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兼爱-高中语文教学资料_第1页
第7课 兼爱-高中语文教学资料_第2页
第7课 兼爱-高中语文教学资料_第3页
第7课 兼爱-高中语文教学资料_第4页
第7课 兼爱-高中语文教学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课*兼爱生平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时期宋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他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的学说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墨子及其弟子组成了墨家游侠集团。他们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学派领袖称巨子,代代相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甚至不惜赴火蹈刃作品《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评价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等为支点。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的说法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伦理秩序渐趋瓦解,而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在迅速地变革。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强凌弱、众暴寡、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墨子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平的倡导者,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首先提出了为广大平民利益着想的“兼爱”的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墨子》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自战国中后期成书之后,《墨子》屡遭变故,先秦的完本现已不可考见。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先秦诸子之书时,《墨子》有七十一篇,但传世本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著作《道藏》收录才得以保存的。一般认为,今本《墨子》的前两篇,即《亲士》和《修身》,应当是墨子自己的著作;接下来的五篇,即《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是墨子逝世后他的弟子根据他中年时期讲学的记录增益而成,为墨子思想的纲要。《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一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2.卿大夫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所分封的臣属。规定要服从君命,担任重要官职,辅助国君进行统治,并对国君有纳贡服役的义务。但在其“家”内,为一“家”之主,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诸侯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连同人民,分别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eq\f(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必须知道混)eq\f(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乱是由什么引起的,于是才能把它治理好;不知道混乱)eq\f(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治理好。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eq\f(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病那样,必须要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于是才能治)eq\f(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好它;不知道疾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就不能医治好。治)eq\f(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必须要知道混乱是由什么)eq\f(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引起的,于是才能把它治理好;不知道混乱是由什么引)eq\f(起,则弗能治。,起的,就不能治理好。)段解:指出圣人要治理混乱必须先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引出后文的分析和观点。eq\f(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不能不考察)eq\f(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eq\f(起?起不相爱。,呢?产生于人与人不相爱。)eq\b\lc\[\rc\](\a\vs4\al\co1(当:同“尝”,,尝试。))层解:直接指出混乱产生的根源是人与人“不相爱”。eq\f(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臣下不爱君王,儿子不爱父亲,这就是所说的混乱。)eq\f(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儿子只爱自己,而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的利益受损失)eq\f(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而使自己得利;弟弟只爱自己,而不爱兄长,所以使兄)eq\f(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长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下只爱自己,而不爱)eq\f(君,故亏君而自利。此,君王,所以使君王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eq\f(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所说的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eq\f(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慈爱弟弟,君王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说的混乱。)eq\f(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父亲只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的利益受损失)eq\f(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使自己得利;兄长只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eq\f(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王只爱自己,而不爱)eq\f(臣,故亏臣而自利。是,臣下,所以使臣下的利益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eq\f(何也?皆起不相爱。,为什么呢?都是缘于人与人不相爱。)层解:举出君臣、父子、兄弟三种混乱的情况,并点出造成混乱的根本原因——人与人“不相爱”。eq\f(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即使天下做盗贼的人,也都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eq\f(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家的财物来使自己)eq\f(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的家得利;强盗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来)eq\f(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缘于不相爱。即使大)eq\f(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各自的国家,)eq\f(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eq\f(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eq\f(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eq\f(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来使自己的国家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段解:举出天下混乱的几种情况,指出根本原因——人与人“不相爱”。eq\f(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产生于人与人不相爱。)eq\f(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如果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eq\f(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自己一样,)eq\f(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对待弟弟、)eq\f(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儿子与臣下就像对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eq\f(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事情都没有了。这样还会有盗贼)eq\f(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吗?对待别人的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谁会去盗窃?)eq\f(视人身若其身,谁,对待别人的身体就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谁还会去)eq\f(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伤害别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这样还有大夫之间相互)eq\f(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侵扰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国家的情况吗?对待别人)eq\f(家若其家,谁乱?,的封地就像对待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制造混乱?)eq\f(视人国若其国,谁,对待别人的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会去)eq\f(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攻打他国呢?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国家的)eq\f(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情况又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eq\f(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eq\f(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段解:提出治理混乱的方法——“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eq\f(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所以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怎么能)eq\f(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不禁止相互憎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eq\f(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爱社会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社会就会混乱。所以)eq\f(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段解:指出圣人既然把治理天下的事务作为自己的责任,就应该禁止憎恨、鼓励“相爱”。1.通假字(1)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2)故不孝不慈亡(“亡”同“无”,没有)(3)故盗贼有亡(“有”同“又”,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2.古今异义(1)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范围广。今义:互相爱慕。范围窄。(2)天下之乱物古义:纷乱之事。今义:杂乱放置的东西。(3)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古义:古代贵族等级名称,亦为职官等级名称,其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3.一词多义(1)疾词义梳理例句义项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兼爱》)疾病必为有窃疾矣(《公输》)毛病,缺点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痛心,怨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快,迅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大,劲疾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锐利高考迁移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2022·新高考Ⅱ卷)①疾病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2020·全国卷Ⅲ)②流行病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全国卷Ⅱ)③痛恨(2)察词义梳理例句义项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兼爱》)考察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仔细看,观察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与妻书》)了解,明白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明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体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洁净的样子高考迁移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2022·北京高考)①考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018·北京高考)②明察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湖北高考)③考察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四川高考)④经考察后予以推举(3)当词义梳理例句义项当察乱何自起(《兼爱》)同“尝”,尝试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对着,面对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在,处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在,正值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担当,担任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判处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对等,比得上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并序》)将会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适合高考迁移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2019·天津高考)①适合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2019·江苏高考)②面对,这里指唱(歌)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2018·全国卷Ⅱ)③担任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全国卷Ⅲ)④应该(4)爱词义梳理例句义项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兼爱》)爱护,关心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疼爱,宠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爱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舍不得,吝啬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喜爱,爱好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同“”,隐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慕,欣赏高考迁移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2022·浙江高考)①吝啬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2021·北京高考)②爱护,拥戴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019·全国卷Ⅰ)③宠爱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江苏高考)④吝啬4.词类活用(1)故亏父而自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使……得利)(2)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3)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贼,名词用作动词,抢劫;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4)视人家若其家,谁乱(形容词用作动词,制造混乱)5.文言句式(1)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3)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何自起”应为“自何起”)(4)父自爱也(宾语前置句,“自爱”应为“爱自”)(5)起不相爱(省略句,“起”后省略介词“于”)结构图示主旨归纳“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更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安定太平。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又以“医之攻人之疾”为喻,阐明察“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纲举目张,领起下文。B.第三段列举兼相爱的情形,以假设论证的推理方式得出“若此则天下治”的结论。C.第四段最后用墨子“不可以不劝爱人”的观点进一步强调“兼爱”的重要性。D.墨子的“兼相爱”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价值观,在春秋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理想化了。答案D解析“价值观”应为“道德观”,“春秋时期”应为“战国时期”。2课文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本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起不相爱”的观点?答:答案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起不相爱”的观点:①臣、子、弟之不孝,君、父、兄之不慈;②盗贼之横行;③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3如何理解“兼爱”一词?答:答案“兼”就是“广泛地、无差别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无差别地互相关爱”,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不分亲疏厚薄、平等无差别的爱。4墨子“兼相爱”的学说可行吗?为什么?答:答案(示例)可行。墨子所主张的“兼相爱”是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视人身若其身。”要做到“兼相爱”,需要克服人自身的很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应该是可行的,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则完全是值得追求的。因为“兼爱”是一种大爱。实践这样一种学说,有助于解决社会的种种问题。像墨子说的,通过奉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以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目标,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如何辨析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判断的依据是:某个词(不论原始词性是什么)使它后面的事物具备了自身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词就运用了使动用法。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句话里面的“利”,本是形容词,但在这个句子中,它使后面的名词“足”具备了“快速”这个“利”的基本特性,那么“利”就运用了使动用法,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快。(2019·全国卷Ⅱ节选)请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译文:答案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解析关键词:苟,如果。“强”和“利”分别为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强盛”“使……获利”。法,效法。循,遵守。参考译文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求有才能的人,想要重建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被占领的土地,于是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秦孝公和他谈话,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说:“您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我们国君非常高兴。”公孙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非常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法,(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办事犹豫不决就没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卫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一味效仿古法。所以商汤、周武王不沿袭旧的法度却统一了天下,夏桀、商纣不更改旧的礼制却亡国了。反对旧的法度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下达了变法的命令。『读写能力』假设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就是假设材料中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例如《兼爱》一文中,第二段举了很多“混乱”的例子,第三段就从另一面假设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展现出天下“兼爱”就不再“混乱”的情况,从而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的观点。假设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或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倘若”“若”“试想”等。如有位作者在论证“自强是事业的催化剂,是一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这一观点时,他先举了张海迪、莫泊桑、帕格尼尼历经坎坷,因为能自强,最后才一举成名的例子,然后分析道:“假如他们没有将自强作为精神支柱,张海迪不过是个碌碌无为的自卑者,莫泊桑也不会成为著名的作家,帕格尼尼始终是个坐过二十年牢的政治犯。”某作者在论证“宽容的结果是使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这一观点时,他举了项羽因缺乏宽容,导致屡出奇计的陈平、善于用兵的韩信和最亲近的“亚父”范增离他而去,最终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的例子。在这个例子后,作者议论道:“如果项羽当初能宽容些,又怎会众叛亲离,陷于困境而留恨千古呢?”『针对练笔』请尝试运用假设论证方法,续写习作。突破自我他弃医从文,以文学为阵地,向全世界证明笔比手术刀更尖锐。他以笔为武器,揭露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刺痛了国人沉睡麻木的魂灵。他几度彷徨,奋力呐喊,让野草也变得永生!于是,他终成一代文学大师,被历史铭记。鲁迅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他的人生因此精彩。假设论证:答案(示例一)如果鲁迅不曾弃医从文,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20世纪的中国或许仍沉睡在蒙昧的酣梦中,在黑暗笼罩的黎明,谁用锐利的笔锋划破黑夜的苍穹?在硝烟四起的战场,谁用疾声呐喊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试论中国文坛,何处寻觅那颗最闪亮的星辰?中国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因为选择突破,弃刀搦管,鲁迅拥有了一个精彩的人生。(示例二)假设鲁迅乱世悬壶,医人先于医国,那么也许近代中国能多一位尽心竭力的良医,汹涌的民主革命却将失去一位勇立潮头的旗手。以笔代戈的文学革命界,一个伟大的位置将会遗憾地空缺,国人的觉醒、鲁迅的价值,如何实现?先贤如此,吾辈亦然,只有突破自我,才能超越平凡,成就伟大!(示例三)倘若鲁迅坚持从医的梦想,那么中国只是多了一个无闻的医者,却少了一名刺醒灵魂的战士。手术刀虽然锋利,刺得穿肉体却刺不穿灵魂;白大褂虽然洁净,战胜了疾病却救赎不了灵魂。鲁迅丢下手术刀和白大褂,拿起纸和笔,选择突破,做最精彩的自己。eq\x(10分钟基础练)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C.恶施不孝 D.故盗贼有亡答案C解析A项,“当”同“尝”,尝试。B项,“亡”同“无”,没有。D项,“有”同“又”,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事:事务B.焉能治之焉:于是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考察D.恶施不慈施:用答案D解析施:实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A.必知乱之所自起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C.人非生而知之者D.填然鼓之答案C解析例句和C项中的“之”均为代词,它。A项,结构助词,不译。B项,结构助词,的。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B.恶得不禁恶而劝爱C.常于几成而败之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答案D解析A项,古义:治疗。今义:攻打。B项,古义:鼓励。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C项,古义:接近成功。今义:相当于“十分之几”。D项,古今意义都是“孝敬慈爱”。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故亏父而自利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B.故乱异家以利其家利:形容词作动词,有利C.故贼人以利其身贼:名词作动词,伤害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答案B解析B项,应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6.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号称显学。B.家、国,各诸侯的封地称之为“家”,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国”,而周天子对所属周朝的疆域叫作“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由此而来。C.室,堂内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引申泛指居室。D.子,“子墨子”的称谓中第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墨子)的尊称。答案B解析各诸侯的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eq\x(30分钟提升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是孔子、曾子、子思这一系早期儒家谱系的传人。(甲)孟子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面对咄咄逼人的墨家,孟子以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毅然起而“辟墨”。传统说法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遂以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乙)但如果把墨学置于孔孟之间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在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同时,亦悄然对墨学进行了吸收。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从“农与工肆”选拔官吏的提议,均是墨子提升民众地位的举止。经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墨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在风起云涌的墨家“革命”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丙)此外,孟子“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的论述,既坚持了儒家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又受到了墨子“行天下大义”的影响。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我其谁 B.举止C.经过 D.风起云涌答案B解析A项,舍我其谁:指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绝不退让。这里指面对咄咄逼人的墨家,孟子敢于抗争,不退让,符合语境。B项,举止:指姿态和风度;举动。结合上文“从‘农与工肆’选拔官吏的提议”可知,应该用“举措”,“举措”指举动、措施,故该项错误。C项,经过:①经历,过程;②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这里指通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使用合乎语境。D项,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这里指墨家“革命”声势浩大,使用正确。故选B项。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C.丙答案A解析A项,甲处引文为间接引用,引语作为行文的一部分,所以引号里的句号应放在外面。3.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请为“别墨”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尽可能全面,不得超过50字。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别墨》篇,据《庄子·天下》篇,谓墨家两派,一为相里勤,二为南方之墨者,且谓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是墨家之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此派墨家自号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于是以为今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皆为别墨所作。据胡氏之说,则相里勤、五侯之徒,与夫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均由墨家而流为专门名家矣。其表如下:别墨eq\b\lc\{(\a\vs4\al\co1(相里勤、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b\lc\{(\a\vs4\al\co1(苦获,已齿,邓陵子))))答:答案“别墨”是指以相里勤以及南方之墨者为代表的主张“诵《墨经》”但又与传统墨家观点有分歧的新墨家学派。解析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下定义需要一个主干句,由句子“别墨,犹言新墨”可确定属概念——新墨家学派;然后明确代表人物,根据图表可知,代表人物为“相里勤、五侯之徒和南方之墨者”;最后明确其主张以及与墨家的关系等即可,由“且谓两派‘俱诵《墨经》’”可知,其主张“诵《墨经》”,由“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可知,别墨与传统墨家的观点有分歧。按照公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意陈述语序。二、阅读素养培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所染《墨子》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①。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瑶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刁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②,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注]①僇(lù):侮辱。②堪:同“湛”,浸染之意。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B.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C.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D.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者”表提顿,其后一般应停顿;“然”表转折,一般用于句首;“然国逾危身逾辱”的意思是“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前后为并列关系,“危”后应断开。故选D项。5.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友皆好矜奋”的“矜”是骄傲、得意之意,与《促织》中“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的“矜”意思不同。B.桀,姒姓,夏后氏,帝发之子。桀是其谥号,故史称夏桀。帝发死后,桀继任夏朝君主。C.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D.《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内容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两个“矜”意思相同,均为“骄傲、得意”之意。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人们要交友得当,告诫国君要用人得当。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C.《所染》文气贯通,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如文中圣王和暴君、贤臣和佞臣,基本相对。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子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以染丝为喻”错误,应是“以染丝类比”。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