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人皆有不忍之心_第1页
第5课 人皆有不忍之心_第2页
第5课 人皆有不忍之心_第3页
第5课 人皆有不忍之心_第4页
第5课 人皆有不忍之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由母亲把他抚养成人。长大后,他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之门,接受了孔子一派的政治学术思想,在学成并从事了一段教育活动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便带领弟子到魏、齐、宋、鲁、薛、滕等国对诸侯进行游说。但是,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富国强兵,用武力实现统一。而孟子推行的仁政主张,被认为是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因而他屡次被拒绝。游说中一连串的失意使孟子感到自己在政治上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他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把理想寄托于将来,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整理自己的游说经历和辩难内容,撰写出《孟子》一书,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思想。孟子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论”作品《孟子》一书是孟子言论的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等)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评价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他们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仁义礼智”这组概念,在春秋时似乎尚未出现,《论语》和《左传》中都还没有将“仁”“义”“礼”“智”合成一组概念的记载。但到了战国中期,儒家已经将这四个字合在一起并且赋予它们一定的内容和意义。到了孟子时,他直接将“仁义礼智”纳入人性的基本结构当中,将“四端”视为“仁义礼智”存在的基础。1.四端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四端说”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课文节选内容多角度阐述了“四端说”。2.十三经“十三经”指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著作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列为官学,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到了唐朝,将《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尚书》《诗经》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宫,用于开科取士。“十三经”之说,最终形成于南宋。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都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可以说,儒家经典对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3.乡党文中指“同乡”,即“同乡的人”。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eq\f(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圣贤的帝王)eq\f(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了怜爱别人的政策;用怜爱别人)eq\f(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的心,施行怜爱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能像在手掌上)eq\f(运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eq\f(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eq\f(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心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如果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eq\f(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掉到井里,都会有恐惧怜悯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原)eq\f(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因,)不是想跟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想在同乡和朋友)eq\f(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里博取声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eq\f(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由此看来,没有怜悯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eq\f(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就不是人;没有谦逊推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层解:叙述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eq\f(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同情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逊推让)eq\f(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eq\f(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eq\f(能者,自贼者也;,能(做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有这四种发)eq\f(谓其君不能者,贼其,端却)说自己的国君不能(做到仁义礼智)的人,是伤害自)eq\f(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己的国君。所有自身拥有四种发端的人,(如果)都懂)eq\f(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得扩充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烧(最终形成燎原)eq\f(泉之始达。,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涌出(最终汇成大江大河)。)eq\f(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够用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层解:“四心”对应“四端”,有“四心”即有“四端”。“四端”需要“扩而充之”。段解:论述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四端,扩充这四端极为重要。1.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2)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同“燃”,燃烧)2.古今异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古义:狠心对待别人。今义:忍受别人。3.一词多义(1)贼词义梳理例句义项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伤害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对敌人的蔑称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左传·宣公二年》)刺杀,暗杀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史记·秦始皇本纪》)刺客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祸患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违法乱纪、祸乱国家的人高考迁移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2022·新高考Ⅱ卷)①敌军,敌人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2021·新高考Ⅱ卷)②伤害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2019·全国卷Ⅱ)③强盗,劫夺财物的人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全国卷Ⅱ)④国贼,祸乱国家的人(2)恶词义梳理例句义项非恶其声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厌恶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憎恶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邪恶、奸邪的人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坏,不好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嫉妒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游记》)怎么高考迁移憎其人者,恶其余胥(2022·全国乙卷)①厌恶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2019·北京高考)②哪里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全国卷Ⅱ)③坏人做坏事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全国卷Ⅲ)④嫉恨4.文言句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4)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5)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省略句,“掌”前省略介词“于”)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本文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然后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论据进行论证。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作用。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古代先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B.孟子说,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由此推知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但这种同情心是有条件的。C.孟子认为,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羞耻之心、谦逊推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配做人。D.人有“四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端”,如果自认为不行,就是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就是伤害君主。答案B解析B项,“这种同情心是有条件的”错误,据原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可知,这种同情心是不需要条件的。2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答:答案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这种潜能,你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3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答:答案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之”字出现频率颇高。试归纳它在本文及《〈论语〉十二章》中的用法并举例,填写下表。意义或用法例句代词①②助词③④⑤⑥⑦⑧答案①第三人称代词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③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⑤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人之有是四端也⑦用于调整音节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辨析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课内链接考点解读“自贼者也”中的“贼”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伤害”。名词用作动词,是一种重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被用作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作动词后,原有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名词用作动词,在高考中比较常见,一般在翻译题或理解词语题中进行考查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或介宾短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如果名词带宾语或介宾短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也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名词有时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除这两种相对特殊的用法外,在多数情况下,名词活用作一般的谓语动词。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衣帛”的意思是“穿丝织的衣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水”是“游泳”的意思。辨析名词用作动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名词后为宾语或介宾短语。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语,并作解释。1.道芷阳间行(《鸿门宴》)答案道:取道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答案下:居于……之下3.或师焉,或不焉(《师说》)答案师:向老师学习4.义不赂秦(《六国论》)答案义:坚持正义5.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答案君:统治6.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答案族:灭族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答司马谏议书》)答案第一个“事”:做(事)8.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风:吹风9.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答案军:驻扎,驻军10.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答案罾:用网捕捞『读写能力』巧妙运用层进思维层进思维的特征类似于“剥竹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把问题讲深讲透,有助于严谨、深入思维的形成,呈现出纵深的立体发展状态。例如《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便是用了层进思维,环环相扣,逐步阐释了“八目”的进修阶梯。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层进思维呢?我们可以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式这种模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例:诚信①诚信是什么;②为什么要讲诚信;③如何做到讲诚信。2.“前提—途径—方法”式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能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例:严于“解剖”自己(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自己。(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动力源泉。没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下“刀”就无力,甚至可能半途弃“刀”。)变式:①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②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③要有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动力源泉。『针对练笔』下面是作文《诚信所至,金石为开》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请运用递进式结构,补写中间一个片段。古语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语道破天机,极为精妙地表述了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因此,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管是同学朋友之间,还是在生意场上,都要始终如一地以诚为本,以信为根。唯有如此,友谊之花方可常开不凋,财富方可滚滚而至。诚信是增进情感的润滑剂。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与邻里发生这样那样的误会,那么消除误会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诚信待人,诚信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能消除误会,增进感情。朋友受挫失落流泪时,你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劝慰的话语,也许会驱散朋友心中的乌云。朋友成功喜悦时,你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一句祝贺的话语,更能激励友人在以后的日子里乘风破浪。诚信所至,金石为开。请不要丢弃诚信,它是为人之本,处世之根。答:答案(示例)诚信不但体现在邻里和朋友之间,更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许多地方设立了无人售报亭、无人售票车、无人借伞处。这些都市新风景既方便了群众,又检验了市民的社会公德。有人买报纸杂志照样付款,坐车照样掏腰包,雨停后及时将伞送回。这些皆是于细微处所见的精神风貌。而有的人总要抛弃诚信,用卑劣的手段窃取一点蝇头小利,买报坐车不付钱,用伞不归还,成为文明社会诚信风气的破坏者。因此,“人”不能丢掉这个包含在人字里的美德——诚信。eq\x(10分钟基础练)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知者不惑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C.若火之始然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答案B解析A项,“知”同“智”,聪明。C项,“然”同“燃”,燃烧。D项,“内”同“纳”,结交。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胜质则史文:华美,文采B.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C.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D.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政:政体答案D解析政:政策。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任重而道远C.知止而后有定 D.死而后已答案B解析B项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其他三项均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④小子何莫学夫《诗》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答案B解析①②均为状语后置句。③为宾语前置句。④为固定句式,“何莫”,表反问,为什么不……呢。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克己复礼 B.古之学者必有师C.小子何莫学夫《诗》 D.譬如平地答案D解析A项,古义:一旦。今义:一天。B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D项,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比如”。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就有道而正焉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答案A解析B项,名词作状语,在内心。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纠正、匡正。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7.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B.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底层。也泛指读书人。《〈论语〉十二章》中的“士”就是后一种用法。C.《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D.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答案C解析C项,《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eq\x(30分钟提升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由此可见礼乐文化。如今,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想让中华礼乐文化在维护社会和谐、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引导人们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普及礼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近些年,一些大学为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全国首档中华礼乐传习节目《中国礼中国乐》,节目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地解读传统礼乐知识,另一方面积极推广适合现代人生活的中华新礼仪。比如在《尊师礼》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设计的“正衣冠、献桃枝、敬茶、训诫、赠书”等现代拜师礼仪。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就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源远流长推陈出新津津有味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可知,礼乐文化的发端比较早,据此可填入“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第二空,根据后文“近些年,一些大学为培育和弘扬礼仪文化,开发出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比如,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公开课,开课7个学期,就有近70万人次选修。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全国首档中华礼乐传习节目《中国礼中国乐》”可知,在普及礼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式,据此可填入“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它以新的面目出现。第三空,根据“节目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地解读传统礼乐知识”可知,此处需要填入一个修饰“解读”的形容兴趣很大的成语,再根据“轻松愉快的氛围”,可填入“津津有味”。津津有味:形容趣味特别浓厚。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包含假设关系的否定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答案如果不引导人们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中华礼乐文化就不能在维护社会和谐、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改写的句子要包含假设关系,可选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那么(就)”。原句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先说结果,后说做法,改为包含假设关系的句子时,要把做法放前,结果放后。还要改写成否定句,可采用否定词“不、没、无、莫、非”等,要注意不要出现否定失当的毛病。二、阅读素养培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甲】孟轲,邹(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一、五章)【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④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除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A、C两项。“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的宾语,在其后断开;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从,同“纵”;衡,同“横”。B.“邹子之属”的“属”是“类”之意,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属”意思相同。C.仁义: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不正确,“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指出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直接指出了梁惠王……根本原因”错误,未直接指出,而是以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从而战无不胜暗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2)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译文:答案(1)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么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求仁的人却抛弃自己的父母的,从来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的君王的。(2)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天下,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唉,这正是他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苟,如果;后、先,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餍,满足;遗,抛弃;亲,父母;仁、义,名词作动词,讲求仁、讲求义;三个“而”,却;后,轻慢、瞧不起。(2)充,充满;放,传播;计,论述;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判断句。7.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答案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培养民众孝悌忠信的品德。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王如施仁政于民”得出总的建议,即“对百姓施行仁政”。从“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中得出物质生产方面的措施,即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从“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