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死刑复核程序的修改
谋杀审查程序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案件的审查程序。在一般意义上,它包括最高法院对无上诉和抗诉死刑案件的审查程序,以及人民法院审理死刑缓期执行案件的批准程序。《刑事诉讼法》第3编第4章规定的“死刑复核程序”,就是在广义上使用的。2012年修改《刑事诉讼法》,对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程序作了修改,对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和核准死缓的程序没有修改。修改前《刑事诉讼法》对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只有4个条文(原第199-202条),修改后增加了2条(第239-240条)。修改的内容有4个方面:一是规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的裁判方式(第239条);二是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讯问被告人(第240条第1款);三是规定辩护律师可以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第240条第1款),对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其意见;四是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对死刑复核工作进行法律监督(第240条第2款),即“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这4项修改内容中,讯问被告人工作近年来得到规范开展,辩护律师介入死刑复核程序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法律监督属于工作机制问题,这里均不作探讨。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主要分析死刑和死缓复核裁判方式及相关问题。一、最高人民法院已审查生死事件的审理方法(一)量刑不当的案件不宜进行再改判《刑事诉讼法》第239条规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的裁判方式,即“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作出核准或者不核准死刑的裁定。对于不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发回重新审判或者予以改判。”其中,受到较多关注并引起争议的是对于不核准死刑的案件可以改判的规定。对此,不少人认为这里的“改判”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对因量刑不当的案件可以直接改判。例如,有同志提出,“改判”是指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原判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是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可以直接改判,对于原判认定的某一事实或者引用的法律条款等不完全准确、规范的,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不发回重新审判,直接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改判。也有同志提出,如果最高人民法院在不核准死刑时对究竟应改判与否、应该改判何种刑罚等问题难以决断,发回重审的法院常常也同样难以决断,故将不核准的案件发回重审,并不是解决问题、实现司法公正的有效方式。基于这种情况,新刑诉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不核准的案件也可以改判。这种解读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有其相应的道理。但是,对量刑不当的案件不直接改判,是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之际,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2007年规定》)确立的复核裁判模式。其初衷就是通过改变2007年之前对量刑不当的案件直接改判的做法,切实增强一、二审法院对死刑案件的政策把关作用,发挥好“一审是基础、二审是关键”的职能,防止矛盾上移。经过5年司法实践的检验,该模式运行情况良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允许对不核准死刑的案件进行直接改判,无疑是对近几年死刑复核裁判模式的“逆转”,重新回到2007年之前的裁判模式上,会产生不少问题。因此,根据现阶段死刑复核工作的实际情况,还不宜由最高人民法院对量刑不当的案件进行直接改判。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制定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延续了《2007年规定》确立的裁判模式,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因量刑不当而不核准死刑的案件,应当裁定发回重审而非直接改判,改判的做法仍然只限于部分核准部分改判的情形。从学理上看,这种解释方法,可以称为对刑诉法第239条中“改判”的限缩解释。(二)死刑裁判方式的规定《解释》第350-352条规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的裁判方式。这些内容源于《2007年规定》,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文体例上的调整,没有实质性修改。根据《解释》的这些规定,今后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的裁判方式仍然可为三种。1.核准死刑,包括《解释》第350条第(1)、(2)项的情形。2.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包括《解释》第350条第(3)、(4)、(5)、(6)项的情形。3.部分核准部分改判,包括《解释》第351、352条。第350条第(2)、(4)、(6)项的适用问题相对突出,以下展开分析。1.从立法上明确征地将一般缓刑作为“处”的依据《解释》第350条第(2)项规定:“原判认定的某一具体事实或者引用的法律条款等存在瑕疵,但判处被告人死刑并无不当的,可以在纠正后作出核准的判决、裁定”。该项源于《2007年规定》第2条第2款,但在文字上作了个别修改,含义没有变化。该项内涵丰富,包容性很强,在近年来的适用中遇到问题较多。要注意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纠正瑕疵后仍应核准死刑。这些瑕疵涉及案件的各个方面。例如,原判认定被告人有多起属于同一罪名的犯罪事实,但复核后发现部分事实不能认定,或者犯罪事实的某个环节认定不准确,可以纠正后核准死刑。这种情形只需在裁判文书说理部分阐明对哪些事实不予认定即可,主文部分的表述不受影响。再如,原判认定被告人是否有自首、立功、累犯等情节不当,可以纠正;原判引用的法律条文不准确,可以纠正。根据该项规定,无论哪方面的问题,纠正后仍应当作出“核准”死刑的判决或者裁定。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形是,被告人一人犯数罪,其中非死刑犯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应如何处理?本文认为,可以撤销原判对该部分犯罪的定罪量刑和数罪并罚的部分后,再核准死刑判决部分。由于裁判文书主文部分仍有“核准”二字,故这种处理符合本项规定。例如,一、二审认定被告人王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和诈骗罪,对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对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后认为认定王某某犯诈骗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应认定。对此,可在复核判决书主文中直接撤销一、二审对诈骗罪的定罪量刑部分和决定执行刑罚的部分,然后核准一、二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死刑的部分。实践中已有这种做法。(2)极个别情况下可以以“判处”方式体现核准死刑。根据本项规定,对于原判存在的瑕疵,纠正后无论是作出判决还是裁定,裁判文书主文部分都应当有“核准”二字。但是,司法实践中确实有原判存在某些“硬伤”,不得不加以纠正,而纠正后又无法在裁判文书主文部分体现“核准”字样的情形。为解决该问题,在《解释》起草过程中,有同志建议修改该项的表述,以便今后对极少数纠正错误后判处死刑的情形有明确依据。但经反复研究,考虑这些情形在实践中很少出现,一旦遇到可作为例外情况处理,故仍决定维持现有表述。鉴此,不妨从最终处理结果出发,把“判处”死刑理解为广义的“核准”,则引用该项规定作为“判处”死刑的依据也有一定道理。今后,可能出现此类极少数需要引用本项作为依据“判处”死刑的情况主要有两种。其一,原判认定的罪名明显错误,特别是违反司法解释的明文规定,需要改判的。在这方面又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只有对原判认定罪名明显错误,不改判难以维护裁判公信力的,才有必要改判。对于因主观认识不同,原判的认定亦有其相应道理和根据的,则不应当改判。二是改变罪名不得违反“上诉不加刑”原则,如,不得把一项罪名改成两项罪名,不得把不须附加财产刑的罪名(如故意杀人罪)改成须附加财产刑的罪名(如抢劫罪)。其二,对一人犯数罪,其中非死刑罪名的量刑违反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需要改判的。例如,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往的法定刑为3-10年有期徒刑,《刑法修正案(八)》将主刑改为3-7年有期徒刑。如果一、二审时间在《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之前,则对被告人判处8年有期徒刑并不违法,但在死刑复核期间《刑法修正案(八)》生效,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对该项罪名的量刑进行改判。而改判之后,需要与原判死刑部分并罚,判决书主文部分难以出现“核准”二字。这种因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修订而造成的改判问题,实践中难以避免,可以作为例外情形适用该项规定。总之,除极少数原判有“硬伤”问题之外,死刑复核程序中不应适用该项规定以“判处”死刑的方式进行改判。(3)关于裁定与判决的使用区别。复核死刑案件如何使用裁定与判决,早在起草《2007年规定》过程中就进行了专门研究。理论上一般认为,判决适用言词审理原则,通常应经当事人言词辩论;裁定通常不以经当事人言词辩论为必要。实践中,判决用以解决实体问题;裁定主要用以解决程序问题,也可用以解决部分实体问题,如减刑裁定、假释裁定、违法所得没收裁定等。在2007年以前的死刑复核工作中,核准死刑的一般使用裁定,改判或者部分改判的使用判决;发回重审的使用裁定。如果复核死刑案件一律采取核准或者不予核准两种形式,不再纠正原判存在的问题,则完全可以一律使用裁定。但《2007年规定》和《解释》均规定可以纠正原判存在的瑕疵后核准死刑,这样,根据具体情形使用裁定或者判决就更为妥当。例如,对于原判认定被告人有多起犯罪事实,复核后发现其中部分犯罪事实不成立,但除去该部分事实后仍可判处被告人死刑的,应当用判决核准死刑;原判认定的犯罪事实成立,仅有个别不影响定罪量刑的具体情节认定错误的,可在纠正后用裁定核准死刑;原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但引用法律或者司法解释的条款不完全准确、规范的,可以纠正后用裁定核准死刑,等等。2.个“影响定罪量刑”的情形,主要有三种情形该项是从第(3)项中分离出来的,《2007年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该情形,以往对此情形依据《2007年规定》第3条处理,今后出现此类情形的,则依据该项规定处理。同时,该项与《解释》第349条第1款第(5)项对应,主要区别是,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缓案件遇此类情形可以改判,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遇到此类情形不得改判,只能不予核准,发回重审。实践中,死刑复核阶段出现新的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有多种情形。例如,发现被告人有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漏罪,发现有证明被害人有重大过错的新证据,发现证实本案还有其他重要同案犯的证据,被告人检举揭发他人犯罪可能构成重大立功,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该项规定,发现的新证据应当是影响定罪量刑的证据,如果新发现的证据不影响定罪量刑的,则不应当发回重审,而是继续依法裁判。3.程序法上的不复核该项与《解释》第349条第1款第(6)项相对应,文字表述上没有区别,但内涵上有区别,即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缓案件审查的程序仅限于中级人民法院的原审程序,而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审查的程序还包括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或者复核程序。原审违反法定诉讼程序,主要是指一、二审有《刑事诉讼法》第227、228条规定的情形。实践中,因程序违法而不核准的死刑复核案件较少,但也存在,主要包括:应当公开审判的案件,没有公开审判;应当适用二审程序的案件适用了复核程序;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审理的,没有另行组成合议庭;等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六家单位2012年12月26日制定的《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4条第2款:“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不得为两名以上的未同案处理但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尤其是后半句的禁止性规定,实践中认识不很深,有的案件中可能存在,需要在复核审查时加以注意。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原审有任何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情形均应不核准死刑并发回重审,这种程序违法应当以可能影响公正审判为条件。例如,原审因办案人员工作失误,对不应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则没有必要发回由原审法院进行一次不公开审理,对于相关当事人的权益如有损害,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二、关于第3项的改判《解释》第349条规定了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缓案件的裁判方式,与原规定相比有重大修改。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制定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98年解释》)第278条第2款对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缓案件仅规定了3种裁判方式:1.同意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裁定核准;2.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裁定发回重新审判;3.原判量刑过重的,依法改判。本次修改,除对原有3项规定作出完善外,还增加了第(2)、(5)、(6)3项。并且,经过本次修改,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缓案件的裁判方式与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的裁判方式实现了衔接和大体统一。主要区别有二:1.对于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量刑不当的,高级人民法院应当改判,而最高人民法院不能直接改判,应当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审;2.对于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复核期间出现新的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不核准,也可以改判,但最高人民法院只能裁定不予核准,不能直接改判。本条第1款共有6项,其中,第(1)项的适用问题不突出,第(2)、(6)项可参考前文的相关论述,这里对第(3)、(4)、(5)项略加说明。关于第(3)项。该项与《刑事诉讼法》第225条第(二)项的改判规定基本一致,包括两种情形:1.对原判适用法律错误的改判。适用法律错误主要是指定罪错误。例如,对本应认定为抢劫罪的认定为绑架罪,对本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对本应认定为抢劫罪一罪的认定为抢劫罪、故意杀人罪两罪,对本应认定为强奸罪一罪的认定为强奸罪、故意杀人罪两罪,等等。对于罪名认定错误的,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可以在不违反本条第2款(“复核不加刑”原则)的前提下予以纠正。如果是毒品犯罪案件,还应当注意2008年印发的《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有关规定,即,上级法院可以减少选择性罪名中的部分罪名或者改动罪名顺序,也可以改变罪名,但不得增加罪名。如,对原判认定为贩卖毒品罪的,复核后不能改判为贩卖、运输毒品罪,但可以改为运输毒品罪。2.对原判量刑过重的改判。这包括多种情形,如,发现应当认定被告人有自首、重大立功情节而原判没有认定的,复核认定后改判为无期徒刑甚至更轻的刑罚;发现应当认定被害人有过错而原判没有认定,或者复核期间被告人亲属积极代为赔偿,取得被害方谅解,高级人民法院依法改判无期徒刑;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属于从犯或者作用明显偏小的主犯,而原判没有认定或者量刑时考虑不充分,影响全案量刑平衡的,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可以改判。关于第(4)项。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发现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也可以依法改判。从充分发挥复核职能和节约诉讼成本的角度看,发回重审针对的应是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而改判针对的应是即使发回重审也难以查清有关事实的案件。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高级人民法院复核程序中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也应当遵守刑事诉讼法第225条第2款和《解释》第328条关于限制发回重审的规定。即,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判决后,被告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裁定,不得再发回重新审判。同时,参照《解释》第329条,高级人民法院复核中发现原审人民法院在重新审判过程中有刑诉法第227、228条规定的违反法定诉讼程序情形之一的,不受前述限制发回重审规定的制约,仍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再次发回重新审判。对于实践中存在的复核期间发现新的犯罪事实,或者在逃共同犯罪人归案的情形,《解释》在起草过程中曾规定为可以将案件再次发回重审的事由,但经反复研究后予以删去,故今后对这两种情形不得作为突破限制发回重审规定的理由。关于第(5)项。高级人民法院在复核期间发现有新的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且不便于查证的,可以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如果便于查证,可以依照《解释》第220条的规定审理后依法改判。第220条第2款规定:“对公诉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补充的和法庭庭外调查核实取得的证据,应当经过当庭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经庭外征求意见,控辩双方没有异议的除外。”复核程序不同于二审程序,不需要开庭审理,故对于新出现的证据不能以开庭质证的方式进行质证,但经过庭外征求意见,控辩双方均无异议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并作为改判的根据。例如,复核期间出现了证明被告人有自首、重大立功情节或者证明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新证据,可以采取庭外征求意见的方式,对控辩双方均无异议的,可以采纳,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改判。三、死刑案件的审理与裁定2012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对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的程序没有作出修改,但《解释》对《98年解释》的相关规定作了较大修改。例如,删去了《98年解释》中有关授权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的规定;把中级人民法院报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和高级人民法院报送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时限均明确为上诉、抗诉期满后或作出裁定后10日之内(第344条);明确了“提审”是指依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第344条);对死刑案件综合报告的内容重新梳理后作出明确规定(第347条第2款),等等。《解释》第344条规定了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3种不同情形。对于第(3)项情形,由于实践中几乎没有高级人民法院一审的刑事案件,故该项规定适用的概率极低。实践中存在程序性问题的主要是第(1)项和第(2)项。(一)人民法院的用户根据《解释》第344条第1款第(1)项,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被告人死刑后没有上诉、抗诉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适用复核程序进行审理。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有两种处理结果:如果同意判处被告人死刑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如果不同意判处被告人死刑的,可以依照第二审程序提审或者发回中级人民法院重审。对于该项规定,这里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不规范的死刑复核程序实践中,有的案件判处死刑后被告人不上诉,检察机关也不抗诉,如果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上诉的,高级人民法院对刑事部分适用复核程序还是二审程序,以往曾有一定争议,处理上也有不规范之处。例如,在一起故意杀人案中,某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被告人死刑后,刑事部分没有上诉、抗诉,但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上诉。某高级人民法院本应对刑事部分进行复核,结果却仅对民事部分裁定维持原判后,直接将案件报送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在审理程序和二审裁定书中均未体现对死刑判决进行了复核。造成此类不规范做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98年解释》没有对该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实际上,对这个问题可以根据《98年解释》第250条第1款(《解释》第314条第1款)来解决,即“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只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提出上诉的,第一审刑事部分的判决,在上诉期满后即发生法律效力。”据此并结合死刑复核程序性质,如果判处被告人死刑,仅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提出上诉的,高级人民法院对刑事部分应适用复核程序。后为解决此类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2010年作出的司法解释《关于对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未提出上诉、共同犯罪的部分被告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上诉的案件应适用何种程序审理的批复》(法释6号)中明确提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的案件,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未提出上诉,仅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上诉的,高级人民法院适用二审程序对附带民事诉讼依法审理,并由同一审判组织对死刑判决进行复核。《解释》没有明确把该批复的此项内容吸收进来,今后可依据《解释》第314条第1款和该批复来处理上述问题。2.死刑复核程序应当根据格局对于如何理解提审的含义,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一种意见认为,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提审是指对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而没有上诉、抗诉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按照一审程序进行审理。主要理由有两点:其一,提审的字面含义是提高审级,理应指高级人民法院适用一审程序。其二,如果提审是指高级人民法院适用二审程序,则等于法院可以主动将复核程序转为审判程序,这显然违背诉讼原理。另一种意见认为,提审是指高级人民法院按照二审程序进行审理。主要理由是,《刑事诉讼法》第245条(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206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案件,如果原来是第二审案件或上级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同一部法律的不同条文中出现的同一个规范性用语,其含义应当相同,故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提审也应指按照二审程序审理。况且,近些年的司法实践中几乎没有高级人民法院一审的刑事案件,如果这里的提审是指按照一审程序审理,则意味着此类提审案件要由高级人民法院一审,由最高人民法院二审。这显然不符合司法实际。相比之下,后一种意见的理由更为充分。但是,由于修订前的《刑事诉讼法》和《98年解释》均没有明确提审的含义,故实践中高级人民法院在复核时对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基本采取发回重审的处理方式。这次修订刑事诉讼法,仍然没有明确提审的含义,而《解释》呼应了实践的要求,在第344和354条中均明确了提审是指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这可以说是《解释》在规范死刑复核程序方面的一个重要成绩。不过,对按照二审程序进行提审,实践中也将面临如何具体操作的问题。例如,高级人民法院决定提审是否要制作决定书,按照二审程序审理是指按照上诉程序还是抗诉程序审理,是否要为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如何商请检察机关派员出庭,原复核案件如何结案,如何处理“复”字案号变为“终”字案号问题,等等。我们认为,这些技术性问题并不是因这次司法解释明确了提审的程序性质才产生的,1979年《刑事诉讼法》对此情形规定的就是提审或发回重审两种处理方式,一直延用至今。相反,这次司法解释明确了提审的程序性质,有利于用活用好被闲置多年的提审制度。至于如何解决适用中将遇到的上述具体问题,可以根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结合刑事诉讼原理,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可以制定相关规范性指导文件。(二)审程序适用于二审程序根据《解释》第344条第1款第(2)项,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高级人民法院适用二审程序审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裁定维持原判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如果认为原判量刑过重,不应当判处死刑的,应当改判。这里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人民法院应针对承担死刑之基对这个问题,《98年解释》没有明确规定,以往实践处理上有不同意见和做法。曾经出现对共同犯罪案件中判处死刑但没有上诉的被告人适用复核程序,但对没有判处死刑而提出上诉的被告人却适用二审程序的现象。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对此类案件,全案都应当适用二审程序。主要理由有两点:第一,根据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86条第2款(现为第222条第2款)和《98年解释》第247条(《解释》第311条),共同犯罪案件中只有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的,二审法院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这说明,共同犯罪案件中只要有一名被告人上诉,全案都进入二审程序。如果案件中有被判处死刑的,即使此人未提出上诉,而只有其他未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提出上诉,同样是全案进入二审程序。第二,死刑复核程序是对判处死刑被告人的特殊救济程序,是一种强制性启动程序。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只要有被告人上诉,就发动了二审程序,即使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未上诉,对其也应适用二审程序。如果一案中对上诉的非死刑被告人适用二审程序,对没有上诉的死刑被告人适用复核程序,则等于对一个案件同时适用两种不同性质的程序,是自相矛盾的。况且,复核程序的规范程度不如二审程序,适用二审程序比复核程序更有利于保障死刑被告人的权益。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作出的《关于对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未提出上诉、共同犯罪的部分被告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上诉的案件应适用何种程序审理的批复》明确提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的案件,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未提出上诉,共同犯罪的其他被告人提出上诉的,高级人民法院应当适用第二审程序对全案进行审查,并对涉及死刑之罪的事实和适用法律依法开庭审理,一并处理。《解释》延续了该批复的精神,在第317条第2款中明确规定:“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被告人没有上诉,同案的其他被告人上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开庭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园林设计初步》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门卫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石河子大学《水利工程监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临床技能学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工业制剂综合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翻译技能综合训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车辆振动与噪声控制》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包装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军队文职统一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试卷(网友回忆版)含解析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装配式建筑构件安装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
- 2024国机资本控股限公司招聘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DB11-T854-2023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
- DB32T 2618-2023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 2024年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DPtech-FW1000系列防火墙系统操作手册
- 自动报警合同范本
- 五年级上册小学高年级学生读本第1讲《伟大事业始于梦想》说课稿
- 2024过敏性休克抢救指南(2024)课件干货分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