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剧看郑光祖的社会历史观_第1页
从杂剧看郑光祖的社会历史观_第2页
从杂剧看郑光祖的社会历史观_第3页
从杂剧看郑光祖的社会历史观_第4页
从杂剧看郑光祖的社会历史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杂剧看郑光祖的社会历史观

郑光祖,平阳襄陵人(今山西省临汾附近)。他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据元末锺嗣成《录鬼簿》所载,郑光祖的杂剧共十七部,其中多为历史剧。这些历史剧,集中反映了他的社会历史观。郑光祖《元史》无传,生平未详,据今人冯俊杰先生考证,郑光祖的生年约在1245年到1255年间,卒年约在1310年到1330年间,即生活在元蒙统治由草创到统一巩固时代。这一时期元蒙政权的兴衰,直接影响到他的社会历史观的形成,从而使其思想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第一,波澜壮阔的统一国家,为郑光祖社会历史观的表现提供了舞台。从1189年铁木真发动统一蒙古高原各部战争开始,到1279年灭亡南宋,元蒙完成了全国的空前统一。大一统结束了战乱,迎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生产环境,使社会的发展成为可能。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元代的大统一在知识分子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就完成了形式的转变。元以前的文学形式主要是诗歌、散文和小说,元以后,戏剧艺术大放异彩,形成了平阳、大都、杭州不同时期的杂剧中心。据《录鬼簿》所记,剧作家152人,剧目400余种,综合其它记载,共有作家200余人,剧目600余种,涌现这么多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亘古未有。这些剧作家,通过他们的杂剧,歌颂大一统,反对战乱分裂,揭露时弊,抒发百姓的心声,极好地发挥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郑光祖作为元杂剧作家中的姣姣者,看到了社会由战乱到稳定、由分裂到统一的全过程,看到了分裂战乱给广大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到统一治世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他要以杂剧为武器,歌颂统一,反对分裂,歌颂德治,抨击暴政,表现了为现实服务的强烈愿望。第二,元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习俗,使其统治必然带来浓厚的民族歧视和压迫色彩,这就在思想家的心里产生了矛盾,留下了阴影。元蒙的统一是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完成的。从太祖起兵开始,连年战争。对内灭金、灭夏、灭宋,三次西征,劳民伤财;对外,征日本全军覆没,三征安南,劳而无功,两征缅甸,丧师八千,征占城,十损其八,征爪哇,先胜后败,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危机日深。世祖前后叛乱不断,帝位之争长达数十年,政局极度动荡。各族百姓处在水火之中,大量儒士消极出世,逃避现实。元蒙统治者对儒教虽然也像对待其它宗教那样,实行优待,但也只表现为免除差役等经济内容,在政治上很少给予好的出路,一般儒士赖以入仕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制度曾被一度取消。除蒙古灭金后的1238年试行“戊戌试”外,近80年不行科举。尽管在仁宗的延祐二年正式开科取士,但也取人极少。这样,社会上最活跃的儒士阶层,入仕乏门,迫切要求为政者改变现状,选贤任能,不拘一格擢拔人才。第三,据《录鬼簿》记载,郑光祖是“以儒补杭州路吏”的,这与元制是一致的,与元蒙社会的实际也不矛盾。元蒙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统治,改变民族形象,迫切要求儒士进入统治集团以扩大其统治基础。元蒙统治者认为,“治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把儒士看作是各级佐官的后备力量。所以要求儒士必谙吏事,吏人必通经史。儒士只有精通经史,谙熟吏事,才有可能“入流”,正式踏入仕途。而且选拔的标准十分严格,“唯以经史吏业不失章指者为中选”。吏员从县开始,逐级升到中央省部,再由中书省任命为六、七品官,再要升迁就十分困难了。而元蒙的高级官员大多出身于蒙古贵族,昏庸乏能,只知杀伐,缺乏治国理民素质,致使元蒙政权吏治腐败,政治黑暗。郑光祖作为一个精通经史而又谙熟吏业的儒士,在元蒙统治已经巩固的情况下,已极少民族仇视心理,愿意仕元为国家出力。但民族矛盾依旧,阶级矛盾尖锐,自己升迁无望,空负一腔热血。现实社会造成的这一情结,在他的心中无法排解。所以,他要用自己精通的古人古事为素材,用自己娴熟的文艺形式为武器,讽谕现实,抨击奸佞,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如何选取典型的历史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思想家本身的素质关系密切。郑光祖经过缜密的思考,确定了自己历史剧的取材义例,淋沥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的社会历史观,完成了从历史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的统一。首先,郑光祖专门选取历史上动乱之世的典型人事进行艺术塑造,表现了自己反对暴政、反对分裂、歌颂治世、歌颂统一的社会历史观。《立成汤伊尹耕莘》杂剧写的是夏桀无道,诸侯叛离,天下大乱,百姓涂炭,伊尹辅佐成汤,征伐无道,建立新朝,重开太平盛世。这是典型的动乱之世的人事。《辅成王周公摄政》杂剧则写商纣失政,百姓怨恨,周武王吊民伐罪,灭商建周。周初,武庚等叛乱,不得民心,周公旦克服重重阻力,平定叛乱,巩固了周政权。这也是典型的动乱之世的人事。《虎牢关三战吕布》、《周亚夫细柳营》、《醉思乡王粲登楼》等杂剧,皆如此。此处仅以郑光祖历史剧的代表作《辅成王周公摄政》为例剖析。《辅成王周公摄政》杂剧取材于《尚书》和《史记》。周公旦是周武王的胞弟,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尊武王遗诏摄政。在此期间,他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制礼作乐,巩固了西周政权,奠定了成康盛世的基础,被历代奉为圣人,看作寄命大臣的典范,这是历史的真实。郑光祖是如何运用文学形式再现这段历史,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呢?该剧从武王病危托孤开始到周公还政于成王结束,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大的事件多。但郑光祖紧紧抓住平叛这一典型事件进行艺术剪裁,从而使整个杂剧波澜起伏,思想突出。历史要求严肃的科学性,文学要求高度的艺术性。郑光祖在杂剧中把二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西周是通过伐纣灭商建立起来的新王朝,其统治到成王时尚不稳定。所以,当时武庚的叛乱之源应追溯到商纣王。“当此际纣君暴虐,废天时殷道难行。宠妲己贪淫肆虐,信恶来滥法极刑。建鹿台宫为九市,奏淫歌夜至达明,酒为池可行舟楫,肉为林不问膻腥,裸形体去逐男女,剖心肝故杀公卿。天降灾三年不雨,民失业四海逃生”。引起诸侯和百姓的仇恨。武王起兵,以有道伐无道,灭了殷商,西周君臣盼望的“万邦入贡,五谷丰登,家无事,国先宁,绝搅扰,得安宁”的局面开始形成。但不久,武王病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引起政局动荡。当时,外有武庚和“三监”的联合反叛,内有臣民的猜忌。为了制止分裂,建立万民安乐的治世,周公忍辱含垢,终于有所作为。该剧在这件事上作了匠心独具的艺术安排。第一步,周公要求杀己以正视听,消弥叛乱。他说:“坏了臣于法合宜,坏了臣于民有益,不坏臣于臣不利”。表现了忠臣于国无私的高尚品德。只要于国于民于君有利,自己死不足惜!“若不坏呵三千里流言怎息,若不坏呵如今武庚助纣作业,管叔又背乱为非,蔡叔将军储供给,霍叔又戈甲相随”。从人物的人格心理进行分析,为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第二步,向君主剖心表忠的同时,又怕“主公难意大臣猜忌”,所以他表示:“愿情的把家私封记,老妻留系,伯禽监系,俺一家儿当纳质”。他想解除人们的猜疑,亲自率军出征平叛。第三步,率军平叛,营建洛邑威慑东土,巩固了西周政权,最终消除了所有误会,留下了忠臣的典型形象。郑光祖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一层层剖示出来。第一,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历史事件也是如此。整个过程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二,通过事物阶段性的分析,表明自己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他所向往的盛世就是“龙椅上紧扶着,大小官员扬尘舞蹈。……依班次休怠慢分毫,百官每所处分一齐的忙呼噪,扶持着有德的君王……封侯拜爵,称臣上表,列土分茅”。为政者广施德政,“化被蒿莱,仁沾动植”,万方归附,百姓安居乐业。第三,表达自己对为政者远小人、近贤才、亲百姓、关心国家兴衰的清平政治的向往。他说:“不肖呵虽近族呵削了大权,贤仁的虽草泽呵加以重爵。正韶乐明周礼开学校。一壁教有司家削减的刑罚省,一壁教关市处征收的税敛薄。释了故杀,饶了强盗,济贫困不敢侮于鳏寡,免差徭而况取了逋逃。”谆谆告诫人们,国家的统一来之不易,太平盛世应该珍惜。其次,郑光祖专门选取典型历史事件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艺术塑造,表现了自己反对昏君奸佞,歌颂明主贤臣的社会历史观。关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认识。第一,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国君和各级官员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上各代,大一统一直是主流,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国家实行各级官员的分层次管理。各级官员执行统一政权的号令,自觉地运用统一的儒家国家学说对各部门各地区实施控制调节。但在施政过程中,官僚很容易腐化,所以国君对官员的控制调节作用就显得很重要。如果上自君主,下到各级官员,都能有效地实施其调节功能,国家就能富强,历史就会进步。如果君主昏庸,官员腐化,就会使其调节功能丧失,国家政权瘫痪。所以,君臣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郑光祖生活在元蒙政治最腐败的中期,认识到君昏臣贪对国家政治的危害,在杂剧中,通过对历史上明主贤臣形象的塑造,强调了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思想倾向。第二,古代的国君具有不可选择性,他们仅靠血统就可以取得君位,其贤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郑光祖采撷大量的历史素材,以说明明主施德政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其一,他肯定古之贤王施德政的功德,认为“自古三皇五帝,开创乾坤,教民稼穑耕种,富国养民,其功德不小”。其二,他认为,太平盛世要靠几代贤王的“积德”发展。他说:“暗想周家帝喾,顺时积德,至今恰正统”,“太公修公刘德行,歧山下市井不年成。五季立丕承祖考,太伯贤远入蛮荆,次及西伯文王善养老,直至当今天子致升平”。其三,他认为古之明主贤君,大都能求贤用士,招安英杰,取民有制,从而把选贤任能,取民以理提高到关乎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他说,“想五帝之世,求贤用士,立业安邦”,古之圣王都能“招安英杰,征伐不道”。在此认识基础上,他指出,明主贤君要兴邦治国,必须施德政,纳臣谏,不扰民。他说:“伊尹辅佐成汤,伐桀救民,解除苍生倒悬之苦”,汤兴师伐桀,就是要“速救苍生之难”,使“民心安妥差科减,圣主施恩自有余”。提出了“治民以理,顺民以宽”,“治国齐家为国土,在明明德在亲民”的观点,指出周王朝之所以兴盛,就是因为武王“无为”不扰民。只有如此,才能提高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达到“桑麻遍地,积粟如山,黎民乐业,雨顺风调”的治世。其四,他认为历史上像成汤这样的明主贤君太少了,是桀纣那样的昏君,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他说:“如今天乙修德有谁知,端实是少,少”。所以,他一方面歌颂明主贤君,一方面鞭笞昏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愤懑情绪,寄寓了他对现实政治的讽谕思想。第三,历代的国君不管怎样圣明,本身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治理国家,必须擢拔大量的官员,弥补自己的不足。各级官员是否贤能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其一,郑光祖认为,各级官员必须积极进取,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中国古代,官僚队伍是由具有儒家信仰的儒士组成的。他们从小饱读诗书,熟悉儒家经典,或游览名山大川,或千里迢迢求访名师,或在深山苦读,目的就是取得必要的知识,入仕为官。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过程。只要“学成经伦济世之策,立国安邦之谋”,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其建功立业,目的是光宗耀祖。其二,郑光祖认为,国家的各级官员必须“济世安民,忠君报国”。在我国古代,各级的文武官员在儒家国家学说指导下,“忠君报国”是其首要的政治素质,也是其最基本的品质。他们分处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从“忠君报国”的思想出发,自觉地管理国家,保证国家昌盛。“一统山河帝业昌,文臣武将尽忠良”,“扶持王业尽忠良”讲的是“忠君”。“传令三军不惮劳,顶盔擐甲与披袍,两口龙泉扶社稷,一腔鲜血报皇朝”。“保的是社稷坚牢”讲的是报国。文武大臣以兴邦安国为己任,为君主排难解忧,建功立业,最后留名青史。其三,郑光祖认为,“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都只为忧民忧国”,是国家昌盛的保障。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很有借鉴意义。根据他的推理,文官爱财必贪,贪必然聚敛扰民,最后引起骚乱而误国。武将怕死,临战必怯,小则战败身死,大则家亡国灭。由此引发的官员腐化,是国家的祸患。如果文官清廉,武官勇敢,就能“保社稷之坚固,立家邦之永昌”;就能够“上答天心,下合人意”,就能够“威镇诸藩,整顿河山,外镇边关,内剪奸顽”,就能够“遍乾坤丰稔黎民乐”,最后使天下百姓“共享太平之福”。所有这些,都寄托了郑光祖对古代贤臣良将深深的情思。事实上,只要有君臣,就会出现不协调和矛盾。历史上君忌臣、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