故C不符合题意;D、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是正确操作,不会造成试管炸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0、A【解题分析】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但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离子可以构成物质,故A不正确;B、反应前氧化汞分子分别由汞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反应生成的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变,但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故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而分子可以再分,故B正确;C、从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C正确;D、由微观图示可知反应前为氧化汞,而反应后为汞和氧气,所以该反应是的分解反应,故D正确。故选:D。点睛:分子是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的相对稳定并保持该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最小单元,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过一定的作用力,以一定的次序和排列方式结合成分子。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C、H、O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9.6过滤【解题分析】

(1)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CO2和H2O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是C、H、O;(2)根据,可推出X的化学式为Na2CO3,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4.5g氯酸钾跟1g二氧化锰混合后充分加热,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5.9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4.5g+1g-15.9g=9.6g。通过过滤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故将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通过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操作,可回收固体中的二氧化锰。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CBA玻璃棒引流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解题分析】

(1)图中:A、液体蒸发,B、过滤,C、溶解.故:操作①与C对应,操作②与B对应,操作③与A对应.

(2)在上述三个实验操作中,均需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其中在B操作中的作用是引流;

(3)在B操作装置中,漏斗应如何放置漏斗下端管口(的尖嘴)紧靠烧杯内壁.

故答为:(1)C;B;A

(2)玻璃棒;引流;

(3)漏斗下端管口(的尖嘴)紧靠烧杯内壁.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漏斗玻璃棒未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尖端未紧靠烧杯的内壁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烧杯不干净等)A氯酸钾氯化钾+氧气①④MnO2化学性质不变将氯酸钾与不同颗粒大小的同种催化剂等比充分混合,加热,测定分解温度【解题分析】

(一)(1)过滤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分别是漏斗、玻璃棒、烧杯,该操作过程中:未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尖端未紧靠烧杯内壁两处明显错误;

(2)小明同学将红色液体按过滤的正确操作完成后,发现过滤后的液体中仍有少量品红固体,则造成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烧杯不干净等;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还能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实验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即A;(二)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根据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可选择加催化剂和不加催化剂的进行比较分解温度即可,要想证明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作KClO3分解的催化剂,可选择实验①和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2)分解时所需温度最低的,催化效果最好,则实验所用的三种物质,MnO2的催化效果最好;[反思](1)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故要证明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要想证明颗粒大小会影响催化效果,可将氯酸钾与不同颗粒大小的同种催化剂等比充分混合,加热,测定分解温度即可。14、试管长颈漏斗KMnO4K2MnO4+MnO2+O2↑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试管内的导管伸的太长AD用弹簧夹夹紧右端的胶皮管,从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如果长颈漏斗内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证明装置不漏气15:14:272g【解题分析】

(1)①的仪器名称是试管,②的仪器名称是长颈漏斗。故答案为试管;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号表达式是:KMnO4K2MnO4+MnO2+O2↑;故答案为KMnO4K2MnO4+MnO2+O2↑;

(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制取气体时试管内的导管不能伸的太长,不利于气体的导出;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NH4Cl)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试管内的导管伸的太长;AD;(4)检验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用弹簧夹夹紧右端的胶皮管,从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