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_第1页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_第2页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_第3页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_第4页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一、评论标题与新闻标题的区别

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的、用以提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

新闻评论的标题:概括或提示评论的议论范围、中心论点或基本倾向的简短文字,是评论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示例:《867万考生昨天进考场》考试诚信将记入电子档案并与招生录取挂钩《中国青年报》《“全民高考”的局面应该改变了》《中国青年报》课堂讨论:新闻标题与评论标题的区别何在?几点说明:文前按语位置居于报道或文稿的文前提下,本身无需标题;文中按语直接插入文章的字里行间,自然不必做题;主持人评论多见于杂志型节目或现场直接节目中,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和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也使标题显得多余。

引题:天宇奇观如期至推窗遥望睹芳容几束强光收眼底视力骤降吃苦头厦门一女青年裸眼看日食双眼被灼伤(主题)这篇报道是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的本世纪我国境内能够观测到最长时间的日全食天象奇观。新闻标题与评论标题的区别区别

新闻标题

评论标题

制作目的不同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值得注意的事实标明论题范围或传达作者态度、见解,引起受众的关注或思考。表现手法不同多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观点态度蕴含于事实的概括、叙述中,较含蓄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结构方式不同结构较复杂,常为复合型结构,一般由主题和辅题组成结构较简单,通常只有一行主题写作要求不同具体、确定,句式较完整,常用实题较为抽象,重在对论题、论点的准确提炼,虚题较多,句式上较为灵活,在“炼字炼意”上要求更为严格,句式较灵活,常用虚词二、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

概括论题范围:提示评论议论的范围体现中心论点: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

表明作者态度:表明作者的态度或倾向吸引受众注意:引发受众阅读、收听或收看评论的兴趣1、概括论题范围

在评论标题中概括论题范围和评析对象,让受众通过标题清晰地了解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议论的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人民日报》社论《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

《经济日报》署名评论《劳动者,该有怎样的就业观?——二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工人日报》评论《近水缘何难救近火》

吉林电视台“纪实”《以色列对哈马斯连下杀手意欲何为》

新华网2、体现中心论点

直接表明其中心论点和主要见解,使其最有价值的内容—思想、观点和看法凸现出来。

《“大锅饭”养懒汉——四论不能再吃“大锅饭”》

《人民日报》社论《对策也可以当镜子》

《新华日报》“新华论坛”《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经济日报》述评《人祸不除矿难不已》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监督,不应仅仅是审计部门的事》

人民网“强国论坛”3、表明作者态度

对于一些是非界限、政策界限不够明了的事物或问题,在评论标题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意向,并以此体现评论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

《千万不可忽视农业》《人民日报》社论《不能搞有偿新闻》《解放日报》评论《“道德点评板”不设为好》《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拜金主义要不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述评《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

陕西电视台《经济生活点评说》4、吸引受众注意

借住对评论中所涉及的事实的提炼、语言的锤炼以及表述角度与方式的变换等。

《和尚就是和尚》《工人日报》评论《牛毛出在羊身上》《中国青年报》“求实篇”《“吹牛”也犯法》《法制日报》“法制论坛”《谁掏了患者的腰包——直击医药回扣》江苏电视台《大写真》《“红包”为什么这样“红”?》央视国际“央视网评”评论标题功能的运用功能

功能释义

优势

提示论题明确告知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议论的问题有利于突出论题的时效性或针对性体现论点直接体现评论的中心论点或主要看法有利于突出鲜明的观点或独到的见解表明态度直接表明对事件或问题的立场、态度或倾向有利于突出作者或媒介明确的态度引发兴趣运用新鲜的事例、手法或语言引发受众兴趣有利于突出评论的新鲜感和趣味性生动:富有新意、动感与活力,先声夺人,过目难忘三、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一)题文一致首先,要求标题中所概括的事实与评论所提供的事实相一致;其次,还要求题义确切明了,与文意相符,不应产生歧义或误解。最后,还要求准确的把握论题或论点,避免题文游离,让人费解。

题文一致

分析《为九龄童“盗马”辩》(节选)的标题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某日晚11时左右,几位巡逻民警行至某地立交桥,发现一小男孩牵着一匹小白马悠然独行。上前询问,男孩答道:“爸爸给我买的。”民警把他带到派出所,问了两个小时,男孩才讲出原委。原来这位小朋友看到公园的小白马长得漂亮,晚上便偷偷地从公园牵出。文章继而又写道:“后据了解,小男孩名叫xxx,因从小顽劣,小学一年级即被学校除名。”从爱护这位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我在摘录原文时,将他的姓名隐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警深夜巡逻发现小孩牵马引起怀疑上前询问是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及时将他送回家或通知小孩的父母,不应在小孩的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深夜询问达两小时之久,更不能在报刊上将他的“历史材料”通过新闻媒介传播。课堂讨论:该评论为何事而“辩”?“盗马”是否应加引号?“九龄童”的提法是否恰当?这一标题问题何在?注意:避免文不对题、题文不符用词准确

《要春风化雨不要耳提面命》

原载《人民日报》“今日谈”《一台塔机俩司机到底该听谁指挥》

2002年齐鲁电视台播出

课堂练习:以上两则标题问题何在?试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改写

注意:避免望文生义、词不达意题义确切

《为何有电不用点油灯?》

原载《人民日报》“市场随笔”

课堂讨论:原题可作几种理解?原题的问题何在?试在原题基础上进行改写,然后脱离原题重新拟制标题注意:避免引起歧义、产生误解具体:论题具体,论点清晰,指向明了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以三门峡水库为镜鉴》2003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方舟评论”《银行该收点钞费吗》

2003年9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

课堂讨论:分析评论标题《以科学求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原载《中国农民报》)和《民族自尊与人类文明规则》(原载《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不足

注意:避免空泛乏味、大而无当(二)意向鲜明

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标题不能含混、俗套或费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脱困不等于脱险》

辽宁电视台电视述评《危险的开端》新华社述评

课堂讨论:分析评论标题《没有中立的裁判就只有“听证秀”》

(2004年《新京报》)和《谁胜谁负》(1999年2月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的不足

注意:避免题义含混、令人费解(三)言简意赅

结构简单,句式简洁、文字简练、题义精粹耐读。《不要蛮干》1956年9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质量无“小节”》

1991年1月28日《经济日报》“经济漫笔”《人祸》1998年7月24日《南方周末》时评

课堂讨论:分析评论标题《法律不必“最好”,但必须“最不坏”》

和《市政府专题会议责成搞打砸抢的企业深刻反思?》(《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的不足

注意:避免句式冗长、文字罗嗦(四)生动引人(1)变换句式或语气

变陈述句为假设句《假如都像徐永山》——《中国农民报》社论《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人民日报》“今日谈”《假如俺是名人》——《中国青年报》“求实篇”

《假如多一些王海》——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变陈述句为感叹句

《莫教孩子当“看客”》11月3日湖南长沙市东区广播站《久违了,国学!》8月1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造伪劣工程:罚!》11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法霸”比“法盲”更可怕》2月12日红网变陈述句为疑问句

《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

2月7日《福建日报〉社论

《“及时雨”为何落不到田里头》

6月19日福建浦城县广播电台

《何必拷问捐献者动机》

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中山舰还要沉睡多久?》

12月27日武汉电视台《都市写真》

《一号文件:还有多少农民不知道?》

3月5日新华网(2)活用成语、谚语、俗语

引用法:把成语、古语、谚语、俗语直接引入评论的标题,借助其本身特有的词义和人们通常的理解表达评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意向。

《闻鸡起舞》《人民日报》社论《四十而不惑》10月1日《经济日报》社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2月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化用法:对成语、古语、谚语、俗语做细微改动后,变化使用,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开阔思路,活跃思想,表达评论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认识。易字法:通过改变个别字,或对个别字做顺序上的调整,使其变化词义,旧词新解。

《“杞人”忧“地”》8月2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近墨不黑》12月21日《人民日报》“大地”《车祸猛于虎》

2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谐音法:易字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使所易之字与原字谐音,使旧词新意或一词多义。《恭喜发“才”》《人民日报》春节社论《以“职”论价》6月25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岂有此“礼”》7月8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形式”逼人》4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3)巧用修辞手法

比喻法: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以此物描绘或表现彼物。《“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6月18日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既折“莲蓬”又挖“藕”》

8月28日《新华日报》“细流集”《怎样把“蛋糕”做大》

10月31日《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会议缘何出“虫子”》

4月1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比拟法:借助于想像力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述。《莫让牛肉面拉了后腿》5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奥斯维辛醒着》3月20日《人民日报》“国际札记”《“愤怒”的彩管》5月27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京城是被暴雨“灌瘫”的吗?》7月11日新华网借代法:借用事物内部或外部不可分离的相关联系,以与事物相关的部分名称代替事物的本体。《多交“毡帽朋友”》

12月27日《人民日报》“今日谈”《“茶碗”能否与“麦克”嫁接》

4月25日《经济日报》的《星期话题》《屋檐下的忧思》

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飞去“乌纱”又飞来》

4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双关法:在遣词用字时表面是一个意思,而暗中又隐

含着另一个意思,一语双关。《一“孔”之见》

9月20日《人民日报》“市场随笔”《当心有“坑”》

12月13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巨额粮款化为水》

12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还企业一条“出路”》

11月5日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对照法:把两种相互矛盾或悬殊巨大的事物、现象、思想、做法等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分辨是非、善恶、大小、远近、美丑等。《慷慨与吝啬》

11月22日《中国物资报》“新视角”《山绿了,眼红了》

4月1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

5月15日《中国青年报》“求实篇”《“以罚促管”还是只罚不管》

8月6日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回环法:把词语或句子在组合过程中颠倒重复,使其首尾呼应,形成回环,亦称“回文”或“连珠”。《“官钓”与“钓官”》

1月7日《人民日报》“漫话”《专家鉴定与鉴定专家》

1月6日《健康报》署名评论《“如意”不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