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用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_第1页
课标通用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_第2页
课标通用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_第3页
课标通用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_第4页
课标通用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017课标全国Ⅱ,4—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感知高考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

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

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

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

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

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

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

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

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

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

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

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

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

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

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

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

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

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

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

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

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

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

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

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

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

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分)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

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B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据全

文尾句中“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

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

项“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丰富含义的能力。“窗子”含义指向本文标题的含义,文章二至五段侧重写向窗外看到的不同的现实生活图景,且二至五段的结尾反复强调“铁纱窗”“玻璃窗”“窗子以外”等;再结合尾段“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隐隐约约”等信息可知,作者笔下的窗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形的窗子指向具体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窗子,无形的窗

子指向人的不同的精神世界。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

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

作者的自嘲与反思。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

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

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

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专题导引一、散文的基本特征类型解说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包括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②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材料的组织自由,表达方式不拘一格。散文的“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内容特征题材广泛多样。其纵贯古今,横亘中外,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取材十分广泛形式特征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写法自由,体式不拘一格二、散文的分类

类别

文体特点表达技巧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如《荷塘月色》

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象,表现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托物言志、象征,如《白杨礼赞》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叙事,抒发感情,阐明事理叙述、描写,如《背影》议论说理散文

发表议论,阐述道理议论,如《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步骤解说第一步:抓标题,感知主要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简析标题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文章中心,理解作者要抒发的情感第二步:理线索,理清行文思路线索是散文组织材料的“纲”,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散文的线索分为:以“物”为线索、以

“空间”“时间”为线索、以“某种情感”为线索等第三步:绘画面,明确形象特点阅读散文,需要在头脑中描摹画面,明确形象的外在特点“形”,进而探及形象的内在特征“神”第四步:找文眼,把握主旨情感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也就是集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抓文眼

目的是以点带面第五步:品语言,感受语言精妙散文的语言一般有优美、生动、形象的特点,常运用多种手法来坦陈情怀,富有诗情画意,表现出浓

烈的感情色彩,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品味语言就是分析和鉴赏这些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精妙,

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六步:析技巧,领会深层内涵散文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联想、想象等表达技巧,分析这些表达技巧,进而理解文章

的深层内涵[真题体验]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

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

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

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

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B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与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选项中

“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让他们”“一改平日的斤

斤计较”,对原文的理解有误。原文中“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

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表明养金鱼是无意为之,

不能理解为有意将其作为生意经;将顾客说成平日是“斤斤计较”的,

与原文“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表意相悖。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

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

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应先确定句子的位

置,看有无修辞,圈出关键词,结合语境,从表层、深层两个方面入手。表

层,抓住关键词“一样”,看“一样”指的是什么。深层,理解句子的语

气,“可能”是一种推测、不肯定的语气,即肯定裁缝职业与其他职业

的“不一样”。虽然裁缝这一职业辛苦、麻烦,但结合下文“是这样的……”及“马蹄袖”事件可知,这一职业也充满着喜悦、成就感等。因

而,画线句也隐含着“不一样”“独特性”的意义。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

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作者

的叙述语言和文中人物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指质朴的、口语化

的、贴切的、充满生活情趣的风格。找出相关语言进行赏析。赏析时

先看手法;然后从作者的叙述语言看氛围感受,从文中人物的语言看性

格心情。考点一理清结构思路突破点一:分析整体行文思路知识突破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它包括文

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考点突破设问方式①本文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②本文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③本文主要写了哪几幅画面?并分析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答题方法①明——明确题材,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明确散文题材,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题材,行文思路有所不同②圈——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在通读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以及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③抓——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④合——合并段落,概括要点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理解段意,因此需加以关注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关键词句,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当然分类合并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的方向。之后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答题模板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整体结构上×××技法突破典例

(2016北京,21)(改编)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

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

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

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

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

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

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

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

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

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

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

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

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

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

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

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

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

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

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

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

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

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

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

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

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

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

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

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

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

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

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

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

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

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

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

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

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

生形态的心灵旋律。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

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

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

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

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

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

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

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

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分)审题定向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自主尝试答案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

力。解析从全文来看,作者一开始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认为老

腔演出者不过是来自民间演出班社。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

震撼,为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老腔的画面而遗憾。之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的震撼力,并怀疑对老腔的偏爱是由乡情生

发的。最后作者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

术魅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

即可。突破点二:分析文章线索及其作用知识突破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一条主线。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

料的“纲”。2.类别:3.作用:技法突破结构方面的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方面的作用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设问方式①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分析②文章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③指出文章的线索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答题方法①看标题确定线索,因为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②看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确定线索,这些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③看“物”确定线索,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是线索④看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确定线索,因为蕴藏其中的“理”“情”往往就是散文的线索答题模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一次次出现,一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父亲的树陈忠实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

扰洗去。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

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

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

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

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

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

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

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

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

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

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

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

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成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

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

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

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

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被郑重地栽植,被正经当

作一棵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

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

何烦恼……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

显得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陵园,一棵被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

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

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

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

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

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原下,弥补今年的亏空。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

树,以及花的清香。(有删改)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审题定向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题干一共两问,一是线索,二是线索的作用自主尝试答案①线索:椿树。②作用:以“椿树”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以“椿树”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

活状态的思想;“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成为作者回忆父亲的切入点。解析找线索时要注意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不能只出现一半。从全文

看,“椿树”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承载着作者的情思,具有象征意味。结

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即可。回答线索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分析。突破点三:分析句段作用知识突破类型作用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特别提示①如果开篇即点题,开头句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一般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对叙述主体具有衬托作用)。⑥渲染烘托某种氛围(环境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特别提示①如果中间句段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②如果中间句段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叙述的是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拓宽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含蓄地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

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特别提示①首尾呼应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②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引用、插入的句段①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②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③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④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⑤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技法突破设问方式①某段文字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②画线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③文章一开头就写某某问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④某段或某句话删去行不行?请简要分析答题方法①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审题要关注三点:a.句段位置。b.答题指向。c.提示或暗示性语言。其中“答题指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个角度回答。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回答。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暗示性信息②看清句段位置,明确具体作用。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因此要了解不同位置的句段分别有何作用③明确思维方向。a.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联系本句段的含意来考虑;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联系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来考虑。b.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着眼于文章结构分析,句段主要有“统领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c.最后从表达方面思考。分析句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再分析该表达技巧收到的表达效果答题模板结构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表达方面的作用大河家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

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典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

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

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

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

家,它把青海的柴火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

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被绾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盘舵,使船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

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

横渡的巧劲。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

子。船撞入旋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船客子的吆

喝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

轰涛声。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都罩着白蒙蒙的浓雾,听得见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

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情奔流。我是住在韩三十八家里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了。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

着那一川雾。水汽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

么。他是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的。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拿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啊,不

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

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

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能凭自己猜想了。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撑过船、淘过金、割过麦,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

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

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

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有删改)

3.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审题定向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落的作用自主尝试

4.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

淘金人称金客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审题定向本题考查分析中间句段的作用自主尝试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审题定向本题考查分析结尾段落的作用自主尝试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交代写作缘由,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本文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

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

互交织。解析从结构上看,这三段在开头,有点题或引起下文(总领全文),或奠

定全文感情基调,激发读者兴趣等作用。从内容上看,第一段点出题目

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

作缘由,抒发情感。①上承前文做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

后文做铺垫,解释下文“筏客子”的含义。③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解析这两句话在文章的中间。中间段落往往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用。如前文提到了“船客子”,此处进行解说,属于补充上文;后文提到

了“筏客子”,它又起着解释下文词语的作用。同时,这两句话还使文

章结构更加紧凑。①照应上文对韩三十八的经历的描述,是对那种敢于拼搏、不

屈服的精神的赞颂。②收束全文,深化中心。明写大河家,实际上是借

此赞美一种精神:面对险境,要敢于抗争,不能随波逐流。解析内容上是深化主旨,结构上是照应上文。◆考点演练一、(2015江苏)(改编)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18分)比邻而居王安忆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

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

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

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

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

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

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

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

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

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

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

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

火爆爆地,照常进行。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

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

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

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

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

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

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

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

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

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

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

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

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1.(分析整体行文思路)试分析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2.(分析文章线索及其作用)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

么作用?(6分)3.(分析句段作用)第⑥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

析。(6分)一、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我”家厨房灌满油烟的原因。第二部

分:第②—④段,详细描写第一家,从油烟灌满“我”家厨房,判断第一个

邻居家日常生活特点,并介绍了他们家人养病、恢复健康直至回到日常

生活状态过程中“气味”的变化;第⑤段,判断一户新入住人家的生活

特点;第⑥段,判断第三、四户入住人家的生活特点。第三部分:第⑦段,

描写艾草味带来的感受,艾草味掩盖了所有的气味,意味着前面的不同

生活在这里有了共同点;突出了“比邻而居”,各种生活状态得以理解

和包容。从写作思路上看,紧扣“比邻而居”行文。解析首先要明白题目要求,本题要求概括文章的整体行文思路;其次

要逐段概括段意;最后根据各段段意整合,简洁地梳理出整体行文的思

路。①线索:气味。②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

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

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解析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都围绕“气味”来写。第①段虽然没有提

及“气味”,但它通过写排油烟机的管子和厨房来引入对“气味”的描

写,由此可确定线索;再联系下文中作者通过对各种“气味”的描写来

展示不同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状态,即可以得出设置“气味”

这一线索的作用。①结构上,本段在前文基础上又补充了两种气味,在段尾进行总

结,点明各种气味相融。②情感表达上,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各种气味所

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能够和谐共存,邻里能够和睦相处。③照应标题。

“比邻而居”,厨房中气味共存,生活中邻里和睦,文化上多元并包。解析答题时要围绕作用进行,注意结构位置、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

方面的特殊作用。前面介绍了不同气味、不同生活,这里又补充了两

种,最后由个体上升到了群体。考点二概括要点、主题突破点一:概括要点知识突破概括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

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

中考查的热点。设问方式①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体现在哪些方面②根据××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的乐趣答题方法①直接摘录语句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语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运用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②改写拼接法。就是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语句,通过改写并拼接的方式重新组合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在文中没有直接可以作答的语句,需要对原文语句加以变换组合的情况③综合句意(层意)法。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段)的句(段)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段落)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技法突破典例

(2015福建,<甲>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纸上故乡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

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

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

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

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

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

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

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

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

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

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

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

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

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

地。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

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

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

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

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

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

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

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

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6.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

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审题定向本题考查概括要点的能力自主尝试答案[要点]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

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

对即可)解析应关注这句话的上下文,从第四段末句、第五段最后两句、第六

段第三句中筛选有效信息,分点概括。突破点二:概括主题知识突破文章的主题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

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

言表达能力。技法突破设问方式①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②请概括本文的主题③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答题方法①“关键整体结合”法。就是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及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文眼等关键

部位,同时要结合全文文句,概括主题②“段意串联”法。即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

文章的中心主旨来③“因文而异”法。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叙

了什么事,赞美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

什么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等。概括文章主旨,往往需要综合以上各种方法,另外还要关注写作背景、小注等一些细节答题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抒发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

批判了、表现了)……的感情(性格、精神、实质)典例

(2016天津,18)(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

乡话谈起来。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

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

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

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

认识生命。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

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

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

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

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

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

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

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

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

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

的啜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

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

诉说。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

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

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

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

的屋檐。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

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

的确凿感。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

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

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

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

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

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

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

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

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

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7.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审题定向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概括自主尝试答案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

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

神财富。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既为“多重”,可见答案不止一点,思考的时候应从多角度

进行。可以在文中找到写母语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意蕴。◆考点演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米的恩典甘典江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类或其他植物去

壳、皮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

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

《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土地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

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就是白花花、香喷喷的

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

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20世纪80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

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

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

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

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

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

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

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也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

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

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

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理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有删改)1.(概括要点)文章由“米”主要联想到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试简要归

纳。2.(概括主题)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二、①土地。②广义的“米”的类型。③米的交易与人们的生

活。④米的命运。⑤米的“远亲”——麦子。⑥敬畏粮食,学会感恩。解析要紧扣“与‘米’相关的联想”这一要点,逐点概括作者联想到

的事物。①本文表达了对米的感恩和敬畏之情。指出物质富裕后不能

过度消费,只有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永恒的充实与安宁。②看法:略。解析第一问总结文章主旨,可以结合文中的“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

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理人与大地的

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等内容分析。第二问可以联系当前现实考

虑,如现在提倡的“光盘行动”等。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

即可。考点三理解词句含义(意)突破点一:理解词语含义知识突破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

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

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散文阅读中主

要把握以下几类词:(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2)运用一定修

辞手法的词语;(3)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

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5)有特殊含义的动态性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

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

念;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设问方式①结合全文,简析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②文中某个加点的词,在表情达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题方法①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②看外部环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③看动态语境动态语境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不存在了动态词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手法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

境中做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答题步骤第一步,通读。通读相关语段或全文,把握上下文文意,是理解词语的前提第二步,联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既要把握其原始意义,更要展开联想,抓住在语境中的临时意义、动态词义第三步,作答。解答此类题目,先解其本义,然后再解其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还要注意其运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技法突破典例

(2014湖南,1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

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

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

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

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

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

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

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

家里养猪。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

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

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

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猪娃子耶,回来哟!”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

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

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

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

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

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

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

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

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

顿。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

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

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

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

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

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8.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

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

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

再怀有敬意。解析“篡改”出自文章第二段。第二段主要说的是许多植物动物通审题定向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自主尝试过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给人类提供粮食,但因其随处可见,人们容易忽

视它们、改变对它们的看法等。由此可以知道,所谓“篡改”,主要是

指人们对粮食的看法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就在于机器对粮食的处理简

单粗暴、毫无情感;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

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没有了敬意。突破点二:理解句子含意知识突破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这几种语句:含蓄句、技巧

句、结构复杂句、文眼句、行文思路句等。设问方式①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②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在文中的含意③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答题方法①结合语境法。分析句子含意首要的是分析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②抓关键词法。句子中都有表现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③分析句子位置法。这一方法适用于行文思路句。如是总领句,句意就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总结;如是过渡句,要前瞻上文,后顾下文,确定答案;如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内容归纳意义;至于照应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构起到了什么作用④剖析句子结构法。这一方法只适用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作用;如果是复句,则要先区分句间的关系,后体会整个复句的意思⑤联系主旨思考法。这一方法最适用于文眼句,因为文眼句本就是彰显作者的主要的情感与观点的句子⑥技巧句子还原法。即将使用了技巧的句子“翻译”成没有使用技巧的句子,如将比喻句陈述成不使用比喻的句子答题步骤第一步,理解字面意。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句话字面的含意,即这句话说的对象是谁,有什么特点第二步,分析语境意。句子是为组成篇章服务的,理解句意,应本着句不离篇的原则,分析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技法突破典例

(2013大纲全国,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林肯中心的鼓声木心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

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

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

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