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陈琳2013年5月19日相关问题的思考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教师文体知识、文体意识问题教师文本解读及把握教材能力问题教师对学生阅读思维发展关注与培养问题阅读能力思考台湾赵镜中先生《台湾的阅读教学策略》关于台湾学生的“阅读水平”同课异构《胖国王与瘦王后》(北京、新加坡青年教师同台作课)思考: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做有专业知识与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准确深刻把握教材对语文教材体系有系统全面把握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依据文本体式选择有效教学内容问题的提出:当前阅读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原因教师文体意识不强教师文本解读水平不高教师整体把握教材能力欠缺教师对学生思维发展关注不够总体分三类:第一类:叙事性作品文体:小说(神话、童话)、散文、叙事性文章(“读者”体、“报章”体)、寓言、历史故事第二类:诗歌第三类:说明性文章课标关于小学阅读文本类型2011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评价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文本解读能力不足;找不到教学切入口。过于重视教学设计,导致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预设性太强,师生共同完成一个空洞的套路。应试目的太强,总想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新八股。一、不同文体独特价值(一)散文类1.“写景”说明文?“借景”抒情散文?
一类:《山中访友》《鼎湖山听泉》《索溪峪的“野”》《趵突泉》《鸟的天堂》《火烧云》一类:《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观潮》《美丽的小兴安岭》《五彩池》
一类:《猫》《爬山虎的脚》《威尼斯的小艇》
一类:《赵州桥》《长城》《鲸》《新型玻璃》《鼠狐猴》《颐和园》《雅鲁藏布大峡谷》
2.“状物”说明文?“借物抒情”散文?《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走出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力避单调。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它倔强得很!
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样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4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者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字,垛子上方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思考:1.散文语言和说明性文章语言的不同?2.散文抒情主体和说明性文章说明主体有什么不同?3.散文学什么?散文教什么?散文怎么教?说明文学什么?说明文教什么?说明文怎么教?3.“叙事抒情”散文?“叙事性”文章?
一类:《理想的风筝》《梅花魂》《祖父的园子》《冬阳·童年·骆驼队》一类:《詹天佑》《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白求恩与孩子》《手术台就是阵地》《李时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如何解读“民俗文化风情”散文?《威尼斯的小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与象共舞》《非洲的色彩》《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5.生命文化散文系列《山中访友》《索溪峪的“野》《草虫的村落》《松坊溪的冬天》《鼎湖山听泉》《谈生命》《那树》《人生》《地下森林断想》对“生命”的发现和独特感受6.文人情趣散文《猫》《养花》(老舍)
《白鹅》(丰子恺)《天窗》(茅盾)7.“演讲辞”“书信”类散文《只有一个地球》《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体味丰富内涵;学习语言风格;体会情感表现8.托物言志散文的“文化意象”《落花生》中的“花生”、“苹果”、“石榴”、“桃”等文学意象《白杨》的审美意象解读“托物言志”的“物”和“志”
《夜莺之歌》《跳水》《穷人》《桥》《“诺曼底号”遇难记》《故乡》《孔乙己》《变色龙》《蒲柳人家》(作家的审美文化价值)《詹天佑》《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李时珍》《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伟大的悲剧》(事例中的人格精神魅力)(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传记类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桥》环境描写、人物言行——人物形象《凡卡》心理抒情小说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抒情诗语言构成诗意与意境
(1)为什么说“闰土”是《故乡》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形式,是“自然生命”的象征;而不是“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等。(2)为什么《穷人》中的“桑娜夫妇”寄托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博爱理想;《“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体现出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理想主义风格。(三)神话的不朽民族精神为什么说“普罗米修斯”是艺术形象,代表人类理想主义精神;不是“人物品质”,如善良、有爱心等。(希腊文化、欧洲文明)“盘古”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夸父”体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九死而无悔的生命精神”“神话”的“美学精神”体现在“壮美”和“力之美”
盘古开天地(神话)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lūn)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měng)劈(pī)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huǎn)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zhúo)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dēng)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zhàng),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zhú)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dǎo]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zhī),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jī)肤,变成了辽(liáo)阔的大地;他的血(xùe)液(yè),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zōng)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四).永恒思“爱”——童话的主题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飞到南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
春天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来找她的好朋友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鸟儿问树根。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回答说:“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洒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以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去年的树》《卖火柴的小女孩》《巨人的花园》关注“去年”“今年”的时间变化关注“大树”的形体变化(大树——树根、木条——火柴——火)关注“鸟”与“树”的永恒不变的情谊《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残酷的现实中向往“爱”与“幸福”(思考:小女孩火柴点亮的三个画面;为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没有“看见”奶奶:寒冷、饥饿、温暖)结语:关注童话的“想象”与“语言”二、依据文体特征选择有效教学内容(一)散文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二)小说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1.散文的特质2.散文类型3.散文教学内容选择4.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散文的美学特征“美文”“小品文”“随笔”(漫笔)——抒发情思与哲理第一,主观抒情性开篇定情感基调:最重要特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1.非思想主题(如歌颂了、批判了什么)2.非内容主题(如讲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表现了什么情感,体现了怎样的情趣。《梅花魂》、《理想的风筝》情感一条线——主观情感线《桂林山水》与《鼎湖山听泉》比较:桂林的“山”、“水”与鼎湖山的“山”、“泉”内涵有什么“不同”?散文如果突出一条“情感线”,您认为两篇是否体现有“情感线”?比较《五彩池》和《松坊溪的冬天》,思考:(一)《五彩池》的“美”体现在哪里?(二)《松坊溪的冬天》之“美”体现在哪里?阅读冯骥才《献你一束花》,思考:文中的“插叙”和写人、记事文中的“插叙”比较,有什么特点?阅读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思考回答问题:(一)您认为全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二)找出文中贯穿的议论式抒情语句(三)您如何确立教学的重、难点?(四)您希望借助怎样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为什么?第二,人、事、景、物的非客观性——文学的象征“虚非伪真非实”——不必是真有的实事;但必须是实有的真情。(鲁迅先生语)《珍珠泉》:吴然的回忆《鼎湖山听泉》:谢大光的感慨《鸟的天堂》:那棵大榕树——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美丽的是什么?第三,意象、意境——构成画面《梅花魂》——唐诗宋词、古玩字画、梨花枕木、亚麻手帕、杭卷、梅花图——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文化情境?“梅花”——中国传统文化“气节”“风骨”的象征“气节”的文化内涵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体味什么情感)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思考:1.您如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2.如果您教授这篇散文,您准备讲那些内容?3.请对教学内容作简单设计。童年悲欢记忆的生命吟唱
—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诗化散文。如同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首心灵的诗。她抒发的是作者氤氲胸中无法排遣的情感纠结。这情感源于作家对故园家乡世俗风情的眷恋,源于作家对童年周围人事的生命关怀,源于作家一以贯之的对真善美世界的审美追求。一、故乡童年的生命图景——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1.故乡情结——卑微生命的关注与悲悯2.童年视角——纯真心灵的美好期冀
二、体味散文艺术的独特魅力——文本教学内容建议1.在意象和画面欣赏中走进散文的“审美世界”——品味“冬阳”的空间意象、“童年”的时间意象”、“骆驼队”的生命意象2.在品悟有韵味的语言中体味散文的“情感基调”3.在“互文”观照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城南旧事》
《祖父的园子》萧红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
“这是什么?”我说:
“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
“是的。”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了,下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地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向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着这匹马,父亲向祖父起着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算不了什么的,穷人,这匹马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
所以每每在大雪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花一样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
“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是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关保健工作计划模板集锦(20篇)
- 新生家长会教师发言稿(10篇)
- 仰望星空演讲稿(5篇)
- 就业促进材料采购合同
- 制度模板-计划生育病历书写管理制度规范
- 比亚迪充电桩转让合同协议
- 商品房差价合同协议书模板
- 员工长期合同协议
- 周转筐采购合同协议
- 商务ktv合作合同协议
-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 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街道全面加强乡村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 明股实债协议合同
- 2025“十五五”金融规划研究白皮书
- 9.2法律保障生活(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2025年江西上饶铅山城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建筑工程结算审核现场踏勘
- 加油站防汛抗洪应急预案范本
- 融资岗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考物理模拟试卷1(贵州卷)及答案
- 胃癌课件完整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