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神经系统发育
神经系统发育(Nervoussystemdevelopment)①神经元的发生(neurogenesis)。神经元的前体细胞增生和分化,形成神经细胞谱系,这是神经元特化和分化的阶段;②神经元的迁移(neuronalmigration)。新生的神经元必须从产生的地方迁移到神经系统总体配布的适当位置;③突起长出(processout-growth)。神经元胞体必须长出树突以接受其他神经元的冲动,并且长出一条轴突以连接适当的靶;④突触形成(synapseformation)。当轴突到达靶区,它必须识别恰当的靶细胞,并建立突触联系。
本章将依次阐述上述各个阶段并简要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和脑的老化。
第6章神经系统发育
神经系统发育(Nervoussyst1
6.1.1初级神经胚形成神经管前孔后孔脑脊髓神经褶神经褶外胚层细胞神经板神经沟神经嵴神经嵴6.1神经管的发育
起源于胚盘背侧中轴的外胚层细胞增殖形成神经板,经历神经沟、神经褶,最终发育成为神经管。神经管的前端膨大,衍化为脑,后端变细,衍化为脊髓。神经管的两侧即神经嵴衍化为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管前孔后孔脑脊髓神经褶神经褶外胚层细胞神经板神经沟2神经管发育扫描电镜图神经管发育扫描电镜图3外胚层神经管发育模式图外胚层神经管发育模式图46.1.3初级脑泡当神经管已完全闭合,三个膨胀部或囊泡出现并且被称为初级脑泡,从头端到尾端,它们分别是前脑泡、中脑泡、后(菱)脑泡。此时神经管不再挺直而呈现两个凸向背侧的弯曲,一个位于将来脊髓与后脑交界处称为颈曲,一个位于中脑处称为中脑曲或头曲。6.1.3初级脑泡当神经管已完全闭合,三个膨胀部或囊泡出56.1.4次级脑泡由于脑的继续发育,初级脑泡中的两个进行再分裂。在第5周,五个次级脑泡可以辨别出,前脑泡引起端脑泡和间脑泡的产生,中脑泡仍然未分裂,原来的后脑泡产生后脑泡和末脑泡。在后脑和末脑之间,由于前脑泡及菱脑泡的迅速扩大,便出现另一个凸向脑干腹侧的弯曲,称之为桥曲。6.1.4次级脑泡由于脑的继续发育,初级脑泡中的两个进行再66.1.5腔室系统脑桥的腔室和头端髓质构成第四脑室,间脑所在的区域构成第三脑室(thirdventricle),一个大的C形侧脑室(lateralventricle)占据了每侧大脑半球,每个侧脑室通过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与第三脑室相连,而第三脑室通过中脑导水管(cerebralaqueduct)与第四脑室相连,菱脑壁伸展成为第四脑室,其顶部变得非常薄。在这些部位,小血管丛内陷入脑室顶形成脉络丛(choroidplexus),从而产生填充入脑室的大部分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6.1.5腔室系统脑桥的腔室和头端髓质构成第四脑室,间脑所7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86.2脑和脊髓发育
在经历了三脑泡时期和五脑泡时期之后,神经管的头端发育迅速、膨大形成脑;神经管的后部较为狭窄的部分形成脊髓。下面分别介绍脑和脊髓的发育。
6.2脑和脊髓发育
在经历了三脑泡时期和五脑泡时9前脑泡中脑泡菱脑泡后脑末脑脑桥和小脑延髓中脑大脑半球间脑大脑半球端脑泡间脑泡端脑泡神经管头端6.2.1-3脑的发育前脑泡中脑泡菱脑泡后脑末脑脑桥和小脑延髓中脑大脑半球间脑10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11管腔套层基板翼板边缘层中央管灰质白质前角后角脊髓神经管的尾端侧角6.2.4脊髓发育和脑室界沟(6.1.2)在神经管的尾侧段,即后来发育为脊髓部分的套层内,由于一些神经母细胞增殖使套层增厚,结果是背侧部及腹侧部增厚较慢而成为顶板、底板,两侧增厚较快而成为基板、翼板,基板与翼板之间为界沟。第二个月中期,由于基板与翼板内神经细胞的分化和胞突的生长以及胶质细胞的产生,致使边缘层增厚。边缘层发育成无神经细胞的白质,套层即中间层分化为脊髓的灰质。管腔套层基板翼板边缘层中央管灰质白质前角后角脊髓神经管的尾端12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13随着发育,脑室界沟成为划分腹运动区和背感觉区之间的界线。翼板衍生物被认为与感觉处理有关,而运动神经元则源于基板衍生物。在成熟的脊髓中,尽管脑室界沟不再明显,每侧的灰质均可划分为前角和后角,感觉神经元(源于神经嵴细胞)终止于后角,此处大部分细胞的轴突形成上行的感觉传导束。相反,前角则含有躯体运动神经元和自主神经元的胞体,其轴突离开脊髓支配骨骼肌和自主神经节细胞随着发育,脑室界沟成为划分腹运动区和背感觉区之间的界146.3神经诱导作用6.3.1神经胚形成动力神经诱导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及过程,包括神经管形成的原发诱导和早期脑和脊髓的次发诱导。神经板是由来自附近的中胚层细胞信号所诱导诱导物和被诱导物应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6.3神经诱导作用6.3.1神经胚形成动力15实验的关键:移植了胚胎内被称为胚孔背侧唇的区域,它最终将发育形成背侧中胚层。将背侧唇从一个胚胎上切掉并移植入或埋在宿主胚胎腹侧外胚层下面,这个部位正常情况下能发育成腹侧表皮组织。结果发现:移植细胞按正常的发育程序,形成了中线中胚层(脊索)。更为甚者,移植细胞所形成的这个脊索又使宿主外胚层细胞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宿主细胞形成了另一个完全一样的体轴,它包含了一个几乎发育完全的神经系统6.3.2中胚层信号作用
实验的关键:移植了胚胎内被称为胚孔背侧唇的区域,它最终将发育16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176.3.3骨发生形态蛋白作用在囊胚期,把外胚层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可加速细胞的神经归宿趋势,提示外胚层细胞之间存在某些抑制信号,如果阻断这种信号传递可以引起外胚层向神经组织分化。目前认为该抑制信号是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的成员骨发生形态蛋白(bonemorphogenicproteins,BMPs)。6.3.3骨发生形态蛋白作用在囊胚期,把外胚层的细胞分18给予BMP4能抑制神经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并且促进其向表皮细胞分化。卵泡素、脊索素和头素能诱导原始外胚层表达神经板前部特有的蛋白。在活化信号作用的基础上,由中胚层继续产生的一些因子,提供转化信号诱导神经轴后部的特化,这类因子包括bFGF和视黄酸。给予BMP4能抑制神经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并且促进其向表皮细胞19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206.4神经元分化与迁移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均产生于神经管的最内层。随着发育的推移,神经管由单层细胞变成多层细胞。细胞层的变化提示神经细胞进行了迁移,最终到达定居层并发育为成熟的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6.4神经元分化与迁移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216.4.1神经管发生模式原始的神经管管壁由单层神经上皮细胞构成,其内、外面覆有内、外界膜。(假复层柱状上皮)神经管壁开始分为三层模式最内层为室管膜层或室周带(ventricularzone),发育过程中,此层细胞处在有丝分裂阶段,后来此层退化为覆盖脑室系统及导水管的柱状单层上皮,即室管膜。开始时室管膜层占神经管管壁的全部,以后神经管出现了细胞稀少的外层,称为缘层(marginalzone)。此层由室管膜层细胞向外伸出的突起相互交织而成。随后,室管膜层细胞胞体部分似沿着其延伸的胞质柱向外移动,而形成介于缘层和室管膜层之间的中间层或套层(intermediatezoneormantlezone)6.4.1神经管发生模式原始的神经管管壁由单层神经上皮细22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236.4.2神经元增殖与分化神经管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所有细胞的起源。神经管细胞必须分裂增生,以提供脑和脊髓所需的成熟细胞。6.4.2神经元增殖与分化神经管细胞的前体细胞是中枢神经24发育早期的神经管只有两层,即外层的边缘层和内层的室管层。当神经管的前体细胞分裂增生时,它们按照细胞活动周期演变,并反复进行。当DNA复制并准备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外移到边缘层。而DNA复制完毕时,细胞核又返回到室管层,此时的前体细胞由一条长而纤细的突起固定于神经管的内外两缘,而细胞核则沿着这条突起移动,其机制还不清楚。
发育早期的神经管只有两层,即外层的边缘层25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的组织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的组织发生26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分化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分化276.4.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迁移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起源于由外胚层演化而来的神经管,它最终发育成神经系统这样巨大而复杂的结构,其中细胞迁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神经管由单层细胞变成多层细胞,随着细胞层的变化,提示神经细胞进行了迁移,而到达最终定居层。6.4.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迁移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28这种迁移是主动的迁移还是由于新形成的细胞将早期形成的细胞挤走所致的被动位置改变?
1975年,Nakic发现新发育成的有丝分裂后的神经元通常为简单的双极细胞,它们藉着特殊的、被称为放射胶质细胞(radialglialcell)的长突起的引导迁移至其目的地。
从靠近脑室发源地沿着脑内存在着的放射状胶质细胞长突起迁移。这种迁移是主动的迁移还是由于新形成的细胞将早期形成的细胞挤走29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306.4.4神经嵴细胞发生脊神经节的发生在神经管两侧的神经嵴分节,节内的细胞向两侧迁移,并首先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和成胶质细胞。成神经细胞两端出现突起,分化为双极神经元,即感觉神经细胞。之后,两个突起的起始部逐渐靠拢合并,形成“T”形分支的假单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的中央突伸向脊髓后角,周围突参与脊神经,分行到各器官和组织、形成感受器。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处,即为脊神经节。成胶质细胞包绕在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周围,形成卫星细胞,神经节周围的间充质分化为结缔组织被膜,包绕整个神经节。6.4.4神经嵴细胞发生脊神经节的发生31自主神经节的发生于胚胎发生第5周,胸部神经嵴的一部分细胞分化为交感成神经细胞,迁移至主动脉背侧形成节段性排列的交感神经节,并借纵行的神经纤维彼此连接形成交感链。部分交感成神经细胞迁移到主动脉腹侧形成其他交感神经节。交感成神经细胞分化为多极神经元。副交感神经节的起源问题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副交感神经节中的神经细胞来自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人认为它们来源于脑神经节中的成神经细胞。自主神经节的发生326.4.5神经嵴细胞多能性因素胚胎内的位置一个神经嵴细胞根据它在胚胎内的不同位置,可分化为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如前所述,颈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副交感神经元,是胆碱能的神经元;而胸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交感神经元是肾上腺能神经元。但是,如果将它们换位移植时,原来胸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副交感神经节中胆碱能神经元;而原来颈部神经嵴细胞形成交感神经节中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此后发现,在迁移前颈部和胸部的神经嵴细胞都具有合成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酶。6.4.5神经嵴细胞多能性因素胚胎内的位置33生长因子
随着神经嵴细胞的迁移,它们的潜能逐渐受到限制。在移植实验中发现,许多神经嵴细胞主要形成背根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不能形成交感神经节中的自主神经元。这些细胞的分化可能涉及对生长因子的不同要求。那些形成交感神经节定型的神经嵴细胞不需要生长因子维持存活,而它们的分化可能要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刺激作用。
生长因子34激素神经嵴细胞的分化可受组织环境中激素的影响而改变。鸡胚中那些迁移到肾上腺髓质区的神经嵴细胞能向两个方向分化。这样的细胞通常分化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的交感神经元。然而,如果这些神经嵴细胞给予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它们将分化为肾上腺素能的交感神经元。激素356.5突起形成当一个神经细胞已经迁移并到达它在神经系统内预定的最终位置时,它必须长出树突和轴突,借此联系其他神经元以接受或输出信息。树突和轴突统称为神经突起(neurites)。6.5突起形成当一个神经细胞已经迁移并到达它在神经系统内366.5.1轴突延伸脑室层细胞(成神经细胞)在增殖(有丝分裂)过程中发出轴突向其靶部位生长和延伸,生长着的轴突顶端器官是生长锥(growthcone)。生长锥是活跃的运动体,来回伸缩的宽的片层膜,称为片状伪足(lamellipodia),由层足伸出的许多刺突状的突起称为丝状伪足(filophodia)。6.5.1轴突延伸脑室层细胞(成神经细胞)在增殖(有丝分37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38片状伪足和线状伪足的伸缩,及生长锥锥体的前进,由以下两个过程介导:⑴肌动蛋白丝的多聚化和解体;⑵由肌球蛋白介导的肌动蛋白丝从生长锥前端移开。
这两个过程都可利用ATP水解的能量来产生动力,通过肌动蛋白的结合蛋白来调节。
片状伪足和线状伪足的伸缩,及生长锥锥体的前进,由以下两个过程39幔整合素幔整合素406.5.2轴突引导相关分子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弹性蛋白细胞外间质糖蛋白层粘连蛋白(lamini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6.5.2轴突引导相关分子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弹性41细胞粘附分子钙粘素家族
整合素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外基质互相识别、粘附和信号转导细胞粘附分子钙粘素家族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介导42钙粘着蛋白(cadherins)钙粘着蛋白(cadherins)43整合素(Integrin)整合素(Integrin)44神经细胞粘着分子(NCAM)NCAM:是一个单链的跨膜糖蛋白,含多聚唾液酸(PSA),通过与PSA的结合和分离来调控轴突的粘附能力若有PSA出现,细胞膜间的粘连分子距离增大,粘附性降低,若无PSA存在,NCAM能增强细胞间的粘附作用。神经细胞粘着分子(NCAM)NCAM:是一个单链的跨膜糖蛋白456.5.3轴突引导机制神经元中主要的信息传出结构是轴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元长出轴突。轴突上有延伸生长功能的部分称为生长锥。生长锥的生长有较为精确的导向性,机体通过至少四种(接触吸引、化学吸引、接触排斥和化学排斥)导向机制的相互作用,调节生长锥的靶向性生长。6.5.3轴突引导机制神经元中主要的信息传出结构是轴突,46netrins及其受体
netrins属于网蛋白家族,具有吸引某些轴突而排斥另一些轴突的双向调节作用。Semaphorins家族
Semaphorins家族即导向蛋白家族,是一个细胞表面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大家族。主要有化学排斥或抑制的作用silt分子已发现silt对某些神经元迁移及轴突延伸起化学排斥作用。此外,silt能刺激感觉神经元轴突分支netrins及其受体47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486.5.4突触形成与突触重排突触是实现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信息传递的机能性接触的一种特殊结构。神经系统发育时,所生成的神经元要比以后存活下来的神经元多得多。轴突到达靶点后,它们相互间竞争与靶细胞形成突触,称突触发生(synaptogenesis)。没有形成突触的神经元将会凋亡。6.5.4突触形成与突触重排突触是实现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49①生长锥与适宜靶细胞接触;②神经递质释放增加;③突触前膜与靶细胞粘附增强;④其他竞争突触被异突触压抑;⑤受体在突触后膜堆积;⑥新的受体在突触后膜合成;⑦突触接头处受体消除。化学突触的形成分为以下基本过程:
化学突触的形成分为以下基本过程:50突触重排突触形成后,已形成的突触即开始重排,这一过程相当漫长。由多神经元支配的突触后单位如肌纤维,最后仅由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突触重排突触形成后,已形成的突触即开始重排,这一过程相当漫长51南通大学神经生物课件-神经系统发育526.6发育中细胞死亡人们倾向于将死亡作为机体生命的终点,但从发育的观点看,特定细胞、纤维及突触末梢的退化死亡是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脊椎动物通过“不需要的”细胞的死亡,构筑成简单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也有2/3的神经元在走向特异神经元的过程中死亡。6.6发育中细胞死亡人们倾向于将死亡作为机体生命的终点,53神经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死亡程序性死亡(PCD):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由细胞内特定基因程序性表达介导的细胞死亡。以细胞膜皱缩,核固缩,DNA断裂成碎片为特征。
在出生前PCD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
第1个时期见于神经板发育演变为神经管。生物学意义:1、有助于神经管与外胚层脱离。2、有助于神经管头端脑泡的形成。
第2个时期发生在神经管分化阶段。生物学意义:1、对神经细胞的表型进行负向选择,使对机体不合适的细胞类型消除。2、平衡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数量比例。
神经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死亡程序性死亡(PCD):在发54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凋亡与程序性死亡现象不仅存在于出生前发育阶段,亦出现在生后发育阶段。已有不少学者观察到在哺乳动物出生后一定期间内在视网膜、外侧膝状体、顶盖、小脑、海马、小脑皮质颗粒层、及新皮质等处均有神经元程序性死亡。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凋亡与程序性死亡现象不仅存在于出生前发育55凋亡与PCD的区别与联系PCD:特殊的定时自杀(功能方面的概念)仅出现于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凋亡:多种外源性因素及病理因素(形态学概念)既存在于胚胎发育中的细胞也存在于成体神经细胞共同点:生理性死亡,形态相似。凋亡与PCD的区别与联系56细胞凋亡与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多细胞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与细胞增殖同样重要。这种生与死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细胞向特定靶组织、器官表型分化,构筑成熟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细胞凋亡与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多细胞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576.6.2神经元发育与神经营养因子1、概念:在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生存、生长、迁移及与其它细胞建立功能性联系,以及神经再生过程中轴突的生长等,均受到一类可溶性化学物质的诱导、调节和控制,此类化学物质称为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s)
2、条件:在体内合成;经胞质转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作用于表达相应特异性受体的神经元;该因子的分布明确,且可被克隆或提取、纯化,在体内的有效剂量很小;外源性抗体可使它们的作用减弱或消失。3、分类:神经营养素家族:NGF,BDNF,NT-3,NT-4,NT-5,NT-6胶质细胞源性神经因子:CNTF,GDNF,NI-35,NI-250GIF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细胞因子:FGF,PDGF,IGF,TNF,TGF6.6.2神经元发育与神经营养因子1、概念:在神经细胞发育58NGF诱导神经纤维定向生长NGF诱导神经纤维定向生长596.6.3神经元死亡与神经营养因子近年来研究认为,神经元的存活、生长、迁移以及与其他细胞建立功能性联系主要受靶细胞或靶组织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的调控,如神经生长因子(N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胚胎时期大量神经元的自然死亡,与这些细胞不能获得靶细胞或靶组织释放的营养因子有关。6.6.3神经元死亡与神经营养因子近年来研究认为,神经元60有实验显示将NGF注入胚胎中,可以挽救过量的神经元,于是在成熟的感觉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中出现多于正常数量的神经细胞。相反地,如果注射NGF抗体入胚胎,使它与NGF结合致NGF失去活性,可导致更多的神经元死亡,从而减少了神经节细胞的数量。有实验显示将NGF注入胚胎中,可以挽救过量的神经元,于是在成616.7脑老化及其分子机制脑老化(agingofbrain)是指脑生长发育成熟到衰老过程中的后一阶段,包括一系列生理的、形态结构的和功能的变化,是正常的生命过程,是生物学上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是由遗传规律的生命周期所决定。6.7脑老化及其分子机制脑老化(agingofbra626.7.1端粒学说端粒(telomere)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简单串联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作用。端粒酶(telomerase)是—种反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端粒酶RNA是合成端粒DNA的模板,而端粒酶的反转录酶亚基可催化端粒DNA的合成,合成的端粒重复序列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如果端粒酶缺乏或活性降低,端粒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能为DNA聚合酶完全复制,因而随细胞分裂的不断进行而逐渐变短,当端粒末端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即表现为衰老乃至死亡。6.7.1端粒学说端粒(telomere)是真核生物染色636.7.2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学说(freeradicalstheory)又称氧化损伤学说,是DenhamHarman在1956年提出的,认为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基团或分子(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的积累所引发的氧化损伤,最终导致衰老,即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的结果。6.7.2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学说(freeradical646.7.3免疫学说迄今的研究表明机体在衰老的过程中伴有免疫功能的退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随衰老程度的增加,对外源性抗原的免疫应答降低,而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增强,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升高。②人类的胸腺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大,在13~l4岁时达到顶峰,之后开始萎缩,功能退化,25岁以后明显缩小。③老年动物和人的T细胞功能下降,数量也减少。6.7.3免疫学说迄今的研究表明机体在衰老的过程中伴有免656.7.4早老素作用presenileproteinⅠ,PSⅠpresenileproteinⅡ,PSⅡPSⅠ及PSⅡ基因发生突变则影响β-淀粉样蛋白(Aβ42)的产生。6.7.4早老素作用presenileproteinⅠ666.7.5老化共同机制尽管老化的机制可以是多方面的,而且与生物种属相关,尤其在诱因和发生机制上。但其最终导致的老化在细胞和组织器官水平上应具有结构、功能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共性或共同机制。1977年,Lamb提出了一个以连锁反应为核心的多阶段衰老综合机制。具体见教科书。6.7.5老化共同机制尽管老化的机制可以是多方面的,而67
首先,由多种不同机制引起的随机因素可以对从DNA到细胞多个水平的不同结构造成损伤,这些损伤机制可以是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种或多种(第一阶段)。此时,细胞通常会通过其正常情况下所具有的修复机制来抵抗这些随机因素造成的损伤,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或状态(第二阶段)。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正常修复能力不能完全代偿或修复所造成的损伤(第三阶段),而可能出现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改变、或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所需能量代谢降低或出现超代偿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总结之互联网销售实习总结
- 2024年煤及矿产品批发服务项目资金需求报告
- 2023年未硫化复合橡胶及其制品资金需求报告
- 银行员工奖惩管理制度
- 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 有关投资入股协议书范本(33篇)
- 语文继续教育培训总结1000字范文(30篇)
- 《银行庆典方案》课件
- 教师培训课件:如何评
- 《保险的性质》课件
- 梁祝音乐钢琴五线谱
- 中国地图矢量图课件
- 新版现代西班牙语第二册课后答案
- 热电厂管理提升专题方案
- (交通综合执法)证据登记保存清单
- 2022年第一学期田径社团活动计划
-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第9课台历的设计
- CRRT的护理ppt课件(PPT 36页)
- 可爱卡通风我的情绪我作主心理健康主题班会PPT模板
- 中国联通合作方自服务门户系统操作手册-合作方人员操作V-1.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