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道德经上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
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下联: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
五千妙论,出我先师。李笠翁题庐山简寂观联大道天下
福兮祸所倚
祸兮福所伏太极拳的高度
太极宗师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道德经》石刻书法《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9问道有青牛10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年史记成书: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皇帝诸侯将相老子韩非列传道家与老子12
《史记卷六十三.老庄列传》载“老子者(约公元前580—前500年),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或安徽的涡阳)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耳外轮平而卷);周守藏之史也。”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楚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玄元皇帝”、“太上老君”,列三清尊神之一。中国哲学之父,智慧学之父。司马迁在这27个字的后面,又极其简单地用161个字记叙了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事,用67个字写了老子出关的事,再后来就说的是“或曰”、“或曰”了。就是说,自己吃不准了,只能记下有这样的说法,有那样的说法。关于老子的时代,近现代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说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比孔子早些。一说老子是战国中前期人,比孟子早,比墨子晚。一说老子是战国末期人,比庄子晚。从当今的出土材料来看,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似乎最合理一些。
15为何称“老子”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出生的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怀了身孕。
理氏怀胎81年,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在《西游记》中,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连玉皇大帝也让他三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太上老君掷出金圈,将孙悟空打晕。唐僧西天取经,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和青牛下界横行无忌,孙悟空虽然自称『齐天大圣』也奈何不得。老子的工作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这是什么职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老子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官员。老子不仅是一个图书馆馆长,应该不还有文物和档案,以及其他东西,可能兼有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功能。我们再往深处思考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下的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经典、世界上的一大智慧?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这从他的职业,从他的工作岗位,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其中的秘密。
国家图书馆馆长,兼档案馆、博物馆馆长,有特别丰富的知识与智慧的源泉。第一,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看到的图书、档案、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因为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不仅看到大量东西,而且还会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级别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阅图书的,他碰到的是些高层知识分子、大学问家。经常进行交流知识,智慧不断丰富起来。第三,这个职位在京城,处于王朝政权的中心。因此不仅能够知道大量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王朝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他能够获取大量王朝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聪明,悟性极高,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素质,又有优越的条件,当然灵光炳耀,学问深邃,自然而然诞生了中国的哲学之父。孔子拜谒老子曲阜洛阳兖州济宁商丘开封郑州偃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孔子问礼老子
孔子问礼老子,发生于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前的周朝。翻阅中国古代典籍,有关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记载很多,《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记载。《史记》中有两处,《庄子》中则有五处。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次数,中国学界存在很大分歧,有学者考证孔子至少三次专程向老子问礼,也有学者认为是四次或五次,有的则认为有七八次之多。孔子三十多岁后,在社会上已经有些影响了,但是他很谦虚好学。当时老子名声很大,孔子决定去拜见老子,向他请教礼的问题。于是孔子一路上想象老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风尘仆仆地从鲁国山东曲阜来到周王都。今天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牌坊,内有古碑,上面写着“孔子入周问礼处”。这自然是后人建造的。
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地点在巷党(今山东境内)。其时,因为周王朝内部矛盾,老子受陷害,被免去守藏史之职后游历各国。当他来到鲁国,恰逢住鲁国巷党的友人去世,人们知道老子精通周礼,就请他去帮助安排丧事。
出殡那一天,年仅17岁的孔子也去了。因为他有时也担任丧祝,也就是帮助办理丧事,所以也被邀助丧。
这一天送葬队伍正在行进,突遇日食。老子立即让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进,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正在前面引导灵柩的孔子很不理解,但面对精通周礼的老子,他只能按吩咐去做。送葬归来,孔子向老子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孔子认为中途止柩不合周礼,而且日食究竟要多长时间过去不知道,等得太久,死者不安,应该继续前进为好。老子对孔子说:“诸侯国王朝见天子,都是日出上路,日落前休息,并祭奠车上的祖先牌位。大夫出国访问也是日出赶路,日落休息。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夜晚看到星星出来赶路的,只有罪犯及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日食天黑如同夜晚,懂礼仪的君子,不应把刚去世的人置于星夜出奔不吉利的境地。所以出殡遇日食,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孔子第二次问礼在公元前526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重回守藏史之位,此时孔子已经小有名气。公元前526年,25岁的孔子学识大有长进,鲁国不少少年拜他为师。孔子认为自己的周礼知识还不够系统,尤其是关于周礼的理论原则,自己知道得还很肤浅,就决定和南宫敬叔(孔府门人)一起到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阳)学习周礼。据《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于是,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洛邑向老子求教。这一次,孔子提出的问题仍集中在丧礼方面。孔子问:“在什么情况下,各宗庙神主需要请出来?”老子回答说:“天子或诸侯去世时,由太祝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到太祖庙里,这样做是表示列祖为国丧而聚会,这是礼规定的。等到安葬好哭毕,丧事办完之后,又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回各自的庙里。”老子特别强调说:“凡迎接神主出庙或回庙,都要有仪仗队,不准闲人窜动。”孔丘又问:“大夫家中8到11岁的孩子死了,能用衣棺吗?”老子答道:“从前8至11岁的小孩死了,葬于园,不葬于墓,不用衣棺。”即葬于田地,不能葬于祖坟里,也不能用棺材。孔丘又问:“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在战事进行中父母去世,是停战服丧还是继续打仗呢?”老子回答:“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按礼说是不能打仗的。一般情况下,不能因为贪图便利而不认真服三年之丧。”在周王朝图书管理工作达30年之久的老子,熟睹官场腐败,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新的认识。文质彬彬、温情脉脉的礼仪纱幕后面,隐藏着丑恶阴险和狡诈。周礼成了谋取名声和官爵利禄的手段。眼前这位二十多岁的孔丘如饥似渴地来学习关于周礼的知识,从他的眼神、举止动作和气质上,都隐约可以看出一种骄矜之意和急于从政的劲头。当孔子满意地向他告辞时,老子一边送孔丘出门,一边诚恳地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赠送给别人以钱财,有优良品德的仁人送给别人以良言。我没有钱财,只是勉强被人加了一个仁人的称号,我就送给你几句忠言吧: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不多言不善辩,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隐私或错事,这种人已经身处险境。真正聪明的人无知无识,好像愚笨无比,因为他懂得多事多患的道理。真正有钱财的商人总是把财富深藏起来而给人以穷困的表象。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傻瓜。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功名欲以及爱自我表现的毛病。”后期问礼:两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孔子40岁时第三次问礼老子在老子免官归乡后,地点在老子家乡苦县(今鹿邑)。老子重回周朝国都任守藏史没几年,周王室又发生内讧。周景王死后,王子朝继承王位,可都城百姓又立了王子猛为王。两者经几年战争,王子朝战败,掠走大批典籍逃到楚国。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再一次丢官,不得已回到阔别30多年的家乡。孔子自洛邑访学问礼于老子后,虽学识精进,气质醇和,作风也更加朴实,向其拜师的鲁国人更多,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不妨试试借助于他。”“好主意。”孔子赞许地说。于是,孔子带着子路等人和准备藏于周王室的书册来到苦县,他们见到老子,说明来意,请老子推荐。出乎孔子的意料,老子拒绝了。老子之所以拒绝,不仅是因为周王室藏书已名存实亡,更因为此时的老子已非孔子此前拜见的老子。但孔子不了解老子的新境界,仍然停留在过去那个熟悉周礼的老子身上。所以他引述六经,想以六经中的理论及六经的价值来说服老子。老子不便阻止孔子,但又不想听下去,就打断他的话说:“你的话太冗长,讲要点就可以了。”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老子微微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答道:“是的!君子不仁便不成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老子说:“请问,什么叫仁义?”孔子回答说:“心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的大概。”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你后面说的这些话很危险。现在讲泛爱众,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明白地证实讲无私的恰恰是为了实现自私。”孔子这次访问老子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他和老子对社会、世界的看法有根本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孔子再次问礼于老子时已50多岁了。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正罢官在家的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走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相生的天道观。而此时,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访问老子。他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你已经懂得天道了吗?”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老子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孔子说:“从阴阳变化中来寻求。”老子说:“是的。阴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通常的智慧不能把握。所谓得道,只能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是表达不出来的,确实不会得道。”如果道可以奉献,人们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进贡,子女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不可能不给予子孙。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不自悟不能保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不会畅通无阻。有了内心的领悟但不能被外人理解,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天下之公器,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宣讲的仁义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没有形迹,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一定会遭很多责难。”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一言不发。《庄子·天运》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们见状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奔走。善奔走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善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传说那天老子刚洗了头发,正在晾头发。古人信奉头发是爹妈给的,一辈子不能剪断,否则就是不孝,所以男人的头发跟女人一样长,而且要比现代女性的长发长得多,这晾头发也是一件挺麻烦的事情。孔子一踏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见老子披着长长的散发,迎风而立,微微抬头,双目似闭似睁,面上似笑非笑,神情似醒非醒。树叶飘过,不动声色;风吹拂脸,声色不动;啊,就像一株枯树挺立在那儿!孔子很真诚很直率地问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还是真的,刚才先生的形体同枯木一样,好像超脱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讲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来老子进入了一个寂静、虚无、深邃的奇妙世界。脱离了滚滚红尘眼前世界,遨游到万物本来开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机活泼的原生态中去了。他到自己心目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的地方去了。孔子惊奇地问:“这种情况是怎样的呢?”老子神秘一笑说:“达到这种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能够体味到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孔子的心灵被震动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变得无比高大,无比智慧,光芒万丈!
孔子见完老子回去以后,几天没有讲话。学生们说,这一下坏了,咱们的夫子怎么变傻了?其实孔子不是变傻了,而是在深入到一层又一层的内里去反思。孔子从而变得眼界开阔,思想博大,智慧无穷。后来学生要孔子谈谈对老子的访谈感想,孔子深深感叹地说:“真了不起,老子是人中之龙!而我只好像是瓮罐中的飞虫!”(《庄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的学生不懂啊,请问老师,为什么称老子是龙呢?孔子说:“如果是只鸟,我当然知道会飞;如果是条鱼,我当然知道会游;如果是只野兽,我当然知道会跑。是鸟,就可以用箭射它;是鱼,就可以用线钓它;是野兽,就可以用罗网捕它。至于一条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所以说老子是龙!”(《史记》)人中之龙多厉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给男孩子取名字都特别喜欢用“龙”字的原因?古代有常胜将军赵子龙,文学家冯梦龙等等,当代元帅贺龙,香港武术影视巨星一个叫李小龙,一个叫成龙,都是“龙”!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望子成龙”的文化情结!你看中国的文化多厉害,一个名字可追溯到几千年前“人中之龙”的老子那里去。
孔子把自己说成是瓮罐中的一只小飞虫,一方面是年轻的孔子在老子那里开了眼界。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子非常谦虚,这使他能够不断进步。后来孔子在当时社会上被人称为“人中之凤”!
老子出关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看到周王朝衰败得不像样子,决定远走高飞。到秦国去,到西域去,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瞭望,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来。关令尹喜是修养与学识极高深的人。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经过城关,不知是哪一位。不大会儿,一位风骨非凡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于是缠着老子这位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得遇知音的感觉,于是为他著书立说。
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简牍上,写了上篇接着写下篇,写了几天。写完一数,五千来字,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传说着,演绎着。鲁迅也对此发生过兴趣,专门创作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老子》其书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现在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种帛书《老子》(西汉初年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马王堆帛书残叶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1.胡适、唐兰代表“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
2.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代表“晚出论”,但意见不尽一致。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认为成书于大约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世。都认为《老于》成书于孔子之后。帛书《老子》与郭店《老子》
《老子》有许多不同传本,人们一直希望从考古中发现更早的《老子》传本。
现代考古有所发现,和老子有关的有两件重大事情。一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件帛书《老子》写本,今人分别称之为甲本、乙本,其中《德经》在《道经》之前,与通行本次第不一。学者将这一本子和传统的本子对照,相差不大。于是学者更倾向于《老子》成书于春秋末年,或者成书于春秋末年而后又经战国前期乃至中期的人增修而成。因此在现存的《老子》一书中出现战国时期的一些痕迹。比如帛书《老子》有“万乘之主”、“万乘之王”等战国时期才出现的词语。
二是,1993年湖北荆门市四方乡郭店村一处东周楚国的贵族墓中出土竹简本《老子》,分为甲乙丙三组,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老子》本子。有学者认为,这是原始的传本。有认为作者是李耳(李聃),而今本则出自战国中期的太史儋之手。又有学者认为,这是经过儒家精心修改过的删节本。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竹简的年代下限应该略早于墓葬年代。以上材料说明至少在战国中期《老子》文本已经固定并流传。考古发现让人们看到了越来越早的本子。
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尼采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1918年8月20日,鲁迅先生在致友人许寿裳的信中指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道德经》的国际影响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就是《道德经》。李约瑟-老子的信徒李约瑟(Dr.Joseph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约瑟的推崇李约瑟一生倾慕道家和道教,他原来不叫李约瑟,而是尼德兰。因为他崇拜中国的老子,老子姓李,所以取姓李,加上Joseph,就成了“李约瑟”。认为道家思想是对自然界的猜测与洞察。李约瑟坚信:道家有不少东西可以向世界传授,尽管宗教道教今天已经垂死或已死亡,但或许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哲学的。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是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译成中文应是共7卷李约瑟的问题为什么具有系统实验和自然知识假说数学化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在公元后一千五百年间中国发展科学比西方更为有效与领先?
中国都有哪些成就,其贡献如何?
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或达芬奇式的水平,而未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的突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77
老子见周室衰乱,于是西行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遗五千文,即《道德经》(又名《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老子》。《道德经》共五千言,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道德经》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核心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1.“道”是万物的本源2.辨证法思想“道”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评价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的消极影响老子的政治主张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无为而治”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文景之治
在汉文帝、景帝时期,由于二帝都以道治
国,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与
民休息,使国家长时间处于安定的状态,
人民的生产日渐提高,国家日趋繁荣,史
称「文景之治」。老子:影响力魏晋玄学之风曹丕自广陵退兵后曾说「三世为将,道家所忌」,故准备实行休养生息。三世为将,道家所忌。
不论怎样的将领,其功名成就都是以士兵性命为基础的。一家三代不能连着都做过军中之将,否则灾祸就会降临在此家人头上,这是道家所忌讳的。老子:影响力嵇康
博学有奇才,为魏晋时期之名士,他不与世俗同流。好老、庄之学,与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六人为友,常于竹林下清谈玄学,世称「竹林七贤」。他极力反对名教,主张放任自然及养生之道,最终被司马昭所害。唐代因为皇家姓李,又有唐玄宗的“做了皇帝想登仙”,老子此时仙气十足,竟被封为“玄元皇帝”。但这个老子,己不是我们要谈的老子,而是道教的一个偶像。
唐朝的老君像老子:影响力文学:山水田园诗田園詩人陶淵明中國第一位大力摹寫山水之作家——謝靈運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曾為孟浩然筆下壯觀的景致。《竹溪六逸圖》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歷史上一些文人雅士往往寄情於自然,追求淡泊脫俗的生活。《畫王維詩意圖軸》正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墅,專意於山水詩作的生活寫照。艺术:中國傳統山水畫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老子:影响力宗教:道家与道教安徽渦陽太清宮老君殿是為紀念老子而建道教尊老子為神安徽渦陽太清宮老君殿內供奉的老子像宗教:道家(教)与儒、佛教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儒、佛、道三教皆为社会治理所必须之道。儒家就像吃的饭,是人们经常的精神道义食粮;道家在乱世是使社会走上正轨的好「药」;佛家是人们死后来世的最终精神寄托。宗教:道家(教)与儒、佛教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士以研制出长生不死药为目标,他们在炼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大量化学、冶金、矿物、植物、动物学等知识,产生不少重大发明(如火药等),而道家思想的确对现今科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如﹕
美国当代物理学家惠勒认为道家的「有无相生」是他的「质朴性原理」思想之先驱。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探讨东方哲学的「道」、「气」与现代物理学「场」概念的关系。诺贝尔奖得主日本著名科学家汤川秀树强调「直觉认识方法」,始终对老庄哲学的兴趣不衰,从中寻找科学思想的启迪。老子:影响力科学发展老庄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基于道家的天道自然观、万物一体论等,故道家深恐因过分干预自然而危害人自身,故不赞同为了文明的需要而改造自然。道家同时主张人物平等,互不相害。道家反对奢靡生活,要人节制欲望,不要向大自然无限度地索取。道家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只要采取「无为」的态度,顺应自然,生态便自可恢复秩序和平衡。这些思想,可谓现今环保观念的先驱。老子:影响力环境保护以老庄为教祖的道教提出「我命由我不在天」,发展出一整套健身长寿之道,许多道士是医药学专家,如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依据道家顺乎自然的思想,中医指出按照四季变化安排生活起居、饮食习惯,这对现代医学重视「自然疗法」,并向心理、社会、自然综合医学模式转变有重要影响。
气功来自道教的内丹学,老庄及其道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气功学的重要奠基者。道教武术也独树一帜,太极拳更是名扬天下,普及全球。老子:影响力医药养生基本思想“道”与“德”“自然”“无为”“不争”*一二三道道万物無有老子宇宙論—宇宙生成創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老子的“道”是指什么?天道与道1.一些对“道”的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老子虽用“好像”(“似”)字眼,其实是在肯定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一”指万物形成之前的统一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抽象的最高“自然”原则,即“无为”,“一”也就成了“道”的同义语。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正)。”(39章)
“一”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道之为(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无‘为’字)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这里说“道”是一种恍忽不定,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东西。在恍恍忽忽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形象,又好像有某种实物;在幽远深遂的情况中好像有某种细微的东西,而且还很实在。但是,这一切都是“道”恍忽幽深的情况。
2.天道道可道,非常道(1章)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从而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反与弱1.反者道之动(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为依存的矛盾统一体。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2)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面的特征。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章》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3)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章)(4)“反”思想的不足只是一些直观的感受对立和转化是无条件的,自然而然的。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章)2.弱者道之用(1)刚强柔弱的东西多属生存一类,与生长发展相关联;坚强的东西多属死亡一类,与终结结束相关联。
“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不可长保”(9章)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
(2)柔弱与刚强
柔弱胜刚强。(3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3)弱道——上善若水
骨弱筋柔而握固。(55章)守柔曰强。(52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无为与自然1.有为人民苦难的直接根源是统治者的“有为”。老子对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搜括大量财货,根本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第53章)2.不妄为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3.无为而无不为遵守“自然”法则,在处己、待人、应物上因道而动、循道而行。“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49章)
对儒家价值的批评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2.对儒家社会结构的批评小国寡民——最理想的乌托邦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老子第一个提出了“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字本来是人走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和途径”,已初步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意思。“天道”一词,在春秋时期已是指天象运行的规律,也有时包括人生吉凶祸福的意义。老子吸取了道与天道的一般涵义,把它概括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原则。“道”有物质实体和规律两方面意义。
关于“道”,老子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第25章)
译文:有这样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比天地更在先,听不见,看不见,不靠外力而存在,永远循环往复运动。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不知道叫它什么,就叫做“道”吧,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做“大”。
老子的“道”,具有五个特点:
第一,“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它是“混成”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精”。由这种混沌状态的原始物质剖判为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道”是最原始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第三,“道”不同于任何具体事物那样的性质,因而老子称它为“无名”。“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无形无相。它的形象是不固定的,所以叫做“恍惚”。
第四,“道”不是肉眼或身体能够直接感触得到。对于“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第14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三者指的是同一个东西。老子说“有生于无”,“道”产生万物。
第五,“道”是物质,又是物质运动的规律,如“天之道”、“人之道”
(第77章),“谓之不道”(第55章),等等。
老子避免了以前唯物主义者用某一种或多种元素来说明世界的困难。但老子过分强调了“道”不同于具体事物的特点,割裂了“道”和具体事物的关系。(同时,由于“道”又是原始物质,这就使“道”具有神秘性和模糊性:“恍惚”)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老子的理论,从本质上说,仍和古代所有朴素唯物主义者一样,建立在直观、臆测的基础上。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对伏羲以来我国古代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伏羲哲学中,“混沌”只是被划分为“阴阳”。伏羲并没有指明“万物”、“混沌”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老子通过“道”把这一切联系起来。在老子哲学中,“万物负阴而抱阳”,“道”是最原始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又是物质运动的规律。
老子为什么提出“道”呢?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看透了周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内幕,深刻地认识到周朝大分封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因此坚决反对周朝的礼乐文化、典章制度。老子未指名批判周公,但他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乱之首也。”(第38章)
老子提出“道”的目的在于论证“德”的历史性,指出今世之“德”是对“道”的历史背叛,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思想武器。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38章)
老子认为“上德”就是“道”本身,“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和“无为”。“自然”就是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道”就的农民利益的代表和象征;“无为”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人为干预的淳朴状态。
与虚假的仁义道德相反,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38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59章)——最好的社会制度就应该象种植庄稼一样,减少人为干预,减少不合理的压迫、税收,而应该增加爱心和亲自耕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班主任2022年度个人工作计划(5篇)
- 叉车出租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中国汽车半导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鲁滨逊漂流记》学生读后感
- 写给女朋友的道歉信(汇编15篇)
- 关于试用期工作总结模板汇编七篇
- 环境演讲稿范文集合6篇
- 高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3篇集锦
- 房屋中介买卖合同
-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
- 幼儿园教学课件——我是哥哥姐姐
- ppt模板:青团团委团课动态ppt模板课件
- 国内异形盾构机分析课件
- 唤醒孩子内驱力家校共育家庭教育PPT课件(带内容)
- 合成气精脱硫催化剂的研究报告
- 滚装客船货物的积载绑扎系固分解课件
- 市政项目吊装施工方案
- 中控楼装饰装修方案
- 新供应商开发流程图
- 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台帐
- 江苏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