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闽侯三中文科班(3)历史知识点归纳必修二(经济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商业被看做“末业”。(“农本商末”)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以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一、古代中国农业1、生产技术进步:①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重点);长期以来中国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重点)出现了曲柄锄(用于中耕)、大镰(用于收获)和耧车(用于播种);东汉有耦犁(二牛抬杠),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控制耕土的深浅)。(重点)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时李冰修建了都江堰工程(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郑国的郑国渠;汉代出现在关中地区的“井渠”;东汉王景治黄河;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为主的精耕细作②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丝织业:①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汉代:A、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禅衣、起绒锦、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重点)③唐朝: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武则天时代,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多达700人);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④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重点)⑤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重点);⑥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重点)。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水平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器分布、规模大;西周时期青铜器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重点)。②春秋时期:已经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重点)③战国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④汉代:A、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冶铁供风形式不断进步(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发展到畜力鼓风)(重点)B、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⑤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使兵器坚韧锋利);⑥北宋时期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冶铁炉的温度得以提高);3.陶瓷业①中国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青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东汉应有青瓷器;②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重点),还有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唐代晚期首创釉下彩绘。(“唐三彩”是中国独特的陶制品)③宋代:景德镇“瓷都”(唐宋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④清代:康熙年间的粉彩瓷器工艺(重点)发明,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手工业经济与农耕经济密切联系;②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分工越来越细;③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在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式并存;⑤产品长期领先于世界,远销海外,享有盛誉;三、古代中国商业1、商业的发展 ①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西周,商业的进步,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铜贝);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富贵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③汉代商运活跃;④唐代,水路(“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发展,陆路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产非常兴隆(重点);⑤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重点)⑥明清时期:商帮和会馆出现(重点)(商帮中以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市”的发展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实价。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违反法令者要受到处罚;②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管理相当严格;据说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③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重点),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作为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王建诗:“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夜市”比较繁荣(杜荀鹤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注意结合古诗词)⑤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重点);“市”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重点);(注意结合古诗词)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3、商业都会的崛起①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②王莽时期曾在长安(今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当时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③唐代长安的市由定时而聚的古老形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重点);洛阳市场规模远远超过长安,此外扬州也曾“雄富冠天下”;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杭州、湖州也成为地方经济中心;④宋代都市商业繁盛(《东京梦华录》中汴京的繁荣)⑤清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说财富“甲于天下”;吴江县的盛泽镇曾“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4、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①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相辅相承;②古代商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末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③商业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各时期发展极不平稳;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商业城市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性和经济功能逐步加强;⑤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还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大商帮。⑥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短途贩运发达;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也称“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重点)①概念: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②目的:维护封建经济基础③表现: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B、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C、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西汉时确立商人应入市籍,不得为官,这一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④评价:A、积极方面,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加强对农民控制的同时保障了国家安全,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B、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2、“海禁”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概念: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②影响:积极: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西方国家的侵略,维护自身的发展。消极:它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1)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特点)2)缓慢发展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阻碍其发展。表现为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制度和“海禁”政策。②劳动力: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自由劳动力。③市场:农民贫困,无购买力,国内市场狭小;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使国外市场无法打开。④资金:政府设置重重关卡,向商人征收重税,使商人缺乏资本积累;商人经商致富后,又往往用于置地而非扩大再生产;⑤技术:明清以后科技渐趋落后,无重大创新。(明清王朝压制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3)特点:A、发展缓慢B、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4)评价①在封建社会下,资本主义萌芽作为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代表着社会进步;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出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③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封建制度的阻碍是根本原因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直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重点)。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倾销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和市场条件)(重点);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原因: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列强争相对华倾销商品,大量洋货涌入中国。)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1、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①背景: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条件。B、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C、洋务派创办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作用。②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⑤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B技术力量薄弱;C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补充: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4)内容——创办军用、民用企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①“自强”口号下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②“求富”口号下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河北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③组建海军——北洋舰队(最主要成就)(以上反映了近代民族危机下先进的国人向西方学习救国道路的历程——“器物”学习阶段)5)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6)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主阶级在危机下的“自救”运动7)洋务运动的结局——甲午战争的战败是其破产的标志(根本原因——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8)洋务运动的影响:积极作用:①引进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防,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消极作用:①洋务运动主要以维护清王朝统治,而不是为挽救民族危机;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③企业在近代往往被洋人所控制利用,而且经营管理腐败)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甲午战争后)①原因(重点):A、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原因: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C、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热潮②著名的实业家及企业: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江苏无锡保兴面粉厂)、周廷弼(苏经缫丝厂)③影响(重点):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到来。3、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民国初年)(重点)①原因(重点):A、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C、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E、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F、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②特点:A、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B、轻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纺织业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面粉业第二工业);C、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D、自然经济在经济中仍占绝对优势;E、发展的短暂性③影响(重点):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物质基础。4、1927~1949年的民族工业①1927—1936年,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②官僚资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③抗战期间,民族工业遭沉重打击④1946—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另:①新中国建国初,政府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建国初期的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②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下,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命运1、夹缝中求生存: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外国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2、斗争中求发展:原因: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曲折中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革命性与妥协性(两面性;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重点))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近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政治:它导致了资产阶级的产生,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的诞生准备了条件。3、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趋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薄弱,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也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也末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五、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六、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1、兴起19世纪60、70年代2、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4、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5、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6、新生与转变——建国初期七、近代中国经济的新成分民族工业(含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生产力的改造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举)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2、“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⑴“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⑵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⑶影响:“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重点)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重点))⑴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⑵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础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点)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鉴戒苏联经验基础上,注重协调农、轻、重比例问题等)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⑴背景:①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即当时的国内形势)②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苏联经验⑵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⑷意义: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初步成果。(重点)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重点)“大跃进”——以炼钢为中心,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高数量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化,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片面改革生产关系,忽视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落后于现实属“左”倾错误,其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它们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4、1960年冬天,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取得重大成就: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工业设备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全国除了西藏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石油已经实现了自给,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注意与“一五”时期的成就区分开来)三)“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1、1966年“文革”爆发后,国民经济迅速受到冲击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了起色;3、1975年,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四)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重点)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5、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2)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3)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点)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④性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⑤承包制下,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所有权归国家、集体2)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重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身城市,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重点)⑴对外开往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1979年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实施开放⑵经济特区: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海南1985年设立),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⑶1984年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他们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⑷1985年起又相继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⑸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⑹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⑺对外开放的目的——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加快发展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⑴1992年南方谈话①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重点);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重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②意义: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⑵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重点)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它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4)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十五大确立了邓论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意义: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着中华文明,中西各种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前,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和呆板。改革开放后,科技成果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重点):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近代中国服饰在改良产生了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和旗袍;B、新中国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在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饰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C、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未,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②食:我国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和淮菜;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洋葱、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蕃茄沙司、胡椒粉、咖啡粉、味素等调味品等原料开始大量进入,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欢迎。③住: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区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沿海城市,都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3、习俗风尚的变革(重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①婚俗礼仪的变化——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婚礼。新中国: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②交际礼仪的变化——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近代以来各类由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运用,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建成第一艘轮船、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2003年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2、近代邮政: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注意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相联系);至2003年第三季度未,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4、近代中国出现了的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注意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相联系)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6、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③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④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⑤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7、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1、报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①19世纪40年代,传教士在华办报,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办近代报刊(《绍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先例)。维新运动中,办报成为推动变法、开户民智的重要手段,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与新闻、商情、政论性报刊相比,通俗性报刊更能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满足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②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电影: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中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国人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与当今电影频道M1905相关)电视: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1958年,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开通互联网;截至2008年底,国内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丧事远远超过城镇。互联网在推动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专题五走向整体的世界市场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扩张和贪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点。2、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15世纪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的商路——直接原因;2)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源3)欧洲人对货币的渴求——社会根源;4)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地圆说”的被认可3、新航路开辟时,新开辟的航线有:时间航海家最终到达地1487年迪亚士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印度1492年哥伦布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4、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1)导致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货币贬值(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价格革命)(重点)贸易中心转移社会分化2)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3)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4)证明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5、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殖民制度、殖民掠夺和价格革命。二、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1、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2、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3、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商业资本立国)4、荷兰殖民者在哈得逊河畔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是今天纽约市的起源;5、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崛起的条件:⑴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⑵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进行圈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⑶拥有强大的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⑷资产阶级革命后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6、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7、英国在殖民扩张中颁布的《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激化了两国间的矛盾并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胜出;在与法国激烈的殖民争夺中,到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在“七年战争”胜利后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8、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影响:(重点)一方面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破坏性),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进步性)。9、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三、工业革命及影响(绝对重点)1、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⑴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⑵市场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必要条件(殖民扩张使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同时国内的圈地运动促使了国内市场的扩大);⑶劳动力进一步的圈地运动使大批失地农民成为自由劳动者;⑷资金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国内的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的资金;⑸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经验的积累。2、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从此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占主导地位。3、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英国哈格里夫斯珍妮机(也称手摇纺纱机)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也称万能蒸汽机或者联动式蒸汽机)推动着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美国富尔顿汽船英国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美国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推动了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进程。)4、工业革命的影响:1)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生产力角度)2)①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遭到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②诞生了近代机器大工业,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生产关系角度)3)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角度)4)人们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生活方式角度)5)促进科学教育发展及科学共产主义诞生;(价值观的变化角度)6)西方列强在全世界的扩张中,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逐渐成熟。(世界市场角度)5、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必记)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6)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四、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影响)(绝对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⑴前提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⑵市场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⑶劳动力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⑷资金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⑸技术科技理论突破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2、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开始标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新能源:西门子发电机爱迪生电灯、电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改进电话交通:本茨汽车(近代汽车工业兴起)莱特兄弟飞机石油化工:诺贝尔炸药电信: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角度)2)垄断组织产生(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出现;(生产关系角度)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新的殖民扩张)(国际关系角度)4)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市场角度)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用军事和经济的双重暴力,把世界90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6、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与冲突。7、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必记),它的影响是:1)积极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推动世界发展。了解即可:①促进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动植物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②促进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③促进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2)消极性:扩大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19世纪末国际关系的日趋复杂了解即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不平衡和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之间不平衡,并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激化和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自由放任”的美国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国家。2、原因: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具体原因: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特点: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因此此次危机也被称为大危机、大萧条)4、影响:1)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破坏社会生产力,浪费社会资源。2)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3)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5、危机下,胡佛政府仍就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危机仍在继续。二、罗斯福新政(重点)1、1932年民主党成员罗斯福当选为新一任总统,他锐意进取,积极推行新政,这期间通过“炉边谈话”的方式向民众宣传其变革思想。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业;新政开始(恢复金融秩序和重塑人们对银行的信心)2)恢复工农业生产:①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以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罗斯福与农民交流时可能的交谈内容),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②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推行“蓝鹰运动”,以缓和劳资矛盾,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通过国家干预、调节等方式防止盲目竞争,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以工代赈、修建了田纳西水利工程(重点))通过增加就业、刺激消费以稳定社会秩序。4)保护劳工权利:(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规定了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时它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重点))缓和劳资矛盾;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重点)3、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重点)4、新政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重点)5、新政的“新”1)国家干预经济;2)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由私人垄断阶段推进到国家垄断阶段。3)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6、影响:1)新政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2)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行。3)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模式。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一般了解)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2)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当时美国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有化)2、20世纪中后期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时间在任总统经济政策或理论经济运行状况20世纪50~60年代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凯恩斯主义“滞胀”20世纪80年代里根供给学派、货币学派恢复发展,但赤字严重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再度繁荣3、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推行“新经济”,“新经济”即知识经济4、三、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运行模式英国混合市场经济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盛行凯恩斯主义,实现充分就业,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非常时期严峻的内外局势2)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特殊的环境下实施)3)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但是实践证明它不是苏俄走向共产主义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背景:面对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在实践中的失败,俄共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2)内容:(要点以黑体字为重要)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②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商贸:允许自由贸易;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评价:①它的实施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它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它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3、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2)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效益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即1936年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评价:“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快速增长,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它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4、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是农业。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了解: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中国电信湖北荆州分公司校园招聘1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吉林辽源分公司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建筑股份限公司岗位招聘2人(投资部)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交建轨道交通事业部招聘14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省金融资产管理股份限公司社会招聘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度大数据中心建设及运营合同2篇
- 2024年度智能家居系统云平台建设合同
- 2024年度离婚后公司股份转让合同
- 威灵电机常州基地项目车间二安全专项组织施工方案1
- FAB销售法则课件
- 民用航空货物邮件运输安全保卫规则培训考试专项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高速公路服务区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实施
-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2年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研学旅行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附答案)
- MOOC 职场英语-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JTG C10-2007 公路勘测规范
- (高清版)DZT 0216-2020 煤层气储量估算规范
- 2024年国家能源江苏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