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木叶》逐字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逐字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逐字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逐字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说+木叶》逐字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说“木叶”》逐字稿老师:好,上课,同学们好,好,请坐。最近两天气温骤降,江南小雪,草木凋零,可以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黄叶漫天飞。这样的情景特别适合我们今天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林庚先生在《说“木叶”》这篇文章当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就是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就是给“古代诗歌的语言暗示性”拟一个名词解释。老师上网搜了,百度百科还没有收录这一项词条。我们这节课是一项填补空白的课,我希望这项空白由我们丹中的学子来完成。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思路,是我们深度学习的前提。我们先来找同学来帮我们完成一下文章的思路图。好,请,念。【理清文章思路】学生:首先提出古代诗人钟爱“木叶”这一观点。嗯,接着提出古诗中为什么不常见“树叶”,并且自问自答进行归谬,进而提出古人创造“落木”一词。然后是分析由“木叶”一词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然后是分析原因,“木”语言的暗示性。然后四五自然段是说“叶”是不属于木质,有落叶的因素。第六自然段是说暗示颜色,它是黄色,然后触觉比较干燥,与“落叶”有关。然后最后是得出结论,“木”和“树”在概念上相差相去无几,但是在艺术形象领域差别很大。老师:好。我们先停一下。第一个,“木”的特征是“树干落叶”,是吧?我通过昨天这个大家的预习看了一下,大家只填了一个这个,想到树干后边还有一个落叶,大家可以做一下笔记,树干,对吧?想到落叶。第二个,刚才这位同学答得也很好,你再说一下你第二个答案。学生:第二个是暗示颜色性,黄色,触觉干燥,所以与落叶有关。老师:好。停,颜色微黄,质地干燥。我看我们很多同学只写了一个暗示颜色性,写得还不够具体,对吧?我们再写一下子颜色,颜色是微黄,干燥。好,请坐,我们来看一下子这块填了颜色,你说这填什么呢?是不是树干落叶,这是这棵树给我们的一个,你看木,首先想着树干,我们来看一下子它的这个小篆,你看这个小篆,这个字从甲骨文过来,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光秃秃的树干的形象,顶上只有枝杈没有叶,下边这个是根。哈,不要理解错了对不对?所以说这块刚才大家说了,这块我们应该是看到了树的形象,对,很好啊,看到了树的形象。那么最后是作者在分析问题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在艺术形象领域差别一字千金。那么既然树和木差别这么大,那么树暗示给我们什么信息?你找没找着?这是木暗示给我们的信息。那树暗示给我们什么信息?嗯,看书。学生:“树”大多都是暗示,有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好。老师:怎么着啦?很好,请坐。树暗示给我们的是浓密繁茂,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这书上是不是有?画一画。既然树和木有如此大的差距,对吧?那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当中去体会。因为树和木的暗示的特征我们基本上已经研究明白,但是一个概念要想真正的弄清楚,那必须得在理解中去切实的去完成。那接下来我们深入“木树之辨”,去进一步的把握诗歌的暗示性特征。这里有两首诗,我们请同学一起来读一下,看看大家的默契怎么样,好不好。《宫词》一二。【学习活动一:“木树之辨”】众生:《宫词》(节选),唐,王建。树叶初成鸟护窠。石榴花里笑声多。《秋思》,唐,李白。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老师:大家很有默契,都填的这个树叶和木叶,我们找一位同学代表大家谈一谈理由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做第一位勇士。好,来,这位小伙好,请。学生:我认为,第一,我认为它第一句诗有一种,那因为“初成鸟护窠”,它有一种那种春天的那种生机的感觉,所以填“树叶”刚好就有那种繁茂的,有饱满的一种思想,所以填“树叶”。嗯,第二个的话,因为是秋天,比较那个,填“木叶”的话有是刚好有那种凄凉和微黄干燥之感,那么就比较的适合。老师:怎么适合的?为什么这个微黄干燥凄凉就适合这句诗?学生:它符合那个秋天的一种萧瑟的意境。老师:能不能找一下上下句。看看?学生:“芜然”“飒尔”,然后“天秋”。老师:“芜然”“飒尔”“天秋”,给你什么感觉?学生:一种非常萧瑟的感觉。老师:萧瑟的感觉,木叶恰恰给我们的……学生:就是也是如此。老师:所以我在这填了“木叶”。好,这样我们回答问题就有一些这个逻辑。好,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很好,但是我希望我们说的更好。所谓的更好,就是我回答问题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我们来审一审题。根据林庚先生在本文的观点,所以说我希望大家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先说,因为林庚先生认为树叶暗示着什么,对吧?第二步,结合这句诗的语境,这个语境也是这个意思,你看完美的匹配,所以填它,是不是这样就有一定的逻辑性了?哪位同学再试一试,你来试一试。行,好。学生:因为林庚先生在这个《说“木叶”》当中提到,“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以在这里它讲到“鸟护窠”,意思就是这个应该是指的是春天或者是夏天,反正它枝叶比较繁茂,所以应该填“树叶”。这个是与那个林庚先生的观点是相契合的。嗯,然后《秋思》当中他写的是秋天的景象,这个与林庚先生在本文当中写的是“木叶”,有着,木叶就是它显示它的暗示是透着黄色,而且它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里写了它整个《秋思》都反映了“芜然”“飒尔”“天秋”都是一种萧瑟的凄清的秋景,所以这边用“木叶”可能更切合一些。老师:嗯,而且你再看看最后两句的意境,跟这一句契不契合?学生:契合。老师:怎么契合的?学生:就是它这个白露,然后凋零,就是感觉给一种那个凄凉的那种。老师:“群芳歇”,什么意思?学生:“群芳歇”就是众多花都凋谢了。老师:哎,叶也落了,花也谢了,秋天的萧瑟之意是不是就来了?我们发现确实是很恰当,对不对?好,请坐。刚才两位同学谈的都很好,而且我们的逻辑性也越来越强,但是我希望大家继续再会读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二首诗,前边还有一个跟“木叶”相对的字,看到了没看?哪个字诶?我提醒大家到这,哪位同学再来就这个点阐释一下,你看这首诗是“木”“树”对举对吧?那可能就更有道理了,这首诗我们解读过来可能就更有意味了。哪位同学试一试?你可不可以?你看看那是树,下边是木,能不能分析一下子?你的看看填“木叶”的理由。学生:前文写的是昨日,然后也提及了春阳,因为“树”它是有密密层层的浓荫的意思,所以与春天有生机的景象相照应,然后也符合后面的“黄鹂”。而下文填“木叶”是因为,就是“木叶”是暗示树叶凋零,颜色也是微黄干燥,然后就与“天秋”“月冷”,然后也照应后面的“莎鸡悲”。老师:那从“碧树”到“天秋”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嗯,“飒尔凉风吹”。老师:你看我们发现“木”“树”对举,你看它两个的暗示内涵清不清晰?好清楚,我们同学很有悟性,一点就通对不对?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叫《秋思》,大家知道李白在思什么吗?在思什么?谁能起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老师:你觉得李白在思什么?学生:嗯,我觉得李白他是在思春日那些生机的景象。老师:除了像春日的景象,因为这里“木”“树”对举了,我们一看他更希望这种温暖的、和煦的,对吧?嗯,那还有吗?这是从语境看出来的,我们今天学的是“木树之辨”,“木树”的观点,你能不能从“木树”这个角度来看一下子?不知道你读文章发没发现,还在“木叶”上?大家发没发现“木叶”这一句诗“天秋木叶下”是从文章中的哪一句诗化用出来的?你看没看着“”学生:是第一句,“洞庭波西木叶下”。老师:很好。对不对?“袅袅西秋风,洞庭波西木叶下”,从这里化用出来的。那么李白和屈原同属于浪漫主义诗人,可以说一脉相承,对吧?在这里,当然这里头意象与内涵也跟它一脉相承,不知道大家读书,读没读到文章中第二处出现“袅袅西秋风”的时候,你见过吗?记不记得?有吗?在哪?在第几段?第6段,大家找没找着?第6段,找到了。好,来,你读一下这一段,要读一下这一句。“袅袅西秋风”下句。学生:“袅袅夕秋风,洞庭波西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老师:你知道他思什么了吧?学生:他的思念远方的亲人,和自己在外漂泊的这些日子所经历的事情。老师:思念亲人,作为一个游子,他会思念家乡,很好。所以你看,当我们知道“木树之辨”,掌握了这个理论之后,我们发现原来诗歌还有这么丰富的内涵,暗示给我们了相当富足的信息,对不对?好,请坐。你看,我们就从木叶这个“袅袅西秋风,洞庭波西木叶下”读出来了游子的漂泊与叹息之意。如果你看,我们要不了解木叶的暗示内涵,我们就很难读到这一层,对不对?所以说,我们可能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把这一首诗再读一遍好不好?《秋思》一二。众生:《秋思》,唐,李白。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老师:很好。我也由此可见,树叶和木叶暗示内涵不同,作用也各有千秋,对吧?林庚先生在大量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对木叶、树叶得出的这种观点暗示的观点还是很有说服力的。那么因此有同学在读了《说“木叶”》之后,有同学认为刘禹锡的名句“病树前头万木春”,应该改为“病木前头万树春”。请谈谈你的看法,他有没有道理?好,你是认为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有道理,那你先谈谈道理。学生:首先我们根据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的观点,他是认为树的形象相较于木的形象更为饱满。嗯,而此处我们结合句子中它有两个字,一个是“病”,一个是“春”。它形容“病树”的话,就是那种将死的树,如果用“木”的话,可以给它增添一种空阔干燥的形象,就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棵“病树”的那种凄惨。而后面的用“万树春”,本身“树”就已经饱满了,然后再用结合后面的“春”的字,就自然而然让我们联想到他那一种充满生机的湿润的形象。然后与前面的“病树”对比,就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内心中的一丝愁苦与那种难以察觉的坦然的情感。老师:好。这是他的道理。对,是这意思。对,好,请坐。你先等一会,我想找一位同学评价一下子。刚才这位同学,他说的有道理吗?大家认为有道理的举手。哦,有道理的多。认为没有道理的也有几个,认为没有道理的举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噢,也不少,占1/5。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有道理。我们再找一位同学评价一下子你认为他的道理,你再说一说。补充一下刚才那位同学。学生:我认为有道理的话是那个就是“木”,“木”的话就是体现了那个“病树”的干燥质感和飘零之意,“树”就是表现了那个树木就是以这个重获生机的那种活力感。老师:所以说“病木前头万树春”?学生:嗯,有道理。老师:还是从林庚先生的观点出发的,对吧?嗯,好,请坐。刚才也有几位同学认为没有道理,我想采访一下子,对不对?谁认为没有道理?来哦,你,那你就你来。好。学生:哦,我觉得他这个改的并没有并不是很有道理,因为林庚先生有说“树”它本应该是枝繁叶茂的,“病树”就让人联想到落叶纷纷之景。而林庚先生认为“木”它本来就近乎于枯萎,“万木春”就带来一种枯干上抽枝发芽,万物复苏的新生朝气。所以“病树前头万木春”我认为它就是强调一种新生的过程,比较有动态画面感,而且更加与前面“沉舟侧畔千帆过”两相呼应一下,带有一种哲理。老师:更体现的事物的发展。这种哲理性对吧?枯树抽新芽,更显出了生机盎然的意味,很好,有哲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再补充一下,刚才那位男生在哪?谁还举手?认为不同意的还有没有?她刚才说的很好,你也认为不同意是吧?好,那你谈一谈你的观点。学生: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在文章第五自然段倒数第四行。老师:好,很会读书。学生:嗯,这边写到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非常一致的,但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不会比单纯的一个叶子多带来些什么。那么这样一点同样可以放在这首诗里面。病和树,嗯,木和春它们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那么结合起来的话其实就并没有说,并不能说带来一种很鲜明的感觉,反而是让人感觉到一种冗长的样子。那如果是病树在搭配上万木春的话,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老师:原来要是那样就重复了,因为它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对吧?树就是盎然,春也是盎然,那么两个都表示生机的词放一起重复冗杂了,诗人惜墨如金,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性的问题,对吧?那我在你刚才分析的很好,对于这个优秀的选手,我们再给你加点难度,你能不能联想一下子知人论世,联想一下刘禹锡,再说一说原句的作用,原句的好处。学生:刘禹锡在这边他首先第一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已经在官场里面当了二十三年了。然后他现在已经很老了,然后觉得自己以前的生活是非常的黑暗,现在又被贬,然后“病树”它枝繁叶茂,其实也跟刚才说那位同学所说的一样,就是说他已经很老了,那么树它其实是枝繁叶茂,已经是一个比较老的状态,然后木的话它更加的,它的树叶更少,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新生的一种力量,可以暗示一种下一代。这种感觉。老师:有一种生机,新生的力量,对吧?好,请坐。刚才这位同学结合前边刘禹锡被贬,简单的分析了一下,我记得刚才还有一位男生,我们不能压抑他的观点,对吧?我刚才压抑了他一下,是为了让他更好的爆发。好,我们来看你的刚才认为有一定道理,你讲了,那你认为他没道理的那一块。在哪?学生:我没道理的观点与他们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同学他是读了这篇《说“木叶”》,然后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他这个具体诗句是要结合诗人的情感的。然后所以说对于这首诗来说,刘禹锡是想要以自己比作“树”,然后用“木”来比喻其他的那些受宠的官员,是那种感觉自己仍然有一丝活力,仍然可以为朝廷效力,但是由于被贬反而反倒是被迫要成为一棵“病树”。但是那些“万木”,那些空阔那些干燥那些并没,也不能说是并没有,就是那种道德才能并不是非常优异的人,却能焕发新的春天,就可以读出来他的忧郁。这就是他的情感与那种诗歌的暗示性的一种体现。老师:非常好,是吧?结合了诗句,那我在这提醒你一句,当然你把这个树和这个木,“树”认为是刘禹锡,树什么样?学生:饱满。老师:就像刘禹锡非常的?学生:有才华。老师:但是被?学生:贬了。老师:所以得?学生:“病树”。老师:哎呦,刚才你认为那些小人,他们干干巴巴,没有思想,没有才华,就像?学生:木一样。老师:但是他们?学生:焕发了春天。老师:所以刘禹锡对这个现象?学生:是一种,感到幽怨。老师:所以这一句读出来它是一种愤懑对不对?但是这两句你这个解读很有新意,但是我们一般认为这两句是解读了一种事物不断向前发展,体现出新生生命的这样的一个意味,对不对?那我再来这个研究一下,我想把“木”理解成刘禹锡自己。学生:这也是可以的。然后这样他的情感就是一种坦然了。就是那种认为,他自己就是已经是一棵那个空阔将要枯死的木了,但是他自己依然能有春天,但是而且在他的后方还会有更多的树,虽然他们是病数,但是他们依然能接续自己,就有一种事物接续相生发展的那一种坦然,认为其实自己被贬了以后。老师:仍然还保有?学生:活力。老师:而且希望积极的去发展进取。很好,请坐。你看,当我们理解了树和木这种更深的暗示性的时候,我们可以解读出来很多丰富的内涵,对吧?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有些牵强,我觉着那可能还是你没有深入的去理解,去感受。诗无达诂,对不对?这就是中国汉字,中国诗歌的魅力,对不对?树和木在科学上原本相差无几,但是在诗学里却一字千里,对不对?因为科学更多的是用理性的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讲的是一个例子,但是诗学更多的是用感性的形象思维来解决问题,更多的谈的是一个情字,对不对?所以说我们同学在解读诗歌的时候,以后要执灵根惠性,悟暗示玄妙,方得诗之洞天呐,对不对?你看刚才我们学了这篇文章,再来读诗的时候,再回头看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学过的诗我们还可以再读出新意,对不对?好,我们再读一遍这句诗,感受一下。好,来一二。众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老师:好。现在树和木的诗句我们基本上可以能够更好的理解,但是如果要遇到其他不带木、树的诗句,你说我们怎么办?学生: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思想,然后去理解诗人的情感,然后之后,然后去观察它背后的意象,还有它的含义,然后来解读。老师:诶,我们同学聪明,他说我们学这一课还不够,我们要掌握它,这个方法对不对?很好,请坐,这就是聪明人对不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的鱼,我们就有一张,就要拥有一张网,我们不能放过这篇课文,对不对?这么好的资源,我们不能入宝山而空悔,我们要深入的挖掘课文资源,一起来分析。林庚先生得出内涵的方法,我们会了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解读更多的诗句了,对不对?好,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五六段,细读一下哪位同学读得好,我们来让他给我们读一下第五段的前半部分,这位同学,好不好?你来读一下?好,读一下第五段,一直读到树结束就行了。【学习活动二:分析“暗示”路径】学生: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老师:好到这就可以了,我们同学一起来齐读第六段,一直读到“袅袅兮秋风”,我们一起来思考他是怎么得出这个问题的。大家一起读,来,木一二。众生:“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老师:好,我们现在思考2分钟,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子,看看作者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得出这个暗示内涵的。好好,可以前后稍微讨论一下。看他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去引申的,对吧?你比如说是从这个最初他看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个叫做暗示性的概念来解释这个特质。老师:其实就是,你看黑板,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去联想,是这意思吧?一步一步去联想,他就从外边的物理到内在的情感,慢慢就推出来了。看出来他会把那个箭头,这个它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是吧?你得是由浅到深,再看一看,等会看出来。好,怎么样?很好,你来说一说。好,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答案,看看他的思考。不一定是答案,我们来看看他的思考想法。学生:嗯,刚开始是作者先从木作为树的概念出发,嗯,然后它有哪些,就是概念上面有哪些形象,然后作为一个词给人产生了哪些影响和联想。然后又到了第二个艺术特征,就是木暗示的颜色,一个普遍的性格,然后在诗中给人产生了联想。老师:好,更多的就是这个从“木”一步步怎么样去联想到的,他从“木”想到了哪些东西?学生:有木头、木料、木板。老师:然后就想到这些木材,木料它是没有,没有叶子的,是吧?然后微黄干燥,然后带来了一种舒朗的清秋的气息,对不对?好,请坐。其实我们发现,刚才这位同学已经讲了,其实我们读文章,我发现林庚先生就是一步步的去推出来的,对不对?进行了一种联想,得到了这样的你,比如说树的这样的一种疏朗,木的这样的一种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吧?疏朗的清秋的气息,那我们知道这样的一种方法之后,我希望同学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是它的过程,我们能不能抽出来一种方法,看看林庚先生是从什么想到了什么?能不能回答一下?你看看这个箭头是从什么想到了什么?从这个“木”的?学生:木的形象。老师:形象,就是它的外在的形象。学生:想到了它这个木所带有的一些内涵。老师:内在的这种,内涵,也就说它表达了一种?你看清秋、疏朗、枯萎、萧瑟,这已经涉及到了什么?哎,一种情感。很好,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很简单的,我们只要从这里头抽译出来,我们发现作者林庚先生是从事物的象,对不对,来想到,延伸到事物所表达的这种情感,其实是不是就是这么一个方法?你看通过它的颜色形象,这种外在的形象来想到他内在的、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的这种情感,心理感觉对不对?刚才这位同学答得很好,其实我们注意一下,就是从外在的物理形态到内在的心理情态,大家可以稍微写一下。既然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方法,那我们就要用这样的一个方法,我们自己织就的这张网,来到古典诗词的海洋里去尽情的捕获捕捞一下。后边我们这个给大家选了三句诗,我们运用刚才的这样一个方法,大家来分析解读一下子这几首诗,好吧,因为我们的这个能力比较强,刚才大家注意的不错,我们就直接来请同学分析一下,因为你看那黑板还已经很明确了,对不对?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好,行。学生:这个我选的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问题是花的形象,他为因为这句话是“落红不是无情物”,红一般仅指一种红花,它一般仅仅有单独的一朵,这种比较鲜艳的颜色,这边可以说是和其他的一些苍白形成一种对比。我觉得可能更指龚自珍自身的这个比较高尚的情操。至于这里为什么不是花,因为花一般都是成片的出现,就有一种什么集体,就是集体,一种集体的一种同流合污之感嘛。老师:哎,不能这么说,这篇文章我们看一下,我提醒一下,你看我从它的形象和颜色,你想想这个落红是什么颜色?学生:落红我觉得应该就是这种单纯的红色。老师:那落花呢?学生:落花可能有不同颜色,就是万紫千红。老师:那红色给你什么感觉?学生:红色感觉跟一种,比较爱这个朝廷。老师:比较爱朝廷。你从哪看出来的?这个红,你理解成暗示是什么?学生:因为“化作春泥更护花”。老师:那落暗示什么?学生:落表示这个应该是自己被贬了。老师:被贬了愤然辞官。那红呢?学生:红应该是自己内心的,对于这个朝廷的毕竟还是有些不舍,毕竟有一些眷恋。老师:很好啊,我们看落是辞官,暗示辞官,但是红是虽然辞官,但是自己的心却是对朝廷一片?学生:赤诚。老师:很好。用赤诚这个词好,因为这暗示着红,红暗示出来的对不对?你看龚自珍的这种情怀是不是就不是落花所能表现出来的,对不对?龚自珍虽然辞官,但是仍然心系朝廷,对吧?虽然冷眼看穿,但到底还是热肠挂住。你看,这就是落红给我们的暗示。好,很好,那我们就慢慢的,你看就读懂了。请问同学再分享一下子,再选一个别的意象,哪位同学再来分享?好,你来一下。好。学生:我选的是王昌龄的《闺怨》,然后他这边说的是柳。柳,我们首先可以就是柳树,嗯,然后我们知道柳树,它这个是。老师:首先看看它的形象和颜色。学生:对,首先它是叶子,是绿色的,嗯,然后它是在江边,然后它的枝干比较粗糙,它的枝叶是下垂的,就是也比较长。这就容易想到女子的形象,也符合了它这个标题,就是《闺怨》。然后我们由下垂的这个叶子,就是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比较低落的感觉。老师:女子此时?学生:比较,也和他这个主旨比较相符,就是他说“悔教夫婿觅封侯”,就是这边用的就比较巧。老师:他抓住了柳,一个下垂的这样的一个特征,我再提示一下子柳除了下垂,柳丝,杨柳,柳丝跟柳丝之间是杨柳依依的对不对的?那你说这个杨柳依依,他暗示两者之间的这种?学生:这个他们爱情很深厚。老师:之前感情很深厚,可是现在?学生:可是现在没那么深了。老师:没那么深。为什么?学生:因为。老师:丈夫?学生:嗯,因为丈夫,他去世了。老师:唉呦,哪有去世,去干什么去了?学生:噢,不是。去“觅封侯”了。老师:去参军了啊,对的,不是说不那么深,看来应该是感情更深了,对不对啊?因为现在它有一个字。哪个字啊?唉,后悔了,是不是很好?轻松,对吧?所以说我们在抓的时候大家要注意,我再来看。唉,你来,我们提示一下子,这个柳它是这种颜色,应该是什么样的颜色?你看颜色。学生:是绿色。老师:哎,给人碧绿青松的,对不对?碧绿青松,那可能暗示着这个女子?学生:暗示女子正值壮年。老师:正值壮年。哈哈,壮年这个词也不太好,是不是正值青春?对诶,正值青春,但是现在呢?学生:但是现在。老师:这么好的如此美好的青春年华,却?学生:他的夫婿却不在身旁,所以感觉很可惜。老师:无人欣赏,很可惜,对不对?女为悦己者容,现在悦己者不在,所以她很看到柳之后?学生:就很悲伤,很低落。老师:很悲伤,很低落,是不是?很好,你看我们在一旦读懂了这个方法,研究明白这个方法,在来读诗的时候,我们发现就有很多不同的发现了,对不对?有很多深刻丰富的这样的一种意味在里头,对不对?好,我们掌握了这样的这个诗歌的解读的方法,其实由理论到实践是应用,但是在由这个实践再回到理论就是升华,认识就是这样螺旋式上升的,对吧?这堂课我们就来完成最后一个任务,我们来为“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来写一个名词解释。【学习活动三:拟写“名词解释”】老师:大家看黑板,你看“木”对吧?木到象,由象到情感怎么着来的?暗示着这个情感对吧?疏朗的清秋是不是就是情的感觉?这篇文章叫什么来着?《说“木叶”》是吧?其实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