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详解)_第1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详解)_第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详解)_第3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详解)_第4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附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阜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第

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陈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

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

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

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

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

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

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

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

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

“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

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

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

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

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

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一一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

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

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

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

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

“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

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

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

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

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

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

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

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

‘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

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

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II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

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

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

“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

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

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

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

第2页,共27页

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

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

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

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

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

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

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

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

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

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

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苦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

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

献等精神的象征。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完整阐

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

当作财富进行物质交换。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

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

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

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C.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

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是大体意义致的。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

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云此水,一款(sha,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

隐之《酌贪泉》)

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

里的“绝壁天路”。

(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手

庄因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

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

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

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

一切。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

无需太阳的光与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

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

第4页,共27页

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

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

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

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

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

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

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

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

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

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

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

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之后,我

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

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

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

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

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

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

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

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

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

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

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

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

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

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

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

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

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

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

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

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

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

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

完美的手。

(选自《八千里路云和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二三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

的生活浓缩其中,构思巧妙,意蕴丰厚。

B.文章用第一、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娓娓道来,富含情感,真实而又灵活地反映

出母亲在不同时空中的形象特点。

C.文中母亲看到成绩单时颤抖的手与和平的语调这一细节描写,在手态的动与语

态的静的对比中体现了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

D.本文卒章显志,“至大完美”点化出由母亲的手所传感的伟大的母爱,永恒的

人格力量,“从未”突出了母爱的质朴无华。

(2)下列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开头部分由梦开端,然后顺势写母亲的手,感情细腻深沉。

B.文中写母亲“揪拧”我之后“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

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

C.文章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往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平凡生活展现开来,凸

显了母亲人格的魅力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D.结尾一段用“至大完美”点明母亲的手所显示的伟大的母爱和永恒的人格力量,

两个“从未”意在表现母亲的朴实自然。

(3)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

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4)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第6页,共27页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湘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

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

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

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

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

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

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

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

辞帝京,谪居卧病沼阳城。,寻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溢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

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断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

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歌以赠之

A.涪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消

C.问君酉游何时还

D.四望夏口,率望武昌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B.凡六百一-H六音言:字

C.举酒欲饮无管簟管弦:借代音乐

D.凄凄不似同即声向前:面向前方

(3)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4)对下列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潺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演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

情真意切。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

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

“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

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

“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

(5)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第8页,共27页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刘感(1321—1381),字子高,泰和人。

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才荐,授职方郎中,迁北

平按察司副使。

(1)下列对《登高》一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

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领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

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一一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

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

里,暮年多病,不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

观照现实的结果。

(2)诗歌首联写到了那些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生意气,。

(2)故垒西边,,,

(3)羽扇纶巾,,o

(4)须行即骑访名山。,?

(5)可堪回首,,。

(6)雁过也,,。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00年,梁启超先生高喊“少年强则国强”,他热切地希望出现“少年中国”,

挽救濒临危亡的破败山河。

1921年7月,毛泽东、李达、刘仁静等13位青年代表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会议,

着手规划未来,从此开始带领更多的热血青年走上民族解放与独立的道路。

1953年,19岁的王蒙看到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和一代新人的热情,着手创作小说《青

春万岁》,在作品中他自豪地宣言:“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

的金线和幸福的璞珞,编织你们。”

2020年底,嫦娥五号探月归来,而指挥控制大厅里,随处可见洋溢着自信的年轻

面孔。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后”和“90后”,平均年龄

仅33岁。

百年中国历经沧桑,逐步走向富强;今天,依然需要我们重温历史,再创辉煌。请

结合材料内容,以“青春与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词。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一针对

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

立身为范,以自己—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

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诸侯之孝在于—、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

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

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普

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

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

就越需要.()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国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

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这是中国传统孝

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层次分明事必躬亲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身体力行履薄临深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身体力行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D.条分缕析事必躬亲履薄临深挺身而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

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二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

第10页,共27页

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

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

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

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

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

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

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8.下面是某高中书法社新任社长的简短就职演说,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

作修改。

每个社友,大家好!今天能当选为书法社社长,我深感荣幸。感谢大家对我的

信任和支持!因在家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从小学起,本人就光顾各类

书法比赛,并多次荣获大奖,有一定书法功底,今天被选为社长,我一定格尽职守,

不负众望,为大家服务。大家在练习书法过程中,我一定不吝辅导。也希望大家务

必配合我的工作,我们齐心协力把书法社办好。谢谢大家!

9.阅读下面新闻语段,概括此次发射任务的特点及意义,不超过60字。

9月15日9时23分,在黄海海域,长征十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吉林

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此次任务的火箭是直接在山东海阳东

方航天港完成火箭总装测试和星箭对接后,用船从港口运输至黄海预定海域实施发

射,减少了分解和总装次数以及长距离铁路运输环节,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

一体化。此次发射任务优化了海上发射技术流程,一次性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

03组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完成了同一个轨道面的部署,提升了海上发射技术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①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鲁迅的诗句等。②举例论证

。如文章列举李可染、钱三强等名人事例。

【小题5】①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

涵,材料二为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②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

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神;材料二从牛

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

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解答】

A.因果倒置,原文“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

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

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

B.以偏概全。“完整阐释”错误,原文“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

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牛还有其它精神内涵;

C.“被当做财富进行物质交换”不合文意,原文中说的是“牛用作交换媒介”;

D.正确。

故选D。

2.【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

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解答】

B.”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

第12页,共27页

定了基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

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故选B。

3•【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

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

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

【解答】

A.《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

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

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依据原文“'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

、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

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

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引用论证。如文章引用习近平

总书记讲话、鲁迅的诗句等。②依据原文''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

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霭子而不逞强。'不辞

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

神”,举例论证。如文章列举李可染、钱三强等名人事例。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

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①内容侧重点:依据原文“'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

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

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

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一为“孺

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依据原文“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

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均有相关考

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

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材料二为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

②行文脉络:依据原文“'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

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

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

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一先指出牛

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依据原文“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

之、或绘之、或塑之……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

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天开于子,地辟

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

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

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再依次展开论证,依据原

文“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

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精神;依据原文“人类驯

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

等地区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

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依据原文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

信息”“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

象征,用作交换媒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民族艺

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

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

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

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

产生着深远影响”,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2.【答案】【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

【小题4】

【解析】(1)C.“体现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分析错误,不是“无奈”,而是“理

智”,母亲望子成龙,又能教子成龙,看似反常的情态表现,恰恰体现了母亲教子的智

第14页,共27页

慧。

故选:Co

(2)B.母亲“揪拧”“我”之后“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是对生活艰难而不能改变的

无奈和揪拧孩子后的自责。

故选:B。

(3)①关爱孩子、教育严厉。依据原文“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

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

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

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母亲一样,对子

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家里来了远客,“我”却不听母亲劝告剩了半

碗饭,被母亲用手揪拧,打完后母亲心疼流泪。②吃苦耐劳、坚毅顽强。依据原文“待

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

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

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母亲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后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历经

风霜,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③宽容和蔼,理智善良。依据原文“我

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

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

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

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把留级的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母亲的手颤抖着,后来又轻轻覆压在“我”头上,

鼓励“我”继续用功。④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依据原文“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

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

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

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虽然生

活艰难,但是母亲会吹玉屏箫和笛子,还能吹奏很多曲子。

(4)从结构上来说,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自然引出下

文写记忆中母亲的手;从形象上来说,对梦境中景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

象;从主题上来说,借助梦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给文章

主题定下了基调。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在写意般的景物描绘的梦境中,营造了一种

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答案:

(DC

(2)B

(3)①关爱孩子、教育严厉。家里来了远客,“我”却不听母亲劝告剩了半碗饭,被

母亲用手揪拧,打完后母亲心疼流泪。②吃苦耐劳、坚毅顽强。母亲曾过着颇富裕的少

奶奶生活,后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历经风霜,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③宽容和蔼,理智善良。“我”把留级的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母亲的手颤抖着,后来又

轻轻覆压在“我”头上,鼓励我继续用功。④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虽然生活艰难,

但是母亲会吹玉屏箫和笛子,还能吹奏很多曲子。

(4)引出下文写记忆中母亲的手;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

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给文章主题定下了基调;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

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

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

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

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比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

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

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

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比较。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

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

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

或慨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

含,答题不要只简单地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考生赏析重点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在审清题目要求的前

提下,从表达技巧、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角度入手,进行作答。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第16页,共27页

(3)分点分条作答。

3•【答案】【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A

【小题5】B

【解析】(1)歌,名词作动词,作歌;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B.酒,名词作动

词,摆上酒宴;C.西,名词作状语,向西;D.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故选:B»

(2)D.凄凄切切不似刚才奏过的曲调。向前:先前,刚才。

故选:D。

(3)A.夸张,“千呼万唤”是夸张。B.比喻,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

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C.比喻,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

掉落玉盘。D.比喻,琵琶声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

鸣。

故选:Ao

(4)A.“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潺阳江头夜送客”一句就把人物、地点、

事件和时间作出了概括的介绍,而“枫叶荻花秋瑟瑟”是对环境的渲染,“枫叶”和

“荻花”是秋季的景色描写,体现了萧瑟之感,“秋瑟瑟”是感官的抒发,表现出秋夜

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故选:Ao

(5)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理解错误,恰好相反,作者是

借写琵琶女的形象来衬托自己的遭遇。

故选:Bo

答案:

(1)B

(2)D

(3)A

(4)A

(5)B

参考译文:

夜晚我到洛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

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

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着声源轻声询问

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不语。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

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用怀里抱着的琵琶半遮着脸面。她转

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

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

的伤心事。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嘈嘈声切切

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一会儿像黄鹏在花下啼鸣婉

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

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银瓶炸裂,水浆奔迸;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一

曲终了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

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然后整理一下衣服起身站立,收敛(深思时悲愤幽

怨的)面部表情。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十

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

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伎们嫉妒。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

不知要给多少彩绸。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

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

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

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

货去了。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纵横污损了粉颜。更深夜

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欷。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

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温阳

第18页,共27页

江畔便一直卧病。河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

溢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

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

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

琵琶弹奏的乐曲,像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

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似刚才奏过的曲调,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

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每一

个加点字的用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

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需针对选项逐一分析。

(4)本题考查赏析精彩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将每一个句子还原到语境中理解。

(5)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文章整体有正确的理

解,然后再结合选项分析判断。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

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

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4.【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应是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感伤。杜甫“忧国忧民”

的情怀是一贯的,不可能“怨天尤人”。故选C。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

里写到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风是急的,带来的自然是寒凉之意;

天是高远的,自然让天底下的诗人感觉到生命的渺小;猿啸是哀的,引发的自然是伤感

之情,再加上无边萧萧落下的树叶,这是一幅凄凉的秋景。根据这些即可概括画面特点。

再看第二个问题。作者在这两联中借助写景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诗中来看,诗人仰望茫

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

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

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考生可

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

答案:

(1)C

(2)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作者仰

望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腾不息的江水,“无边”“不尽”,透露出沉郁悲凉之感,

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在的悲秋之气.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

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

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

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

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

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

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

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

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

第20页,共27页

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

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

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

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

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

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

力,确有“建令瓦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

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

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

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

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

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

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

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

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令人疑惑,细

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

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

“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

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

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

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

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

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

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

哀悸。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形象、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

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前两联所描写的

景物,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然后概括画面。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

是否准确。

5.【答案】【小题1】挥斥方遒

【小题2】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小题3】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小题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题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小题6】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解析】故答案为:

(1)挥斥方遒(重点字:遒)

(2)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重点字:壁)

(3)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橘、橹)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

(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重点字:佛、狸、鸦)

(6)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重点字:去ID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

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蛛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答案】我的未来不是梦在人生道上是那么的崎岖不平,前面每段路都是一个不

能预知的危险,也总会有荆棘密布、暗礁丛生。于是,就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败

第22页,共27页

了。但是每个人的过去都不尽相同。无论你是辉煌的昨天还是不堪回首的过去,那也只

能代表你昨天的奋斗、昨天的足迹、昨天的你。所以说在今天的征途上,每个人都站在

同一起跑线上。

有的人总是追悔过去,每天都在痛苦与自责中熬过。他们总叹息:“哎,我那时……

就好了!”他们今天在追悔,明天在追悔,后天还是在追悔。他们的未来都消耗在自怨

自艾中,却从不能从过去的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在人生的沙场上再征战一番;

不把昨天深深埋在心底,把过去交给死神,也不去迎接明天,面对崭新的未来。这样,

他们就失去了未来。

但是与前者相反,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成功了,于是,在鲜花和笑脸面前有几分

陶然,他们总是把荣誉写在脸上,挂在嘴上。他们设想自己的未来也一定是花团锦簇,

一帆风顺的。殊不知命运对你微笑时就是你最危险的时候。于是,一场人与人的“龟兔

赛跑”也就发生了,结果是他们的未来陷入了甜言蜜语与沾沾自喜所编织的罗网里。前

者的错误是把过去当作未来,后者的错误是以未来作为过去。他们都注定要失败.

在俄国有一位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他青年时在喀山大学读书,因成绩不佳而退

学。经过一番沉痛的思考,他终于醒悟了。如果托翁青年时没有幡然醒悟,没有与昨天

决裂,如今人类也许不会有诸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大批精

神财富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它只是让你把过去的

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泪水都融进今天的奋斗中。“再回首”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回

过头来,潇洒地迎接一个崭新的太阳。那样,你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才会坚定而自

信地说:“我的未来不是梦!”其实,人生是由无数个昨天、今天和明天组成的。昨天

永远是昨天,今天终究也要成为昨天,明天也要变成今天,但是抓住了今天,你就抓住

了明天,抓住了未来。如果总是哭泣过去,那么失去的不仅仅是昨天。只要摔倒了,就

要有毅力再爬起来,人生不就是这样一次次艰难的跋涉,一次次壮丽的出海吗?努力下

去,前面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了,把它忘在脑后,明天还是要从零开始。

同学们,可以忘记过去,但不能忘记那只属于经验过去,用坚强的毅力去去拥抱明

天的太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共4段,第一段点名对象是“少年”,对少年

的期望是“少年强”,从而“挽救濒临危亡的破败山河”,这意味着材料在倡导青少年

为国强大,为国奋斗。第二段用近代史上毛泽东、李达、刘仁静等13位青年代表的事

例,证明“少年强”,才能救中国。第三段用现代史上19岁的王蒙的《青春万岁》的

宣言表明:青春之梦需要编织,青春之路需要创造。第四段用当今时代青年对国家的巨

大奉献说明“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

本题要求以“青春与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几则材料都涉及到一个关键的写作要素

“青春”,考生更要看到材料中暗含的“创造未来”的主题指向。审题时还要弄清楚几

则材料的关系:第一则小材料对后面三则小材料有统领作用,后面三则小材料分别围绕

眼界和志向、热情知识等三方面展开,它们都是“少年强”的具体表现,又都统一在家

国情怀的大主题之下。

参考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