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非政府组织管理_第1页
第一章-非政府组织管理_第2页
第一章-非政府组织管理_第3页
第一章-非政府组织管理_第4页
第一章-非政府组织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非营利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的欲求:类型与特性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主要围绕人们的欲求实现活动而展开人们的欲求有多种多样,可大体分为经济欲求(生理的、物质的)和社会欲求(安全、爱情、尊严、自我实现)。在一个人身上,经济欲求和社会欲求并存,而且是互补的。例如在产业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自己实现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经济实力的同时,借助于权力和社会名望来攫取财富的情况也很普遍。(一)从欲求到交换一、交换与交换系统第一节、市场、企业与政府(二)交换活动及其特性由于人们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来满足自己的所有欲求,所以经常在对社会互酬性的的期待下进行交换活动。在近现代社会,交换可被视为人们欲求满足活动的基本形态。(三)交换制度:定义与机能交换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交换主体之间达成的对交换关系的共同的期待并不是不言自明的,需要由一定的规则或契约体系来形式化和正当化。这种规则或契约的体系被称为交换制度交换制度具有能够缩减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的机能,在成为交换关系达成的前提条件的同时也是交换活动的控制体系

(四)交换系统交换主体、对象及交换制度等要素构成了一个交换系统。交换系统的自组织化为达成系统内外的各种交换关系,系统成员在内部整合的基础上,不仅限于单纯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动地对环境施加影响甚至改造环境,通过创建系统内外交换活动的制度体系,来缩减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这样一种自组织化的过程,使系统内外交换关系得以在一定的秩序保障下达成。随后根据交换制度,互相提供交换资源来满足各交换主体的欲求。二、市场、企业、社会之间的互补(一)作为交换系统的市场和社会市场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经济欲求,同外部环境进行相互作用而创造出的交换系统。公平竞争的理念和供求价格体系是市场的制度体系。社会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社会欲求,主要依据社会共同性所创出的各种人们社会性结合的形态(家庭、学校、地域社会、社会团体、国家等)的集合。社会制度体系(法律、风俗习惯、道德等)是社会成员间调整、控制相互关系的“公有的秩序”。(二)市场与社会的互补和背离互补由于人们的经济欲求和社会欲求之间是互补的,加上人们总是同时追求多种欲求的满足,所以市场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市场和社会依据人们在交换活动中的竞争和协作的共存而相互渗透和互补,互为安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背离交换系统的自组织化近代市场经济体系生成和扩大的后果:

一方面造成了垄断的出现和对竞争失败者的清除,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原理向社会领域的渗透,家庭和社区的相互协助机能被大大削弱,共同体社会趋于解体

“市场的失灵”和“社会的失灵”:随着市场原理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不断渗透,以往交换活动中竞争与协作之间的互补关系被破坏,市场和社会均处于不安定的状态(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并存)(三)作为市场和社会中间系统的企业企业同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企业一方面主要通过其经济的侧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和社会的侧面——内部的组织化和经济成果的再分配,将市场和社会的一部分机能内部化的同时,通过与市场和社会的各种交换活动,作为一个中间组织将市场和社会连接起来。从生成的历史来看,企业原并不是作为市场和社会的中间组织而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们为了更有效地满足自身的经济欲求而依据分工原理创造出的经济组织由于近代社会中因市场和社会的背离(市场原理的渗透造成社会共同体的解体)所造成的交换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大,社会成员被迫更多地要求在企业内实现其经济欲求和社会欲求。在这样的要求之下,企业的规模和机能不断扩充,不断向原本属于市场和社会的领域渗透扩张。在此,企业不仅限于对市场和社会状况的单纯适应,而是积极地通过对市场和社会施加影响来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以求企业目标的达成。企业自组织化活动的结果:股份公司的普及、大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和支配、“企业中心社会”等现象的出现历史地看,市场原理的扩张和共同体社会的解体越深化,作为连接市场和社会的中间组织的企业的规模和机能就越来越膨胀。所以在产业社会,企业已经不是市场和社会的从属部分,而是同市场和社会一样,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只要市场和社会间的背离仍然存在,企业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担负重要机能的状况就不会有所改变三、市场、企业和政府的失灵(一)市场的失灵

市场机制的两面性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激活追求经济合理性和高效率的源泉,它通过供求关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形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由此创造出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盲目的自由竞争很容易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垄断的形成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随着市场原理在社会领域的渗透,家庭和社区的机能被大大地削弱,社会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二)企业的失灵

企业的两面性企业内外分工与协作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不断向原本属于市场和社会的领域渗透扩张,造成市场和社会的机能劣化。大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和支配与“企业中心社会”等现象就是其显著表现。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膨胀也对其自身的发展造成重大障碍。(三)政府的失灵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国家病”

世界性经济危机后,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核心,政府全面干预、调节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凯恩斯主义盛行。但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市场活力的萎缩

计划经济的问题原材料、劳动力及产品由国家统一调配,主要消费品实行定量配给,产品和劳务不成为商品,价值规律基本不起作用,严重影响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滞后性、刚性、集权性)

非营利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需求—供给这个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分析解释了非营利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这个理论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即非营利组织是提供公共物品的非政府机构。由此产生三个问题:什么是公共物品?为什么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为什么政府也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publicgoods)是指这样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萨缪尔森)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换句话说,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以国防为例,尽管人口数量往往处于不断增长的状况,但没有任何人会因此而减少其所享受的国防安全保障。非竞争性又译为“非对抗性”、“非争夺性”或“非相克性”等。排他性排他性是指排斥他人消费的可能性,即如你在使用一件产品时别人就不能使用,或当你能完全拥有一件产品时,别人就不能拥有。一般来说,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能完整地购买其消费权的产品,都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一般来讲,有排他性的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可以通过收费来解决,不付费就不能消费。没有排他性就意味着谁都可以消费,不付出成本也可以消费。也即存在“搭便车”、“白搭车”的现象。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在做选择时是考虑成本受益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即付出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多的利益。

市场失灵如果存在一种物品,不用付出就可享用,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按照理性人的假设,没有人愿意生产这种产品。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在这个地方是失效的,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市场失灵。比如国防、基础研究。市场失灵保卫国家免受外国入侵是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一旦国家有了国防,要排除任何一个人享受这种国防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并且,当一个人享受国防的利益时,并没有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即国防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所以国防难以通过私人提供,没有人愿意提供这种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的存在说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按照一般经济学理论,市场失灵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因此,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市场失灵但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方面的质和量是不一样的,即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比如,对教育这样的公共物品,有些人认为孩子至少应受大学教育,另外一些人则认为高中教育足够了;即使在接受教育的年份上一致,不同的人对教育的质量要求也不一样。另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意见分歧很大,难以调和。政府失灵在众人对公共物品需求差别很大的情况下,政府作出何样的政策选择呢?维斯博德(Weisbrod)证明,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倾向于反映中位选民的偏好。这样做的结果是,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过渡需求得不到满足,一部分人的特殊需求也得不到满足。这就是政府失灵。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它们的作用是拾遗补缺,为需求较高的人群提供额外的公共物品,为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特殊的公共物品,以此满足未满足的偏好。政府失灵但是维斯博德的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第三部门提供的并不都是公共物品,比如美国的很多非营利医院、托儿所、私立学校、养老院,它们提供的服务显然不能算公共物品。为什么有些私人物品也通常由非营利的组织提供,而不是由营利性的公司提供呢?耶鲁大学的汉斯曼(HenryHansmann)的合约失灵理论提供了答案。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合约失灵志愿失灵供给理论1980年,汉斯曼在《耶鲁法学杂志》发表了一片论文,题目是《非营利企业的作用》。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在有些领域,消费者往往缺少足够的信息评估服务的质量。原因要么是购买者不是最终的消费者,中间隔了一层;要么是服务本身的性质太复杂,消费者对它难以评估。比如,家长很难评价托儿所的质量,因为年幼的子女才是直接的服务对象。子女很难判断养老院的质量,因为年迈的父母才是服务的直接消费者。患者很难判断医疗服务的质量,因为他们并不像医生那样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捐款者很难判断慈善机构的表现,因为捐款者“购买”的服务是让第三者受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服务由营利企业提供的话,他们很可能利用自己的优势(信息不对称),以次充优,欺骗消费者,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非营利组织则不同,它们的使命不是营利,营利也不是为了分红。因此,他们在提供服务时实施欺骗的可能性就小的多。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他们当然倾向找比较值得信赖的非营利机构,因此,在美国托儿所、医院、慈善机构多数是非营利的。合约失灵为什么这个理论叫合约失灵理论呢?因为一般的合约机制无法帮助消费者监督生产者的行为。就其本质而言,合约失灵反映的是经济学里的一个重大问题:主从问题或代理问题。在上面提到的几个例子里,购买者(捐赠者)扮演的是主的角色。但在这些关系中,主无法有效监督代理人的行为。因此,主必须寻求一种可以降低监督成本的制度安排。非营利组织的不得分配赢利原则使它符合这种要求。将非营利组织这种制度安排引入这一类交换关系有利于理顺主从关系。代理问题:受委托人的委托,代理人采取行动,为委托人达成目标。代理人和委托人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不能对代理人进行完全监督的情况下,代理人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做出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由此造成的委托人利益受损的现象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合约失灵理论与上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的。合约失灵理论解释的是为什么有些私人物品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解释的是为什么有些公共物品要由非营利组织提供。第二节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一、非营利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非营利组织可缩减市场竞争的风险

慈善事业、志愿者团体、社区互助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活动,不仅能有效地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且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通过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使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经济与社会、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总量与结构达到和谐与均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二)非营利组织可抑制市场的盲目性

为了克服市场竞争的缺陷,让资源配置为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服务,就需要有一种代表社会利益并能够高效运营的主体,对市场的盲目性进行制约,这种主体就是非营利组织。(三)非营利组织可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对此,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社会使命使其对教育、科学技术研究、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互补(一)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企业取自于社会,也必须回报于社会。更重要的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健全的经营环境,企业自身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对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对各种非营利组织的赞助和支持来实施的(二)非营利组织对企业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对企业具有促进和监督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活动的扩展,不仅使企业内部福利社会化,减轻其成本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而且不断地吸收第一、第二产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产业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还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和监督的主要力量。(三)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联盟面对政府投资日益减少;运营成本上升、捐赠和资助减少;竞争增加,商业公司正在进入社区服务领域等挑战,许多非营利组织开始谋求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二者各取所需,从联盟中均可以受益,实现双赢。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互补(一)非营利组织弥补政府行为的不足鉴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它与政府的某些机能有替代性,特别是在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国民基本生活权益等方面。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其特定的活动领域里,成为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社会组织,越来越成为政府或国际组织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二)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援

鉴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在机能上有互补性,因此,政府有责任对非营利组织提供援助支持,这样可以减轻政府自身的负担。现实中,许多国家的政府不但从立法和税收上给予非营利组织许多优惠政策来鼓励其发展,而且由政府直接资助非营利组织的情况也很普遍。四、市场、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互补共生”

市场、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各自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求所创造出的交换系统。它们通过相互渗透和互补,为多样且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欲求满足提供着一个实现的网络。即市场、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可以被视为是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市场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非盈利组织缺陷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有一个基本假设,即非营利组织完全独立于市场和政府之外。根据这个假设,政府本身的内在局限性,使之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社会,无法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政府之短正是非营利组织之长,它可以弥补市场与政府失灵,为社会提供市场和政府不能提供的服务。志愿失灵基本假定:1)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是拾遗补缺;2)非营利组织能够弥补政府的缺陷。是不是非营利组织就没有缺陷?志愿失灵的四个内容慈善不足慈善的狭隘性慈善的家长式作风慈善的业余主义在世界各国,志愿捐款通常只占第三部门开支的很小一部分。以美国为例,1992年的统计,美国第三部门的资源总量为5085亿美元,其中31·3%来源于政府资助,50·2%来源于会费、服务费及投资回报。私人志愿捐款占总资源的18·4%,不到五分之一。即使义工的价值折算在内,私人捐款也只占总数的33%,三分之一。慈善不足

萨拉蒙的调查数据第一位收入来源是会费,第二位是政府资助,第三位才是慈善。就历史趋势而言,政府补贴在各国第三部门预算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为什么非营利组织对政府的依赖会越来越大?因为第三部门之短正是政府之长。捐款只能靠志愿,纳税则是强制性的义务。作为使用暴力的唯一合法组织,政府可以凭借其对暴力的垄断来贯彻自己的意志。政府与非政府的这个区别,使前者在动员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的资源动员能力显然是望尘莫及的。志愿组织的活动的受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人群(亚群体)。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建立属于自己组织的能力有强有弱,有些群体尽管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很大,却可能建立不起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即使所有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组织,他们募集资金的能力也是有很大不同。其后果是有些群体可以享受到广泛的服务,而另外一些群体的利益受到忽视。慈善活动的狭隘性慈善活动的狭隘性还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如果社会群体都要建立自己的专门慈善机构,很多机构提供的服务恐怕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因而社会总体的服务成本就会加大,效率就会降低。一方面,很多社会群体没有组织为自己服务,另一方面,有限的资源被白白浪费,这不能说不是第三部门的一大缺陷。志愿组织的活动本来是应该靠志愿人员的支持,但实际上,那些掌握志愿组织经济命脉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很大发言权,他们所有的决定既不必征求受惠人的意见,也不必对社会大众负责。因此,富人偏好的服务往往得到优先支持,而穷人渴望的基本服务却难以安排上议事日程。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在很长的时期内,贫困被认为是由于穷人的道德堕落引起的。因此,对穷人、精神病患者、未婚母亲的照顾主要是由好心的业余工作者来承担的。他们中的多数然从未经过任何正式的工作培训。随着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进展,这种传统的做法逐渐被扬弃。人们现在认识到这些社会问题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士来处理。但是,由于志愿组织强调义工服务,且往往不能提供有竞争性的工资。很难吸引专业人士的加入,这无疑影响了其活动的效率。慈善组织的业余性第三部门的短处正是政府的长处,第三部门的长处是对特殊社会需求比较敏感,在某些领域(比如教育、医院)有较长的服务历史和较强的服务经验,善于动员民众对公益事业的政治支持,其生产成本相对于政府的生产成本较低等。第三部门和政府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它们之间的合作在逻辑上便是顺理成章的。扬长避短,相互合作。小结供给理论

政府失灵理论和合约失灵的重点是从供给需求的角度探讨非营利部门存在的必要性,但光有需求并不一定能够产生服务和公益行为,需求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志愿失灵理论则将研究的视角放在非营利组织自身,通过考察它的一些特征和结构,论述了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但这种不足并不能阻碍其迅速发展壮大和在世界各国公益事业及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所发挥出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想解释非营利组织在世界多数国家成为最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部门之原因,需要从一个全新的供给视角,特别是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供给动机出发,去探讨为什么有人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进行非营利活动,他们从事公益事业、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始动机是什么。一种解释:这些组织名义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实际上他们的负责人能够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途径获取物质利益。合法的途径包括付给自己高于市场价格的工资,为自己提供免费住房、汽车等,为自己开设随意支配的帐户等。非法的途径就不胜枚举了,如私立学校负责人在接受新生过程中收取礼品和其他形式的贿赂。非营利组织目的1、获取物质利益另外一种解释,也强调参与非营利组织的人从中牟取私利,但这种私利是无形的,不是金钱,而是社会地位、荣誉和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