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二部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2级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群”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现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之力。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藏”,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材料二: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和“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和“多间集中式”为主。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把中国建筑群比成一幅画,群中的建筑单体就是画中的线,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B.中西方文献资料认为,最初的住宅建筑都是先民们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建造的“巢居”和“穴居”。C.中西方传统居住建筑,在整体布局、室内空间连接方式以及空间组织关系上,多存在不同之处。D.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院落式布局,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典型而又独有的空间结构形式。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民族的哲学观念不同,决定了中西建筑艺术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性格。B.中国传统建筑的含蓄美,既表现在建筑群体之中,也表现在建筑单体中。C.如果太和殿没有紫禁城庄严氛围的烘托,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建筑的价值。D.中国建筑不强调在自然面前过分突出自己,因此也在自然面前失去自己。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所提中国“艺术性格”的一项是()A.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C.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4.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衡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营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醋栗契诃夫这天,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讲起了弟弟的故事: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比我小两岁。我们的童年是在乡间自由自在度过的。我们跟所有农家孩子一样,喜欢待在田野上、树林里,看守马匹、捕鱼,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进省税务局的办公室。多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抄写那些老一套的公文,喜欢看报,只读广告栏,说某地有若干俄亩耕地,连同草场、庄园一并出售。他总想着一件事情:怎样回到乡下去。他的这种念头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理想,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他脑子里经常幻化出花园的小径、花丛、果树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里必定有醋栗丛。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饶有诗意的安乐窝,居然会没有醋栗。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自家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素来不同情。人们通常说:一个人只需要三俄尺的土地。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尸所需要的地方,不是活人需要的。盼望有个庄园,像是不错。可要知道,这种庄园也就是三俄尺土地。离开城市,离开斗争,离开生活的喧嚣,隐居起来,躲在自己的庄园里,这算不得生活。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他常画他田庄的草图,而每一回他的草图上都离不了这几样东西:(甲)主人的正房,(乙)仆人的下房,(丙)菜园,(丁)醋栗。他生活节俭,省吃省喝,上帝才知道他穿的是什么衣服,活像叫花子,可是他不断地攒钱,存在银行里。我一瞧见他就痛心,常给他点钱,可是他连这点钱也收藏起来。几年后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已年过四十,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后来听说他结婚了,目的还是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他对她毫无感情,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他俩一起生活,他变得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家里连黑面包也不多见,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帝。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过对她的死负有责任。金钱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成怪物。妻子死后,他通过代售人买了一个百余俄亩的田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园,但没有果园,没有醋栗。河倒是有,可是河水的颜色跟咖啡一样,因为田产的一边是造砖厂,另一边是制胶厂。我的尼古拉·伊万内奇毫不气馁,立即订购了二十丛醋栗,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我去探望过他。那天的天气很热,到处都是沟渠、围墙、篱笆,和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院子里去。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它想叫几声,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很胖,像刚灌好的香肠。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走进屋里,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老了,胖了,皮肉发松,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眼看就要跟猪那样咕咕叫着钻进被子里去了。“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感谢上帝,我过得挺好。”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很有滋味,吃得很多。他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打过土地官司。农民若不称呼他“老爷”,他就大为恼火。他还带着老爷气派做起好事来,然而那是什么样的好事啊!他用苏打和蓖麻子油给农民治各种病,到了他的命名日就在村子中央作一回谢恩祈祷,然后摆出半桶白酒来请农民喝,他们喝酒,嚷着:“乌拉!”喝醉了的人就给他叩头。生活只要变得好一点,吃得饱,喝得足,闲着不做事,就会在俄罗斯人身上培养出顶顶骄横的自大。当初在税务局里他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我了解老百姓,我会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都喜欢我。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这些话,他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兵了。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自家种的醋栗,头一回收摘。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对着醋栗默默地瞧了一分钟,眼睛里含着一泡眼泪,他兴奋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那些醋栗又硬又酸,可是普希金说得好:“我们喜爱使人高兴的谎话,胜过喜爱许许多多的真理。”“我看见了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心心念念的梦想显然已经实现,他的生活目标已经达到,他所向往的东西已经到手,他对他的命运和他本人都满意了。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一想到人的幸福,就不免带一点哀伤的感觉,这一回亲眼看到幸福的人,我竟生出一种跟绝望相近的沉重感觉。实际上有多少满足而幸福的人啊!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沮丧的势力!这是普遍的麻木不仁。每一个幸福而满足的人的房门背后都应当站上一个人,拿一个小锤子经常敲着门,提醒他:天下还有不幸的人,不管他自己怎样幸福,可是生活早晚会向他露出爪子来,灾难早晚会降临。那天夜里,我心头特别沉重……(有删改)【注】①本文作于1898年。②引自普希金的诗《英雄》,原文是“我们喜爱使人高兴的谎话,胜过喜爱许许多多卑微的真理”。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园是尼古拉人生的全部理想,他希望回到乡下尽情感受自然风光,这说明他的理想是过上自由自在、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B.小说中尼古拉面对并不十分理想的田庄,他毫不气馁,马上动手改造,甚至与周围人打官司,这说明他对于梦想非常执着。C.尼古拉年过四十依然生活吝啬,他娶了和自己毫无感情、又老又丑的寡妇做妻子,而且不善待妻子,甚至失去人性,这无疑都源于其对庄园的追求。D.尽管醋栗又硬又酸,但是尼古拉对着醋栗,眼里含着泪,兴奋得说不出话来,他得意的姿态不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而是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诃夫的《醋栗》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以社会下层小人物作为主角,深刻剖析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弊病,见微知著,褒贬鲜明。B.“到处都是沟渠……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院子里”,此处环境描写突出了庄园规模之大,布置之繁华,戒备之森严。C.小说中“醋栗”多次出现,尼古拉对于醋栗的“追求”贯穿了文章始终,“醋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叙事看似平淡,实则细节刻画精准到位,多处运用前后呼应的创作手法,令作品浑然一体,真实自然而结构严谨。7.契诃夫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流的幽默作家”,请结合本文分析契诃夫在手法运用上是如何体现这种幽默讽刺风格的。8.小说的结尾,尼古拉住进了庄园,吃上了“醋栗”,“我”为什么“生出一种跟绝望相近的沉重感觉”?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45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0分)9.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遂散六国之从称心快意,几家能彀B.河海不择细流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C.翼日进宰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吾灵尚依依旁汝也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也B.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卒不忍独善其身C泪珠和笔墨齐下当哭相和也D.厅旁一室吾与汝相栖之所也助天下之人爱其所爱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均为词类活用,试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①蚕食诸侯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③虫集冠上,力叮不释④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⑤成以其小,劣之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⑦当尽吾意为幸⑧日将暮,取儿藁葬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③/②⑧/④⑦/⑤⑥ D.①③⑧/②⑥/⑤⑦/④1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A.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B.称心快意,几家能彀C.民以殷盛,国以富强D.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史书按体例可分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用太牢。D.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主面朝东,宾面朝西;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面朝东,幼者面朝西。(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间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余,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试卷第14.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拜住袖A其疏入B谏C其略D曰E世祖临御F三十余年G每值H元夕A.BEF B.CEG C.BDG D.CDF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辞。B.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相同。C.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分别指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有时也指每逢朔望举行的朝谒之礼。D.疏,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类似体例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B.英宗想在宫内张灯结彩堆成鳌山,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英宗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给。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18.古人的“名”与“字”往往可以互训,吴师道在《张文忠公云庄家集序》中说:“故滨国文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几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余干古县城①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从岭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时。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僭莫惩”,诗中强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造成陵谷灾变。1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描写余干古城全景。B.颔联诗人夜听乌啼,在“犹在”和“已空”对比中追思,顿生物是人非之慨。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登城画面中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极富层次感。D.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尾联以景结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作者深沉的慨叹。20.有人说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请作简要解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2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通过夸张、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感慨;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种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共4分)22.下列各项中汉字的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连累(lèi)谛听(dì)精髓(suí)刽子手(guì)B征戌(shù)狡狯(kuài)渣滓(zǐ)得鱼忘荃(quán)C.髭须(zī)赍发(jī)迤逦(lǐ)憎恶(zèng)D.祈祷(qí)偌大(ruò)穹顶(qióng)窈陷(yǎo)2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水下考古困难重重,但是孟原召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择一事终一生,不断探索,终于取得重大突破。B.日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明年将进一步扩大高考统一命题范围。83.9%的受访者为统一命题可维护高考公平,真是大快人心。C.三年的初中生活,大家在一起共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