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91-2023 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技术规程_第1页
DB36-T 1791-2023 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技术规程_第2页
DB36-T 1791-2023 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技术规程_第3页
DB36-T 1791-2023 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技术规程_第4页
DB36-T 1791-2023 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7.060CCS

A

47

36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DB36/T

1791—2023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ightning-prone

gradeclassification 发

布DB36/T

1791—2023 前 言

...........................................................................

II1

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25

雷电易发区域划分

....................................................................

26

色斑图制作

..........................................................................

37

雷电防范等级划分

....................................................................

3参 考 文

........................................................................

5IDB36/T

1791—2023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017)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气候中心、江西京航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荣珠、杜强、曾玲艳、黄小红、邓佳蜂、殷国华、洪文平、胥凯军、杨柳、刘思勇。II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地闪次数(次/(km

•a))。

•a))。DB36/T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地闪次数(次/(km

•a))。

•a))。1 范围方法等。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行政区域内雷电易发区域的等级评估、审核与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T

3522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天气现象GB/T

37047 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地闪密度

总则GB/T

40621—2021 地闪密度分布图绘制方法QX/T

气象服务图形产品色域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雷电定位系统

location

通过探测雷电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采用多种雷电定位技术和方法,来确定雷电发生的时间、位置、极性等多项雷电参数的系统。[来源:GB/T

3.2雷暴日

某地区一年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就算一个雷暴日。[改写GB/T

35224—2017

附录A,A.25]3.3地闪密度

lighting

density2[来源:GB/T

3.4雷击指数

lightning

21𝑁

——利用雷暴日数据计算得到的年平均地闪密度,单位为次/(km

•a);DB36/T

1791𝑁

——利用雷暴日数据计算得到的年平均地闪密度,单位为次/(km

•a);3.5雷电易发区域

region

division根据雷击指数大小,用于表征雷电活动频繁程度的区域。3.6RGB

RGB

value红(R)、绿(G)、蓝(B)三种取色范围从

255(白色)。[来源:QX/T

2.2]4 数据收集与处理4.1数据要求等参数,雷电定位系统的运行特性应符合GB/T37047

第4.1条的要求。雷暴日数据应收集近30年及以上气象观测台站的年平均雷暴日资料。4.2 数据处理4.2.1 4.2.2 将区域划分为

并计算年平均地闪密度𝑁

(见式

1)。𝑁

=

0.1𝑇

(1)式中:2𝑇

——年平均雷暴日,单位为

d/a。4.2.3 将区域划分为

值𝑁

(见式

2)。𝑁

=

(2)𝑁

——利用地闪探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年平均地闪密度,单位为次/(km

𝑁

——利用地闪探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年平均地闪密度,单位为次/(km

•a);𝐴——统计区域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

);𝑅

——雷击指数,单位为次/(km

2𝑆

——统计区域内的地闪次数,单位为次;2𝑁——年数,单位为年(a)。4.3 雷击指数4.3.1 选取𝑁

和𝑁

作为雷击指数计算因子。4.3.2 对𝑁

和𝑁

加权平均求和,得到雷击指数𝑅

(见式

3)𝑅

=

𝑎

×𝑁 +(1−𝑎)×𝑁

(3)式中:22易发区域划分代表含义雷击指数高易发区雷电活动非常频繁,雷击次数特别多的区域𝑅

≥9.0较高易发区雷电活动频繁,雷击次数多的区域4.0≤𝑅

<9.0中等易发区雷电活动较频繁,雷击次数较多的区域2.5≤𝑅

<4.0一般易发区有雷电活动,有雷击发生的区域0<𝑅

<2.5易发区域表征颜色RGB值高易发区(254,19,12)较高易发区(255,92,37)中等易发区(255,251,48)一般易发区(150,255,45)DB36/T

1791—2023𝑎——雷暴日数据权重,(1−𝑎)即为地闪探测数据权重,无量纲,可按照专家打分法确定,宜选取𝑎

=

0.3。5 雷电易发区域划分个区域,如表1所示。表1 雷电易发区域划分表6 色斑图制作6.1地理底图应采用

CGCS

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经纬度投影。6.2 色斑图应至少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制作单位和日期等信息,应标记境界线和行政区域名称,标注字体不宜超过四种。6.3 雷电易发区域的表征颜色应符合

QX/T

180—2013

中第

3

易发区、一般易发区分别采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薇色,对应的

2

所示。表2 雷电易发区域表征颜色7 雷电防范等级划分3所示。被防范对象应根据所处易发区域实施对应的防范措施。3易发区域防范等级防范措施高易发区一级系统,设置应急避险场所。2.各单位应设立雷电安全管理员,每年组织不少于3次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和维护检修,每年按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雷电防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测,并对雷电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开展雷电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活动3次以上。较高易发区二级系统,设置应急避险场所。2.各单位应设立雷电安全管理员,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雷电安全隐患排查和维护检修,每年按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雷电防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测,并对雷电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开展雷电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活动2次以上。中等易发区三级警系统,设置应急避险场所。2.各单位应设立雷电安全管理员,每年组织不少于1次雷电安全隐患排查和维护检修,每年按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雷电防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测,并对雷电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开展雷电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活动1次以上。一般易发区四级安全管理制度,宜建立雷电监测与预警系统。雷电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活动。注: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易燃易爆场所等项目建设前应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DB36/T

1791—2023表3雷电易发区域与防范等级对应表4DB36/T

1791—2023参 考 文

献[1]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

GB

50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