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集中训练_第1页
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集中训练_第2页
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集中训练_第3页
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集中训练_第4页
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集中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集中训练考点:1.周振甫《中国第一部诗话—<诗品>》——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2.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与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3.陆游《秋思》——理论应用:钱锺书《宋诗选注》4.袁行霈《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点研究】1.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钟嵘评文,眼力初不甚高。论诗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故最尊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以不屑翰藻,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婉,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2.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则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从文本的字、词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涵泳本文”与“通观圆览”相互打通,同时把西方的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论阐释的文字里渗透着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体察。3.钱锺书在《宋诗选注》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作品里。”4.钱锺书《管锥编》说:“夫不论所喻为谁,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考点示例】一、周振甫《中国第一部诗话—<诗品>》——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点解读】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话,作者是南北朝梁代的钟嵘。他模仿班固品评人物高下的《汉书·古今人表》,把五言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又模仿刘歆按照学术流派把书分类的《七略》,分别五言诗人的渊源流派,即所谓“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他结合分品和分流派来品评五言诗人,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诗品》的价值不在于分品和分流派,在于发表的论诗见解。当时有一派诗喜欢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钟嵘竭力反对这派诗,称为“蠢文已甚”。他提倡“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要求作者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达到“自然英旨”。这是他要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一。从刘宋以来,清谈风气影响到诗歌创作。“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孙绰、许询、桓(温)、庚(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这派诗人把诗写得像理论文,是概念化的诗,钟嵘也反对,这是他要纠正诗歌创作的流弊之二。当时学诗的人,“庸音杂体,人各为容”,“次有轻薄之徒,笑曹植刘祯为古拙”。他们不分好坏,不辨真伪,“喧议竞起,准的无依”。针对这种使诗歌庸俗化的趋向,这是钟嵘要纠正当时诗歌的流弊之三。就这三点说,钟嵘在诗歌理论上确实有卓越见解。他又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观点指出四言诗在当时作者“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诗歌的形式发展到汉魏六朝,五言诗已经取四言诗的地位而代之,比起李白说的“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的复古观点来,就显得高明多了。钟嵘强调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染,强调诗的感染作用。他论诗的渊源,能够打破形式,这些使他成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诗品》又是讲五言诗发展的诗史,它不仅是诗论和诗史,本身也是文学作品,文字有文艺性。因此,它给后代文学家以很大影响。此外,《诗品》还反对声律论,反对讲究四声。事实证明,当时的声律论发展成为唐代的格律诗,在格律诗的创立上是有作用的。还有,钟嵘讲到“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兴是托物起兴,比是比喻。钟嵘把“兴”说成含蓄,显然不符合“兴”的原意。《诗品》里的分三品和分流派,引起后人的驳难。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渊源:《国风》《小雅》《楚辞》。他说:“故知曹植为建安之杰,刘祯、王果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潘岳为辅;谢灵运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钟嵘认为曹植、陆机、谢灵运的诗是最好的。清代王士祯认为钟嵘分到上品的陆机、潘岳,宜在中品;分到中品的陶渊明、鲍照和下品的曹操,宜在上品。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钟嵘评文,眼力初不甚高。论诗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故最尊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以不屑翰藻,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婉,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可见,不少人不同意钟嵘分流派和分三品的见解。(摘编自周振甫《中国第一部诗话—<诗品>》)问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品》给五言诗人分品,分渊源流派,还具有诗史和文艺性,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B.钟嵘提倡诗人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极力反对用典用事、堆砌成篇、毫无情味的诗风。C.从诗歌形式的发展来看,李白关于五言诗不如四言诗的观点,远远不如钟嵘的见解。D.钟嵘《诗品》的贡献在于纠正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错误。钟嵘《诗品》确实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的流弊,但并未“引领形成反映现实的清新诗风”,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钟嵘《诗品》在诗论上的杰出之处、不足之处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B.文章把当时诗歌流弊与钟嵘的见解进行对比,并系统论证了形成诗歌流弊的社会原因。C.文章引用文献资料,目的是论证钟嵘在诗论上的卓越创见以及历代对他的正面评价。D.文章采用总分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中国古代的诗学成就,肯定了钟嵘《诗品》的价值。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并系统论证了形成诗歌流弊的社会原因”错误。文章仅仅在第二段有所涉及,如“从刘宋以来,清谈风气影响到诗歌创作”,不能说系统论证。C.“……历代对他的正面评价”错误。不全是正面评价,比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的说法就是否定钟嵘的观点。D.“重点论述中国古代的诗学成就”错误,重点论述的是古代诗歌的流弊。故选A。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品》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话理论,也是五言诗发展的诗史,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很大影响。B.在对曹操和陶渊明的品第评价上,王士祯和钱钟书的观点相同,钱钟书还分析了钟嵘品评曹操和陶渊明不当的原因。C.钟嵘反对诗歌声律论的主张符合诗歌发展的要求,拓展了诗歌体裁,但他对“兴”这种表现手法的认识却存在偏差。D.钟嵘的《诗品》表现了矫正流弊、重视内容情意的深远用心,同时又受时代风气影响,把“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诗人视为上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钟嵘反对诗歌声律论的主张符合诗歌发展的要求,拓展了诗歌体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事实证明,当时的声律论发展成为唐代的格律诗,在格律诗的创立上是有作用的”,可见作者是不同意钟嵘的“诗歌声律论”的。故选C。摘录【钱钟书文论摘录】1.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钟嵘评文,眼力初不甚高。论诗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故最尊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以不屑翰藻,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婉,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二、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与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4.理论应用——苏轼在《答李方叔书》中评价后辈李离诗文说:“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然不可不知也。”5.谈谈看法材料1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都是因应当时文坛的现状与问题而展开,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文学的价值诉求,一个时代的文坛生态、文学风气的健康维系与发展,离不开这样的批评。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文学批评散见于他的诗歌、游记、书信、序跋等之中,无不立意高远、意蕴丰厚,并显示出美文化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化色彩,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既县引领作用,又有匡正弊端的指向。苏轼反复强调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在今天就是作家干预生活、干预政治。可见,生活在12世纪的苏轼,已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和当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通的。这种文学价值思想也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观中。在《答乔舍人启》中,苏轼言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苏轼以“华采”即形式因素为“末”节,以“体用”即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功能为根本。“以体用为本”是为了实现文章“有补于国”的价值目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言必中当世之过”。文人当秉持“有为而作”的写作态度,敢于申发己见,而非甘言媚世、炫才自售。苏轼曾言:“去岁在都下,见一医工,颇艺而穷,慨然谓仆曰:‘人所以药为?端为病耳。若欲以适口,则莫若刍豢,何以药为?’今孙氏、刘氏,皆以药显,孙氏期于治病,不择甘苦;而刘氏专务适口……而刘氏富倍孙氏,此何理也?”苏轼在此以医喻文,所言之“期于治病,不择甘苦”与“专务适口”,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文章体用观。在《答毛滂书》中苏轼这样讲道:“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石,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苏轼认为,文章之优劣决定于其“实”,并非一人之褒贬可以左右。苏轼此言,是针对当时文坛不正的批评之风,意在提倡开展健康的文学批评,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或曰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摘编自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材料2在百年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西方文学批评是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在《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并借助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或玉、镜等人文器物设喻,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体现出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然而自晚清“小说界革命”兴起,叙事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主流。传统文学批评中那种印象点评的审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对以诗歌为主的抒情文学,其审美目标是对意境的追求,而现代叙事文学是以对社会问题的探寻、人性世界的考察为重心。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妙悟、神思、气韵等关键词,面对新的文学世界多少有点无能为力。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这种转化从王国维开始。他借用康德的美学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对《红楼梦》进行迥异于传统的批评。他把作品视为作家人生体验的一种符号和象征系统,运用相关推理分析,并从中读解普遍的人生和审美价值。在随后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王国维选择西方文学批评的概念,利用传统批评对相关问题的阐释,从历史文化环境、诗人的人格特征与创作心态、作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出发,进行概念推理与审美分析,从而显现其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转化的思路:不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取代传统的批评观念,而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照亮、调适与补充传统的批评,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最终达到“中外汇通”的理想状态。这在《人间词话》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许多学者纷纷在批评实践中尝试着王国维开创的路径,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之路。其中,李健吾、钱锺书最具有代表性。李健吾综合西方“印象批评”和传统“意象点评”的得失,采用钟嵘开创的象喻式批评,对批评对象进行整体的直观感悟,以亲切平易、生动形象、诗意抒情的语言,阐释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自己的社会关怀。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则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从文本的字、词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涵泳本文”与“通观圆览”相互打通,同时把西方的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论阐释的文字里渗透着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体察。此二人的文学批评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质与人文内涵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的辩证分析,将审美感悟与逻辑思辨、生动形象与辩证深刻等对立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学理性与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这在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与今天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中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引领文学风气,维系健康的文坛生态,是优秀的文学批评所应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职能。B.苏轼主张文学必须充分发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药石作用,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沿袭传承的文学价值取向。C.苏轼以医药、金石为喻,形象化阐释自己关于文学批评准则的观点,体现出其文论美文化、抒情化的艺术特色。D.中国传统文论不以逻辑、体系见长,但蕴含直觉式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比西方文论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比西方文论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错误,文中只说“西方文学批评是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没有说明哪个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选项于文无据故选D。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方法,材料二侧重论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转型。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思想价值取向与当代知识分子仍有相通之处,是一种文化认同。C.单纯借鉴西方批评理论并不能实现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对此王国维早有认识。D.从学者的实践来看,传统文论在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建构中呈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方法”错误,结合“苏轼此言,是针对当时文坛不正的批评之风,意在提倡开展健康的文学批评,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或曰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等内容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评价标准。故选A。问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丕《典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B.苏辙追悼苏轼:“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C.谢杭得评韩愈之文:“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D.《颜氏家训》中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阐释苏轼的文学批评观,强调文章应“有为而作”、“有补于国”。A.强调文章可以不朽。B.“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体现了材料一的文章应“有为而作”、“有补于国”观点。C.强调韩愈的文章有气势。D.体现了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故选B。问题4苏轼在《答李方叔书》中评价后辈李离诗文说:“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然不可不知也。”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段文论的特点。答案①前面以“卓越”“不凡”等词对李之诗赋作总括性观照,并用一个富含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辞“甚可喜”,表达自己读其诗赋产生的愉悦审美体验。②后面运用比喻手法对李之文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以“川之方增”“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等喻语作评价,同时也藉此表达对李方叔诗文创作无须走捷径的劝勉和功到自然成的期许。这段文字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直觉式与象喻式批评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词气卓越,意趣不凡”,词气高超出众,意趣不同凡响。这是对李离之诗赋作总括性观照。“甚可喜”,我真是替你高兴。用一个富含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辞表达自己读其诗赋产生的愉悦审美体验。“川之方增”“霜降水落,自见涯涘”,如同大河正在涨水,没有边际;霜降水落之时,自会看见边际。这运用比喻手法对李之文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藉此表达对李方叔诗文创作无须走捷径的劝勉和功到自然成的期许。结合文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可知,这段文字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直觉式与象喻式批评的特点。问题5在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全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使传统文学批评重获阐释力。②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中西互补中调适与补充传统文学批评,实现其现代化转化,从而建构起一套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传统文学批评中那种印象点评的审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对以诗歌为主的抒情文学,其审美目标是对意境的追求,而现代叙事文学是以对社会问题的探寻、人性世界的考察为重心。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妙悟、神思、气韵等关键词,面对新的文学世界多少有点无能为力……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可知,应全面系统地审视传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使传统文学批评重获阐释力。结合“此二人的文学批评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质与人文内涵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的辩证分析,将审美感悟与逻辑思辨、生动形象与辩证深刻等对立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学理性与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可知,应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中西互补中调适与补充传统文学批评,实现其现代化转化,从而建构起一套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相结合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摘录【钱钟书文论摘录】1.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则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从文本的字、词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涵泳本文”与“通观圆览”相互打通,同时把西方的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论阐释的文字里渗透着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体察。【考题对接】一、陆游《秋思》——理论应用:钱锺书《宋诗选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秋思①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②百尺楼?【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三国时人,具有扶世救民的志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中,运用“万火牛”和“一沙鸥”两个意象,以“万火牛”比喻追名逐利的小人,以“一沙鸥”自比,生动形象。B.“日长似岁”写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受,“闲”与“醉”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包含着作者愤懑不平的自嘲。C.颈联中,作者运用西沉的残月、梧桐落叶、捣衣声等意象,以所见所闻之景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D.尾联中,作者想要凭高望远,舒展一下昏花的眼睛,“无高处”“安得”写出了自己无人理解的孤寂无奈。2.钱锺书在《宋诗选注》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作品里。”请结合此诗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绪的。一、陆游《秋思》【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以所见所闻之景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错误,“砧杵”“残月”“梧桐”都是凄凉之景,诗人听砧杵,看残月落月,恍然意识到故乡也已经是秋天了,结合自己已是暮年以及国家风雨飘摇的境况,顿时心生悲凉之感。故并非“宁静祥和”的氛围。故选C。2.①对比。首联“万火牛”和“一沙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嘲笑了追名逐利的小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②寓情于景。颈联诗人听砧杵之声,看梧桐叶落而感故乡之秋,烘托出内心的悲凉,表达对风雨飘摇中国家命运的忧虑。③用典。尾联以陈登自况,表现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希望能像陈登一样有高远志向,扶世救民,为国分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说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之人,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已经七十九岁,退居家乡山阴,过着闲居的生活,看着天下人追名逐利,既鄙夷这些只为名利的人,表达自己的超脱名缰利锁的自由悠闲,同时也可看出诗人的忧虑:如果人人都只为追名逐利,那么谁来考虑国家的利益呢?流露出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颈联写诗人深夜听到砧声,看到残月下梧桐叶落,意识到故乡已是秋天,而秋天常常会引人想起暮年、飘零等意象,诗人这一顿悟,把自身年迈与对国家风雨飘摇的情感结合在景物中,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尾联说自己“欲舒老眼”,足见诗人仍旧心怀壮志;然而“无高处”,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能力,哪里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结合注释“元龙,三国时人,具有扶世救民的志向”可见,诗人尽管已经年迈,却还是希望能像陈登一样志向高远,能够扶世救民,为国分忧。【译文】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之人,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无所事事的时候感觉一日长似一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赏析】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钱钟书文论摘录】1.钱锺书在《宋诗选注》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作品里。”二、袁行霈《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文学中,用美人香草比兴寄托,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离骚》。“美人香草”这个词就是东汉王逸对屈原《离骚》所作的一种艺术概括,他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仔细研究,《离骚》中关于美人香草的比喻,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屈原以自己本来的男性面貌出现,上下求女。他所追求的都是神话中的女性,所用的典故也都和男女爱情有关。他先追求洛水女神宓妃,但发现她淫游无礼,于是改求其他的女子。他想追求有娀之美女,即帝喾之妃,名叫简狄的。想请鸩鸟做媒,又想请雄鸠做媒,觉得都不合适。自己前去又怕失礼。相传简狄吞食了凤凰之卵,生下契,即商人的始祖。屈原说凤凰既然已经受了帝喾的请托,恐怕高辛(即帝喾)已经先追求到了,于是只好作罢。正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又想到了有虞的两个女儿,就是有虞之二姚。有虞是国名,舜的后裔,姚姓。少康是夏侯相之子,传说少康逃到有虞国时,有虞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中兴了夏朝。屈原说要趁着少康还没有成家时,先聘定有虞之二姚。但是他所找的媒人既没有能力,口才也不好,恐怕还是不能成功。屈原写求女,从字面看来是对爱情的追求,但实际上是政治的诉求。且看他的这几句:“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他把“闺中”也就是美女们和哲王连在一起来说,证明所谓求女乃是一种政治的诉求,而求女不成则象征着政治诉求的失败。《离骚》中这种情况即以男子的身份追求女性,象征某种政治的诉求,已经成为后代文学中常用的比兴寄托。这与汉代的儒生对《诗经》的解释有很大关系。他们解释《诗经》里的爱情诗,往往穿凿附会,寻找政治寄托微言大意。连类及之,解释《离骚》和其他的诗歌当然也会寻求寄托。从此,写诗的人笔下的求女,有时并不真的是求女,而是别有寓意;解诗的人遇到一首美人香草爱情相思的作品,也往往要从字里行间找出一些比兴寄托微言大意,这已经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传统。有了这种传统,作诗的人多了一些曲折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含蓄性;解诗的人则多了一种眼光,往往从诗里找出一些言外之意。《离骚》中关于美人香草的比喻,另一种情况更值得注意,这就是屈原把自己女性化,自比为操行高尚的美女,并把自己和怀王的关系明确地比作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他和怀王有某种约定,因为别人嫉妒自己的美貌进了谗言,而遭到怀王的疏远。诗里抒写了自己那种类似失恋的感情:“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钱锺书《管锥编》说:“夫不论所喻为谁,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离骚》中这种写法,即以失宠之女性自居,比喻政治上的失意,在屈原其他的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如“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抽思》),“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惜往日》)。然而后代的诗词中常常并不如此明确,后代比较多的是男性作者代女性抒写爱情,甚至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但并没有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