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月考语文试卷命题:高一语文组审校人:翟玉秀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本试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费孝通认为“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追我魂魄(节选)云杉电话是资料室的管理员打来的。“那张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个穆易?嗨,要他的照片可真难。”管理员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他就在这儿,你来一趟吧!”资料室在地下室。宽阔深邃的大厅里排满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深黄色的木柜。一上了年纪的男人站在书柜的中间,和管理员说话。我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从塑料夹子里取出那张照片,我猜想这个人就是穆易。他转脸看见了我。他脸上有一种沧桑的、聪颖的神情,这种特别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里发生的几乎所有战争,他一定会有什么变化。“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①“这些字是,我写的。”我们走到书柜后面,那里有一张书桌和两张单人沙发。“她是鲁艺的文工团员,唱歌的。”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我就会记下来姓名、地址等等。”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这些字迹确实散发着伤感的气息。“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她就是培蕊。很年轻,她回头招呼别的人,②那些人笑着不过来,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灿烂。我的底片已经用完了,但是还有我们称为‘尾巴’的一小块空白,我决定试一试。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前线见!’那时我们非常年轻,非常快乐,觉得生命很长,③而且会充满许多快乐的相见。”“她死了,是吗?”“你听说过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吗?”穆易看见我一脸茫然,就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④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为了报道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历史材料中打滚,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华社华北分社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肯定会有记载。”穆易站在窗口吸烟,他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一点儿也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我和穆易顺着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会对这张照片感兴趣?”“我不知道,”我老实地告诉他。“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报道已经结束,你知道,我们总是这样,热闹一阵,然后风平浪静。可是我忘不了这件事,这可能是职业的兴趣。”穆易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随手掏出一张纸,用笔写了几个名字交给我,他说这几个人都经历过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可能对我有点什么帮助。穆易的话的确没错。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1942年9月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月“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显而易见,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对黄君珏简单的介绍中,附有她的爱人王默磬的一封给其岳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信记述了妻子殉难的过程。王默磬也是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当时他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就倒在离黄君珏不足50米处。侥幸的是,他活了下来,成为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唯一见证这惨烈史实全过程的人。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烈士纪实)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写“我”与穆易会面的情景,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由此引出对培蕊照片的描写。B.照片背面的字迹“散发着伤感的气息”,源于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与年轻的培蕊留影形成张力。C.穆易给培蕊拍下照片,“我”对培蕊的照片感兴趣,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去山西是迫切和坚定的。D.在新华社有关资料的记载中,女记者黄君珏的形象分别通过官方资料和家书呈现,充满家国情怀。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这些字是”后面断开,与“我写的”形成区分,使回答更加肯定和郑重。B.句子②中“那些人”的笑和“她也在笑”,虽然同为笑的动作,但表达的意味不同。C.句子③中的“快乐”,是对未来憧憬的体现,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D.句子④表达出的强调意味,与前文“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形成照应和强烈的暗示。8.文中“我”使用了大量真实资料进行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会谈·记忆·追寻;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女记者黄君珏。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群而不党义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此“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惊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昭然矣。由是以推,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为之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此“党”之义A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昭,指光明的,与“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两者词义相同。B.恶,指行恶事,与“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两者词义不相同。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两者用法相同。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2)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14.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别韦少府李白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以人与月比较,表达哲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进酒》中举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是绿濛濛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①的宫殿里了。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哈尔滨,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厉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②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用来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③。谁看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迷离的光。呵,冰灯,冰灯你就是一首冬天的芭蕾,一朵开在心上的昙花,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浪漫曲。18.(3分)请在横线处依次填入成语。19.(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就像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4分)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而且①。例如明、清的诗歌,它们离我们的时代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②,难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是唐诗为人们所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③,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唐代诗人辈出,他们好像得天独厚,信手拈来多成好诗,都与这一鲜明的特色分不开。21.下列句子中的“那么”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准这么,不准那么,谁要犯了,就得受处罚。B.他既然不来了,那么我也回去了。C.也不能那么说,作用当然有。D.天那么的高,那么的蓝,真是太美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清代叶燮在《原诗》中写道:“出而为情、为景、为事,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故言者与闻其言者,诚可悦而咏也。”叶燮提倡诗文创作要“自我始言之”,写他人未写之景、之事,抒他人未抒之情,强调“自我始”的首创性、独创性。诗文创作需要“自我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起向未来的征程上,同样需要“自我始”的精神。你对以上材料有什么认识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3分)A。B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不是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2.(3分)B。B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3.(3分)C。C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4.(4分)①开篇提出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这样层次推进,层层深入,逻辑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我读论语”的例子,引用外国学者的话,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进行对比。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例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必须结合文本分析,答出两条即可得满分)5.(6分)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6.A【解析】“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说法错误,文中没有体现穆易的战斗经历,当时的穆易“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7.C【解析】“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说法错误,句中的“快乐”表达的是对生命中未来相见的憧憬之情,没有体现“对胜利充满希望”。8.①表现抗战英雄的真实和抗战精神的不可磨灭,使主题更加深刻;②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故事细节,使文章具有历史纪实性,更加真实动人。9.示例:甲组:①本文以“我”与穆易的会谈为主体,讲述穆易的记忆;②以人物的记忆引出历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个人和时代的记忆相融合;③整篇文章中,“我”作为追寻者,不仅仅追寻战争的亲历者穆易,同时也在追寻培蕊、黄君珏等先烈的事迹与精神,从而指向缅怀英雄、牢记历史、民族魂魄永存等主题。乙组:①女记者黄君珏虽然在文章后半部分出场,但她与前文的培蕊都经历了“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且都是女性,与前文情节一脉相承;②关于黄君珏的记述材料使得家信内容和新华社的有关资料形成照应,丰富了故事情节;③与文中“我”每天翻阅历史资料的设定相一致,对黄君珏的记述材料进一步促使“我”去山西追寻英雄们的事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留下悬念,10.BDG【评分标准】选对一处得1分,共3分。11.A【解析】A.昭,指显然,《离骚(节选)》“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为光明纯洁。两者词义不同。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意为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恶”为讨厌、厌恶。C.两者都为形容词作名词。D.表述正确。12.B【解析】B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