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孕育与产(上古—公元前771年)第二节夏商西周,由神到人——中国制度文化的产生论述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发生的影响答:周公制礼作乐,就是制定一套从外在社会规范到人的主观情感实现全面控制、以保证宗法等级秩序的完整礼仪和舞乐制度。通俗地说,就是制定了一套套敬天法祖、敬德保民、缓和矛盾、维护社会安宁的生活准则。周礼包括形式和内容,“礼”为内容,一为亲亲,二为尊尊;“仪”为形式即多种礼节和典礼,合称“礼仪”。周礼规定,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等,都要严格遵照符合其等级身份的礼节典礼,以体现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
《仪礼》一书记载,周礼大大小小有无数种,如士冠礼、士昏(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聘礼、大射、公食大夫礼、觐礼、丧礼等等,大多是针对贵族士大夫的,这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外,《礼记》中《曲礼》和《内则》两篇,还给人们的私生活也定了某些守则。大多是针对贵族士大夫的,这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周礼中,影响后世最大的是昏(婚)礼(昏礼有六道典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然后可成夫妻,最终行“庙见”之礼,才算是家族的合法组员)和丧礼,从那后来花了中国老百姓大量的血汗钱。当然,祭礼也是影响中国文化较深的礼。与礼相配合的是乐,包括乐曲、舞蹈和歌词,是行礼时的艺术呼应,这教“知乐则几于礼”,因此“礼乐”历来并称。夏朝是服从命定的尊命文化,商朝是崇尚鬼神的尊神文化,周朝是礼乐刑政目的合一的尊礼文化。尊礼文化的目的是以宗法家族群体的人一基础实行礼治,因此又称人本文化。尊礼文化为孔子及后世儒家乃至道教和佛教所继承、吸取与发展,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感和是非善恶观念,成了历代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文化的走向发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第三节《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文化的产生名词解释1.《周易》:《易》有三种,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但只有《周易》流传下来。《周易》是中国一部传世最早的完整的古籍。它反应的是中国初期符号文化,是一部以占卜为形式、以符号文字表达上古朴素的科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的奇书。至于它的作者,最早最老式的见解早已被否认。目前看来,《周易》只能看作是上古三代中国文化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尚有“子曰”字样,能说是孔子所作吗?《周易》是一部上古三代文化的总汇书,在西方人眼里,它被当作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透过它占卜的表面形式来探究它博大而深奥的智慧与精神。2.《周易》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周易·乾卦·象传》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有作为的人就像天那样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日新其德,就可以推进事物或社会不停向前发展。这正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化精神。3.厚德载物的崇德观:《周易·坤卦·象传》里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有道,厚德载物,以德育人,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
厚德载物则成了儒家德治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博大的包容性特性,什么文化进来都可以象广阔的大地同样载生而行。4.《周易》太极两仪的宇宙生成观:《周易·系辞》认为,宇宙是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一分为二规律进行的。《周易》以数字运算变化构成了一种数构造的宇宙,被后世称为象数学,但影响不大,太极两仪宇宙观则对后世中国宇宙理论影响深远。5.阴阳:本指物体对于阳光之背向,后引申为事物或问题的两种趋势或状态。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万物的起点:阴阳相合,乃生万物;也是事物运行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古人用它们来阐明事物的构造:“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第四十二章》),阐明事物间的关系;也用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古代中国又有尊阳卑阴的倾向,这是西周宗法建构所导致的,它对中国社会乃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6.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用以阐明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的来源。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有互相制化的关系,尚有相乘相侮的关系。7.阴阳家:阴阳说和五行说到了战国时期趋向合流,形成五行学派,也叫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约前305—240)。阴阳家首先发展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论,在科技方面做出了奉献,首先又把之神秘化违反了科学精神。二、论述题1.简述《周易》的构造与体例答:“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种含义。“周”有周朝、周密之意。其内容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易经》是主体部分,形成于殷周之际,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最早讲解,共有十篇,统称《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挂传》,《序挂传》,《杂挂传》),相传为孔子所作,孔子刻苦钻研,流下了“韦编三绝”的故事。近人研究,《易传》大抵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2、简述《周易》的基本内容答:
用三字概括:象、数、言。象为卦象,共六十四挂象,由八卦演化而来。数为易数或筮数,即以数字的运算变化来观测自然界和宇宙。言为经文,即卦辞和爻辞。八卦及所代表的八种物质是:乾(日、天),坤(月、地),离(火),坎(水),震(雷),巽(风),艮(山),兑(泽)。乾坤在八卦中有重要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本源。3.论述《周易》穷变通久、物极必反的辩证发展观答:由太极图、阴阳两仪和八卦构成的《周易》强调的是事物的变化发展。太极图、阴阳两仪和八卦的联络状态是圆形,内部两仪拧合难辩、挪让呼应,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外界面则流转光滑,它们浑然一体、互相依存又循环往复。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推进万物变化的物质力量正是阴阳两仪矛盾。这其中包括了“三阳开泰”和“否极泰来”两个成语。把它们运用到人事上就是:“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下》)这就是“穷则思变”的成语。通变的目的是得利,不过得失并非固定的,所谓物极必反。如:乾卦的“亢龙有悔”、坤卦的“履霜,坚冰至”。《系辞传》里还说:“善不积局限性以成名,恶不积局限性以灭身”,因此“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事在人为而不在鬼,吉凶利弊全自己怎么做。这里已经反应出了辩证法思想,它对后世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和老百姓的言行影响至深。还对兵学、武术、医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4.简述《周易》统合直观或辩证直觉的思维方式答:特点是整体性、应用性、简捷性、直观性、神秘性、模糊性和灵活多样性。对事物或问题只说其然,不说其因此然。《周易》对万事万物的解释看起来是占卜词,没有推理,不过使用范围却相称广泛。由于它们实际上包括了事物由产生、发展演变到最终转向对立面的极为简朴却又极为深刻的共同规律。《周易》统合直观或辩证直觉的思维方式,它直接影响了中国后世儒家和道家学说,又间接影响了佛家学说,以至于在中国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无处不在。例如,天人合一理论,针灸经络之学,等等。5.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阴阳五行学说概要阴阳:本指物体对于阳光之背向,后引申为事物或问题的两种趋势或状态。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万物的起点:阴阳相合,乃生万物;也是事物运行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古人用它们来阐明事物的构造:“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第四十二章》),阐明事物间的关系;也用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古代中国又有尊阳卑阴的倾向,这是西周宗法建构所导致的,它对中国社会乃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用以阐明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的来源。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有互相制化的关系,尚有相乘相侮的关系。2、阴阳五行学说历史简述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古人对世界本源、构成及世界运动变化之本源的哲学思索,源于先秦,但它的完善经历了一种相称长的历史时期。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是《周易》,大量运用于《易传》部分。“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经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了。《周易》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在阴阳这样两种对抗的物质力量的运动和矛盾中发生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这两种对立物质互相斗争的成果。阴阳说和五行说到了战国时期趋向合流,形成五行学派,也叫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约前305—240)。阴阳家首先发展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论,在科技方面做出了奉献,首先又把之神秘化违反了科学精神。3、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在科学技术上,在中国古代比较发达的科学中,几乎都渗透着阴阳五行学说。例如,在天文历数上,它被用来解释季节的更替和天象的变化。在医学上,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状态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阴阳五行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气五色五味时令被融为一体,饮食医疗保健治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②在社会历史观上,形成五德终始历史循环论。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认为五行主五德,五德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形成五德终始历史循环论,这是中国古代比较系统的历史哲学。
③在政治伦理上形成尊阳卑阴观念。西汉懂仲舒认为,认为阳德阴刑,阳尊阴卑,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五行为忠臣孝子之行,宣扬三纲五常尊卑贵贱之别。它影响了自汉代后来整个中国的政治伦理。
④在哲学上,形成了几乎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概念和辩证直觉的思维方式。汉代儒家、宋明理学家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都借鉴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哲学思维方式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上都体现出了阴阳对立和五行相生相克观念的特点,即重视整体关联和平衡友好的辩证思维。⑤消极影响就是在神秘化过程中形成的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说。第二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自由的少年时代(前770—前2)
第一节
多元私学形成与盛况空前原因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西周时候,学在官府,在国都设大学“国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礼乐为主。“乡学”分痒、序、乡、校四级,皆为小学。“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明显特点。东周诸侯坐大而互相争霸,礼蹦乐坏,周天子权威失坠,官学的根基被动摇。2.九流十家:先秦到汉初多种学说派别的总称。九流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农家、纵横家、杂家。九流加上小说家就是十家,合起来就是九流十家。九流十家在春秋战国时从事私学教育。二.论述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士”的崛起答:士在商周时期是贵族中的最低等级,春秋时期的士多受过六艺之教。到了春秋后期,士成了知识阶层的通称,已无宗法等级身份。布衣卿相在春秋战国间已不罕见。作为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士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士的背向决定诸侯国的兴衰,这时的士冲破了宗法枷锁、不用完全依附王室、赢得了相对独立人格,与中国第一批文化人巫史祝卜比起来,士具有三种新的品格:(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3)道德自律严格。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进时代。先秦士子群体,应时而生,才俊辈出。中国先秦的士这个精英人群,在世界古代文化史上,大概只有古希腊那帮哲人可以与之媲美了。2.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多元私学盛况空前的原因答:(1)去古未远的春秋战国,原始民主议事遗风仍然存在,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老式基础。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列国争霸,其间只有三百明年,这只是中国礼乐文化的诞生时期,尚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普及和巩固,思想上的专制比较宽松,许多地理领域和政治思想领域都尚处在原始社会状态或保留了原始社会的民主议事遗风。(2)周天子尸位素餐,列国各行其是,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各诸侯国各行其是,导致了政治多元,诸子学说总有一种地方可以生存。(3)在政治多元、文化多元的自由环境中,士子们普遍富有批判精神。(4)在自由的环境中,士子们普遍富有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5)在自由的环境中,士子们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出人头地和流芳千古,勇于竞争。(6)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私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的诸侯国国君需要不一样的治国人才和方略,士子们普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或者各为其主,或者等待贤主,或者积极出击,竞相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不停地发明新的学说以赢得争霸诸侯的青睐和重用。以致于有了百家争鸣,私学多元的空前盛况。第二节道家学说名词解释1.道家: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道,本意为道路,引申为规律或宇宙本源;德,与得相近,指详细事物从“道”中得到的特殊规律或性质。以“道”为关键内容的学派称道家。以老子、庄子为重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原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步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2.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文》文约义丰,哲理深邃,学说系统,博大精深,玄妙幽远,理论性强,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道德经》上承远古文化,下启百代私学,集上古文化之精髓,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它与《周易》、《论语》同为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典籍,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奉献。3.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道作为本体,其实质是无,运作起来就是“无为”,“无为”乃道之“德”的体现,是“道”的一种“上德”。老子认为根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推理,人道也应效法天道而常自然无为。因此老子主张君王不轻易有为,最终到达“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目的。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对中国人的影响至深至远。4.老子去礼取道的伦理观:老子主张天道、人道自然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友好统一,倡导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对束缚人的自由个性的礼乐概不承认,与儒家大唱反调。老子对春秋末年社会的认识是清醒的,也是深切的,但他面对礼崩乐坏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又无能为力。既然社会的发展、礼乐的产生只能使现实变得更糟糕,那还要它干什么呢?还不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好!因此而大发愤世嫉俗之言。不过,从这里出发,老子建构了他的社会历史观。5.老子回归原始的社会历史观:老子对现实极为不满,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并且大声疾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理想的社会就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法:老子受《周易》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地论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辩证法思想。在《道德经》里,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随地可见,例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哲学思想是老子学说中最宝贵、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最大。7.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观: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为天地之始,又为万物之母,因此“道”也是一切艺术和审美的本体,是异于多种雕虫小技和一切世俗之美的真正的“大美”、“至美”之所在。老子说道法自然,朴素淡然就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和审美的最高原则,因此他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观点,这种美学观对中国古代诗画艺术影响至深。8.庄子“同与禽兽居”的消极消极落后历史观:庄子对当时的统治者深恶痛绝,大声斥责;看待人生则认为活着不如死了痛快。因此要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不要为世所用。庄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9.庄子“马生人”的生物循环转化论:“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10.庄子自然朴素、至大自由的审美观:庄子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自由而广阔的美的精神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范围,大部分发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11.黄老学派:原始道家到战国中期分化后,庄子一派属于正统道家,承继老子天道自然思想。另一派则专门研究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并有所改造和创新,从而形成黄老道家,也叫黄老学派或黄老之学,由老子学说和黄帝崇拜结合而成。12.稷下学派:稷下是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淄博)稷门附近地区,约前374—前2齐国于此设置学宫,称稷下学宫,黄老道家代表人物皆出于此,邹衍、荀况、孟轲、鲁仲莲、田巴、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都曾于此讲学,是百家学术人物汇集之地,形成稷下学派,学说称稷下学,以黄老道家为主。黄老之学正是在这种宽松的学术环境中兼纳其他各家学说而形成的。二.论述题1.论述《道德经》的重要内容答:《道德经》的重要内容有如下七点。(1)以“道”为本的自然主义世界观。老子认为:“道生一,毕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充足体现出老子以“道”为本的自然主义世界观。(2)无为而治的政治观老子认为根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推理,人道也应效法天道而常自然无为。因此老子主张君王不轻易有为,最终到达“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目的。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对中国人的影响至深至远。(3)去礼取道的伦理观老子主张天道、人道自然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友好统一,倡导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对束缚人的自由个性的礼乐概不承认,与儒家大唱反调。(4)回归原始的社会历史观老子对现实极为不满,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并且大声疾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理想的社会就是“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冥想直觉的认识论因此老子是气功大师,认识来自气功状态,老子主张“虚静”、“寡欲”、练心”、“养气”,大概由此及彼,在事物的认识上也主张“不出户,知天下”。(6)有无相生的辩证法老子受《周易》文化影响,在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地论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辩证法思想。在《道德经》里,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随地可见,例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哲学思想是老子学说中最宝贵、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最大。(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观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为天地之始,又为万物之母,因此“道”也是一切艺术和审美的本体,是异于多种雕虫小技和一切世俗之美的真正的“大美”、“至美”之所在。老子说道法自然,朴素淡然就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和审美的最高原则,因此他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观点,这种美学观对中国古代诗画艺术影响至深。2.试述《庄子》一书的重要内容答:(1)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继续把“道”看作是世界的本源。庄子的辩证法忽视了变化中的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和差异性,陷入了相对主义狡辩论。(2)庄子主张“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相对主义认识论。(3)庄子主张逍遥无羁的人生观,这种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千百年以来一直是道家独特的风骨神韵,滋养着中国人形成了平和广阔的精神境界和抗拒逆境的精神力量。(4)庄子主张“同与禽兽居”的消极消极落后历史观庄子对当时的统治者深恶痛绝,大声斥责;看待人生则认为活着不如死了痛快。因此要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不要为世所用。庄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5)庄子倡导“马生人”的生物循环转化论“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6)庄子倡导自然朴素、至大自由的审美观庄子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自由而广阔的美的精神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范围,大部分发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第三节儒家学说名词解释1.儒与儒家:“儒”这个字最早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子。因此儒在古代指的是精通六艺的知识阶层的“士”,也就是学者或教师。“儒家”是孔子这位儒者或学者所创立的学派。儒家是先秦到秦汉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传播并不顺利,直到战国中期由于孟子的大力倡导,才使儒学成为与墨学齐名的显学,因此,儒家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继孟子之后,荀子在综合百家的基础上对儒学又做了些改造,使儒学又有了新的发展。2.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观:“仁者,爱人。”在政治上就是以德治国,做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还要做到“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3.孔子“重人事、轻鬼神”的人生观:孔子一再强调“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4.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并且要实现他的德政,措施之一也在于教民,因此他提出了“有教无类”。不管贵贱贤愚,都收为弟子。孔子十分重视品德教育,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设礼、乐、射、御、书、数等即六艺为课程,德礼皆居首位。他有教无类,让许多布衣百姓都获得了学习的机会。5.孔子“上智下愚”、“生而知之”的认识论: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另一方面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6.孔子“学而知之”、“学思并重”的学习措施:在教学和学习实践中,孔子是完全的重学知、轻生知者,甚至不承认有生知者。他说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教育弟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此,他尤其倡导勤学好问,只要虚心并善于学习,到处均有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有这些学习措施或原则,在古代是指导人们为人处事的人生格言,在目前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实践意义。7.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的辩证教学法:在详细教学中,孔子很好地运用了辩证法,孔子承认人有“上智下愚”和“性相近、习相远”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注意因材施教,区别看待。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他人要有耐心,教育要一步步来,“循循然善诱人”,对学生规定很严格,讲究的是举一反三的直觉体悟,“闻一而知十”。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和中国人的生活中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8.六经:《礼》、《乐》、《诗》、《书》、《易》、《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叫做六经或六艺。除了《春秋》,都形成于西周王宫。六经的性质与作用各不相似。《乐》已失传,因此六经只剩五经。中华文化元典“五经“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对中国两千数年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影响!9.《春秋》:是孔子以鲁史为根据编写的一部史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载的是公元前7到前481年共242年的鲁国史事,仅1.6万字,后有左丘明为之补充史事,又称《春秋左氏传》;又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专门探讨孔子的微言大义;三书合称“春秋三传”。10.孟子倡导的“动心忍性”的练志精神:“圣人与我同类”,“万物皆备于我。”“人皆可认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种“养心”、“练志”精神,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人成长、战胜困难不可缺乏的精神力量!也成了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11.孟子有关“劳心”与“劳力”是社会分工的社会描述:孟子对“劳心”与“劳力”作了这样的描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如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12.荀子“天行有常”和“天人相分”的天道自然观:这是对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把“天”完全解释为自然现象。“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因此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糅合儒道两家的观点。13.荀子“隆礼重法”、王霸并用、“平政爱民”的政治观:这是荀子推崇礼学、调和儒法的思想,并且对孔子礼学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造,作出了新的解释。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政治制度上,他还主张“法后王”。14.荀子“利义兼顾、重义轻利”的利义观:在利益观这个问题上,孔子和孟子都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荀子继承了他们的观点而又有所发展。荀子主张利义兼顾,只有在两者发生冲突时才倡导“以义制利”。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二.论述题1.简述孔子以“仁”为关键,以“礼”为手段的伦理观答:仁包括恭、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仁者,爱人。”“仁”的详细内容和实行措施就是“忠恕之道”。“忠”:规定积极为他人着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规定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到达“仁者爱人”的目的,就必须遵守“礼”。礼是周礼,作用:整民、治民、安民,调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关系。2.试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答:孔子打破垄断官学,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播文化知识,培养从政人才,这使得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影响深远而伟大的教育家。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重要有如下几点。(1)“有教无类”的教育观。详细见上(2)“上智下愚”、“生而知之”的认识论。详细见上(3)“学而知之”、“学思并重”的学习措施。详细见上(4)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的辩证教学法。详细见上孔子开办私学培养人才已经打破了春秋时政治权力为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人才的选择由“亲亲”原则转向“贤贤”原则发明了条件。诸侯争霸需要人才,孔子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了人才,这就是孔子的奉献。3.论述对中华古老文化元典籍——六经的整顿与发扬答:《礼》、《乐》、《诗》、《书》、《易》、《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叫做六经或六艺。除了《春秋》,都形成于西周王宫。孔子为了讲学的以便,把它们整顿为教材。整顿的指导思想,一是以仁为总原则,二是“不语怪、力、乱、神”,三是“述而不作”。(1)《书》是传世的虞夏商周三代政治军事文献汇编,汉代改称《尚书》。(2)《礼》是孔子选用的周代礼制,17篇,也叫《仪礼》,孔子后学又依孔子之意编了《周礼》和《礼记》,合称“三礼”,记载的都是礼制、官制一类的典章制度。(3)《乐》已经失传,今只有《礼记》中有《乐记》一篇,是乐理。因此六经只剩五经。(4)《易》是孔子对《易经》的整顿和解释,孔子所作称《易传》,与《易经》共称为《周易》。
(5)《春秋》是孔子以鲁史为根据编写的一部史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后有左丘明为之补充史事,又称《春秋左氏传》;又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专门探讨孔子的微言大义;三书合称“春秋三传”。中华文化元典“五经“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循天道、尚人文、轻鬼神、近世俗,通变异、寻圜道,崇教化、求经世,重民尊君,直觉体悟等。这些文化特性都包括在“五经”之中,通过孔子的整顿后便于传播,为战国百家争鸣准备了思想素材,又经孔子作为教学内容而大力倡导传授,再经西汉定于一尊,对中国两千数年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在孔子的三大奉献中,他整顿和传播中华文化元典的奉献最大。4简评孔子学说答:孔子学说影响中国两千数年,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①重德政,轻军事;②重伦理,轻法制;③“述而不作”,轻创新;④追求中庸,轻开拓进取竞争;⑤重人文,轻自然科学;⑥重直觉体悟,轻逻辑。总起来说,孔子的伦理政治学说完全靠修养和自觉,经不起逻辑推理。总的来说,孔子作为中国和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很大部分仍然具有现实实践意义。5.试述孟子“民贵君轻”的仁政论答:(1)政治上,仁政就是仁德的政治,以德治国,又称为“王道”政治。规定统治者做到以德服人,他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经济上,“仁政”的详细内容就是“正经界”和“民有恒产”,即实行井田制,发展小农经济。“民之为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3)“仁政”的关键内容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民贵君轻与重民轻神思想的流布,使得中国一直没有陷入绝对的天神宗教。孟子的仁政理论影响深远。6.简述孟子性善论“四端”说的伦理观答:(1)孟子对性善论“四端”说的伦理观有这样的描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孟子由性善论“四端”说导出了他的“良知论”。孟子对良知作了这样的描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3)孟子论述了性善论“四端”说与仁政之关系。7.论述孟子学说的重要内容答: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奉献大的有子思和孟子,后世称思孟学派。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孔子直到唐代韩愈复兴儒课时才被重视,始为“亚圣”,颜渊亦尊为“复圣”。著有《孟子》11篇,今存7篇。重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和德政。(1)民贵君轻的“仁政”论a.政治上,仁政就是仁德的政治,以德治国,又称为“王道”政治。规定统治者做到以德服人。b.经济上,“仁政”的详细内容就是“正经界”和“民有恒产”,即实行井田制,发展小农经济。“民之为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c.“仁政”的关键内容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民贵君轻与重民轻神思想的流布,使得中国一直没有陷入绝对的天神宗教。孟子的仁政理论影响深远。(2)性善论“四端”说的伦理观a.孟子对性善论“四端”说的伦理观有这样的描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b.孟子由性善论“四端”说导出了他的“良知论”。c.孟子论述了性善论“四端”说与仁政之关系。(3).孟子倡导的“动心忍性”的练志精神“人皆可认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种“养心”、“练志”精神,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人成长、战胜困难不可缺乏的精神力量!也成了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4)“劳心”与“劳力”是社会分工孟子对“劳心”与“劳力”作了这样的描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如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第四节墨家、法家、名家与兵家名词解释1.墨辩:墨学中的“墨辩”开中国逻辑学之先河,与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和印度的因明学并列为世界古典逻辑的三大流派。此外。墨学中的《墨经》记载了当时的科技知识,在几何学、光学、力学等领域多有卓见。2.名家:初称辩者、察士、名辩之人、刑名家,后称名家,重要分析和研究概念的同异关系,相称于今天的逻辑学。初期代表人物为邓析(约前545—前501),著有《邓析子》。重要代表人物是惠施(约前370—前310)和公孙龙(约前325—前250)。名家有一种缺陷就是只有辩题没有论证,大意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过度夸张事物之间的相对性。3.兵家:以探讨军事问题为重要任务。代表人物有孙武(春秋末期,约与孔子同步)、孙膑(约前380—前325))。孙武及后学所著《孙子兵法》确立了一系列观照长远的战略战术原则,将军事辩证法发展到极至,被尊为“百世兵书”,孙武子也被全世界尊为“兵家之鼻祖”孙膑及后学所著《孙膑兵法》则尤其强调战争规律(道),包括民心向背、敌情、天时、地形的把握,同样是一部杰出的兵书。4.《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孙武兵书》,是孙武及后学所著。孙子兵法》确立了一系列观照长远的战略战术原则,将军事辩证法发展到极至,被尊为“百世兵书”,孙武子也被全世界尊为“兵家之鼻祖”“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至理名言,三十六计,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5.《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孙膑及后学所著。《孙膑兵法》则尤其强调战争规律(道),包括民心向背、敌情、天时、地形的把握,同样是一部杰出的兵书。二、论述题1.简述墨子的重要思想答:(1)兼爱非攻倡导人人皆相爱。(2)天志明鬼:即宣扬天命鬼神迷信思想。(3)尚同尚贤主张百姓上同于天子倡导国君尚贤使能。(4)节用:反对君主贵族的奢侈挥霍,尤其反感儒家的久丧厚葬,倡导俭朴。(5)“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生死观。2.简评韩非学说的重要内容答:韩非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法、术、势并用,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剪除私门势力,主张选拔“法术之士”,严禁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以法为本。评价:韩非推行法治的根据是其师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害关系,只有用赏罚、立禁令,治道方成。他还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不一样阶段有不一样治国方略,以此作为推行法治的历史根据。韩非是个无神论者,认为打仗用卜筮和占星是“愚莫大焉”,只有以功用的实际效果来“参验”自己的言行才是对的的。在总体上,韩非子学说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了道、儒、墨各家思想,更象黄老道家,以道家“君人南面术”为主,以刑法为手段。兼纳百家。奠定了秦国统一中国的政治理论基础。3.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而不一样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虽存在派别之争,但文化主流精神是“和而不一样”。各个学派广采博纳,遵照“和而不一样”的路线,在融通的基础上不停地攀登学术的新高峰。到了战国末期的荀子学说已经是兼纳百家了。,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有争鸣才有发展和繁华,有和同才有融通,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为秦汉之际的文化一统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儒家和道家也正是在这种“和而不一样”的争鸣中实现互补的。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参,道家倡言天地万物与我为一;儒家讲仁者爱人,道家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儒家讲礼治德治,道家讲无为而治、让百姓成为精神上的自由者;儒家讲修身正己而成为谦谦君子、以义克利、见利思义、舍生取义,道家则讲否认一切功名利禄而求得精神解放、化解人生之忧……可谓殊途同归。因此千百年以来儒道两家融洽相处,相安无忧,中国人仕则儒、隐则道,可谓两边都是好天地。自此后来,这种“和而不一样”的晚周学术之精义一直推进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第三章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主流确实立(前221—后220)第一节
四海一家与开拓宏阔论述题1.简述东周人四海一家的愿望答:处在各个诸侯国吞并、争战,深感痛苦的东周人之因此 存在四海一家的愿望有如下原因:(1)有三皇五帝天下一家的传说。(2)有夏商西周一统天下的政治实践,尤其是西周一统政治所带来的繁华与稳定。(3)春秋战国时期数百年的诸侯吞并战争使得人们困苦不堪。以上原因东周人普遍祈望四海一家,万邦协和,这是中国人在东周争霸战争中形成的心理趋向,这一趋向在东周文化中得到了大量的反应。例如孔子常发“复周”之论,墨子倡言“一同天下之义”,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则呼唤“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思想,成文于战国晚期的《禹贡》划分天下为九州,展示出一统国家的政区设计。秦始皇统一中国恰好适应了简述东周人四海一家的愿望。秦汉的政治一统加紧了文化一统,秦汉文化导致的“天下一统,四海一家”的定势,惠及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2.论述秦汉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文化精神答:秦汉的政治统一加紧了文化统一,秦汉的文化导致了“天下一统,四海一家”的定势,深深影响着中国此后两千年的历史。秦汉王朝展示了博大的规模、宏阔的气象。秦汉王朝的强大重要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生机盎然、雄姿英发的开拓进取精神。秦汉文化基调也处在一种开拓创新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墓(兵马佣)、长安昆明池、汉赋、《史记》、气魄雄伟的汉宫和想象丰富的雕刻,无一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带有明显的傲视和霸道特点。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内部,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作高潮;作用于共同体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互相交融。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和张謇、班超通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停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而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第二节
思想文化的一统整合名词解释1.焚书坑儒:当时的博士淳于越反对秦始皇的郡县制激怒了秦始皇,他把此事交给李斯。秦始皇34年(前2),李斯上奏提议严禁私学,烧毁诸子的百家书籍,这就是“焚书”。秦始皇的暴行遭到了侯生、卢生等儒生的不满和批评,某些方士也逃亡而去。秦始皇严令追缉,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这就是“坑儒”。焚书坑儒开专制君主大规模迫害思想异己之恶例。秦朝儒法斗争以法家大获全胜而告终。2.罢拙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对思想文化多元的现实提出了“罢拙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大一统思想恰好符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无上至尊的心理。他采纳了董仲舒“罢拙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正式使文化儒学变成了政治儒学。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历经了四百年的沧桑之后,终于走上了政治舞台,开始实行它“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儒学从此也成了此后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跃居中国文化主流的位置,成了中国的主流文化。3.石渠阁会议:西汉时汉宣帝甘露三年即前51年,汉宣帝主持了石渠阁会议。由儒生讲论五经异同,由皇帝裁论是非得失。4.白虎观会议:东汉时汉章帝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汉章帝主持了白虎观会议。也是由儒生讲论五经异同,最终由皇帝亲自裁定。5.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即175年,增长《公羊传》和《论语》,扩五经为七经,皇帝令蔡邕主持,以隶书刊七经于石碑,立于太学讲堂,又称汉石经,也称一体石经。这是中国最早刻在石头上的书籍。6.经学: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又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其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留了大量宝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关键构成部分。7.今文经学:焚书坑儒烧掉了先秦典籍,汉代从民间征集上来的,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书写而成的儒家典籍。专研它们而成为今文经学。特点是重视现实政治,强调经世致用,讲阴阳灾异,重微言大义。合时自由但空疏荒诞。8.古文经学:秦代此前用古文(多为籀文和金文)书写而成的儒家典籍。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除孔子后裔旧宅时发现数十篇古籀文儒家教材即是。专研它们而成为古文经学。特点是重视历史事实,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重经文本义。朴实认真但失之啰嗦。二.论析题1.论述秦始皇采用的“要在中央”改革措施答:“要在中央”即把权力集中在中央,是韩非子的政治设想。秦始皇采用了的“要在中央”改革措施。(1)兼取古代三皇五帝而称皇帝,更显无上尊严与高贵。(2)设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廷尉),使政权、军权、检察权分治,以互相制约而统归皇帝辖制。(3)废世卿世禄制,实行朝廷任命的、非世袭的官僚制。(4)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乡亭里,邻里连坐,组织严密的垂直统治网。这样,通过郡县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又通过三公九卿将朝廷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实现了韩非子“要在中央”的政治设想。2.试述秦始皇实行文化一统的重要内容答:秦始皇实行文化一统的重要内容有如下几点。(1)书同文。李斯在周代大篆即籀文的基础上创制秦篆,又称小篆,颁行全国。狱吏程邈则根据民间流行的简化字创制了一种字形扁平的字体,很受“徒吏”欢迎,后称“隶书”。“书同文”使得广阔疆域内文化的传播不再有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与障碍。
(2)车同轨。首先拆除原各诸侯国交通障碍,大修道路,又定车辆形制,统一车轨轨距为六尺,一车通达全国,既以便了交通又大大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络,也畅通了各地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3)度同制。规定货币分黄金(上币)和铜钱(下币)两种。铜钱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俗称秦半两)。又下令统一衡量器和尺子(秦升为今200毫升,1铢0.69克,24铢1两合15.8克,16两1斤合253克,30斤1钧合7590克,4钧1石合30360克,即30.36公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度同制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划一的原则,自然也以便了多种经济活动。(4)行同伦。为了统一全国的文化心理和平常行为准则,推行严刑峻罚,“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管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以使“黔首改化,远迩而度”。(5)地同域。打破地区壁垒,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将广阔的版图纳入中央朝政的统一政令和军令之下,又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开发边境地区,传播中原文化。(6)罚同律。在秦国原有刑法基础上汲纳六国有关法律条文,制定秦律,颁行全国,作为执行刑法的原则。
文化一统在客观上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广阔地区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方面的同一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简述秦统一前后的儒法斗争答:秦统一前后,一直存在儒法斗争,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强大,但商鞅变法并非一帆风顺,前后至少有两次儒法大论战。第一次是变法前,秦孝公即位后想变法以图强盛,又恐天下议论,于是召集甘龙、杜挚等儒家人物与商鞅御前辩论。辩论的成果是以孝公赞同商鞅、支持变法而告终。第二次是十年后变法获得初步成功后,儒家代表人物赵良联合宗族贵族反对商鞅,秦孝公已死,商鞅被处以“车裂”的极刑。此后儒法斗争趋于缓和,法家在秦继续前进。到秦王赢政即位时,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为理论根据,以法家李斯为实践人物,上台二十五年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法家在秦国获得了不凡的胜利。4.论述汉初黄老政治与儒道冲突答:汉初黄老政治:贾谊调和儒法道著《新语》十二篇,其中《道基》一篇大谈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深得汉初统治者的青睐。黄老之学隆盛一时,产生了集黄老道家学说之大成的《淮南子》即《淮南鸿烈》,与《老子》、《庄子》合为道家三大经典。汉初推行黄老政治的关键人物有两个:一种是开国功臣曹参(?—前190)。另一种关键人物就是汉文帝的皇后窦太后(?—前135)。都大力推行黄老之学,其成果就是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是道家作为政治统治思想所走过的黄金时代。儒道冲突:儒家历经300余年不仅没有踏上政治舞台,反而遭到了“焚书坑儒”的惨祸,极不甘心。时常“隆推儒术,贬道家言”,与道家发生了不少冲突。袁固生因顶撞窦太后而差点丢了性命。喜欢儒家的汉武帝(图片汉武帝像)召集儒生窦婴、田蚡、赵绾、王臧等首席大臣筹划儒家政治,尚未出笼就被窦太后发现,窦婴、田虫分被罢职,赵绾、王臧迫令自杀。每次冲突都以儒家失败而告终。5.简述董仲舒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答: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经学家,今文经学的创始人,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其学说见于《春秋繁露》,另有《董子文集》传世。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是:(1)宗教观上的“天人感应”说;(2)哲学观上的“天不变,道亦不变”;(3)认识论上的与天意相符;(4)伦理观上的“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说(5)历史观上的“三统三正”历史循环论。6.论述儒学向经学的转变答:从汉武帝开始,《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学书籍被奉为儒家经典,正式称为“五经”而成为儒家所独有。“经”本是一般典籍的通称,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公孙弘(前200—前121)以布衣治《春秋》为相封侯,于是天下人都以他为楷模专研儒学经书形成社会风气,儒学开始了向经学的转化。儒学向经学转化有三件事:
①石渠阁会议(汉宣帝甘露三年即前51年,汉宣帝主持);②白虎观会议(汉章帝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汉章帝主持)。两次会议都是由儒生讲论五经异同,最终由皇帝亲自裁定;③“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即175年,增长《公羊传》和《论语》,扩五经为七经,令蔡邕主持,以隶书刊七经于石碑,立于太学讲堂,又称汉石经,也称一体石经。这是中国最早刻在石头上的书。
经历了这三件事,传经与注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就是从两汉到清朝的官方哲学——经学。所谓经学,就是历代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僚对以孔子为代表、通过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有关儒家经典的解释、论述和议论的一门学问。7.简评今古文经学之间的剧烈争论答:古文经一露面,两学就开始争论,西汉时今文经学占据上风。西汉末年,刘歆运用古文经学协助王莽登上皇帝宝座,东汉时古文经学占据上风,大师辈出,贾逵(30—101)、许慎(约58—约147)、马融(79—166)、郑玄(127—200)是也。东汉初由于争论剧烈,只好由皇帝主持召开会议来定夺。白虎观会议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召开的。因此也才出现郑玄这样遍注古今文经学、集两汉经学之大成的经学大师,其著述多达100余万字。两汉经学后来被清代学者称为汉学。注经、解经都要渗透或者带上儒家伦理和道统,这叫做“文以载道”,它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影响中国文化可谓至深至远。秦汉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名词解释1.《周髀算经》:这是一部天文历算著作。其内容形成于先秦,其书写成于西汉。重要阐明盖天说和四分历法。数学方面重要反应了春秋战国时的三大成就。一是分数计算问题。二是记载了勾股术,已展示了勾平方加股平方等于玄平方的公式。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早5。三是使用了比较复杂的开平方措施,多用在天文历算上。2.《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数学著作,它与古希腊的《几何原本》同为世界古代数学圣典。张苍(汉初第一位税收大臣)和耿寿昌(汉初财政大臣)编撰。特点就是实用性强。共分九章。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其中开平方、开立方以及在此基础上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要比欧洲同类算法早1500数年。3.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是汉武帝命司马迁、洛下闳、邓平等创制的。一回归年为365又1539分之385日,一朔望月为29又81分之43日,初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中。可惜已失传,今见我国最早历法为西汉末年刘歆据太初历修订而成的三统历。太初历和三统历奠定了此后我国历法的基础。4.盖天说:是有关宇宙的一种说法。按照宇宙图式,天是一种半球形的穹形,地也是一种穹形,天与地就像两个同心的球穹,两个穹形相距8万里。5.宣夜说:也是有关宇宙的一种说法。认为所谓天并不是一种固体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际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这样个气体中漂浮游动。宣夜说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无限宇宙观念。6.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关系仿佛鸡蛋壳包着蛋黄,天的形体是浑圆的的,如同一种弹丸。它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在两汉宇宙学说中占优势。浑天说代表人物就是张衡,他根据浑天说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运浑象仪,对后世宇宙学说影响巨大。7.长城:战国时各国均有长城,一为互防,二为御胡。秦代长城西起临洮,北旁阴山,东到辽东,用夯土筑成。俗称“万里长城”,在今见明长城以北很远的地方。汉朝最终筑起一条西起新疆罗布泊,东到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二万里的长城。沿途城堡相连,烽火相望,蔚为壮观。今见砖石垒砌长城是明代历时250年修筑,老式说法认为全长12700里,高三丈,厚两丈。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建筑工程。1987年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目》。8.阿房宫: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开始修建,至秦朝灭亡时尚未竣工,因此还没有来得及正式命名,因其前殿所在的地方在阿房村,故名阿房宫。今天可以看到高约7米、东西广约1000米的前殿夯土台基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坑:秦始皇陵又名骊山陵,包括兵马俑坑在内约2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陪葬陶马俑的埋葬坑和保卫坑,建于秦统一前后,公元前2项羽入关时陵园被焚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目》。10.汉长安城:开始兴建于高祖7年(前2),初名未央宫,由萧何主持,后扩建长乐宫。城墙为夯土墙,基部宽16米,墙高当在10—15米之间。四面城门,每面三门,一门三道,每道宽6米,外加门柱2米。中央大街南北长11里。当时约有50万人,汉武帝时开凿了昆明池,昆明池周长40里,城南有规模隆重的礼制性建筑群。汉长安城为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遗迹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论析题1.简述秦汉时期的地理学成就答:秦汉时期的地理学有三大成就。(1)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郡国南部舆地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比例尺地图。早古希腊托勒密的地图三百数年。(2)班固《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它的对政区户口的记录为世界最早。(3)张衡“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方位测量仪,这一天才发明早西方17。2.论述纸的发明和传向世界答:(1)纸发明前:纸发明前书写工具多样,古埃及人用草纸,巴比伦人用泥砖,印度用丝织品和羊皮,后用贝叶,欧洲人一直用羊皮。我国殷商用龟背兽骨,西周用竹木简,东周至西汉用帛加简。(2)纸的发明:东汉宦官蔡伦在前人运用废丝帛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即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造纸措施。公元1,蔡伦将所造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赏,后来世人都用这种纸,并且在全国通称“蔡侯纸”。(3)纸的奉献:纸的发明是中国先民对人类的伟大奉献之一。纸发明前,作为丝织品的帛非常昂贵,一般人用不起,竹木简又非常粗笨,因此价廉物美的纸的发明完全可以算当时最高的科技发明。(4)传向世界:3世纪传入越南,4世纪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经中亚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公元1150年,西班牙萨瓦地区建起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上距蔡伦发明造纸术1045年。16世纪时终于传到了北美洲。用了15的时间才走遍世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是西晋人抄写的陈寿《三国志》,原件已流入日本。3.论述汉代教育答:(1)中国古代教育,西周至春秋为官学,战国为私学,官学只有齐国稷下学宫。秦代厉行文化专制政策,学校不复存在,秦始皇命令天下黔首(百姓)以吏为师,学习法令。(2)西汉初立,政治上采用黄老无为而治政策,在教育上也没什么变动,仍旧承袭秦制以吏为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采纳董仲舒的提议,始在长安设置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从属于太常寺。初时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50名,以博士为教官,博士的长官则叫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类似今天的大学校长。(3)西汉的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正式太学生有太常选择的18岁以上仪状端正的贵族子弟,有直接因“父任”而入学的青年。地方保送生称“受业弟子”,不规定名额,属尤其生。正式生享有官费,尤其生自费,因此有的尤其生还要勤工俭学。太学初创时只有50名学生,后来规模逐渐扩大,东汉时太学生人数多达3万。还附设童子科,收12—16岁能通一经的少年入学,相称于太学预科性质。这些阐明官府看到了学校在培养人才和提高人们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4)汉代太学生也常常研讨学术问题,议论社会政治。西汉末年哀帝时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学生运动。其时外戚专权,阻贤用私,司隶校尉鲍宣因耿直敢言而被捕入狱,太学生王咸会集了1000余名学生奋起营救,上街拦住丞相车子,又上书皇帝请愿,终使鲍宣得免一死。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太学生竭力反对,两次遭到弹压,被诬蔑为“党人”,史称“党锢之祸”。(5)东汉灵帝时立鸿都门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文学艺术专科大学。(6)汉代民间私学也很发达,学生多的达1000余人。懂仲舒就是一位著名的私学教育家,马融、郑玄亦在其列。私学中“精舍”和“精庐”相称于大学,“蒙馆”和“书馆”相称于小学。第四节
秦汉的文史艺创作名词解释1.汉赋:汉赋又叫辞赋,是一种有韵的、以叙事为主的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吸取《楚辞》和荀况《赋篇》的体制辞藻以及纵横家铺张的手法组合而成,故曰辞赋。重要流行于汉代,因此辞赋又称为汉赋,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的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祢衡《鹦鹉赋》。真正意义上可代表一代文学之盛的是大赋,其代表作是张衡的《京都赋》。汉赋今存200余篇。多为歌功颂德之作。2.汉乐府:汉乐府原指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专指汉代乐府诗。分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四类。今仅存100余篇。代表作有《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另有《东门行》和《饮马长城窟》。3.《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该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大部分,合计130篇,52.65万字,是中国第一部组织严密、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通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约30的历史。它把历史编纂的时空经界第一次扩大届时人所知的实际范围。《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成为后世正史的唯一体裁。又是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汉书》: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后班固死于狱中。《汉书》尚未完毕,后由妹班昭奉诏和另一学者马续共同完毕。《汉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后人析为120篇,以一种博大恢弘的眼光详细地记述了西汉到王莽新朝230年间的史事,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最重要的根据。《汉书》首开断代为史的编纂法,对中国此后近两千年的封建史学产生了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5.汉画像:汉画像以画像为主,,内容丰富。代表作为帛画《升天图》,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分天上、人间、冥府三部分,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现发现或可看到的汉画像多为砖画像和墓室画像。二.论析题1简述汉代的雕刻和建筑艺术答:融汉代建筑和雕塑艺术为一体的杰作当属霍去病墓。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抗击匈奴名将,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墓位于西安市兴平县,状如祁连山,高25米,特点是墓前置有多种大型圆雕石刻,今存16件,代表作为“马踏匈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雕塑“马踏飞燕”,则堪称汉代雕塑艺术之一绝。整个来说,汉代雕刻具有豪迈挺拔的风格,既体现了汉代文化精神,也标志着雕塑艺术的日趋成熟。魏晋六朝,中国文化的多元走向(184—220—581)第一节
名教危机与玄学崛起名词解释1.三玄:魏晋时玄学兴起,《老子》、《庄子》和《周易》被称为“三玄”。三玄成为魏晋玄学的主线根据。2.清谈:魏晋的豪族庄园地主、高官、名士运用玄学的措施,坐在一起谈古论今,谓之“清谈”,一时成为风气,叫做“玄风”。“清谈”是适应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某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而发展起来的。3.正始玄学:
重要盛行于魏齐王正始年间,故名正始玄学。代表人物有王弼、何晏,他们都是贵无派。何晏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弼宣称无是自然,有是名教,“名教出于自然”。他们反复辩论清谈。4.竹林玄学:竹林指竹林七贤,故竹林七贤的玄学。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是一群纵情任性、玩世不恭、追求感官刺激和麻醉之徒,除了向秀,都体现出了精神上的空虚和颓废。也都属于贵无派,并竭力反对名教。惟有向秀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合儒道为一,还提出了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的主张。他的自生自化自然观形成了由贵无向崇有过度的中间环节。5.西晋玄学:这时的玄学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阮籍、嵇康的贵无方向,空虚颓废、嗜酒极欲、放浪形骸,最终使贵无派走向了没落。二是向秀的崇有方向,反对贵无学说,“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由此而肯定了名教的作用。郭象作《庄子注》,融汇儒道,认为万物“自生”而“独化”,各自独立,不需要任何条件,最终把崇有论也推向了极端。6.东晋玄学:以张湛为代表。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锋利复杂,深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是这一时期玄学的中心内容。张湛综合何晏贵无和向秀崇有学说,提出“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的思想,认为“气散形朽”,人生短暂,因此主张“肆情纵欲”、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最终把玄学引入了绝境(反应了门阀士族的没落)。7.《文心雕龙》:作者是南梁的刘勰,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成书于南齐末,10卷共50篇,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文学现象,分析多种作品的特性和历史演变,探讨了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措施,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等。全书在理论上颇为系统完整,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推向了新的阶段,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8.《诗品》:作者是南朝梁钟嵘,文学批评家。《诗品》为他晚年所撰,3卷,专论五言诗,选择自汉至梁的120多位诗人,别其等弟而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西藏自治区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移动湖北恩施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战略联盟营销培训》课件
- 宁波市北仑区梅山街道招考2名编外工作人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自主招考聘用急需紧缺备案制工作人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天津武清区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教师拟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限公司2025年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一批)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2025年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二批)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版房地产项目开发工程合同
- 国网2025年高校毕业生招聘内蒙古东部电力限公司招聘444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 2025贵州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课件
- 2025年云南省大理州事业单位招聘339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2024初中数学竞赛真题训练(学生版+解析版)(共6个)
- 规培结业 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评分表
-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有答案
- 大型起重机械现场管理手册
- 2023年考研(英语一)真题与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