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畜牧业现生产结构_第1页
第3章 畜牧业现生产结构_第2页
第3章 畜牧业现生产结构_第3页
第3章 畜牧业现生产结构_第4页
第3章 畜牧业现生产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畜牧业经济管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代飞燕2014.02第三章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区域布局的类型及概况第一节畜牧业生产结构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畜牧业生产结构,指的是畜牧业生产各要素的构成情况,不仅包括畜牧业内部结构,还包括畜牧业外部结构和地区结构等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城市郊区畜牧业畜类结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内部结构地区结构(二)分类最常见的是按家畜类别、用途、品种、畜群进行分类

第一层次:畜类结构家畜构成第二层次:畜种结构经济用途第三层次:品种结构生产性能第四层次:畜群结构性别、年龄二、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发展的基本现状(一)农牧业结构我国情况:畜牧业产值稳步逐年上升

当今世界,畜牧业占整个农业中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500万吨、2900万吨和5000万吨,羊毛产量达到43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十二五规划目标)1978-200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构成(当年价格)年份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19781397.01117.680.048.13.4209.315.022.11.619803214.12380.174.1161.65.0587.318.385.12.619853619.492506.3969.2188.685.2798.3122.1126.113.519907662.14954.364.7330.34.31967.325.7410.65.4199520340.911884.658.4709.93.56045.029.71701.38.4200024915.813873.655.7936.53.87393.129.72712.610.8200436239.018138.450.11327.13.712173.833.63605.610.0(二)畜类结构

我国畜类结构变化表(%)年份大牲畜猪绵山羊194937.5036.1026.43195725.5344.4430.03196521.5842.7835.64197021.0946.0532.86197517.8951.9430.17197816.6053.3030.10198418.9053.5027.60198818.7451.1430.12199018.8950.6330.47199618.2149.4532.34200017.0550.2832.67(三)畜种结构

我国畜种结构的特点:在畜牧业肉类产品中,中国的畜种结构与世界畜种结构基本一致,按照比重从高到低排序都是猪肉、禽肉、牛肉、羊肉。但是,在中国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产量占有65%的比重,远高于其他畜种的比重。世界食草家畜牛肉和羊肉产量的比重为29%,而中国的比重仅为15%。

(四)品种结构

全国解放以后,牲畜品种改良工作蓬勃发展,在畜种杂交、改良、新品种推广和地方良种选育以及繁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品种改良和引进工作的速度还不够快,发展也不平衡,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的畜禽品种结构以低产品种为主,良种畜禽所占比重较小从生产数量上讲,现在上市的肉猪基本上是二元杂种猪。从质量上讲,二元杂种猪的血缘成分是本地猪和外国猪各半,其瘦肉率不够高,仅为50%稍高,肉质也不够鲜美。现在讲养猪不赚钱,就指养这种二元杂种猪。这种猪不划算的原因,就是它的生产数量大,肉质差,低消费者吃不完,高消费者又不想吃。今后该养什么猪,目标是养三元、四元杂种猪。三元杂种猪的父母代,或者是一个本地母猪品种,两个外国公猪品种,或者是三个品种全是外国品种。前者为“两洋一土”,如杜长花(太原花)、大长北,后者为“外三元”,如杜长大。四元杂种猪或者为“三洋一土”,如大杜长北、长大杜花,或者为两土两洋或者为“外四元”,如美国迪卡。“外三元”和“外四元”虽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但肉质差。目前一些商品猪场多饲养这种猪。土洋杂交的三元、四元猪生长速度、瘦肉率和经济效益均高于二元杂种猪,肉质也鲜美,是以后养猪业推广的方向。猪肉鸡

肉鸡消费市场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市场,一个是国内市场。我国大部地区饲养的肉鸡的销路是国内市场。目前,肉鸡所遇到的问题和猪一样,也是一个品种问题。饲养什么品种好,目标是国内优良肉鸡品种。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饲养的肉鸡品种是外国品种,如美国AA系。外国肉鸡品种虽然瘦肉率高、鲜嫩,但鸡肉质差,不符合我国居民厌瘦喜肥的食鸡口味,因而在国内市场消费不畅。而我国肉鸡品种集肥嫩于一身,在国内消费市场适销对路。国内肉鸡品种很多,现在销路较好的有广东三黄鸡,广西麻黄鸡等。肉牛

近年,牛肉消费在国内也逐渐增长。发展肉牛在销路上没有问题,进可以上国际市场,退可以转国内市场。因此,发展肉牛要用外国品种公牛的冷冻精液去杂交本地母牛,以提高杂一代的生长速度和牛肉品质。夏洛来、海福特、西门塔尔、皮尔蒙特等是现在多用的外国优种公牛品种。(五)畜群结构

评估畜群结构,主要是看母畜所占的比重高低牛:我国约为39%猪:我国在7%左右羊:我国平均为50.6%

我国目前的畜群结构还存在着适龄母畜比重偏低、繁殖成活率不高、老龄公母畜比重过大、商品畜明显不足等问题三、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畜牧业生产结构高耗低效,资源利用效率低,严重牵制了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长

各类畜禽对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能量、蛋白质的转化率高低顺序依次为:奶牛、蛋鸡、肉鸡、肉牛、肉猪

我国肉、蛋、奶产量及其构成变化年份肉类蛋类奶类产量比重产量比重产量比重19841689.670.97431.618.13259.610.9019955260.169.121676.722.04672.88.8420006124.665.942243.324.16919.19.90我国主要肉类产量及其构成变化

年份猪肉牛肉羊肉禽肉产量比重产量比重产量比重产量比重19841444.793.7837.32.4258.63.80137.58.1919953648.485.54415.49.74201.54.72934.717.9720004031.483.32532.811.01274.05.671207.19.972005501064.707119.184355.62146718.91(二)猪的比重过大,与我国饲料生产供应现状很不协调

1.国家政策的影响2.生产习惯的影响3.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4.地域环境的影响5.产品价格的影响(三)畜产品种类单调,质量不高,

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

(四)地区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资源利用不充分四、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

(一)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坚持农牧结合、农牧并举的发展思路,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从我国畜牧业生产实际出发,以饲料、饲草生产为基础,以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为手段,改善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

1.资源合理利用原则2.经济效益最佳原则3.满足消费需求原则4.促进生态平衡原则5.因地制宜原则

(三)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重点是“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即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禽肉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羊毛生产

1、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今后生猪生产的发展,应当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2.稳定发展禽蛋生产禽蛋生产要控制发展规模,提高生产水平,逐步调减城郊饲养总量,扩大农村适度规模饲养;积极推动蛋品加工业发展;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率转变,由城郊集中饲养向农村适度规模饲养的转变,由单一鲜蛋供应向鲜蛋与加工蛋品结合的转变3.加快发展牛、羊肉生产

肉牛生产应加快品种改良,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效率高的优良品种,努力增加牛肉产量和优质牛肉比重

北方牧区是传统的羊肉主产区,要继续发挥草原面积大,绵羊数量多,品种资源丰富,羊肉品质好的优势,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加快本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提高出栏率和羊肉产量;南方草山草坡、丘陵山区和山羊生产区有丰富的牧草资源,适合饲养山羊4.加快发展优质禽肉生产

今后肉禽生产的发展重点,一是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特别是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二是生产和加工要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产业化水平;三是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5.突出发展奶类生产

突出奶业发展,一是要加强奶业基地建设,增加良种奶牛数量,提高整体产奶水平;二是发展奶业产业化,加快乳品加工业的调整;三是突出奶类消费宣传,引导城乡居民增加奶产品消费6.突出发展羊毛生产

发展羊毛生产的重点是提高绵羊个体产毛量和羊毛品质

控制绒用山羊数量,提高羊绒品质和单产水平五、建立合理的畜牧业生产结构的途径和措施(一)继续深化畜牧业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要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放宽政策: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家庭饲养业和专业户饲养业,另一方面也要稳妥地、有重点地发展国有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饲养业,使国家、集体和个人一齐上

(二)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业结构体系

要坚持农牧结合、农牧并举的发展思路,把畜牧业结构的调整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布局粮食生产与饲料生产,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业结构体系,促进农牧业共同发展

(三)坚持走以节粮高效型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道路

要进一步明确畜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方针和措施,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饲料报酬高的家禽和奶业生产

(四)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建立人工草地,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的生产我国草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2.05%,为耕地的3.12倍,林地的2.28倍。当前,开发利用天然草地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彻底扭转多年来对草原掠夺式经营和对草原建设投资杯水车薪的局面,适度放牧,改土种草,建立人工草地,发展草食动物(五)加强畜牧业生产布局,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布局是指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亦称畜牧业生产配置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特征

(六)积极发展家禽生产,在稳定禽蛋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提高禽肉占肉类中的比重

养禽业是一个高效率、低消耗的生产部门,是畜牧业中的“优势行业”,也是我国养殖业中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部门,其中肉鸡业更是被人们誉为“速效型畜牧业”(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畜禽饲料转化和产出能力

要通过不断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速良种畜禽纯繁和杂交改良,逐步提高良种畜禽比例,不断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效率(八)建立与畜禽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体系第二节畜牧业区域经济发展一、畜牧业生产合理布局

(一)畜牧业生产合理布局的意义1.概念畜牧业布局是指畜牧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也叫畜牧业生产配置。实质上是指畜牧业生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

畜牧业布局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畜牧业各部门在地域之间的分工关系,即生产格局的安排——畜牧业各部门在一定地区内部的比例关系、协调状况和分布特点,即结构的安排生产格局安排和结构的安排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2、意义①畜牧业合理布局是充分合理利用各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保护和改善地区生态平衡的前提;②畜牧业合理布局是发掘生产潜力,发挥生产优势,从而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大经济效果的手段;③畜牧业合理布局可以使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具特点又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畜牧业产业结构,并促使畜牧业逐步向区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④畜牧业合理布局还可以促进以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合理布局,使有关部门避免计划工作和投资的盲目性。

(二)我国畜牧业生产布局的依据

畜牧业所从事的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必将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作用和影响。

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3.技术条件(三)我国畜牧业生产布局的原则

1.充分合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2.充分考虑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3.畜牧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必须与工业生产布局相适应,二者密切结合4.实行地区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5.把国家利益和地区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二、畜牧业区划

1、概念和意义-概念畜牧业区划工作,就是按照畜牧业生产地区分布的客观规律,调查研究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畜牧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分布的特征,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性和区域内的相似性,把全国、一个省、一个地区或一个县(旗)划分为若干个各具有不同生产特点的畜牧业区-意义:

1、是实行畜牧业合理布局,建立畜牧业生产合理结构的科学手段2、是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实现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的基础工作3、也是因地制宜地组织畜牧业生产,实行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2、畜牧业区划的依据-饲料资源-自然资源-饲养技术-社会需要东北农业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外)二省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土地面积95.3万平方公里本区农垦历史晚,人均耕地较多,宜耕荒地广,是向全国提供大量商品粮、大豆、木材等农林产品的重要基地,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该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特点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数量大、质量高大部分地区热量资源不足,低温冷害频率高水资源相对较丰富,春旱、洪涝威胁大工业、交通发达,农村人口比例低,农业劳动生产率高该区的农业生产主要特点已成为全国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一年一熟,雨养旱作农业,生产不稳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发展相对较缓慢林业地位重要,而又面临森林资源危机农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以深度开发为主,增加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有计划地开发荒地资源,提高以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饲料资源,强化农牧结合,加快畜牧业发殿,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抚育、保护和更新造林,使之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农牧林区包括内蒙古包头以东地区及辽宁朝阳至宁夏盐池、同心的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面积81万平方公里,耕面积780万公顷,天然草场5300万公顷,农牧兼营,是全国最大的草原畜牧业地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特点自然条件过渡性明显;气候温和、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旱作农业不稳定草原辽阔、类型多样、草场季节性不平衡,冬春草场不足干旱、多风、土地沙漠化强烈,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偏远闭塞、人口文化素质低,农牧区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主要特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农牧交错以传统的放牧畜牧业与广种薄收的旱作农业为主要经营方式,生产水平低,抗灾能力弱农牧结合不紧密,农牧矛盾尖锐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发展方向坚持以牧为主,强化农牧结合,加强草原建设,巩固、提高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畜牧业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缓解农牧争地矛盾,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特种优质谷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轻土地负荷,坡耕地退耕还草(灌木),扩大植被覆盖,加速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3.黄淮海农业区本区包括北京市大部、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大部、河南省大部、安徽和江苏北部地区,土地面积44.万平方公里,耕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居全国各区第一位该区农业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开发程度高,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作物和重要产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特点光热条件好,雨热同季,适于春播作物生长,可一年二熟或两年三熟土地平坦、生产条件好粮食生产量大,适于发展农区畜牧业区域社会经济较发达但春季降水不足,因农业和社会发展需水量大,总体上周年水份短缺严重农业生产主要特点旱作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发展快,总产量大,是中国以麦、玉米、棉、花生、及暖温带水果为主的多种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结构趋向优化,发展多种经营潜力大农业发展方向以加强水利建设,综合治理洪涝盐碱旱薄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充分发挥多种经营的潜力,建设成为我国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的多种农产品,以及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和多种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基地4.黄土高原农林牧区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和秦岭以北地区,土地面积41.6万平方公里该区是世界是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地区,也是中国农业最早开发的地区,以旱地谷物杂粮生产为主,多年来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贫困,亟待治理和开发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特点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高原和丘陵沟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属中温带向南渐带及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光温条件好,干旱威胁大;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困难;农村经济贫困,城乡隔离,农区科技文化落后,生活困难农业生产主要特点旱作农业为主,夏粮比例高;坡耕地比重大,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农业结构单一,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发展方向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重点发展旱盆坝川道旱塬地农业,坡耕低产地要逐步退耕还草还林;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并保持粮食稳定自给;因地制宜。综合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分类指导,有重点地进行开发治理5.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包括伏牛山淮河以南,福州-英德-梧州线以北,鄂西山地以东的地区,土地面积97.9万平方公里该区人口最多,农业资源条件优越,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农村经济发达,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湖泊多,水网密,精耕细作程度高,产量水平高,稻谷、油菜、棉花、桑蚕、茶叶、柑桔、竹材等占全国比重大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特点水热资源充沛、光热水资源配合较好河川径流丰富,开发利用条件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是农业的精华所在,丘陵地开发潜力大亚热带特色的土壤与植被,红壤与水稻土分布集中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密度大,工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高该区的农业生产主要特点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以水田为主的种植业,集约化程度高;林牧渔业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