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

1.森林里的“音乐大师"

每当夜莺嘹亮、甜美的歌声响起,一种难忘的、令人陶醉的感觉就会迅速传遍全身,整个心成了歌声的“俘虏”。那摄人心魄的婉转啼鸣透着力量和柔情,穿过夜色苍茫的原野,越过静若处子的水面,在静谧(mì)的树林中游弋(yì),在泛着月光的涟漪里摇曳。

五月初,俄罗斯库尔斯克市郊。月光融融的夜晚,宁静、温暖、和煦(xù)的夜风轻轻吹过橡树林,四周一片寂静,静得好像是在等待“音乐大师"出场的音乐厅。“唧——唧——唧……”“大师"登台了,莺喙轻启,树林里立刻响彻它那清脆、甜美的歌声,整个树林都好像被歌声包裹起来。其间的一草一木、一虫一物都在驻足聆听着这美妙的乐音,伴奏成了多余,清唱征服了一切。

树林的沉寂被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它俨然是一位万众瞩目的歌唱家,一定要为听众一展歌喉。它一段接一段、一首接一首地唱,简直就像在开个人演唱会。

通常情况下,夜莺的个唱节目是固定的,但是当有“外人”出现时,节目就有所改变,个唱就会变成对唱。著名摄影家、鸟类学家什捷因巴赫有幸欣赏到了夜莺精彩的“对山歌"。

头天晚上,他偷偷地接近夜莺,用录音机录下了它的个唱专辑,第二天晚上十一点,他来到树林里打开录音机,昨晚的音乐会立即重播。正如什捷因巴赫所期待的那样,夜莺被惊动了,它感觉到这是一位不速之客,于是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开始激昂地高歌,想与录音机里的声音一决高下。

当关上小录音机的声音,它以为压倒了对方,就想趁热打铁把入侵者驱逐出境。它抓住什捷因巴赫脖子上的录音机,即使是相机的镁光灯频闪,它也不在乎,甚至有三次把它抓住了,它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险境。看到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什捷因巴赫无计可施,只好关掉录音机。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原野()的歌声()的乐音

(2)用“——"画出第1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3)这篇短文称夜莺是“音乐大师”,是因为它一唱起歌来,就像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速之客"指___,“一决高下”的意思是___,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___。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石头书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

川川好(hǎohào)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我在读书呢。”叔叔笑着说。

“书?哪里有书哇?"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感到很奇怪。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川川不禁(jīnjìn)笑了起来,说:“这书上有字吗?"

“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磊磊问:“这书上有画吗?"

叔叔说:“有。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

“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kéqiào)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川川特别爱刨根问底。

“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川川和磊磊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1)用“”画去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聚精会神:___

刨根问底:___

(3)填表,读一读这本“石头书"。

“石头书”中的字画

“石头书"中的学问

字:

画:

(4)从文中摘录一处你觉得生动的语句,并作批注。

摘录:___

批注:___

(5)除了“石头书”,大自然这本“大书"中还有哪些“小书”?请举一例。

___

3.课外阅读。

竹子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顽强不屈的品格。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来为诗人所吟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人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刺破冻土,挤开顽石,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岁寒三友"是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息息相关”的意思是。我还能写两个同样形式的词语:、。

(3)用“"画出第1、2自然段的关键句。

(4)文中画“”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不仅如此,我还发现这句话中有许多动词,请你用“"在文中画出来。这些动词让我们感受到竹子。

(5)竹子的品格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植物也像竹子那样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呢?请你列举一种,并简单介绍。

___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蜻蜓又飞高了

暑假的一天上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我到南院的花园去玩儿。我坐在草地上,看着美丽的花、忙碌的蜜蜂、的蝴蝶和上下盘旋侦察“敌情”的蜻蜓,心情舒畅极了。

突然,蜻蜓发现了一只苍蝇,只见它来了个“饿虎扑食",把苍蝇捉住了。它高高兴兴地落在月季花的叶子上,___地吃起来。这时,一群孩子拿着网走来了,他们正悄悄地寻找什么。忽然,他们的目光一下子落到那朵月季花上,并___地走过去。这下我全明白了,他们是来捉蜻蜓的。这可怎么办呢?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只傻蜻蜓,怎么不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呢?眼看它就要落入“魔掌"了,我___,拿起一块小石子扔了过去。蜻蜓受到惊吓,立刻飞走了,我如释重负地舒了口气。

可我一回头,却发现一双双小眼睛正气呼呼地瞪着我呢。于是,我走到他们跟前,给他们讲起蜻蜓吃害虫的故事。那些孩子慢慢地低下头,接着小心翼翼地打开装满蜻蜓的瓶子……一只只蜻蜓又自由地飞翔在天空中,英勇“杀敌”去了。我看着眼前的情景,不由得笑了。

(1)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A.小心翼翼B.急中生智C.津津有味D.翩翩起舞

(2)抓住关键词句,梳理“我"心情的变化。

舒畅→→→高兴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道黄雀在后面正想吃它。联系上下文我知道,这句话在文中指蜻蜓捕捉,却不知道。

(4)下面最能概括文章主要意思的一项是()。

A.蜻蜓是一种有害的昆虫

B.“我"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C.一群孩子想捉蜻蜓,“我”机智地救了蜻蜓,还告诉他们蜻蜓是益虫

D.蜻蜓捕食苍蝇

(5)用“"画出你觉得最有新鲜感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理由。

5.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走进大自然

金本

追着小鸟,

走进密林;

追着小溪,

走进深山;

追着会飞的花朵,

我们走进大自然。

让小锤去叩醒

每一块山石,

让画笔去访问

每一片花瓣。

高高举起洁白的昆虫网,

网住一个斑斓的秋天。

把自己变成()吧,

去体验大地的深沉;

把自己变成()吧,

去感受蓝天的辽远;

把自己融进大自然吧,

这样,会发现生活更加灿烂。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第三节诗的括号里。

泥土大树白云星星

(2)联系全文理解,第一节诗中,“会飞的花朵”最有可能指()。

A.小鸟B.蝴蝶C.落花D.落叶

(3)“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A.小朋友在用不同的画笔给花瓣涂上不同的颜色。

B.小朋友在用画笔轻轻地敲打着花瓣。

C.小朋友正用画笔和图画纸,给花儿“画像”呢。

(4)【训练要点】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诗句最生动、最耐人寻味?摘录下来。

___

(5)走进大自然,还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仿照诗的第三小节,写一写。

把自己变成吧,去感受。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大自然的现象——风

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样样俱全。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风又像凶神恶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qūxū)。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

地球上,有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风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fānfán)。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又由于现代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将来,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出现在辽阔(kuòkuǒ)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磨面。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美国,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了大西洋;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jùtuì)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幸福。

(1)用“"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幸福——()辽阔——()

(3)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

A.风的形成及作用。B.风的变化无常。

C.风对人类的贡献。D.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4)【训练要点】文章是怎样写风的变化无常的?请你把有关的语句写下来。

___

(5)第5自然段是围绕“风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句话来写的,它分层讲述了哪些时期风的贡献?()

A.远古时期—古代—近代—将来B.古代—近代—将来

C.昨天—明天—今天D.古代—恐龙时代—将来

(6)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幸福。

___

参考答案

1.【答案】(1)苍茫;甜美(清脆);美妙

(2)那摄人心魄的婉转啼鸣透着力量和柔情……在泛着月光的涟漪里摇曳。

(3)一位万众瞩目的歌唱家,一定要为听众一展歌喉。它一段接一段、一首接一首地唱,简直就像在开个人演唱会

(4)录音机里的声音;比一比各自的能力,看谁更厉害;夜莺好胜心强,不服输,有“拼命三郎"的劲头

(5)表达了作者对夜莺的喜爱之情。

【解析】(2)阅读第1自然段,找到含有环境描写的句子,抓住体现环境的“夜色苍茫的原野”“静若处子的水面"等语句,画出来即可。

(3)找到关键词“音乐大师”所在的段落,抓住题目中的“就像"一词,联系上下文,可找到“它俨然是一位……个人演唱会”,句中“俨然"是非常像的意思,从此句中提取信息即可。

(4)找到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即可知道“不速之客”代指“录音机里的声音"。“一决高下”意思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较量来分出实力的高下。根据语境,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即可提炼出答案。画线句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刻画出夜莺好胜心强、不服输的形象,再结合下文对夜莺“一决高下"行为的描写,抓住关键词语“‘拼命三郎’的劲头”,即可提炼出答案。

(5)通读全文,通过作者对夜莺的描写,体会文中“难忘的、令人陶醉的感觉"“清脆、甜美的歌声”“万众瞩目的歌唱家"等语句的意思,可见作者对夜莺的喜爱之情。

2.【答案】(1)hǎo;jìn;ké

(2)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文中指勘探队员非常专注地研究着石头。;比喻追究底细。文中指川川向勘探队员叔叔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3)

“石头书”中的字画

“石头书"中的学问

字:雨痕、波痕、矿物

推测地壳演变、地下的矿产储备等。

画:树叶、贝壳、小鱼的化石

(4)示例:

摘录: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批注:比喻非常贴切。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外形,还暗示着岩石中蕴藏的信息。

(5)示例: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当地的气候变化,还可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解析】(1)

本题考查多音字字音的辨析。我们可以根据多音字在语境中的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好”在句子中是对还不了解的新鲜事物有兴趣的意思,应读作hào;“禁"在句中表示忍住,应读一声;“壳”在“地壳"一词语中读qiào。

(2)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可以联系句子来理解。“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说明勘探员专心致志地看着石头,所以词语的意思是集中注意力。文中指勘探队员非常专注地研究着石头。根据“‘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川川特别爱刨根问底"一句可知川川又在继续追问问题,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