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1.侧重于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赛、涂尔干等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韦伯、齐美尔等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定义:简称“社会运行论”二、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把社会学家对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
综合论:强调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加以综合得出的,如图1.2。
总和论:把社会学与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图1.1。··
平等论:认为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如图1.5。
普适论:认为社会学原理具有普遍性,适于一切社会生活,因而把社会学与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如图1.3。
中心论:认为社会学居于各门社会科学的中心,既对其它社会科学有指导作用,又吸收其它社会科学的成果,如图1.4。···三、社会学的社会功能(一)科学理性功能(二)人文价值功能(三)服务建设功能(一)科学理性功能提供科学的社会学知识:描述、解释、预测
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二)人文价值功能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增促社会进步: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发展减缩社会代价: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三)服务建设功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和谐提供学理支撑·我国社会学界:(1)理论社会学
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理论视角结构功能社会冲突一般学科理论学科特征社会交换符号互动马克思唯物史观历史发展现状趋势理论综合四、社会学的框架
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会结构阶层社区民族制度
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社会过程社会流动社会问题社会控制方法论:关于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和原则、逻辑程序)研究方式: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具体方法与技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测量、调查、整理等技术;基本工具和设备研究方法(2)应用社会学
运用理论社会学所提供的基本理论,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专门的社会学研究。
如环境社会学、灾害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体育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法律社会学、青年社会学、语言社会学等五、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学的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的指导原则,逻辑基础,研究模式,操作程序,调查技术和手段等的总称1.实证主义方法论:
肯定社会现象的客观性,重视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致力于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科学性研究2.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强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区别,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3.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二)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个案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等(三)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和工具研究组织技术、社会测量技术、资料搜集技术、资料整理技术和资料分析技术等技术:工具语言文书性工具:问卷、统计表、统计分析表、图示表等器具性工具:录音机、计算器、摄像机、电脑、电视、照相机等六、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本历程(一)社会学的诞生及其背景1838年,法国学者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正式采用“社会学”的名称,标志着社会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正式诞生。1.诞生: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重视分析社会秩序的基础。尽管他强调应该把科学方法运用到社会研究中,但他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一点。2.背景(1)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要科学认识社会领域的时代要求(2)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们为人们深入、实证的研究社会现象创造了思想氛围(3)早期社会调查研究为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学术基础(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阶段1.社会学的创立或发端阶段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孔德和斯宾赛孔德: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其建成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斯宾赛: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有时被称为社会学的第二创始人。他首创了“适者生存”这一术语。斯宾塞认为帮助穷人是错误的,这只会帮助那些“不适应”的人生存下去。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观被称为
“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Darwinism)2.社会学的形成或经典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埃米尔·迪尔克姆、马克斯·韦伯、乔治·齐美尔等代表学派: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之一
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他所谓的“社会事实”(socialfacts,即一个社会群体特有的行为方式),这些事实在人们以外,但却对人们有强制性的影响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他对几个国家的自杀率所做的系统比较研究揭示了一个潜在的社会规律:如果人们与其社区里其他成员的关系纽带较弱,则他们更有可能自杀。涂尔干认为社会整合(socialintegration,即人们与其社会群体结合的程度)是社会生活的关键所在。直到今天,这仍是社会学的主要观点。马克斯·韦伯(1864-1920)跟迪尔克姆一起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从广泛的历史和世界的角度对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加以研究,对社会分层、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都有重要的贡献他运用跨文化方法和历史资料去寻找社会变迁的缘由,以及社会群体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取向资本主义精神(spiritofcapitalism):积极进行资本投资以赚取更多金钱的意愿七、社会学在中国(一)社会学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
传入时期:19世纪末到1919年传播时期:20世纪20年代189118961903康有为在万木草堂中设立“群学”科目,标志着社会学在中国的出现谭嗣同在《仁学》中首先提出了“社会学”的名称严复根据斯宾赛的《社会学研究》编译的《群学肄言》正式出版,这是引入中国的第一部西方社会学原著一些全国性的社会学团体成立社会调查活动广泛展开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1243(二)社会学在中国的成长与建设成长时期:1928年到1937年建设时期:1938年到1951年乡村建设学派综合学派社区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四个影响比较大的学派:19521979年3月198019801982(三)中国大陆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从1952年开始,我国社会学的研究中断了近30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学学科地位的重新确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先成立了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成立了社会学恢复之后的第一个社会学系南开大学成立社会学系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第二章
社会第一节社会概述一、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社”与“会”
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的阐释比较有影响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物:韦伯、吉丁斯
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把个人行为及其细节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唯实论:·代表人物:斯宾赛、迪尔克姆、齐美尔
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它先于个人而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强调要从实体出发,把社会作为一个具体事物来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卡尔·马克思(1818-1883)相信人类苦难的根源在于阶级冲突,即那些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剥削工人阶级。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革命不可避免。尽管马克思不认为自己是社会学家,但他的观点深深的影响了许多社会学家,尤其是冲突理论家们。二、社会的主要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三、社会的类型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马克思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五种: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2.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1)按照社会赖以生存方式,可以把社会划分为:
①狩猎和采集社会(huntingandgatheringsocieties)特征:人们靠狩猎和采集果实维持生存,社会群体比较小,生活区域变动不定,几乎没有专门的劳动分工,这种社会建立在血缘和亲属的联系的基础之上。最古老、最简单的社会②游牧社会(pastoralsocieties):特征:这种社会中开始出现剩余产品、私有财产,以及等级、阶级、群体间的冲突和战争,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制度开始形成。③园艺社会(horticulturesocieties):也称为初民社会特征:主要生存方式是种植农作物,出现了较大规模定居的社会群体,同游牧社会一样,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④农业社会(agriculturesocieties):也称为“前工业社会”特征:随着社会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社会阶级体系和分层体系更加巩固,官僚制度、官僚阶层有了很大发展,最初的城市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社会文化也更加多样化。⑤工业社会(industrialsociety):也称为现代社会特征: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开始形成,出现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城市化和有复杂的劳动分工体系的专业化,形成了现代的官僚制度,以及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社会的机构和制度。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⑥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society):也称为信息社会特征:从生产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居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在中心地位,成为社会革新和制订政策的源泉等等。(2)按照社会整体结构,可以把社会分为:①公社社会(communalsociety):也称为礼俗社会,传统社会,习惯上是指前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特征:规模小,社会分工和角色分化比较少,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之间的或者是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人的行为主要受到习俗以及传统所控制,社会的同质性很强,变化缓慢等②社团社会(associationalsociety):也称为法理社会,现代社会,一般是指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基本特征:规模大,有大量而复杂的劳动分工和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教育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在人际交往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非个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级关系,人的行为主要受到法律以及正式规章的控制,社会的异质性很强,变化迅速等等四、社会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人口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出生的活婴儿与总人口的比例一年内的死亡人数与该年平均人口或年中人口的比例一年中出生的活婴儿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差与总人口的比例2.人口结构一定地域、一定时点人口的有意义的生物和社会特征(1)人口的自然构成:是人口的自然属性的反映包括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直接相关人口的年龄构成对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有多方面的影响年龄构成:·性别构成:
全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大体上是平衡的,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性别比例差别很大。
一般来看,在发达国家中,妇女的人数高于男子,而在发展中国家,男性人数高于女性。(2)人口的社会构成
主要包括人口的阶级构成,民族构成,职业构成,家庭构成,宗教构成,文化水平构成等。人口的社会属性的反映(3)人口的地域构成人口的自然地理构成
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
人口的城乡构成
居住在不同自然地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行政区人口占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就是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1.人口分布2.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徙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变动和人对经济环境的感应。另外,政治变革、政治动乱、战争以及某些文化、教育因素等也会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人口转变论是阐述在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的一种理论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带动与高龄老人相关的社会服务业发展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带来人口不可持续的危机(四)人口健康
可以用婴儿死亡率、儿童青少年发育成长水平、人口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来进行衡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居住地供应站废物库外框表示全球承载能力环境的三种功能:二、环境面对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出现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人类例外范式”
(HumanExceptionalismParadigm,简称HEP)“新生态范式”(NewEnvironmentalParadigm,简称NEP)第一,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第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相对于生物特征的变化更为迅速;第三,因此,人群的差异是由有文化的社会引起的,并非从来就有,而且这种差异可以通过社会加以改变,甚至被消除;第四,文化的积累意味着进步可以无限制继续下去,并使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些认识导致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环境的负荷能力可以无限增长,予取予求,从而否定匮乏的可能性。“人类例外范式”第一,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第二,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馈,常常使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第三,世界是有限度的,因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存在自然的和生物学上的潜在限制。这种范式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类认识的偏差,而且实际上为开创环境社会学这门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新生态范式”三、文化
一种与自然状态相区别的社会要素,既包括精神因素,也包括物质要素。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一、宏观社会和微观社会的角度宏观社会(macrosociety):社会的整体结构微观社会(microsociety):社会的个体结构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进行划分:
个人关系: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
群体关系:在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社会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从联结人际关系的纽带上进行划分:血缘关系: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地缘关系:以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第三章
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征一、文化的定义“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泰勒:文化的定义:
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凡经人‘耕耘’过的一切均为文化”二、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整体性5.文化的传递性6.文化的变迁性第二节文化的内容、结构和区分一、文化的内容1.符号:文化中有意义的姿势和象征物2.语言:一个高度复杂的、口头的、象征的信息交流系统3.价值观:一个社会集团评价事物善恶的标准4.规范:社会集团潜在的约束机制5.行为模式:文化关于个人行为的具体的限定二、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2.文化丛: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3.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三、文化的区分1.按照文化形态的属性,可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如住宅文化、衣服、桥梁、机械、器具等亦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如宗教、科学、艺术、语言、风俗等2.根据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文化:
社会多数成员共享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subculture):
一个社会中部分社会成员共享的不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反文化
(counterculture):对现存的主导文化采取否定、背离的基本态度3.根据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可分为:评比性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第三节文化的功能一、文化的功能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教育与教化的功能二、文化评价的几种态度1.文化中心主义:完全用自己的文化作为准则来评判其他文化的一种态度2.文化理想主义:把其他的文化理想化,用其他文化的准则来评判自己所处的文化的一种态度3.文化相对主义:用客观方式来看待一种文化的态度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1.文化震惊:cultureshock
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2.边际文化:marginalculture
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3.社会结构的角度:使人变得更具有社会性角色学习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含义:二、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primarysocialization
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的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主要任务:2.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3.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5.再社会化:
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三、社会化的理论视角(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
由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感觉与感情)三部分组成自我意识: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1.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理论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库利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自我“主我”:“客我”: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社会化过程三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e)、嬉戏阶段(playstage)、博弈阶段(gamestage)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无意识”驱动人格本我超我自我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从本我中分化出来遵循现实原则从自我中分离出来遵循完美原则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者”埃里克森把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二)生命历程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基本分析范式:把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研究的基本主题:生命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同样一组生命事件,如果排列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生命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研究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非常重要···
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和个体的生命历程的关系时的四个要点:·(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2)生命的相关性(3)生命的时间安排(4)人的能动性四、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生活自理能力职业技能2.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行为规范:一套完整的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3.政治社会化
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4.性别角色社会化
人们根据自己的性特征而获得特定文化中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1.家庭人出生之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对未成年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来实现的两种方式子女对父母的模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2.学校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是进行社会选择的一种工具3.同龄群体
由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与其他主体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不同:大多数活动并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安排好的,是无意之中进行的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价值标准4.工作单位个体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具有的技能以及创造力积极外化出来,检验家庭和学校社会化的成果个体进行自身的职业社会化5.大众传播媒介
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第三节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无效的文化传递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三、代差
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第五章
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1.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2.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3.社会互动以信息交流为基础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非面对面的5.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6.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作用7.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对含义的理解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一)合作1.含义: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2.原因:由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性质和需要所决定3.条件:目标一致、取得共识、行为配合、讲信用(二)竞争1.含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2.特点:相同的目标目标的稀缺性获得目标物不必直接接触3.方法:破坏法、贿赂法、宣扬法、专业化法(三)冲突
1.含义: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2.特点: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目标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形式激烈3.方式:战争、械斗、决斗、殴斗、口角、争吵、诉讼(四)强制1.含义:个体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个人或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2.特点:力量不对等较弱的一方感受到某种压力力量较弱的一方无法退出强制互动模式(五)顺从与顺应1.含义: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即一方服从另一方2.类型:妥协、和解、调解、仲裁、容忍3.顺应与冲突的关系:顺应是冲突的自然结果顺应起源于冲突顺应是消除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顺从:第二节集合行为一、定义和特征1.定义: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2.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二、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1.恐慌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规的行为2.谣言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3.流行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二、拟剧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前台:后台: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为前台表演作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三、本土方法论
民俗方法论或日常生活方法论
专门分析人们日常社会相互作用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方法
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四、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规范作用比较作用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五、社会交换理论
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作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围绕着行动者之间的资源交换来展开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资源交换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己的物质或非物质资源去交换对方的资源。认为所有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都可以通过行为者之间的资源交换的平衡和失调得到解释。代表人物: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
提出了一组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的理论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霍曼斯:
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期待等。(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特定行为越是经常受到奖励,那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这种行动;(2)刺激命题,如果过去某个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该种行为或相似的行为;(3)价值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的结果对其越有价值,则这个人越有可能采取该行为;(4)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报酬,该报酬的追加对这个人来说就越来越没有价值;(5)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的惩罚时,他会感到气愤,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会对他更有价值。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了他期望的报酬,特别是得到比他期望的报酬还多时,或者没有受到意料中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越有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变得更有价值;(6)理性命题,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会选择当时他所认识到的结果乘以获得此结果的概率之积比较大的一种行为。第六章
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概念和分类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一)社会角色的理论来源美国芝加哥学派;林顿的角色理论;“完形主义心理学”;社会戏剧论;(二)社会角色的概念
一般: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社会角色四个方面的含义:1.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教授老师角色同事角色角色丛地位群母亲研究者妻子母性角色公民角色作者角色田野工作者角色婚姻角色家庭角色地位群包含了一个人在特定时期所拥有的所有地位。一个女性同时拥有的四种地位属性,及其各自衍生的一系列角色丛:(三)角色集一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角色多种角色集于一个人身上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二、社会角色的类型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先赋角色:自致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个体在社会中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2.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自觉的角色:不自觉的角色: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3.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4.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不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第二节社会角色的扮演一、社会角色的确定回答“我是谁”角色确定不当:不能胜任角色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二、社会角色的表现社会角色的表现需要一系列手段: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角色的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对某一角色行为模式的期望与要求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对角色的期望
(角色期待)对角色的领悟(角色认知)对角色的实践
(角色行为)三、社会角色的建构四、角色距离
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第三节社会角色的失调一、角色冲突
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间的冲突角色内的冲突二、角色不清
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三、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从而出现的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四、角色失败角色扮演者不得不中途退出角色角色扮演者虽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实践证明他的角色扮演已经失败第七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网络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二、社会网络的特征弥漫性多重性隐蔽性三、社会网络的功能社会资源获取功能组织管理辅助功能日常生活联系功能四、差序格局——中国式的人际关系模式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在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特点: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和坐标
讲求的是特殊主义伦理
人治社会的特点第二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定义定义:广义:狭义: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特征:
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
持续的相互交往
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较一致的活动目标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初级群体:次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2.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3.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内群体:我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外群体:他群体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用道德的标准衡量内群体,用罪恶的标准衡量外群体。
--默顿4.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所属群体: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即人们实际生活在其中的群体,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参照群体:不是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人们对自身进行评价时进行比照、参考的群体,是人们渴望加入的群体,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5.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趣缘群体:基于成员兴趣和爱好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志缘群体:基于成员志向、信仰相同而结合成的群体6.依据群体的规模:大群体:小群体: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组织成员人数之少足以使他们成为能够作为个人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群体第三节社会群体的结构及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含义:又称群体内聚力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因素:
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
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能否保持一致
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
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二、群体的规模群体结构中最外在、最明显的要素二人互动群体:最小的群体三人群体:第三人扮演的角色中间人仲裁者渔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群体成员数与群体人际关系的公式:X=(N2-N)/2
·三、群体规范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涵义由于群体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作为一种亚文化规范,只在群体的范围内被认可并发挥作用群体中的人有从众心理····四、群体领导与决策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群体领导:领导形式工具性领导表意性领导指引群体追求最终目标力求造成群体团结和谐的气氛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群体决策:··第四节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征(一)涵义primarygroup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
人数不多的、成员间进行直接的、面对面交往的并具有密切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一个人最早加入、最先归属的群体(二)特征1.规模小,成员有限2.持久的直接交往3.个性的全面投入4.浓厚的感情色彩5.成员的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非正式的群体控制手段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一)正功能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各种基本需求满足安全需求满足情感需求满足人的归属感的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高低马斯洛: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二)负功能1.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2.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发展趋势
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逐渐衰落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开始外移
初级关系日趋淡化
一些初级群体名存实亡··初级社会群体发展趋势的意义:
标志着人们从依赖感情和私人关系来处理问题转变为依靠社会分工、规章制度来处理问题
人在社会中的自由独立性增强
减弱了初级群体的封闭性、排它性的影响,可以促进更大范围的整合,使社会充分一体化
人们的感情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的非正式控制减弱第五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
——家庭一、家庭的含义
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判断家庭是否成立的标准:
家庭是群体,不是个体,至少由两人以上组成
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基础和根据
以父母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血缘关系
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合理延伸
以共同生活、有较密切的经济交往为条件二、家庭的类型(一)依据婚姻方式摩尔根模式1.血缘家庭: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形式群婚制的早期阶段2.普纳路亚家庭:群婚制的最高发展阶段3.对偶家庭: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过渡4.一夫一妻制家庭: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二)根据家庭结构的形式1.核心家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2.主干家庭:一般有三代人,一对或两对配偶我国大量存在3.联合家庭:多代多偶家庭4.其他家庭:单身家庭、空巢家庭、隔代家庭三、家庭的功能1.社会化的功能2.生育功能3.情感需要4.经济的职能5.性爱功能6.社会保障功能四、家庭的未来趋势1.家庭关系:注重爱和关心2.家庭形式:小型化和核心化3.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4.高离婚率,低结婚率5.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的增长6.生育率的下降7.未婚同居者增加第八章
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含义广义: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二)特征1.非人格化2.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3.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员2.特定的目标3.正式的规范4.权威5.一定的物质技术设施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一)一般国际上的组织分类1.按照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划分:(1)经济生产组织:制造物品或进行生产的组织(2)政治目标组织:保证整体社会目标实现(3)整合组织:从社会层次上提供功能的组织形式(4)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2.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划分:(1)互惠组织:使组织所有的参加者都受益,获得好处(2)服务组织:以服务为主的组织(3)经营性组织:可以用货币形式衡量活动价值的组织(4)大众福利组织:为社会和一般公众谋利益的组织3.根据组织谋求人们顺从的方式进行划分:(1)疏远型组织:利用职权指导个人或群体活动的组织(2)功利型组织:以实际性奖励和非实际性奖励为基础的组织(3)道德型组织:以劝导和感召把人们的行为引导到被认为是正确的轨道上的组织(二)我国的组织分类1.根据产业标准分类:(1)第一产业组织:(2)第二产业组织:(3)第三产业组织:流通部门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2.以组织机构编制为标准进行分类:(1)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2)国家事业编制组织(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和结构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一)组织目标的含义
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二)组织目标实现评估1.有效性:组织实现各种目标的能力2.效率标准:消耗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之间的比例关系3.人道主义标准:注重人的需要和要求二、社会组织的结构(一)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1.正式结构: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职位:部门:按照分工的原则在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位置以目标为导向,以组织规范为前提,以组织内部分工为依据,把若干相关职位正式联结起来的一种固定组合2.非正式结构:
组织系统中未经正式组织筹划、未经明确规定,而由组织成员在相互交往中自发产生的潜在结构积极作用:一般员工减轻工作中的单调、厌烦和疲劳提供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提供独立的机会增强个人的安全感,培养成员的群体归属感·管理者完成工作任务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提供工作满意感消极影响:
抵制变革
目标冲突
遵从行为问题
谣言问题3.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关系相互作用,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提高组织活动效率二、组织管理方式按照管理权力是否高度集中于一人手中为标准(一)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权力集中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任人唯亲,因人设位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终身制以人为管理主体管理权力集中在家长一人手中特征:(二)科层制
以正式规则为主体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量才用人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是依附于个人特征:官僚主义:
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偏离目标的现象第九章社区一、社区的含义(一)含义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
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社区与其它社会实体的区别:社区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第一节社区概述(二)社区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口:2.一定的地域:3.一定的生活服务体系:4.特有的文化:社区活动的主体
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存在的基本自然环境条件保证人们生存的必要手段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一)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依据标准: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1.传统社区:尚未受到或很少受到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的社区2.发展中社区: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形式3.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工业化所带来的新型社区现代城乡融为一体二、社区的类型(二)从横向的角度进行考察1.按照社区形成和维持的途径不同划分:(1)法定社区:地方行政区是由国家行政力量划定边界的社区(2)自然社区: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3)专能社区:自然社区中最主要的是村落、集镇和城市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二)从横向的角度进行考察2.按照经济结构、人口特征等综合特征的不同划分:(1)农村社区(2)城市社区(3)小城镇社区
人口密度大于农村、小于城市,人口素质相对比较高,居民大多来自辐射区内的农村社区
产业结构以非农业为主,专业分工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生产力以适用技术为主,呈多层次并存状态
居民间的血缘关系比较少,业缘关系较多,活动空间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行为主要受行政、法律规范的制约
政治组织和管理机构比较健全(4)城乡联合社区:城市和乡村社区的结合市带县的法定社区1.经济生活的功能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社区的首要功能表现:社区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主要是社区的各个经济组织担负此功能三、社区的功能
能就地密切协调各种组织的活动,使社区的社会化活动形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在功能上达到最大的效果2.社会化的功能专门作为教育单位的学校最能体现社区的社会化功能3.社会控制的功能具有使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的重大意义
在社区各种社会控制的力量中,当地政府是国家政权的体现,拥有最大的强制性权力4.社会参与的功能
社区是居民就地直接参与社会事务和活动的地方,并往往会通过参与社区事务来参与更大的社会的事务
各个社区的交往结构不同,为其成员所提供的社会参与机会也不一样5.社会福利的功能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等提供就地直接及时的帮助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1915年葛尔宾发表《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是第一次对农村社区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社会学分析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开创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学说——人文区位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社区研究中,又发展了关于社区权力、社区内部冲突、社区行动等问题的研究60年代,社区研究的势头开始减弱70年代开始,社区研究复兴四、关于社区的理论研究(一)西方社会学对社区的研究(二)中国社会学对社区的研究社区研究的早期倡导者:吴文藻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张之毅:《易村手工业》史国衡:《昆厂劳工:内地新工业中人的因素》蒋旨昂:《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林耀华:《凉山夷家》李景汉:《摆夷人民的生活程度与社会组织》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节农村社区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一、农村社区的含义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一)定义(二)农村社区的形成途径:
自然起源:一个农业家族由自然进化过程而扩大为一个村落
社会组合:由若干个独立的农业家庭联合起来而组成的村落
农村建设:在原来空旷的地域上,用人为力量建设一个新的农村社区1、人口密度小,经济活动单一,对自然力的依赖强2、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组织结构简单,人口同质性强3、家庭在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4、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居民教育程度低,思想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愚昧性5、活动空间狭小,社会流动性差,生活节奏缓慢二、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第一,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种植业得到发展的同时,林、牧、副、渔和第二、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区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就业的比重下降、非农就业外出务工的比重迅速增加的趋势。第三,家庭的变化。主干家庭仍是农村家庭的稳定的家庭结构形式;联合家庭的比重减少;在家庭的代际关系中,由于老人权威地位的丧失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化第四,人际关系的变化。农村社区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使人际交往范围在逐步扩大;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理性化、功利化。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四、新农村建设
“新”主要在于:以前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多是侧重于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进行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从宏观层面、从战略高度,从多方面着手,通过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三节城市社区城市产生的前提条件: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的获得
一、城市社区的含义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高,人口聚居规模大
经济活动复杂,职业门类众多
组织程度高,社会结构复杂
社区居民异质化程度高,生活方式多样化
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二、城市社区的特点
“城中村”是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突生的社会现象,广义而言,城中村是指已划入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的、农业用地已经很少或没有、居民也基本上非农化的村落;狭义而言,特指那些农地与居民早已非农化,村庄也已经转制为城市建制、只是习惯上仍称为“村”的社区聚落。三、城中村产生原因:1.工业化和城市迅速扩张---------直接原因2.制度差异----------------------根本原因四、城市社区建设1.社区建设的涵义及提出:建设社区,是指人们按照理想的模式有意识地去建构和发展社区的活动及过程社区建设:
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民间多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实质:政府能力有限和社会资本的下降和丧失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国家民政部在1991年7月首次提出2.社区建设的模式:社区重建:
重建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遭到破坏的社区内部的人际之间、群际之间的有机联系,再造社区自身的活力和价值人际关系重建、组织重建、能力重建和机制重建等政府授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无答案)
-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2
- 21课太阳ttp梁润兴解析
- Windows Server网络管理项目教程(Windows Server 2022)(微课版)2.5 任务1 创建网络中第一台域控制器
- 拼音汉字的导航-科学方法助力家校共育
- 蜜蜂饲养艺术解析-从入门到精通的全面指导
- 2024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2011-2013年超级电容汽车市场研究及企业竞争力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多媒体录放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护士家长进课堂
- HSE管理制度和IT设备管理制度及OA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和EHS管理制度
- 神经外科运用PDCA对危重患者晨间床旁交接班不完整原因分析品管圈鱼骨图柏拉图对策拟定
- 6.3∕ 8.1∕ 8.5.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与运行(生产服务提供)变更管理”条文理解与实施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3)
- 王戎不取道旁李-“江南联赛”一等奖
- 警务实战理论知识考试题库
- 学校田径运动会所需各表格(团体总分记录表-径赛检录表-径赛计时表-终点名次报告表-田赛远度表)等
- 集合不等式函数测试试卷
- 2023年国开大学期末考复习题-02316-中级财务会计(一)
- 【护理学个案护理论文:一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5600字】
- 马鞍山博望区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课件
-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完整整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