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芣苢》《插秧歌》联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穿越古时劳动现场,品味诗意劳动之美——《芣苢》《插秧歌》联读
课时教学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设计应关注人的发展,引导学生发掘文章传达的人文关怀,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基于此,本课时设计基于新课标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征集劳动短视频纪录片的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拍摄劳动纪录片需要准备的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组织学生根据《芣苢》《插秧歌》中的时代背景和人物事件,针对特写镜头和音乐基调的择定等方面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体会其中传达的劳动之美。由此,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沉浸于阅读活动里,提高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同时,促进教师从“以教为主”走向学生“以学为主"转变,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时教学内容分析(含教材分析)
《芣苢》《插秧歌》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两首古诗,《芣苢》描绘了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现了欢快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女性的愉悦之情,体现了劳动之美。《插秧歌》则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农人一家人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可以说,这两首古诗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描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忘我的劳动热情。
同时,《芣苢》《插秧歌》所在的第二单元是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属于必修课程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具有注重社会情境,强调亲历、体验与产生的基本特点,要求“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即注重学生学习的社会情境创设,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此,本课时基于这两首歌咏热爱劳动的主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设置拍摄劳动纪录片视频的教学情境,从劳动事件、劳动场景、情感主旨三大方面入手进行鉴赏活动,反复吟诵,带领学生走进先民生活,感受劳动的场景,从中领悟劳动的价值。
课时学情分析
《芣苢》《插秧歌》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两首古诗,《芣苢》描绘了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现了欢快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女性的愉悦之情,体现了劳动之美。《插秧歌》则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农人一家人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可以说,这两首古诗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描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忘我的劳动热情。
同时,《芣苢》《插秧歌》所在的第二单元是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属于必修课程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具有注重社会情境,强调亲历、体验与产于的基本特点,要求“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即注重学生学习的社会情境创设,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此,本课时基于这两首歌咏热爱劳动的主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设置拍摄劳动纪录片视频的教学情境,从劳动事件、劳动场景、情感主旨三大方面入手进行鉴赏活动,反复吟诵,带领学生走进先民生
课时教学目标(需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重点词语,反复诵读,体味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赏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古人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
课时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导演、编剧齐策划
连州中学演讲社准备征集劳动短视频纪录片,请你学习这两首诗歌,完成脚本设计与视频录制设想。
【拍摄策划】
为顺利拍摄好此次劳动短视频纪录片,比较两首诗歌的劳动主体和事件,确定两幅劳动场景的整体氛围,从中选定所要拍摄的纪录片背景音乐和特写镜头。
设计意图:以劳动短视频拍摄策划为指引,并通过表格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比读《芣苢》《插秧歌》中的时代、劳动主体和劳动事件,为探究两首诗中的动作描写和主旨情感作铺垫。
【内容统筹】
任务一:聚焦动作特写,体会劳动内涵
为了更好地拍好劳动微视频纪录片的特写镜头,请分别找出两首诗歌中的动词,揣摩它们不同的内涵与意味。
思考1.《芣苢》细微变化的六个字是随便用的,还是作者有用心的?可以调换顺序吗?
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接着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擷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不能。
思考2.同样描绘劳动场景,《插秧歌》的动作描写与《芣苢》有何不同?
明确:《插秧歌》是按照“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农时冒雨插秧时的紧张劳动场景;通过呼唤与应答的侧面描写,表现出一家人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芣苢》则专注于采摘的动作描写,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体现女子们收获不断增加的喜悦之情,富有诗情画意。
任务二:比较劳动氛围,把握情感基调
讨论1:结合以下诗评材料,想象《芣苢》展现的劳动画面,谈一谈你是从诗的哪些方面感受到这群女子的喜悦、欢乐之感?
“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现意思。"
——元·吴师道
明确:
①发现茂盛芣苢的喜悦;
②多人聚集劳动时的愉快唱和;
③重章叠句构成的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④满载而归的喜悦。
讨论2:《芣苢》中描写农妇们采到芣苢的整个过程都是快乐的,那么在《插秧歌》中,一家人是否也都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呢?
不全是。诗人以一种看似轻松的笔调,实则饱含苦涩意味。例如:一家人一起劳动本应是其乐融融的,然而“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诗人巧妙地叠用两个比喻,把农人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
思考3:在诗歌呈现的劳动场景中,我们窥见了先民们不同的劳作、生活方式。那这两首诗具体呈现出怎样的情感基调?
《芣苢》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劳动者劳作时的热闹、喜悦之情;(欢歌)
《插秧歌》透露出劳动人民的艰辛,同时字里行间所洋溢的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赞歌)
任务三:解说劳动画面,感受劳动之美
请你捕捉两首诗中最能打动你的劳动场景,设计劳动微视频纪录片解说词,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劳动场景,传递劳动之美。
我荐劳动画面
劳动诗句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解说主题词
好雨知时润万物,紧锣密鼓现农忙。天空乌云聚集,他们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宛如一个个战士,穿梭在农田之中,奋力作战,哪顾雨水从头湿到肩,他们既顺应自然,无比珍视来自自然的馈赠,勤奋努力,同时也对抗着来自自然风雨的考验,争夺农时,坚强乐观。
画面解说词
设计意图:内容统筹部分由三个活动任务构成,旨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芣苢》《插秧歌》中语言风格与主题意旨进行深度解读,并运用解说词的形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____________——李大钊
课时板书设计
穿越古时劳动现场,品味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华传统美德心得体会(10篇)
- 员工表扬信15篇
- 会飞的教室读后感集合
- 中国好人李培生先进事迹
- 他乡的童年日本纪录片观后感
- 二八定律读后感
- 个人无收入证明书(9篇)
- DB12∕T 1050-2021 畜禽粪污异位发酵床处理技术规范
- 报关实务-教学课件 第三章 海关检验检疫
- 影响我国自主创新因素的SVAR分析
- 公路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完整版)
- 四分位数(课堂PPT)
- 英语1分钟演讲小故事(课堂PPT)
- 很好的QC工程图范本
- 吸收氨过程填料塔的设计吸收塔设计完整版
- 培智实用数学11册认识钟表试题整理(共13页)
- 连续梁施工作业要点手册(支架现浇)
- 三年级习作:菊花教学指导(课堂PPT)
- 会议·宴会预订单
- 个人医德医风档案
- 局组会议议题提报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