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技巧解说_第1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技巧解说_第2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技巧解说_第3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技巧解说_第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技巧解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技巧解说一、小说标题如果从作者(小说家)的角度思考,对于一篇小说或一部作品,他至少有两点是要动些脑筋的,那就是“标题”和“结尾”,这两样是技术活,见真功,艺术含量高。如果从命题人的角度思考,小说的标题和结尾因为艺术性强,所以命题人也就偏好从“标题”“结尾”角度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标题”和“结尾”也就成为小说阅读理解的高频题。标题类题目解题的本质是什么要回归到文体,扣文体特点。文无定法,题无定样。从小说文体特点来看,其标题的存在是为小说的内容服务的。所以从文体特点来看,小说的拟题还是有一定章法的。小说的标题与文章的情节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结构安排、艺术表达、语言特色等有着密切联系。小说标题设题方式有哪些三大类: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对比分析与评价。拟写标题也是一种类型,但不常见。

小说标题作用解题攻略(一)标题作用思路命题形式

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此题目的理解。3.试分析此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二)标题作用真题展示

1.小说《祝福》为什么以“祝福”为题?2.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礼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三)标题作用答题思路1.人物层面: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2.情节层面: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等。3.环境层面: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等。4.主题层面:紧扣、(体现、揭示、暗示)了主题;使用了某种手法,生动新颖,或含有象征意味、寓意等。5.思路结构层面:贯穿全文的线索、抑扬、呼应等。6.读者感受层面:以某种艺术用法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新颖生动等。【例题讲解】雨中的猫(美)海明威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

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

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有删节)【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问: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不同意这种看法。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以“猫”为线索展开情节:寻猫、失猫、送猫。女主人公因为不经意地发现了窗外雨中的猫而外出冒雨寻猫,未果失望而归,却意外收到了旅店老板派人送来的猫。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从人物塑造来看,这个孤独无助的美国少妇并非心血来潮爱上了猫,而是在这只躲在窗下避雨的流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和它都是一样的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同时,她也想借下楼找猫之机吸引她丈夫的注意力。猫的柔顺弱小的形象,在凄风苦雨中孤寂无援的处境,形象地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人想救雨中的猫,隐喻在男性掌握主导权的世界中拯救自己;【难点】从小说主题来看,结合注释“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思考,《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冰山原则”的特点,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海明威从女性的视角细腻地描绘出了她们内心的渴望和苦闷、需求和言行,传达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和渴望改变处境的强烈愿望,并留有余地,表达更加言简意赅。作者并不以含义更直白的如“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等为标题,因惟有原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并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参考答案】①不同意这种看法。②因为“雨中的猫”不仅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的映射。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③孤独无助的美国太太是在这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们都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④用“雨中的猫”这个标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并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⑤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⑥而“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和“不幸的婚姻”都太直白,而且包含的内容太单薄,不丰富。二、小说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一)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二)叙述方式一般指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另外还有补叙、追叙、分叙、合叙等多种。按时间发展先后依次叙述情节的,称为顺叙或正叙。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楚。把某些发生较晚的情节或结尾先行交代,再回过头来叙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叫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在顺叙中暂时中断主要情节的进展,而插入相关事件的说明,叫插叙。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叫补叙。作用:对上文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介绍同一时间内不同处所发生的两件或几件事的,叫平叙。作用: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二、小说情节叙述手法题提问方式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2.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三、小说情节叙述手法题答题技巧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情的约束,相对自由。2.表达的方式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描写中,如常用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例题讲解】芭茅巷废名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读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像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芭茅做喇叭。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辨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暮,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地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仁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地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你妈妈在哪里呢?”“在好远。”“你记得你妈妈吗?”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大家气喘喘地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节选自《桥》,有删改)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参考答案】①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②第三人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③双重叙述视角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解析】文章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又如“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又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文章同时还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双重叙述视角自然切换,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既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到真实亲切,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三、小说情节梳理概括‍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高考试题中的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往往与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紧密结合。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查重点的变化,即由过去直接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转变为要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某一情节作用,对情节手法(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也趋于精细化。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今天小文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其中的情节梳理概括题目。情节梳理概括题提问方式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2.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不同于“概括小说的情节”,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需要,如果题干中是“概括回答”,则不需要)。情节梳理概括题的答题技巧‍情节概括三法1.理结构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2.寻线索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3.抓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解题指津(1)根据结构来梳理。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2)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理清了场景,小说的情节也就基本明了了。(3)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物、事件、某种情感心理变化,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例题讲解】亲爱的土地安晓斯麻根叔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麻根婶就烦了。整夜整夜不睡,哗哗啦啦地不知道在写啥,费多少电。就嚷。麻根叔只安静了那么一小会儿,又是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麻根婶就不说话了。自从与儿子们分了地种,麻根叔的体力活儿是轻松多了,可心事却重了不少。三年前,两个儿子都劝麻根叔把自家的四亩责任田,流转给沁水湾的老金专业合作社种植。麻根叔说,为啥?为啥?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自己会种。你们不愿种你们就流转吧。两个儿子无奈,就和麻根叔分了地。麻根叔早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种地。大儿子经营着几辆大货车,生意做得还不错。二儿子开着个超市,种地的事从来都没问过。这些年,家里这几亩地都是麻根叔在种,只是农忙季节,两个儿子才过来搭把手。可分了地,麻根叔就没了活儿干。这让麻根叔很生气。因为该浇地了,麻根叔就去地里。一看,浇过了。找到流转儿子土地的老金。老金笑笑,晚上浇地,看不清,水都流到您老的地了,我还上了复合肥哩。算了,就不收老叔您的水钱化肥钱了。把麻根叔也说笑了。收我钱,你还得赔我钱呢,谁叫你浇我的地了?谁叫你给我的地里施化肥了?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该是个丰收年景。麻根叔早早地就让麻根婶准备好袋子,省得收新麦子时慌张。过了几天,麻根叔和麻根婶到了自家地块,傻眼了。黄黄的小麦没了,只看到了麦茬和麦秸。心里就想,老金你敢把我的麦子也收了,算你小子有种。这次不会和你罢休。老两口回到家,发现门前放着一堆新麻袋。摸摸,全是小麦。算算,自家的一亩地也不应该收这么多啊。找到老金。老金正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喝茶。麻根叔说明来意,老金说算了,合作社收的麦子多,不在乎您老的那点儿小麦。倒是弄得麻根叔不好意思了。秋季种玉米,麻根叔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地去自家的地里查看出芽状况。却又是“被”夜里浇了水,施了肥。老金说,麻根叔您看啊,我浇水时水乱流,挡不住啊。化肥您老也别上了,我浇水时都按科学施肥方法上够了。您老这一亩地,我让科研人员检测了,土壤里缺的元素都补上了,今年的收成会更好。您就放心吧,少不了您老的粮食。抽完了一袋旱烟,麻根叔笑笑说,老金你小子不要给我耍心眼儿,我这一亩地说啥也不会流转给你。老金喝了口茶,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您老尝尝这中华烟,看看比您的旱烟强不强?说不吸不吸,麻根叔还是接了烟。心想老金这小子真是发了啊,办个合作社就整天喝茶吸中华,还开着小轿车。老金给麻根叔续了茶水,又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商量个事呗,麻根叔。您老过去当过村里的会计,就来我这里干呗。我这里正缺个会精打细算的能人呵。说得麻根叔心里痒痒的。停了一会儿,麻根叔就笑笑说,那你小子就顺道把我的地弄走了不成?没了地我以后种啥……折腾来折腾去,麻根叔就是睡不着。后半夜,麻根叔就悄悄穿衣起床,轻手轻脚地锁好门,向村外走去。他是要去自家的那块地里再看看。天明就要和老金正式签订流转土地合同了,他想再去看看自己种了多年的那块地。黑漆漆的田野,到处弥漫着庄稼的清香。麻根叔坐在田头,一袋袋地抽着旱烟。深秋的玉米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好像是在和麻根叔滔滔不绝地说着话。麻根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从里面抽出一沓稿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张张地烧起来。麻根叔一边烧一边自言自语,不是我不愿侍候啊,实在是我种不成了啊。我的心思都写在上面了,都是心里的大实话啊……天快亮时,麻根叔才回到了家。就见麻根婶戴着老花镜在看一沓稿纸,边看边笑。老太婆,你偷看我写的东西了。那是草稿,写得有点儿乱。麻根婶笑着说,想不到你老了还会写“情书”啊。你看看——亲爱的土地,我想你……(选自2014年第5期《小说选刊》)1.梳理情节和思路,简述小说的结构特点。2.第二节写“麻根婶就烦了”,这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老金给麻根叔浇水、施肥、收割,作者安排这些情节颇有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作品先写麻根叔灯下“苦思”;接着回忆老金要他转让土地、到合作社当会计的事因;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露所写内容。作者不按事件的自然过程展开记叙,而是将灯下“苦思”置于小说之首,后写土地转让事,既增强了悬念,又克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使小说顿生波澜。【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小说情节、理解结构特点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按照小说的基本情节“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开头写麻根叔睡不着在灯“苦思”,接着后回忆土地转让事,交代睡不着的原因;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示灯下所写内容。按照事情自然过程,应该先写睡不着的原因,再写睡不着及其后面的行动,而本文先从睡不着写起,然后再写睡不着的原因。作答时既指出结构上的这一特点,又要从制造悬念和波澜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结构的艺术效果。2.①展现家庭气氛,展现典型环境。写麻根叔,也写麻根婶,有家庭气氛,真实地再现麻根叔“苦思”的典型环境。②突出麻根叔的“苦思”。连麻根婶都烦了,可见麻根叔“苦思”时间之久。③在情节上为最后点题作伏笔。正是有了开头麻根婶的“烦”,最后借麻婶念“情书”以点题才显得更为自然合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次要人物和相关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设问的内容在开头,麻根婶又是次要人物,作答时可从制造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凸现主要人物性格、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等方面进行思考。从制造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的角度看,写麻根叔,也写麻根婶,有家庭气氛,真实地再现麻根叔“苦思”的典型环境。从凸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角度看,写麻根婶的烦,正是为了具体展现麻根叔“苦思”时间之久。从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的角度看,开头与麻根婶的“烦”,是为结尾写麻根婶念“情书”的情节作铺垫。3.①展示改变农村土地承包方式的必然性。老金给麻根叔浇水、施肥、收割,不是特意做好事,而是大面积作业无法避免的行为,这一情节说明土地流转、实现专业合作社种植势在必行。②展示麻根叔思想转变、让出土地的合理性。正是老金给他浇水、施肥、收割,又请他到合作社当会计,麻根叔这才同意让出土地,人物的思想转变真实可信。③寄托作者的愿望。老金用浇水、施肥、收割等做法感动了麻根叔,实现了合作双赢,而不是依仗权势、金钱巧取强夺,这寄托了作者和平解决矛盾、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转变的愿望。【解析】作答本题,可从情节的合理性入手进行分析,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老金的做法,而是大面积作业时无法避免的行为,这正说明土地流转、实现专业合作社种植势在必行。正是老金的做法感动了麻根叔,他这才同意让出土地,这些情节展示了麻根叔思想转变的原因和过程,人物真实可信。老金用尊重感动了麻根,实现了合作双赢,而不是依仗权势、金钱巧取强夺,这寄托了作者和平解决矛盾、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转变的愿望。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小说情节作用题解题思路情节作用分析五思考1.从情节与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就全文来说,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要考虑到小说情节的位置,如开头情节的作用,中间情节的作用,结尾情节、插叙情节的作用。2.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怎样的主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的作用。5.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往往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小说情节作用题答题技巧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1.内容方面。(1)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2)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点明(深化、突出、丰富)……主题。(4)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如《祝福》中祥林嫂惨死的情节,引发了读者对作品意蕴和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和探究。2.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例题讲解】驴打滚儿(节选)林海音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她总是把手上的银镯子转来转去地呆看着,没有一句话。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做《雪》的课文: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做诗的皇帝做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棉花撕得小小的、薄薄的,一层层地铺上去。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叫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你瞧怎么样?”宋妈这才说:“也好,我回家跟他算帐去!”爸爸和妈妈都笑了。“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宋妈看着我说:“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现在很淘气,常常爬到桌子上翻我的书包。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强,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说走就走了!”“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妈妈说。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她的那件红棉袄,也早就拆了;旧棉花换了榧子儿,泡了梳头用;面子和里子,给小栓子纳鞋底了。“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那时候她还要给我们家当奶妈吧?那您也再生一个小妹妹。”“小孩子胡说!”妈妈摆着正经脸骂我。“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妈妈说。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我说:“宋妈,给我梳辫子。”她今天特别的和气,不唠叨我了。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她跟我说:“我不叫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注释】《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驴打滚儿》是其中的一篇,写保姆宋妈的悲剧命运。宋妈嫁给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英子家做保姆,丈夫则偷偷把女儿送人,儿子掉到河里淹死了。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宋妈还在一直给她的儿子小栓子做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作品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自然而不造作,在欢快的气氛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诗意。B.宋妈放下自己年幼的儿子小栓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到城里做人家孩子的奶妈,对主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C.宋妈在向妈妈交待有关孩子的问题时说“我看我还是……唉”,她想说的话是自己继续留下来照顾孩子,但一想到答应过妈妈的话,又不说了。D.宋妈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但是她偶尔也有生气骂孩子的时候,人无完人,作者写这样写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实际,人物更加真实可信。2.写英子念课文《雪》这一情节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宋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并分析她的性格特征。4.小说结尾一句有怎样的意蕴?试作探究。【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小说相关内容和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在欢快的气氛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诗意”分析不当,小说的整体风格是淡淡的忧伤,而不是欢快。B项,“无私奉献的精神”分析不当,宋妈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出来做保姆的,谈不上无私奉献;同时,“对主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这种说法也是不当的。D项,“偶尔也有生气骂孩子的时候”不符合小说中的事实,小说中说道的“骂”是大人对孩子的批评指责,不是生气怒骂。2.①当晚正在下雪,用念写雪的诗句来代替对雪景的描写,衬托雪景的美好;②晚上,包括宋妈在内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美好的诗句增强了温馨的气氛,显示了宋妈与这个家庭的关系融洽,也反衬了宋妈的悲苦;③下雪的晚上,离别在即,原本哀伤,用美好的诗句冲淡哀伤,以便造成淡淡的哀愁这一独特的风格。【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当晚下雪,不直接描写雪景,诗句来代替描写,具有衬托作用;二是读美好的诗句,人和雪景融为一体,和谐的氛围突出了宋妈与这个家庭融洽的关系;三是从风格角度考虑,美好的诗句冲淡现实的严峻,使在即的离别不那么哀伤。3.

①有爱心。她深爱自己的孩子,在雇主家不能照顾儿子,坚持为儿子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也爱雇主家的孩子,得知辞退后仍对他们不放心。②做事尽心。做保姆尽心尽责,离开英子家前向英子母亲交待诸多事情,深得英子一家人喜爱;③随和认命。丈夫把女儿送人,没有与丈夫哭闹;英子母亲安排她回家,再生一个儿子,她安然接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应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归纳性格特点。如不能照顾自己的儿子,坚持为他新衣服、新鞋子,得知辞退后对英子和弟妹不放心等,可归纳出有爱心。离开英子家前向英子母亲交待诸多事情,可归纳出做事尽心。接受英子母亲的安排,回家再生一个儿子等,可归纳出随和认命。4.

①宋妈走了,留给“我”的记忆是清脆的铃铛声和一个个厚重的脚印,使“我”念念不忘,表达了“我”喜欢宋妈,不舍得让她离开的情感;②铃声美好,雪后空气清新,美好的画面象征宋妈能结束悲苦的命运,迎来美好的未来,寄托“我”对宋妈的祝愿;③人间多悲苦,苦难应当有尽头,美好的画面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文情怀。【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意蕴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抓住画面美好的特点,从英子和作者两方面考虑。从英子方面看,美好的画面是永恒的记忆,寄托了对宋妈离开的不舍之情;同时美好的画面与宋妈以前的实际构成反差,是英子对宋妈未来的想象、希望和祝愿。从作者方面看,用美好的画面结束本文,结束宋妈的一段苦难的生活,寄托了人类苦难当有尽头的人文情怀。五、环境描写之作用(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角

度作

用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表现地域风光、时代气息、审美意蕴;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小说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氛围,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以感染读者;④暗示社会环境人物方面①为人物出场做铺垫,暗示人物身份;②烘托人物性格或心理;③暗示人物命运;④为人物活动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情节方面①展开、推动、暗示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③与标题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④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的内容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⑥舒缓了叙述节奏主旨方面①起到象征作用;②揭示、暗示、深化主旨2.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因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第二步:找准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第三步:按照答题的格式,组织语言,规范答案。3.答题模板(1)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3)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4)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例题讲解】狩

猎阿

来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几乎都受到法律保护了。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獐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他的大口径双筒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袖口。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银巴回来了。他遇见一只狼,它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小獐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小羔羊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放下了枪。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突然,秦克明说:“看呐!”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里去吧,我们也要走了。”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小说中画线的句子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天气状况等自然环境,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时静谧的环境及周边的特点。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由下雨到阳光钻破云层,照亮我们,渲染温馨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柔软、温暖的内心。③推动情节发展:景物和天气状况变化也暗示时间由晚上到天亮的的推移,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展更加合理。④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最后描写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象征人性光辉,表现人物人性的善良,凸显人性被感化这一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①“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主要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②“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这几处的环境描写都带有人物的主观感受,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的作用。③环境描写和天气状况变化的描写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和变化,最初是四周静谧,我们住进了一个棚寮;然后是下雨,感受到柔和、圣洁之光,为发现幼獐、母獐想要喂奶等做铺垫;然后是雨停了,天也亮了,大家一致决定让母獐子来给幼獐喂奶;最后写夕阳下绿树的光芒,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的变化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④最后描写“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还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这“光芒”是人性善良的光芒,有利于表达主题。六、小说物象作用一、小说物象的作用小说中物象的基本作用有:1.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2.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3.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分析物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要注意物象的类别与特征:像“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它们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像与人物密切相关的物象,要特别注意它们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二、小说物象作用题的提问方式1.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小说多次写到“××(物象)”,分别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3.“××(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例题讲解】炉边(节选)沈从文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地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地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地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地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地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地说。“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妈没有做声。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B.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C.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D.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B.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C.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D.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地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3.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C【解析】C项,“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错误。结合原文对糖的味道的描述,“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可知,兄妹三人的确各具特点,但焦点都在糖的美味;“‘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错,结合“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可知,“我”不只垂涎美味,六弟也没有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2.D【解析】D项,“语言含蓄蕴藉”错误。结合“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等可知,语言明白晓畅,并不含蓄蕴藉;“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错,“极其无意思地……”主要表达的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没有吃到糖的失落。3.①突出糖的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②渲染糖的诱人,为写“我”和弟弟妹妹买糖的渴望做铺垫,并反衬出没有吃到糖的失望;③通过极富时代、地域特色的风物,增强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中对卖糖人做的糖描写非常细致,如“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有成片的姜糖……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等,糖果色彩纷呈、大小形状各异,味道也各不相同,很能吸引小孩子。这样写突出卖糖人做的糖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②描写糖果的颜色、味道、造型等等,突出糖果的诱人,于是引出了下文我们想要买糖吃,“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同时因为买糖的事被母亲阻止而吃不到糖而感到失望,“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③由“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可见卖糖人所卖的糖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富有特色的事物,对它的细致描写突出了时代和地域色彩,增强了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4.①兄妹三人贪念美味和哥哥怂恿妹妹的场景,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②母子、兄妹之间的理解、默契,表现出家人之间的温馨;③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询问、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①人情美主要体现在小孩子的可爱和天真,比如兄妹三人的贪念美味,“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这是小孩子的淳朴和天真;哥哥怂恿妹妹买糖去,“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表现出兄妹之间的默契和儿童的天真无邪。②人情美还体现在家人之间的温馨美好的相处,如我们的“诡计”被母亲识破,“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地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地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地取出来了”,九妹的老实厚道,母亲了解自己的孩子,怕他们不好好吃饭,不允许去买糖的慈爱,都展现出人情之美。③人性美主要体现在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亲切询问,如“常听他说‘你哪家’”;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地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七、人物形象探究题答题思路人物形象探究“五角度”角度一:情节的角度。情节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角度二: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角度三: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角度四: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角度五:合理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答题模板文中主人公……,具有……的性格,与他所处的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具体分析情节、社会环境),他自身……(具体分析他自身因素),这一形象具有……(社会角度、小说主题角度)的意义,是(不)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例题讲解】海军往事·舱门陆颖墨试验进行到四个半月的时候,上将来到了潜艇支队。这是一次潜艇远航模拟试验,参加试验的官兵都在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这艘远航的潜艇其实是一个模拟舱,五十名官兵要在里面待满五个月,所有的事情只能由他们自己处理。在已经试验的四个多月里,潜艇遇到了台风引起的涌浪,遇到了不可预测的暗流和礁石,甚至还遇到了敌方的跟踪和攻击,艇长带着大家都闯过来了。专家组从观察屏幕里看到,艇员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面对寂寞和烦躁。他们还自办了远航简报,每期都以电报的方式传出来,最近的一期上居然有这样三篇小文章,是《怀念阳光》《梦中的月亮》和《在一片蓝天下》。专家们非常理解,阳光、月亮和蓝天已离他们非常遥远了。将军在码头上一下车,就钻进了一艘新改装的潜艇。在艇员宿舍舱,他拍着狭小的吊床说:“潜艇一远航,潜艇兵就要在这儿住上几个月,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他回头对支队长说,“我是陆军出身,坦克经常坐,头一回钻进潜艇。刚才你还说我个子高,怕进来难受,劝我不要进来。你看,不进来我能看到这些吗?"支队长笑笑说:“唉,再苦再累,我们这些搞潜艇的也都习惯了。”“你们是习惯了,可是好多人不仅不习惯,还不一定能理解呢。”将军说,“你们知道吗,两年前,全军部队伙食费调整时,有的部门还跟我提出来,潜艇兵的伙食标准和飞行员的一样,是不是太高了,要有差距。说实话,我当时还真犹豫了一下。想了想还是让他们上潜艇体验了一回,他们回来后向我汇报说,潜艇兵确实太艰苦了,那点伙食费根本就不高。”总部来的几个人听说真能跟潜艇出一次海,而且还能下潜,高兴得够呛。可也就下潜了一个多小时,就在海底遇到了小小的涌浪,他们晕船晕得连胆汁都吐出来了。潜艇只好提前返航。一行人很快就进了试验大厅。从屏幕上,可以看到艇员们在各自的战位上工作,他们丝毫没有也不可能知道舱外有一群人在注视他们。试验专家组组长王教授是海军著名的潜艇医学专家,他用简短通俗的语言汇报了潜艇远航时不同阶段对官兵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汇报了专家组得出的初步结论,而且简要地介绍了下一步对艇员训练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设想。将军听着感到很新鲜,拿起艇员自办的简报翻了起来,碰巧看到上面有一篇短诗,题目是《永远的黄桃》,再一看内容是歌颂黄桃的。他有些不解,问王教授:“黄桃?这个兵怎么会对黄桃有这么深的感情?还‘永远’。”王教授还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支队长想了想,说:“可能是这样,我们在远航的时候,主要是吃罐头,罐头有荤有素,还有水果。你要是吃上几个月,那罐头都咽不下去。还真是,我和这个作者一样,比较能接受的还就是黄桃罐头。”将军当然非常高兴,想了想,对随行人员说:“计划改变一下,今天晚上我就住在这里,住在这个模拟舱里,和潜艇兵们好好聊聊,肯定还能摸到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大家都慌了神,将军这么大年纪,那么高个子,要在模拟舱中窝一夜,应该是非常难受的,而且按照训练计划,今晚潜艇要遇到涌浪,模拟轮要晃动起来,将军他受得了吗?这个责任谁也不敢负。支队长把情况向将军汇报了,坚决请求他不要进舱。将军认真地说:“你们这个试验搞得很好,对广大潜艇兵来说是件大好事。对我来说,对全军来说意义还不仅仅如此,我们还有不少战士在雪山上一半年,在无人区一待几个月,还有野外生存。还有在山洞里待很长时间,这些官兵的生理和心理,我们都要好好地研究。你们说,我今天碰到这么好的机会,再放弃走掉,不是太可惜了吗?”王教授张了张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这时,将军已做好准备过来了,王教授用电报的形式通知艇长:“首长要进来,准备开舱。”一分钟后,艇长回电:“请下达试验结束命令,否则不能开舱。”支队长急了,又发电,“是总部首长,上将。我命令你开舱。”艇长很快回电:“我现在执行试验命令,任何违反试验规则的命令都是错误的命令,我拒绝执行。”支队长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好,等在舱门口的将军说:“发电,立即打开舱门,如不执行命令,解除艇长职务。”偏偏这时候,艇长回电:“我必须遵守试验纪律,没有试验停止的命令,我不会开舱。试验结束后,我愿意接受任何处理。”支队长急得直冒汗,抓着头皮无奈地说了一句:“下达试验结束命令吧,”这时,将军说:“停止下达命令。”他笑了,笑得非常灿烂。“试验比我想象的还要成功,我们的潜艇兵比我想象的还要勇敢,还要优秀!我刚才是给他们出了道难题,我还真替他们捏把汗,真担心把他们难倒了。这样吧,我有个愿望,试验结束那一天,我还来,进舱吃黄桃罐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一下车,就钻进了一艘新改装的潜艇,并且不顾年迈,改变计划,提出要进模拟舱住一晚,说明将军工作扎实,务实求真。B.模拟舱试验顺利,四个多月里艇长带着大家经受住了台风引起的涌浪、不可预测的暗流和礁石、敌方的跟踪和攻击的考验。C.支队长坚决请求将军不要进模拟舱,是因为支队长担心潜艇的缺点会暴露,且当晚会遇到涌浪,将军在里面待一夜承受不了。D.小说最后将军笑得非常灿烂,是因为试验比将军想象的还要成功,艇长经受住了军令军纪的严峻考验,体现出过硬的军事素质。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总部来的几个人下潜了一个多小时,遇到小小的涌浪,就晕船晕得连胆汁都吐出来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