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第1页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第2页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第3页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用于实用文章”,在现实生活中起着广泛的作用。在信息社会,人最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用母语写作是重要的交流、传播方式之一。现代科技条件下,原来一些要运用应用文的社会行为,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被别的方式取代(打电话方便,写信就少了,电话甚至可以表达一般性的邀请、通知、报告、请示)。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两面性的:在减轻人们的劳动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社会写作水平的下降。语文水平包括听、说、读、写,通常所说的大学生中文水平差,主要体现在“写”。而写作能力的薄弱,很大程度上是以应用文写作方面的弱点表现得最为明显。最近有学者著文指出,一些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写信时也有“出人意料”的错误。从教学中的体会来看,应用文写作中有比格式、词语方面的毛病更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思维能力的欠缺。一、强化模式意识,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据专业文化,清学计划、转应用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是以知识讲授为主,着重介绍应用文的文种、格式、习用语等等,注重强化模式意识但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应用文的人也认为掌握了格式就能“依样画葫芦”。其结果是,实际运用时常常会出现以下错误:1.写作对象的错位应用文不同于自我表露性的文章,它更多体现出互动性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对象化思维特点,其写作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在动笔之前明确写作的对象。但是大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常常不能对自己的写作对象做出准确定位,或者是做了不正确的定位,只想到“我要说话”,却没有想到“用什么方式说”、“说给谁听”,导致文种错位,读者悬空,文章写得“不像”。最常见的是,临近毕业,写求职书(自荐信)过分渲染“虚”的套话,而最能体现出本人特点的“实”的信息却很少。2.写作内容的匮乏思维能力的薄弱到了写作时反映得最为明显,通常所见的是三个方面的“贫乏”:一是实质性知识贫乏。实质性知识是决定文章“写什么”的,既包括事实性的材料如事由、数据、过程、状况等,也包括观念性的材料如体会、见解、认识等等。实质性知识的贫乏根源于阅读面的狭窄和生活积累的薄弱。二是形式知识的贫乏。形式知识是决定文章“怎么写”的,包括文种、结构、句型、语法、词汇等。目前,平面化的“读图”成为风气,虽然也能获得信息,但对于文体规范的体悟、语汇的积累(这对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多少正面帮助。而铺天盖地的广告语言,反倒对写作的语言产生了一些误导。三是“动力”的贫乏。相当多的大学生(包括文科大学生)一听到写作就畏惧,他们还很少体会到写作所带来的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很多人对应用文存在一个误解,即把应用文的简洁、概括等同于枯燥、干瘪,认为干枯无味就是应用文的固有风格。平时不注意积累知识和语汇,只记得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话、套话、空话甚至是废话,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实在的思维内容。思路不能展开,面对材料只知道就事说事,不会由此及彼的联系,也不会由表及里的分析,行文中缺乏必要的照应、让步,语气上也不知道运用合适的委婉、礼貌,显出一副硬邦邦、干巴巴的面孔,缺乏人文气息。3.要素的有机配置在文学创新中的应用。我国专业教育中,对文有学者将现代实用文划分为七个构成要素:“事”(即事情、情况、事由、问题)、“据”(即根据、凭据、依据)、“释”(即解释、生命)、“析”(即对对象所进行的分析、辩解、推理)、“断”(即判断、决断、综合)、“法”(即方法、技法、法规、法则)、“形”(即形象、形状、实态),并提出了要素有机配置的原则和方法。这对于一般应用文也是适用的。但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人习惯于从格式上理解应用文,对其构成要素并不注意研究。因此在写作中,常见的毛病是要素配置不恰当,应当具备的要素忽略了,而不必要的内容却出现在文章之中。如管理类应用文(通知、决定等)过多写“事”和“形”,而“断”和“法”却被淹没甚至被遗忘。4.大学生应用“搭积木”式写作这是目前所有的文章写作面临的一个颇为严峻的问题,应用文写作更是如此。写作当然不可能绝对无思维,这里所说的思维缺失,指的是在电脑、网络条件下以复制代替写作。一篇文章的完成基本上是依赖点击鼠标进行复制、剪切、粘贴,但说是“写作”,其实并没有动多少脑筋,只是动了手和眼;说是“文章”,其实只是“搭积木”式的拼凑。这种类型的写作目前正大行其道,且有泛滥之势。大学生的求职书写得“不像”之所以不是个别现象,就是因为一个文本被无数次复制,从而也就使得文本的错误被无数次重复。笔者多年看大学生、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后面的“致谢辞”本应篇篇不同,各具特色,但实际上却几乎如出一辙,看不出学生专业、年龄、性别、求学经历的不同,更看不出体会、感受的差别。除了改动几个关键词之外,从结构到用词都是高度雷同,通篇充斥着言不由衷的套话。笔者曾询问过一些同事,大家的反映也是“高度雷同”——对这样的“致谢辞”基本不看。由于缺乏思维的锻炼,大学生应用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着一个薄弱环节——不论是面对事实性材料还是观念性材料,都是不善于整合、加工。习惯于“复述”却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提炼;如有书面原材料,只想照搬原材料的语句,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重新表达。遇到内容稍微复杂的应用文(如综合性的报告、请示等等),就觉得无从下手。二、问题结束写作是综合性的社会文化行为,体现在写作上的某一种现象,可能连接着多种原因。大而言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1.教学体系上存在着问题应试教育并非只存在于语文教育之中,也不是只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它贯穿在整个教育模式之内。这种教育片面发展人的记忆、背诵能力,最多再加一点简单判断能力,而对全面培养思维能力向来不够重视。一位从台湾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的教授发表文章说,在这所一流的大学里,学生只关心老师要考的内容,花工夫去背,而如果需要综合两句话的推理思考,他们就不知所措。清华大学尚且如此,教育的整体情况可想而知。而写作最需要的不是背诵、照搬的记忆力,而是分析、概括、提炼、综合的能力。可以说,当前教育的整体走向与培养写作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甚至矛盾之处,对于特别需要综合性思维的写作活动显然是不利的。再加上应用文教学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状态,也是一种不利因素。应用文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具有美感,也不如理论文章那样具有思辨的力量,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不去认真体会其中的思路。即使是文科大学生,也对应用文不够重视,基本不了解应用文的思维方式。在应用文教学中,不少人有一个误解,认为应用文就是一种平面化的模式,平时不需要深入钻研和学习,需要用时照样子模仿即可。这种过于功利的态度对于应用文的教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对写作内容的作用众所周知,网络的确给写作带来了很多方便和机会。大学生如果真正借助网络写作并“发表”,对于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但实际情况是,真正在网络上写文章的为数不多。稍微对学网上的BBS或讨论区做些关注就会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是在网上贴一些随意的“帖子”——句子又短又零碎,错字、漏字、破句多到见怪不怪。可以说,这样的网上“写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基本没有积极的促进,倒是会助长“反写作”的习惯。而网络对于写作的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的,一是内容粗制滥造,语言随意而为,颠覆语言规则。二是孳生了抄袭行为,以致任何一个评阅课程作业的教师都有防不胜防的感慨。三、教育中的对策和措施1.扩大阅读范围,提高分析语言能力。对于冲击面,知识药物、思想文化、思维方式等不能把文体、格式、语体的讲解作为教学的终点和全部,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已有书面材料的概括、提炼能力。同时结合教学,扩大阅读范围,积累实质性材料和形式材料。在分析范文时,不仅要从文种、格式的角度着眼,更要引导学生体会其处理材料的逻辑思路和思维规律。其他如:应用文写作如何体现个性和创造性?表露性的写作与互动性的写作之间如何统一?如何在应用文写作中根据内容、文种和对象来恰当调控情感?这些都需要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追求由“技”到“道”的提升,以达到在更高层面上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2.模式的局限性应用文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有模式化的特点,它给写作带来很多方便。教学中要以事实告诉学生:按照模式写作可以提高应用文的实际应用效率,但它的应用范围通常是一些简单的、时效性短的文种,如个人应用文中的请假条、寻物启事,公文中的事项性通知(开会、停水、停电),可以按照模式填充事由,完成一篇文章。但是,模式化毕竟有其局限性,仅仅满足于符合格式要求,很可能写成“匠气”的、“八股气”的文章。比如,为校长拟一份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稿,大的框架可能基本固定,但对每一届学生讲话的内容要有所区别,以体现出针对性。这就需要对模式既有遵守又有突破,特别在行政公文中,比模式更重要的是事项、事情,因为撰稿人说的话不是自己的,他只是“代人立言”,除了要把握格式、行文对象之外,还需要把领导人的意旨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内容。这是比遵循模式更有强度的精神劳动。3.写作过程的模糊性现代写作学的研究已经揭示:每一次写作活动固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它总是与此前的人生背景和动力孕育相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