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7c2181675ace86f2aebb9d6720b8800/17c2181675ace86f2aebb9d6720b88001.gif)
![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7c2181675ace86f2aebb9d6720b8800/17c2181675ace86f2aebb9d6720b88002.gif)
![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7c2181675ace86f2aebb9d6720b8800/17c2181675ace86f2aebb9d6720b88003.gif)
![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7c2181675ace86f2aebb9d6720b8800/17c2181675ace86f2aebb9d6720b8800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天空是一片略带绿色的蓝色,随着天气的推移,它沿着郁郁葱葱的大凉山昭觉县来到。彝族新住宅是在山上修建的。独特的民族风情就像一条珍珠莲花莲花。“红、黄、黑”是这片民居共同的底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逐渐形成了尚红、尚黄、尚黑的三色文化,并赋予这三种颜色特殊的意义:黑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火焰,黄色代表太阳的光辉。彝族的先民信仰——图腾遗风仍延续至今,只见新居的屋檐、屋脊上寓意吉祥的牛角、羊首造型栩栩如生,房屋外墙上彝族传统的火焰图腾“飞腾”着环绕房屋一周;恢弘的寨门,由村里工匠们运用世代相传的木雕、漆绘技艺匠心营造;身着盛装的彝族姑娘,端起美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摆上一大盆坨坨肉,一大盆包谷面,一大盆酸菜汤,彝族传统饭菜香气四溢……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79.8万人。彝族文化、摩梭文化、傈僳风情、木里藏乡风情等,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过去凉山彝区群众大多都生活在高山上,住的是瓦板房、喝的是天花水、爬的是钻天坡,“土墙草(石)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住牛和羊”,这曾是贫困彝区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盐源县特困彝区,群众们还编起了这样的顺口溜:“山坳坳里搭三房(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围火塘”。据统计,2002年,凉山州全州农村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住在“三房”里,总计约14.1万户。凉山自古以来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司马迁、诸葛亮、忽必烈、徐霞客、马可·波罗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凉山留下足迹。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凉山,巧渡金沙江,召开永垂青史的会理会议,刘伯承还与彝族头人首领果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留下了彝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佳话。1955年,凉山实行民主改革,“一步跨千年”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如今的凉山更是四川通江达海、融入东盟的“南向大通道”,北承成渝经济区,南接昆明和东盟大市场,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凉山州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已连续5年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首位。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大凉山腹地彝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类型多样,是全国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达166.57万人。一套再简单不过的敞亮新房,让彝族老百姓们多少年来望眼欲穿啊!大力发展民生新采集、新能源、新生活四件套,减贫减贫效果良好安居而后才能乐业。如今,行走在广袤的凉山州甘洛县,彝家新寨已具备“农舍点点、林如棋盘、绿树掩映、错落有致、一村一貌”的特色,新民居高度浓缩了民风民俗和文化底蕴,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白墙青瓦、三色花窗、冲天牛角飞檐……山间平原,大江两岸,新彝寨、新农村,一派欣欣向荣。这一切巨变都得益于国家新一轮彝区综合扶贫开发项目。以彝家新寨建设为龙头的综合扶贫开发,被誉为彝族地区民主改革实现“一步跨千年”后的第二次大跨越,它全面提升了彝区新形象,带动了彝区新产业,打响了彝区实现与四川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重大战役。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凉山州特困彝区的扶贫开发。过去,“三房”就是重度贫困的代名词。从“三房”到新寨的巨变,凉山州前行的步伐稳健、有力。自2003年凉山州“三房”改造工程纳入四川省民生工程并实施以来,彝族群众逐步告别居住条件极差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三房”。2011年4月2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了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加强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彝区贫穷、落后的面貌。201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新鲜出炉,可持续的发展蓝图已然清晰可见。据了解,彝家新寨建设和彝家新生活四件套实施范围包括凉山州10个重点彝区县(甘洛、盐源、金阳、美姑、昭觉、普格、雷波、越西、喜德、布拖)和乐山市3个县(区)(马边、峨边、金口河),共13个县(区)。整体规划时间为2010—2015年,计划总投入115.33亿元,建设1451个彝家新寨,改善12.11万户、60.55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凉山州建设彝家新寨1190个,惠及9.89万户、49.58万人。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住房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社会建设4个部分,可细化为住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入户用电、清洁能源、垃圾处理、排污设施、环境绿化、村卫生所、村民文化商贸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方便村民看病不出村、学习有阵地、活动有场地。这些建设资金主要由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金融部门优惠贷款、群众投工投劳和自筹等组成,主要用于农户住房建设和彝家新寨村内基础设施补助。与此同时推广的还有彝家新生活“四件套”(一个储物柜、一个橱柜、一套桌椅、一个生物质能源煮食群暖炉),由四川省财政投资3.6亿元,统一采购生产,免费发放给彝家新寨的群众。伴随着彝家新寨的建设,“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百乡千村工程”等民生工程陆续蓬勃开展,文明之花、致富之花、和谐之花在彝区的新农村处处开放。在项目启动和落实的三年中,四川省委、省政府自2011年启动至2013年共投入资金66.73亿元,建成彝家新寨824个,累计完成住房建设房屋85576户,占整个任务121090户的70.7%;发放彝家新生活“四件套”81619套,占整个任务的67.4%。新建或改扩建村内道路4496公里、入户路5529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13公里、解决42107户入户用电,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77545人,实施沼气建设20046户,环境绿化49314户,共使337230人贫困群众入住彝家新村。整村推进175个,转移输出劳动力10225人。2300元以下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07.67万减少到2013年末的57.0295万,减贫50.6405万人;彝区10县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74.98万减少到2013年末的44.36万,减贫30.62万人。红红火火的彝家新寨建设彻底改变了彝区面貌,村容村貌和诸多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通过产业扶持、产村相融,项目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一体”,扶贫、禁毒、防艾、职教和健康文明生活运动“五管齐下”,推动彝区生产生活方式大转变,文明素质和思想意识大提升。彝区党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密切,群众们交口称赞:“党和政府给了我们金子银子都买不来的好政策!”“现在最美观的是乡村学校,最漂亮的是彝家新寨!”勤劳节俭、清洁卫生、自尊自强、厚养薄葬等新观念,正在成为彝区群众追求的风尚。四川省省长魏宏在大凉山腹地调研时多次表示:彝家新寨建设是推进综合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大小凉山彝区改革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的龙头。当前,彝家新寨建设正向纵深推进,要继续整合政策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品质,建立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带动彝族群众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促进大小凉山彝区追赶跨越。201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又计划投入19余亿元,建设彝家新寨并在其原有“四件套”的基础上,每户新增资金2000元,农户可根据家庭需要从电视机、太阳能热水器中任选一件。把建设管理扩大为农村产业,构建社会主义新核心让大小凉山的群众“住上好房子”只是整个扶贫计划的第一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其最新的行动纲领——《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个显著”,即“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群众收入显著增长、村容村貌显著变化、现代文明显著进步、社会管理显著加强”和确保大小凉山彝区贫困户收入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2个以上百分点,到2020年大小凉山彝区与全省同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彝家新寨作为加快改变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整体改善彝区贫困面貌的重要抓手,承担着尽快解决十余万户群众住房困难和227个村极度贫困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调整彝家新寨建设重点,保证科学选址,并突出民族风情、地域特色、农村风貌,同步搞好村内道路、入户用电、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以移民搬迁为主;海拔2500米以下的高二半山和沟坝河谷地带,以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培育特色产业为主。提高基础设施补助标准,在原有补助标准基础上按极度贫困村每村增补100万元、其他贫困村每村增补50万元的标准,减轻群众负担。喜德县,是全国彝语标准音所在地的“彝族母语之乡”。拉克乡四合村又是喜德县远近闻名的“彝家新寨建设的示范村”,也是人们眼中的“候鸟村”,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村里显得有些空荡。该村的村主任阿尔阿合和9名村组干部一直在努力为四合村寻找一条在家就能致富的产业。他们尝试了烤烟这门产业,种植了烤烟50亩,却因技术不到位和身兼数职无法进行良好的田间管理,连续3年亏本。“不能让彝家新寨成为空架子”,这是喜德县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喜德县调整思路、整合资源,举全县之力,全面发展山区立体农业,扎实抓好农村劳务开发,重点打造马铃薯、核桃、花椒、乌骨阉鸡、烤烟等优势农牧产业,将烤烟产业作为“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合村目前已经规划发展烤烟产业1800亩,实现产值540万元,油橄榄产业800亩,实现产值160万元;计划输转劳动力120人,实现产值120万元。2011年该村实现人均增收1000多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增长48.1%。巍巍大凉山,走出了一大批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果木业、烤烟、银饰加工、民族服饰加工制作、“彝家乐”旅游业为产业支持的彝家新寨。据统计,2010年-2013年间,凉山州实施整村推进扶贫175个,减贫近50万人。这也得益于政府“十项扶贫工程”中的“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工程”和“产业发展服务工程”的前期实践。装饰建筑的设计是理念创新的基础彝族新寨虽然是统一规划、综合施策,但绝不是整齐划一的“火柴盒”。各族干部群众依恋大凉山的山清水秀,他们坚持新寨建设必须融入彝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得天独厚的生态圈中,要让后辈依旧看得见山、看得见水,在依山傍水的田园画卷中坚守优秀的民族传统、特色民风民俗。“土”房也要“土”得有特色,要突出“美观、经济、适用和安全原则”。一套套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着上了“红、黑、黄”三色调彝家传统建筑底色;保留了前庭后院加屋檐的布局,更加注重功能分区、人畜分居、厨厕分离、牲畜圈养;家家户户自发打造了独具彝家风貌的牛头装饰挂件,彩梁画栋。墙面自由点缀吉祥的“羊角纹”;在新房内部的构造中,专门组织彝族建筑装饰工匠设计制作富有彝族特色的图腾寨门、保留古朴的锅桩、火塘、池子等。在设计方面,村民们是真正的“设计师”。在喜德县拉克乡新村,大型彝族浮雕绘画上墙。许多浮雕装饰绘画根据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创作,其运用浮雕更展现出喜德本地精湛漆器技法之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动对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影响机制
- 智能校园网络的建设与未来发展
- 绿化工程项目管理职责与流程
- 通信行业供应商技术支持流程
- 互联网金融平台合规审批流程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中的数据管理
- 自助餐饮设备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
- 急性重症胰腺炎手术干预流程
- 新疆重点项目-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风能逆变器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39)-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0课儿童旅客服务沟通
- WTC瓦斯突出参数仪操作规程
- 运营维管段安全保护区环境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 2022年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10kV中压开关柜知识培训课件
- 《工程测试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 自卸车司机实操培训考核表
-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登记表
-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精选及答案共20篇
- ESD测试作业指导书-防静电手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