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_第1页
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_第2页
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_第3页
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_第4页
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江新凤;李文金;杨普香;石旭平淳B金;王新民;张瑶;彭华【摘要】[目的]开展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为江西省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从浙江省引进的3个茶树新品种(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进行引种比较试验,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观测其成活率、物候期、鲜叶产量,测定其生化成分、制茶品质和抗性,分析其在江西省的种植适应性.[结果]3个茶树新品种移栽成活率分别为99.32%、99.21%和96.13%,其中茂绿的移栽成活率稍低于福鼎大白茶(98.66%),中茶108和中茶302均高于福鼎大白茶;与福鼎大白茶相比,3个品种的一芽一叶期早百芽重低,发芽密度(除茂绿外)高,抗寒和抗旱能力强,产量高或相当.3个品种制成的绿茶品质均优于福鼎大白茶•[结论]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3个茶树品种在江西南昌表现较好,可在江西南昌茶树种植区域进一步示范种植.【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46)010【总页数】6页(P1856-1861)【关键词】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种植适应性;茶叶品质;南昌【作者】江新凤;李文金;杨普香;石旭平;郭金;王新民涨瑶;彭华【作者单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南昌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南昌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南昌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南昌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南昌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南昌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南昌330202;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南昌330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51【研究意义】茶业是江西省产茶区的支柱产业。茶树良种是茶叶生产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资料,对改良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量、增加种茶经济效益具有显著作用。2013年江西茶园面积7.6万ha,茶园面积及茶叶总产量在全国18个产茶省中分别排第11和第12位,平均产量和产值分别排第16和第18位(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2014),总体上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之一是茶树良种率低。近年来,我国茶树无性系良种覆盖率已达51%,但江西省的无性系良种覆盖率仅30%左右,且弓I种的目的及方向不明确,加上各地弓I种水平不同、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当地茶叶生产的发展。因此,选育或引进发芽早、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成活率高和适宜机采的优良无性系茶树品种,已成为江西省产茶区实现茶叶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前人研究进展】引种是改进特定地区作物品种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方法简便、经济且收效快等特点。尹庆珍等(2003)、张占义和杨辰海(2004)、王德芳和郑志勇(2011)、尚爱芹等(2014)探讨引种至河北地区茶树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龙井43、菊花春及碧云成活率均在80%以上;认为在北纬38。45'左右、海拔300-1000m、短时空气极端低温在-25~-2UC的太行山区酸性土地带开辟灌木型、中小叶种大棚茶园建设,只要注意合理施肥,适时浇水,苗期于夏季适当遮荫,茶树即能安全越冬,生长良好。张翠玲等(2009)对适制扁茶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在青岛地区进行引种比较试验,认为龙井43、浙农139比较适合在北方茶区露地栽培,平阳特早发芽最早,适合在大棚种植。福建茶叶研究所观察从广东省引种的白毛2号、鸿雁1号、鸿雁7号、鸿雁9号及鸿雁12号等6个乌龙茶新品种的综合表现,结果表明,6个品种的生育期、芽梢性状、鲜叶产量、制茶品质和抗性等表现均较好,较适宜在福建省福安及相似乌龙茶茶区引种(游小妹等,201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蚕桑研究所对从福建地区引种至湖北地区的乌龙茶品种进行适栽性试验,结果表明,试种8年后各品种的生化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李传忠等,201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考查浙江、四川、贵州、云南和湖南选育的16个茶树品种在湖南长沙的表现,发现引种后茶树的物候期、生化成分及绿茶品质变化情况不一(赵洋等,2014)。凌云强等(2014)分析了安徽省茶树引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研究切入点】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等茶树良种在我国其他省份种植发展速度较快,适应性好,江西省也有引种,但未见其在江西省的适应性及适制性研究报道。【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引种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等茶树良种,分析其在江西省的适应性及适制性,为江西省茶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在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南昌)生态观光茶园进行,该区域位于东经28°22'19”,北纬116°0'13”,2012-2014年年均气温分别为18.5、18.7和18.4°C,最高气温40.0°C,最低气温-4.0°C,年降水量分别为2467.3、1322.6和1523.3mm。试验区土壤为红壤,有机质含量14.8g/kg,全氮0.98g/kg,速效磷11.4mg/kg,速效钾22.9mg/kg,种植茶苗前土壤全面深翻60cm,挖栽种沟深60cm、宽60cm,栽种前每公顷埋菜籽饼肥6000kg作基肥。1.2试验材料中茶108、中茶302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茂绿为杭州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种苗于2009年从浙江省引进种植于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生态观光茶园。中茶108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中茶302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茂绿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福鼎大白茶(对照,CK)为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主要仪器设备有:LA-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Shimadzu公司)、BP211D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1.3试验方法1.3.1试验设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0.33ha。种植方式:单行双株,行距1.5m,株距33.0cm。1.3.2成活率统计于移栽第2年秋天对各茶树品种进行逐株检查,统计各茶树品种成活株数,计算成活率,并对缺株补栽。1.3.3春茶萌发期观察从移栽的第2年开始连续观察3年,参考陈亮等(2005)《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观察和描述。于每年春天观察不同品种茶树的春梢一芽一叶初展期、一芽二叶初展期、一芽三叶初展期。每个品种观察5丛,每丛以剪口下第一个带叶正常健壮越冬芽为观察芽,越冬芽萌动开始每天观察1次,春茶鱼叶期通过后每隔1~2d观察1次,以样本数的30%越冬芽达到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为准。1.3.4产量纪录从移栽后第3年开始,按一芽二、三叶标准采摘并纪录产量,连续纪录3年。1.3.5品质鉴定2012-2014年连续3年采摘春季一芽二叶制成蒸青茶样,检测常规成分含量及儿茶素组成;按一芽二叶标准采样,春季制烘青绿茶,按照GB/T23776-2009进行感官审评鉴定。标准品配制分别精确称取10.0mg茶氨酸、2.0mgGA、CAF、GC、EGC、C、EC、EGCG、GCG、ECG标准品,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0mg/mL的储备液;再逐级稀释混合得到一系列不同质量浓度的混合标准品溶液。色谱条件色谱柱:250.0mmx4.6mm,5pm;柱温:35°C;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别在190nm处变换波长检测茶氨酸,在280nm处检测咖啡碱、儿茶素类和没食子酸;流动相A:分别将90mL乙腈、20mL乙酸、2mLEDTA加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均匀,过0.45pm膜;流动相B:分别将800mL乙腈、20mL乙酸、2mLEDTA加入1000mL容量瓶中,再用水定容至刻度,溶液摇匀,过0.45pm膜;梯度洗脱;流动相流速1.0mL/min;进样量:20pL。极管阵列检测器分别在190nm(检测茶氨酸)和280nm(检测咖啡碱、儿茶素类、没食子酸)处变换波长进行测定;流动相A:0.05%三氟乙酸溶液;流动相B:乙月青;梯度洗脱;流动相流速1.0mL/min;进样量:10pL。1.3.6抗逆性鉴定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鉴定。1.4统计分析试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ANOVA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2.1成活率比较结果由表1可知,中茶108、中茶302、茂绿及CK的成活率分别为99.32%、99.21%、96.13%和98.66%,成活率最高的为中茶108,其次为中茶302,茂绿成活率比CK稍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的成活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说明3个茶树新品种的成活率与福鼎大白茶相当,均适合在江西南昌栽种。2.2春季物候期比较结果由表2可知,2012年中茶108的一叶初展期比CK早5d,茂绿和中茶302t匕CK早3d;中茶108的二叶初展期比CK早7d,中茶302、茂绿与CK相同;中茶108的三叶初展期比CK早6d,中茶302比CK早2d,茂绿与CK相同。2012-2014年,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的一叶初展期平均比CK早6.3、1.6和4.0d,二叶初展期分别比CK早4.3、0和2.6d,三叶初展期分别比CK早6.3、0和2.0d。说明中茶108在江西南昌仍表现特早熟,中茶302和茂绿仍表现早熟。2.3产量比较结果通过3年的观察,发现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的芽叶性状均表现为柔软、持嫩性强,但新梢色泽和茸毛性状有一定差异,色泽为黄绿至墨绿,茸毛有多有少,综合从叶色、叶质等性状考虑,这3个品种均比较适合制作名优绿茶。由表3可知,中茶1083年平均百芽重7.92g,一芽一叶重11.32g,发芽密度372.00个/33cm2;中茶302百芽重6.37g,一芽一叶重10.79g,发芽密度330.73个/33cm2;茂绿百芽重6.95g,一芽一叶重10.98g,发芽密度239.80个/33cm2;CK百芽重13.09g,一芽一叶重22.29g,发芽密度281.16个/33cm2;与CK比,3个品种的重量指标均偏低,发芽密度除茂绿外,其他两个品种均较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茶树的百芽重(含单芽、一芽一叶)均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低于CK,发芽密度中茶108和中茶302显著高于CK。说明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茶树品种的芽头大小、重量均不及CK,但发芽密度优于CK。从试验茶树定植后第3年开始连续3年采茶计产,春茶留一叶采一芽二叶,夏秋茶不采,养蓬修剪。由表4可知,采摘中茶108一芽二叶鲜叶年均产量1211.00kg/ha,中茶302鲜叶产量1645.00kg/ha,茂绿鲜叶产量1697.00kg/ha,CK鲜叶产量1222.50kg/h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虽然2013年弓I种品种鲜叶产量极显著高于CK,2014年中茶108产量显著低于CK,但引种品种3年平均鲜叶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说明引进茶树品种的鲜叶采摘量与CK相当。2.4品质鉴定结果由表5可知,4个茶树品种的茶多酚含量均在21.00%-23.00%,其中最高的为CK,引种品种的茶多酚含量均低于CK,但差异不显著;氨基酸含量方面,除茂绿外其余两个品种均高于CK,其中中茶302与CK差异显著;咖啡碱含量方面,引种品种均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水浸出物含量方面,4个品种相差不明显。由表6可知,3个弓|种品种的儿茶素总量均低于CK,但差异不显著,其中最低的为茂绿,其次是中茶302和中茶108;GC含量中茶108及茂绿显著高于CK,中茶302与CK相当;引种品种的EGC、EC、EGCG含量均比CK低,但差异不显著;中茶108的C、ECG、CG含量均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中茶302、茂绿的ECG含量显著低于CK。说明引种品种与CK的品质相近,是适合红绿兼制的茶树品种。经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茶叶审评专家对各品种一芽一叶所制名优绿茶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茂绿、中茶302制作的茶外形、内质品质评分均高于CK,中茶108得分与CK相同(表7)。其中,茂绿品种制作的江西省名优茶,夕卜形、内质均最佳,其干茶紧实匀整,内质香气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滋味鲜爽浓厚,品质最优;中茶302所制成的茶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厚尚爽,品质次之,再者为中茶108。3个引种品种制作的绿茶品质均优于CK。2.5抗性比较结果由表8可知,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通过5年的观察,发现引进的3个茶树品种抗性总体上优于或接近CK,比较适合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生长。本研究的中茶108、中茶302茶树成活率比CK高,茂绿成活率稍低于CK,但生长势均较强。中茶108春季物候期比CK早5-7d,表现出明显的早生优势,属特早生种;中茶302和茂绿新梢各阶段物候期早于CK3~5d,属早生品种。本研究中,中茶108的成活率比在无锡(田晓兰等,2010)、镇江(王丽鸳等,2014)引种的成活率高,可能与茶园茶树幼苗期管理水平不同有关;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春季物候期与其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3个引种茶树品种的百芽重均比CK低,但发芽密度高于CK,因此2012-2014年3年平均每年采摘一芽二叶产量中茶108与CK相当,中茶302和茂绿高于CK。由此认为,引进的茶树品种鲜叶产量能达到CK的水平,可作为适合引进栽种的重要依据。生化成分方面,3个引种品种春季茶多酚含量均稍低于CK,氨基酸(中茶302除外)、咖啡碱含量及水浸出物差异不显著,酚氨比小于CK,制作成绿茶也具有滋味鲜爽醇厚的优势,与田晓兰等(2010)、杨亚军等(2011)、王丽鸳等(2014)对该3个品种成分变化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茶树生长的环境不同有关,但对抗性的研究结果较一致,抗性均较强(或抗)。江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绿、红茶产区,茶树品种的引进和繁育至关重要,茶树品种的选育与引种研究需要长期进行,对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茶树品种适应性的研究也需继续。本研究仅以各品种一芽二叶为原料进行名优绿茶适制性探讨,对大宗绿茶和红茶的制茶品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茶树品种具有春季发芽早、短穗扦插成活率高、抗性强、适制绿茶、滋味浓鲜及品质优良等特点,可在江西南昌茶树种植区进一步示范种植。陈亮,杨亚军,虞富莲.2005.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7-23.ChenL,YangYJ,YuFL.2005.DescriptionSpecificationsandDataStandardsofTeaGermplasmResources[M].Beijing:ChinaAgriculturePress:7-23.李传忠,高士伟,叶飞,王红娟,王雪萍,郑鹏程,龚自明.2011.湖北省引种乌龙茶品种生化成分变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16):74-75.LiCZ,GaoSW,YeF,WangHJ,WangXP,ZhengPC,GongZM.2011.BiochemicalcompositionchangesofintroducedoolongteavarietiesinHubeiprovince[J].Moder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16):74-75.凌云强,张必桦,赵强.2014.安徽省茶树良种引种状况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42(31):10881-10882.LingYQ,ZhangBY,ZhaoQ.2014.StatusandthinkingofintroductionofteatreevarietiesinAnhuiprovince[J].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Sciences,42(31):10881-10882.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2014.2013年全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J].茶叶科学,34(3):296.DepartmentofEconomicCrops,PlantingIndustryManagementDivision,MinistryofAgriculture.2014.Area,productionandproductionvalueofteagardeninChinain2013[J].JournalofTeaSciences,34(3):296.尚爱芹,张晓蔓,赵艳红.2014.茶树在阜平山区的引种适应性和扦插繁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30(10):255-258.ShangAQ,ZhangXM,ZhaoYH.2014.StudyonadaptationofintroductionandcuttingpropagationofteainFupingmountainousregionofHebeiprovince[J].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30(10):255-258.田晓兰,邵元海,金朝贤.2010.中茶108无锡等地区引种试验报告[J].中国茶叶,32(3):14-16.TianXL,ShaoYH,JinZX.2010.ReportonintroductiontrialofteavarietyZhongcha108inWuxiarea[J].ChineseTea,32(3):14-16.王德芳,郑志勇.2011.北京地区温室茶树引种栽培生态因子调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7(4):66-71.WangDF,ZhengZY.2011.StudiedonregulatingeffectsofecologicalfactorsontheintroductionandcultivationofteaplantingreenhouseofBeijing[J].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27(4):66-71.王丽鸳,付玉香,成浩.2014.中茶108在镇江弓I种及“墅香剑毫”适制性研究[J].中国茶叶,36(7):16-17.WangLY,FuYX,ChengH.2014.IntroductiontestofZhongcha108inZhenjianganditsprocessingsuitabilityofmakingShuxiangjianhao[J].ChineseTea,36(7):16-17.杨亚军,杨素娟,王玉书.2003.早生优质绿茶新品种选育[J].茶叶科学,23(S):9-15.YangYJ,YangSJ,WangYS.2003.Selectionofearlybuddingandhighqualitygreen-teacultivar[J].JournalofTeaScience,23(S):9-15.杨亚军,杨素娟,曾建明.2011.早生优质绿茶新品种〃中茶302”[J].园艺学报,38(9):1831-1832.YangYJ,YangSJ,ZengJM.2011.Anewgreenteaplantcultivar‘Zhongcha302’[J].ActaHorticulturaeSinica,38(9):1831-1832.尹庆珍,杨辰海,曹秀莲.2003.河北省太行山区茶树引种及设施栽培技术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7(4):29-32.YinQZ,YangCH,CaoXL.2003.StudyontheintroductionofteavarietiesandthetechnologyofprotectedplantinginTaihangmountainous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