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徐瑞荣_第1页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徐瑞荣_第2页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徐瑞荣_第3页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徐瑞荣_第4页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徐瑞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_徐瑞荣(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

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_徐瑞荣(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作者简介:徐瑞荣,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及管理心理学。1.引言自恋是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精神病理学家艾理士和纳克最先使用narcissism一词概括病理性的自恋[1],弗洛伊德在其1914年出版的论文《论自恋》中则首次系统的论述了自恋这一概念。临床领域,自恋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美国精神疾病分析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中首次将自恋列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在非临床领域,自恋则被看作是一种长期性的、形式多样的人格构造,是个体长期将心理注意力倾注于自身的一种心理状态。自恋者具有高度自我关注、夸大的自我重要性,优越感、特权感以及人际利用性等特点[2]。关于自恋的结构有两形式说和连续体说,国内学者郑涌和黄黎的研究[3]表明,自恋存在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显性自恋指渴望维持一个不平凡的自我形象,有很强的表现欲,强烈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的钦羡。显性自恋与高自尊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相联系。相反,隐形自恋将夸大感隐藏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徐瑞荣摘要:自恋是是指个体将注意力过度投入自身,过度夸大自身、喜爱自身的一种人格特征。人际关系是自恋人格的一个重要的因变量,自恋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模式。现有研究大部分是从病理性自恋入手研究自恋者的人际功能失调,但也有研究发现非病理性自恋对人际交往的展开有一定正向功能。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析自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研究应着重结合本体实际情况,关注非病理性自恋对人际关系的作用。关键词:自恋人际关系共情亲密关系社会心理科学第28卷总第153期2013年第12期总第1438页·应用研究·30在潜意识中有自卑感,隐性自恋者自信心脆弱,外部表现为敏感、焦虑同时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同。不管是哪种自恋形式,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将注意力专注于自身,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自己受到1他人重视。可见自恋者始终是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以此来获得满足感和虚荣心。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4]。自恋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能为别人着想,而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因此自恋对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模式都会有一定影响。人际关系是自恋的一个重要的因变量,人际关系受自恋人格影响深远,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结合中西方国家关于自恋与人际关系研究的结果,探析自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展望。自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涉及共情、自我建构、自我提升和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自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依恋模式、恋爱风格和恋爱满意度上。2.自恋与人际关系2.1自恋与共情共情能够缩短人际距离,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自恋者由于高度的自我关注,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得自私、爱自我表现,忽视他人需求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另外,为了维持自身完美的形象,他们通常不愿意自我暴露,同时由于自恋者高度的自我关注,从而没有将多余的注意力用来关心他人,因此,自恋者的人际关系大都处于浅层次的交流水平,很少有能够深入交流的对象。很难获得深入、亲密的人际关系。自恋者无论在认知还是情感上都很难做到与他人真正共情。例如,周晖和张豹[5]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自恋者的共情能力很弱。该研究采用自恋人格问卷、高敏感性自恋量表和人际反应量表随机测查被试,对被试的自恋水平和共情能力进行了择显著负相关,而观点采择体现的是共情的认知成分,这即表明自恋者在认知上是不能与他人有效共情的。该研究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显性自恋与共情关注无显著相关,隐性自恋与个人忧伤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个人忧伤体现的是自恋的情感成分,这就是说,是他人所处情境会引发隐性自恋者相关情感上的体验,这可能是因为隐性自恋者对情绪体验高度敏感,他人的情绪也能引发自身的深刻感受,实际则可能是因他人处境而引发的一种自怜行为。因此,显性自恋者和隐性自恋者在情感上对他人所处情境的反应虽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仍然相似,即并非真正关注别人和体验他人感受总之,共情需要对他人密切的关注,感受他人所处的情境,从而真实体会他人的感受。自恋的核心特征是高度的自我关注,自恋者将注意力都倾注在自身,很难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真正去关心他人的情绪和处境。因此,自恋被描述为一种需要钦羡、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格特征(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inDSM-5)。2.2自恋与自我建构自我建构(self-construal)是指自己对自我形象的描述和说明[6]。目前关于自恋和人际关系的研究都比较重视自我构建,并将其视为个体与他人关系研究的一般模式。显性自恋者和隐性自恋者的自我建构过程并不相同,这是由他们的特征决定的。显性自恋一般表现为夸大、自信和乐观,显性自恋者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自我表述一致,例如,国外研究者Markus[7]指出独立性自我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个人主义、自我中心及自我中心的态度倾向。隐性自恋表现为脆弱、悲观,及自我怀疑,隐性自恋者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其自我形象的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评价。因此,隐性自恋者表现为依赖性的自我建构。ElkeRohmann等人[8]采用自我建构量表(self-construalscale)对124名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显性自恋与独立感呈正相关,倾社会心理科学第28卷总第153期2013年第12期总第1439页·应用研究·31低自尊。进一步分析表明显性自恋与独立的自我构建正相关与依赖性自我构建负相关,即在显性自恋量表上得分越高的被试对自我形象的描述越独立,不受他人影响;隐性自恋与依赖性自我构建正相关,与独立性的自我形象零相关,即在隐性自恋量表上得分越高的被试对自我形象的描述越依赖他人,易受他人评价影响。该项研究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隐性自恋对自我构建的过程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在人际中的自我建构更倾向于隐性自恋,这是因为人际间的自我建构暗示了心理脆弱和焦虑敏感,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不得不担忧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对自我形象的描述也部分依赖他人的评价。综合研究者们在自恋与自我构建方面的研究,不难看出自我构建对人际交往有重要意义,独立性的自我构建者一般有稳定的自我形象,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得较自信、有主见,行事独立,在人际交往的初期阶段比较有吸引力。但因其强烈的表现欲会令他人感到强大的压力,同时显性自恋者的观点固执不易妥协,易引发与不同观点者间的冲突。依赖性的自我建构者其自我形象一般受到社会关系和谐,人际交往适应和团体服从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妥协、服从,自主性不强,依附于群体或他人。这样在团体中隐性自恋者通常扮演着和平者的角色,较顺从团体意见,对团体的依赖性强烈。这也就是说,依赖性的自我构建通常有利于团体间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也说明隐性自恋在持续性的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3自恋与自我提升自我提升是人们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力,其核心假定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具有自我提高和自我保护的功能。刘肖岑,王立花,朱新筱[9]认为自我提升是个体提高自我概念,夸大自身品质的一种表现。一般来说为使人际交往开展得更加和谐顺利,人们会努力去证实原馈。通常认为自恋者有很显著的自我提升倾向,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在与同伴合作中自恋者倾向于把成功任务结果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却不归因于同伴的能力和努力。高自恋者有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向,在工作中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作用,从而有意提高自我形象。自恋者一般还用策略性的社会比较来实现自我提升。自恋者通常选择下行社会比较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因为这样能让自己有更多的优越感。LauraM.Bogart[10]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高自恋者从向下的社会比较中体验到增强的积极情感,而从向上的社会比较中体验到增强的敌对意识。另外,通常认为喜欢自己的人会给自己提供积极的人际反馈,所以自恋者往往乐于选择和喜欢自己的人交朋友,这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得到他人认可的需要。这也就是说基于自我提升的需要,自恋者会选择与有益与提升自我形象的交往对象建立人际关联。他们一般会选择比自己较差点的人做朋友,这样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同时以己之长较彼之短能充分满足自恋者的虚荣心。另外,通过镜像自我人们也能实现自我提升,因此自恋者喜欢选择和成就卓越的人建立某种程度的关联。例如他们通常会说“我和某知名伟人是亲戚关系”,“某著名作家是我的校友”等等。自恋者把自己和名人联系起来,以此提高自我形象并获得来自他人的钦羡。自恋者有强烈的自我提升需要,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对象都是有利于表现其优越的自我形象,或有利于提高自身地位。这样他们通常喜欢和两种类型的人建立关联,即综合条件差于自身的人和综合条件极其优越的人。3.自恋与亲密关系3.1自恋与依恋模式在亲密关系的发展,中自恋的影响主要涉及依恋模式和恋爱风格。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与引起病理性自恋的一些外在环境因素间存在很大差异,如儿童虐待、躯体忽视、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等。[11]社会心理科学第28卷总第153期2013年第12期总第1440页·应用研究·32方式呈较显著关联。这样通过分析自恋者的形成因素,人们可以预期自恋的两种形式在成人间的人际模式,即依恋模式和恋爱风格。依恋模式一般认为有两种,即安全型的依恋和焦虑型的依恋。安全型依恋表现为与亲密伴侣之间保持感情上的距离,强调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焦虑型依恋表现为对恋爱关系终结的担心、忧虑,害怕自己付出的情感得不到回报。显性自恋倾向于安全型依恋模式;隐性自恋焦则倾向于焦虑型的依恋模式。显性自恋者具有很高的自尊、比较自我钦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独立性强,这些特征使得其在亲密关系中处于情感封闭状态,要求保持很强的个体独立性,不关心亲密伴侣的需求,即使在亲密关系中自恋者实质上仍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崇拜和关注。显性自恋的个体不愿意卷入亲密关系的深度交流中,或许这是由于他们害怕过多的自我暴露会让其失去在对方心中完美的形象。他们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别人面前喜欢拥有优越感,希望通过人际距离来维持自身高高在上的形象。隐性自恋者的核心心理特征是缺乏自信心、脆弱敏感,容易焦虑、自尊较低。因此在亲密关系中隐性自恋者极度缺乏安全感,担心被拒绝,同时对自己的付出不能得到及时回报感到愤怒。所以,隐性自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倾向于索取,只有对方的关心和呵护才能消除他的焦虑和敏感,显得比较神经质。自恋者的依恋模式很难是对等的,他们对伴侣的关心都不够,较为关注自己的心理需要,这通常带给他们的伴侣很多困扰。3.2自恋与恋爱风格加拿大学者JohnAlanLee[12]区别了六种恋爱风格:浪漫式恋爱、游戏式恋爱、命令式恋爱、友谊式恋爱、狂热式恋爱和利他式恋爱。不同水平的自恋其恋爱风格也有差异,国外的研究者ElkeRohmann[8]2证实了自恋与游戏式恋爱显著关联。ElkeRohmann等人通过对91名处于恋爱关系中的被试的研究证实,显性自恋与游戏式恋爱、浪漫式恋爱和指令式恋爱呈正相关。即显性自恋者的热烈与浪漫,对伴侣有强烈的占有欲,但是没有责任意识,他们重视的是一时的新鲜和满足感。ElkeRohmann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隐性自恋倾向于占有式的恋爱,并且他们的恋爱是基于愿意奉献的基础上的,强调浪漫感。Eumann和同事[13]的研究指出隐性自恋与游戏式恋爱、命令式恋爱、狂热式恋爱都呈正相关。总之,自恋程度越高的个体越缺乏承诺与亲密感,在恋爱关系中只有激情和性冒险。隐性自恋者在恋爱关系中亦追求浪漫和激情,但是由于他们的自尊较低,所以对伴侣的依赖强烈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很敏感,即占有欲强对情敌(或许是潜在的)的嫉妒极为强烈。某种程度上隐性自恋对恋爱关系的高度重视和乐于付出可以提升恋爱质量,但是过分强调激情也可能威胁到亲密关系的维持。隐性自恋与焦虑高度相关,并且在人际交往中防御感强烈,即隐性自恋者害怕亲密关系破裂,注重维持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在依恋模式和恋爱风格中均有体现。这应该是因为隐性自恋者在发展人际关系中始终持有焦虑的态度,担心遭遇拒绝或关系破裂,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在行为上更倾向于主动维持亲密关系或友谊关系。因此研究者认为,隐形自恋对恋爱关系的维持与提升有重要作用,能更好地预测恋爱风格。对此国内有学者提出质疑,杨良群,陈彦宏[14]的研究指出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隐性自恋的易感质、特权感与恋爱满意度有高度负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隐性自恋负向预测恋爱满意度。由此可见,研究者对自恋和恋爱关系上的观点尚未达成一致,还有待后来者的继续探索。4.研究不足与展望综上所述自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般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自恋者高度的自我关注使其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利的一面,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深度都受影响。共情是缩短人际距离的核心因素,而自恋者的共情能力较差,这为自社会心理科学第28卷总第153期2013年第12期总第1441页·应用研究·33我构建是人际交往里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提到隐性自恋的自我建构大多呈依赖性,显性自恋的自我构建呈独立性。然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倾向于将自身与集体联系,重视群体生活,自恋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下对自我建构的作用是否有差异?这需要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关于自恋与人际关系的研究十分少,大部分研究都是以欧洲文化为背景的。因此,今后的研究应着重本土文化,反映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有研究者发现适宜程度的自恋对人际关系的维持有一定积极作用。例如有研究发现,在恋爱关系的发起过程中,非病理性自恋者善于表达主动权,并且其表现出的行为比较自信,他们的约会对象也认为他们更加迷人更有吸引力。[15]隐性自恋者在群体中表现出较强的妥协性,对群体的依附感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可能是因为隐性自恋的夸大感和自我钦羡都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为敏感和焦虑,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维持,在团体中更倾向于服从,有强烈的与他人交往的倾向,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可和关注,从而在某些方面有利于展开人际交往行为。本研究从自恋的两形式角度着手,发现自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积极功能,隐性自恋的某些方面有益于人际关系的维持与和谐,比如在亲密关系中隐性自恋就更益于维持恋爱关系。W.K.Campbell和S.M.Campbell在其情境强化模型理论中提出,自恋者的积极自我概念、情感以及自我提升有利于其行为表现[16]。周晖与张豹等人的研究也发现自恋与人际适应存在正相关[17]。但也有研究者对此表示质疑,自恋人格对人际关系具体有何作用,则需要得到更多实证研究的进一步证实。本研究认为正常程度的隐性自恋能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存在正向功能,这是以往的研究中不曾关注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展开自恋与人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对自恋与恋爱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展开更多的实证研实中的人际困扰辅导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教育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参考文献:[1]许秀芬,陈巍,自恋人格障碍的认知模式述评[J].医学与哲学,2021,33(456)[2]Paulhus&WilliamsTheDarkTriadofper-sonality:Narcissism,Machiavellianismandpsychopa-thy[J].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2002,36(6,pp.556-563.[3]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5,28(5:1259-1262.[4]张灵,郑雪,严表宾,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2),116-121.[5]周晖,周晖,张豹,自恋与共情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18.[6]Konrath.S.,Bushman,B.J.&Grove,T.(2021.Seeingmyworldinamillionlittlepieces:Narcissism,self-construal,andcognitive-perceptualstyle.JournalofPersonality,77,1197-1228.[7]Markus,H.R.,&Kitayama,S.Cultureandtheself:Implicationsforcognition,emotion,andmotivation[J].PsychologicalReview,1991,pp.224-253.[8]Elke.Rohmann,EvaNeumann,MichaelJu-rgenHernerandHans-WernerBierhoff.GrandioseandVulnerableNarcissism:Self-Construal,Attach-ment,andLoveinRomanticRelationships[J].Euro-peanPsychologist2021,17:279-290.[9]刘肖岑,王立花,朱新筱.自我提升的含义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145-149.[10]LauraM.BogartFeelingSuperiorbutThreatened:TheRelationofNarcissismtoSocialComparison[J].Basic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Vol26(1,2004.pp.35-44.Poand社会心理科学第28卷总第153期2013年第12期总第1442页·应用研究·34社会心理科学第28卷总第153期2013年第12期总第1443页·应用研究·ternsofpersonalizedandsocializedcharismaticleaders[J].JournalofSocialandPersonalRelationships,2002,pp.797-809.[12]Lee.J.A.Thecolorsoflove:Anexplorationofthewaysofloving[J].Toronto,ON:NewPress,1973.[13]Neumann.E&Bierhoff,H.W.Egocentrismversusloveinpairrelationships:Narcissisminrelationtoattachmentandlovestyles[J].ZeitschriftfurSozialpsychologie2004,pp.33-44.[14]杨良群,陈彦宏.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8(28).[15]Ackerman,RobertA.Theroleofnarcissisminromanticrelationshipinitiation.TheSciencesandEngineering,Vol72(10-B,2021.[16]Campbell,W.K.,&Campbell,S.M.Ontheself-regulatorydynamicscreatedbythepeculiarbenefitsandcostsofnarcissism:Acontextualreinforcementmodelandexaminationofleadership[J].Self&Identity,2021,pp.214-232.[17]周晖,张豹,郑珊珊,中学生自恋的年龄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上接第29页Analysisoftheinfluenceofnarcissisticpersonalityo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xuruirongAbstract:Narcissismisakindofpersonalitythatputindividualattentionandexcessiveinvestmentonthemselves,andoverexaggeratetheirown,lovetheirow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saveryimportantre-searchdirectioninthefieldofnarcissism.Mostoftheresearchisabouttheinterpersonalfunctionfrompathologicalnarcissismof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Buttherearealsostudiesinthenormalnarcis-sisticpersonalitythatsuggestsithaspositivefunctioni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Thispapertrytoanalysistheeffectofnarcissisticpersonalityo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basedonthedomesticandforeignrelat-edstudy.Isuggestthefutureresearchshouldfocusontheeffectofnormalnarcissismo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combiningtheactualsituationoflocalcon-cerns.empathy;intimaterelationship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henomenologyandHumanisticPsychologyWANGXiao-ManFENGYu特征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Keywords:Narcissism;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3.总结现象学提倡心理学要重视人的经验,尤其是更能触及人性的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研究原则如问题中心,定性研究等。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它扭转了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偏向,对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拓宽了研究思路、扩展了研究领域、丰富了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参考文献:[1]陶宏斌郭永玉.现象学方法论与西方心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4期[2]叶浩生.心理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3-299[3]朱宝荣.现代心理学方法论研究[M].华东Abstract:Phenomenologyisamainstreamtrendinthedevelopmentofthecenturywesternphilosophyin20th.Positivismandphenomenologyarethetwoba-sisofthe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formodernwesternpsychology.Intermsof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einfluenceofthe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onhumanisticpsychologyhasgonefarbe-yondthepositivism.Thisinfluenceismainlymani-festedinthehumanisticpsychologyresearchobjectsandresearchmethods.KeyWords:Phenomenology;HumanisticPsychology;researchobjects;researchmethods.35自尊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中的作用研究钟杰,李波,钱铭怡(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摘要】目的:考察自尊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中的直接效应和干扰效应,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方法:365名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生196人,女生169人,平均年龄20.65±1.59岁。所有被试填写了自尊量表、羞耻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中:(1自尊对心理症状和羞耻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2自尊在神经质人格影响心理症状路径中的干扰效应显著;(3精神质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心理症状的因素得到验证。本研究最后对自尊与羞耻感的关系提出了一个新的互动观点。【关键词】自尊;羞耻感;人格;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0204-0241-05EsteeminthePersonality,ShameandMentalHEffectsZHONGJie,LIBo,QIyiDepartmentofPsychology,,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directminthemodelofpersonality,shameandmentalhealth.Correspondingfactorsinthewere:TheSCL-90,EPQ-RShortScale(EPQ-RS,ShameScaleandEsteemweretoudergraduates(including196malesand169females,meanage20.65,andusedtostudythedirectandmoderatingeffectsofEsteeminthemodel.Results:Thefollowingarethroughmodelcomparision:(1Esteemhassignificantdirecteffectonthementalsymptomsandshameinm;(2Esteemhassignificantmoderatingeffectonthepathofneuroticismtothementalsymptomsinthemodel;(3Psychoticismcanindependentlyaffectthementalsymptomsdirectlyinthemodel.Anewinteractiveperspectivetotheraltionshipofshameandesteemwasdiscussedintheend.【Keywords】Esteem;Shame;Personality;Mmentalhealth羞耻感是一种对自我的负性省察和评价,伴随着负性情感体验,现象学评定上表现出“自我取向”性;由于对自己的强烈否定,及对外界评价的依赖,易耻者在体验到羞耻时,有更强烈的渺小感,表现出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1]。已有研究发现,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2-4],在抑郁、进食障碍、药物成瘾、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相关病理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5];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羞耻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6]。自尊是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整体感受,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7]。有研究认为更多的羞耻体验与更多负性的自我评价相联系,并影响心理健康状况[8];羞耻感可能导致自尊水平降低,另一方面,低自尊反过来可能加强羞耻感的程度,即羞耻与自尊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2]。本研究在以前研究基础上,对自尊在大学生人【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0070263和国家教委骨干教师经费资助。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1考察自尊对羞耻感、心理症状的直接效应;(2考察自尊在羞耻、人格与心理健康模型各个路径中是否具有显著的节制效应(moderatingeffect,即自尊与羞耻感和人格的交互作用是否显著;(3从整体路径模型的拟合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价。1材料和方法1.1被试392名北京大学的大学生完成了有关测验。其中有效问卷365份(男生196份,女生169份。年龄17到25岁,平均20.65±1.59岁。1.2研究工具1.2.1自尊量表(SES最初由Rosenberg编制,本研究采用北京大学钱铭怡修订的版本[9]。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1975编制,本研究使用王征宇的翻译本[10]。1.2.3羞耻感量表由钱铭怡等编制[11],由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和家庭羞耻四个因素构・142・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4期成,共由29个项目构成,分数越高,羞耻感越强。1.2.4EPQ-RSC由钱铭怡等在国内修订[12],包括神经质(Neuroticism,简称N、外向(Extraversion,简称E、精神质(Psychoticism,简称P和“测谎”(Lie,简称L4个分量表,共48个项目。2结果2.1各量表的基本评定结果分析表1各量表得分及与相应常模的比较(x±s研究组常模t值自尊32.53±4.6028.75±4.8613.88333躯体化1.53±.501.37±0.486.49333强迫1.98±.611.62±0.5811.70333人际敏感1.86±.621.65±0.517.69333抑郁1.77±.601.5±0.598.49333焦虑1.67±.561.39±0.4312.22333敌对1.66±.601.48±0.566.01333恐怖1.38±.491.23±0.416.91333偏执1.69±.561.43±0.574833精神病性1.61±.551.2914.4733总症状指数1.66±.47±9.3133EPQ-P男3.±2.1631.76±1.823.57333EPQ-E男888.05±2.67-2.8433女7.68±3.167.44±2.791.10EPQ-N男5.56±3.084.57±3.064.4833女5.09±2.894.81±2.951.18EPQ-L男4.59±2.424.9±2.66-1.58女4.79±2.565.32±2.7-2.533羞耻总分男56.61±12.4256.96±13.35-0.36女56.27±13.6155.9±13.240.35个性羞耻男24.06±6.2124.34±6.55-0.59女23.33±6.2523.36±6.32-0.06行为羞耻男20.16±4.9720.07±5.120.24女20.05±5.3.12±5.40-0.16身体羞耻男6.74±2.516.03±2.663.7533女7.26±2.766.69±2.662.7633家庭羞耻男5.73±2.006.02±2.38-1.69女5.69±2.385.74±2.14-0.30注:3P<0.05,33P<0.01,333P<0.001,下同。全体被试各个量表得分与相应常模比较,自尊总分高于常模[9](P<0.001;SCL-90所有因子得分均高于王征宇的青年常模[10](P<0.001;羞耻感量表中身体羞耻因素得分男女均高于常模[11](P<0.01;EPQ-RSC的P量表得分男女均高于常模[12](P<.05,或P<.001,男生N量表得分高于常模(P<.01,E量表得分低于常模(P<.01,女生L量表得分低于常模(P<.05。见表1。各分量表得分无显著性别差异。除L分量表得分文科高于理科(P<0.01外,其他各量表得分文理科无显著差异。2.2回归分析结果以全体被试的SCL-90,以EPQ4个分量表得分、自尊总分为自变有P和自尊总分,可解释表2。2.考察一个自变量的节制效应是看其与另一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是否对因变量有显著贡献,比如一个新的变量———交互作用A3B,用这个新的变量向结果变量C做回归,如果效应增量显著就支持节制效应的假设:即A对C的作用在B的不同水平上是不同的[13]。为了考察自尊的节制效应,把全体被试的自尊总分(Z分数分别与羞耻总分、EPQ-N和EPQ-P得分(Z分数相乘,形成新的交互作用变量:交互作用1、交互作用2和交互作用3。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以全体被试的SCL-90总症状指数为因变量,以自尊、羞耻、EPQ-N和EPQ-P为第一层自变量,以交互作用1、交互作用2和交互作用3为第二层自变量,进行分层Enter回归。结果显示,交互作用2的回归结果显著。包括交互作用2在内的所有回归显著的变量可解释总方差的51.6%,同时解释方差的变化(RSquareChange是显著的(FChange=4.48,Sig.OfFChange=.004。见表3。表2总症状指数的Stepwise回归结果变量总症状指数EPQ-N羞耻EPQ-P自尊BβΔr2EPQ-N.635.02133自尊-.451-.445-.421.009-.01-.13533.01633Intercept=1.147平均值1.685.2757.333.2532.47标准差.452.9912.691.774.36R2=.504AjustedR2=.49633・242・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0No.420022.4路径分析2.4.1模型设定根据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构建方法[13,14],在对心理症状有贡献的5个变量(包括交互作用2,见表3中,理论上,可以认为:(1大学生的神经质人格和自尊是一个较为深层次的因素,而羞耻在神经质人格与心理症状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6],同时也受到自尊的直接影响;(2由于EPQ-RSC中精神质与神经质因素不存在明显的相关[11],因而考虑精神质人格是通过其它途径影响到心理症状,在本研究的模型中不与其它影响心理症状的因素发生直接的关系;(3把交互作用显著的变量交互作用2也放到路径分析模型中做整体考察,以便从整体的角度验证自尊在模型中的相关节制效应[13]。设定的理论模型见图1,其中e1,e2,e3为误差项。为了考察自尊(及其节制效应和精神质在整体模型中的贡献是否显著,接受的5模型1所有路径;模型2a设定为0;3径b设定为0;模型4是把自尊影响心理症状的路径c设定为0;模型5是把自尊影响羞耻感的路径d设定为0;通过模型比较分别对5个模型进行考察。个变量对心理症状作用的路径分析模型2模型估计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2hood进行模型估计。5个模型的标准路径系数及因变量心理症状被解释的方差比例见表4。表3加入交互作用变量的分层Enter回归结果分层变量总症状指数EPQ-N羞耻EPQ-P自尊交互作用1交互作用2交互作用3Bβ第1层EPQ-N第2层交互作用1-.199-.146-.164-.150.189.04.082第2层交互作用2-.270-.185-.114-.041.089.648-.09-.19733第2层交互作用3-.125-.034-.143-.033.151.008.092-.01-.027Intercept=1.162第1层第2层平均值1.685.2757.333.2532.47-.39-.42.01R2=.504.529标准差.452.9912.691.774.361.00.961.05AjustedR2=.496.516R=.71033.72833Δ23333表45个模型的标准路径系数和心理症状被解释的方差百分率路径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羞耻←自尊-0.21-0.21-0.21-0.210羞耻←神经质0.480.480.480.480.58交互作用2←自尊0.010.010.010.010.01交互作用2←神经质-0.18-0.18-0.18-0.18-0.18心理症状←交互作用2-0.15-0.150-0.15-0.15心理症状←神经质0.390.390.410.430.39心理症状←精神质0.1300.140.140.13心理症状←羞耻0.280.260.280.320.28心理症状←自尊-0.15-0.16-0.150-0.15心理症状被解释的方差(%5351515252・342・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4期2.4.3模型评价表5可见,5个模型的各拟合指数都大于0.9,说明5个模型与数据的拟合都很好。模型1的卡方值与饱和模型比较没有差异(P=0.327>0.05,而模型2—5则存在显著差异(P=0.001,模型1的RMSEA<0.05,而模型2至5的RMSEA>0.05,说明模型1更接近饱和模型。表5五个模型的拟合指标CMINDFPGFIAGFINFITLICFIRMSEA(90%置信区间模型15.0050.4160.9960.9810.9880.9980.9980.025(0.000-0.094模型215.5060.0170.9860.9520.9620.9400.9760.074(0.024-0.124模型312.4760.0520.9890.9610.9690.9590.9830.084(0.037-0.133模型47.3760.2890.9930.9770.9820.9910.9960.074(0.024-0.125模型527.3560.0010.9770.9190.9330.8650.9460.094(0.049-0.142注:CMIN:卡方值;DF:自由度;P:与饱和模型的卡方差异检验;GFI:拟合优度指数;AGFI: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NFI:规范拟合指数;TLI:Tucker-Lewis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RMSEA:近似误差的均方根2.4.4模型比较对嵌套模型的比较,是运用似然比检验,通过两个模型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值及其自由度计算其差异以取得卡方统计量及其自由度,如果卡方值的变化比其自由度的变化更大,就说明模型中的变化是一种改善[14]。表6可见,1比较的结果中,1型1的卡方值变化与其它(P<.01。61,a、b、c、d四。表6嵌套模型的似然比检验与模型1比较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DF1111CMIN8.5310.828.5913.66P0.0040.0010.0030.0003讨论3.1各量表的基本情况在羞耻感量表的身体羞耻因素上,男、女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这可能与近年来大学生对身体(体型、体貌的关注增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确证。本研究中SCL-90测试结果与前人研究中的青年常模比较的结果出现了一致性的结论,即多数因子分都高于以往的青年常模[2,15],对此有研究者认为是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升学、就业等使其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造成[2],但是多数研究者认为SCL-90缺乏一个动态的常模[6,16],因而有必要确定一个大学生专有的常模[6,15]。全体被试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以及男女被试在EPQ-RSC相关分量表上与常模比较发生的差异可能反映了被试群体的独特特点,3.2、羞耻感和自尊,这与以前的研究,11],也说明了这四个因素是影响心理。有研究认为自尊可能与影响心理症状的其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2],本研究发现自尊与神经质人格的交互作用对心理症状的方差解释有额外的贡献。由于干扰效应实质是考察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13],因此,从理论上可以认为自尊在神经质人格影响心理症状的路径上起明显的干扰作用,而在羞耻影响心理症状的路径中没有发现干扰效应。但是,进一步推断干扰效应成立的结论尚需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把交互作用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加入模型,从整体的角度加以考察和评价[13]。3.3自尊在模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了J;reskog和S;rbom的交替模型设定策略,既事先设定多个模型进行评价,从整体的角度评价自尊对心理症状的直接效应和干扰效应,通过模型比较得到一个理论和数据都可以接受的相对有效和节俭的模型[17]。由于模型1到模型5的数据拟合状况都可以接受,而模型1相对其它四个模型而言可以更好地拟合整个数据,同时其卡方值也与饱和模型达到统计上无差异的水平,RMSEA也更符合数据拟合的要求(RMSEA在0.05或以下,表示较好的模型拟合[14],综合这些结果,本研究最终选取模型1作为竞争获胜的模型,这说明模型中的a,b,c,d四个路径都是整体模型中不可缺少的路径。因此,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自尊对心理症状和羞耻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2自尊在神经质人格影响心理症状路径中的干扰效应显著;(3精神质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心理症状的因素得到验证。・442・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0No.420023.4自尊与羞耻感的关系长期以来,学者们都是从发展心理的角度看待自尊与羞耻感的关系,即在童年早期,羞耻感起源于儿童自体(self和社会意识的发展[18],在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羞耻感产生低自尊、被贬低的自我意象(self-image,以及贫乏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躯体意象(body-image,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病理症状[19]。但是,本研究认为在成人期自尊已经具有一定的跨情景稳定性,对羞耻感体验亦有反作用,即高自尊对成人羞耻感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低自尊则有激发作用。由于本研究是对大学生成人被试的研究,因此在路径分析模型中,本研究把自尊作为了影响羞耻感的一个因素。这个也符合以前关于羞耻与自尊相互作用的研究推论[2]。羞耻感与自尊的关系非常复杂,本研究作为一个横断研究,没有发现自尊与羞耻的交互作用对心理症状的影响,但本研究忽略了时间效应在二者之间的作用。Gollob2ichard1这2归(];(此效应的改变量是时间间隔的函数[19]。横断研究显然不满足这三个要求,给因果推论带来问题,因此在今后探究自尊与羞耻感关系的研究中必须考虑:(1时间效应在模型中的作用;(2进行纵向研究设计,考察羞耻、自尊、人格在时间变量的背景下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的对心理症状的影响;(3即使是在纵向研究中,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时间序列本身并不暗示因果关系,有可能是一些干扰变量或与一些共同变量的相关造成的,因此,在模型研究中要尽可能穷尽各种可能的重要因素,不要遗漏[20]。(致谢:感谢美国Miami大学心理学系王爱民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参考文献1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3-752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25-2273许又新.耻感、神经症和文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2,2(3:125-1274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5KaufmanG.Thepsychologyofshame:Theoryandtreatmentofshame-basedsyndromes.NewYork:SpringerPublishingCo,Inc,19896钟杰,李波,钱铭怡.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初步研究.(待发表7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1998,12(6:553-5558钱铭怡,黄学军,肖广兰.耻感与父母养育方式、自尊、成就动机、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147-1499钱铭怡.抑郁者目标水平与自我评价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510.:湖南科学技术11,等.大学生羞耻量表的修订.,2000,14(4:217~221,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中国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13李旭,GailHuon,钱铭怡.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思路和步骤.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49-15214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7816钱兰英,王康平,王一为.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1:36-3717J;reskog,S;rbom.LISREL8User’sReferenceGuide.Chica2go:Sci.SoftwareInt.199618SmithTL.Noteonthepsychologyofshame.AmericanJournalofPsychology,1915,26(2:229-23519GollobHF,ReichardtCS.Takingaccountoftimelagsincausalmodels.ChildDev,1987,58:80-9220MacCallumRC,AustinJT.Applicationof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inpsychologicalresearch.AnnualReviewsofPsyolo2gy,2000,31:201-22621CollinsLM,HornJL.InterpretingandEstimatingIndirectEf2fectsAssumingTimeLagsReallyMatter.InBestMethodsfortheAnalysisofChange,WashingtonDC:Am-Psychol.Assoc.1991(收稿日期:2002-05-16欢迎订阅《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542・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10卷第4期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童俊[摘要]:本文作者运用精神分析学对自恋和自恋性障碍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一组受过良好教育,有较浓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且有一定的工作业绩,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试图阐述儒家文化对这类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以及这种文化的哪些要素在家庭互动中导致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历代儒家认为内圣之学-----即如何通过自我努力而成为圣人,是儒家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但儒家的人文理想常常在现实中落空。对历史上儒家文化的这一凄惨命运应该如何解释?作者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内在本质有必然的联系。儒家思想中过份强调理性,贬低情感的“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社会期待;“人人关系”将“己”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点,缺乏对个人承诺所致的“自我客体”式家庭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己”为出发点的认知方式;以及儒家“修齐治平”的奋斗目标、过份的耻感和权威崇拜均蕴含有明显的自恋趋向。这些文化特质往往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温床。为此,作者尝试用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之道,希翼加深对代表儒家文化的圣贤人格的理解。以及回应第三代儒家提出的“利用弗洛伊德学说对人性阴暗面的了解,弥补儒家在这方面历来认识比较肤浅的缺陷”。[关键词]:自恋型人格障碍儒家文化社会化TheConfucianismbackgroundof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Abstract]:AgroupofpatientswithpersonalitydisorderwhogrewupinfamilieswithstrongConfucianismbackground,welleducatedandprofessionallysuccessful,yetlackedthebasicabilityofempathywerediscussedfromtheviewofnarcissisminpsychodynamics.ThisarticletriedtodescribehowConfucianisminfluencedontheformationofthistypeofpersonalitydisorderandwhichcharacteristicsinConfucianismcouldservetobethebasisofthistypeofpersonalitydisorderwithinfamilyinteraction.ThecoretheoryofConfucianismwashowtobecomeaGrandManthroughself-cultivation.But,thismoralidealismoftenfailedinChinesehistory.HowtoexplainthissadsituationaboutConfucianism?Thisarticleutilizedtheresultfrommyobservationofagroupofpatientswithpersonalitydisorder,revealingthatthissituationinConfucianismisrelatedwiththecoreofitself.Sothatthisarticlewillfocusonthediscussionaboutthegoalofmoralidealizingpersonality,themodelofprojectivecognitionandself-objectiv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verystrongsenseofshameandobeyingauthorityinConfucianism.Itexposesastrongnarcissistictendencywhichiswarmbedof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Therefore,thisarticletriedtoanalyzenarcissisticcharacterinChinesemainCulture---Confucianism,hopingtogettoknowaboutmoralidealizingpersonalityinConfucianismmoredeeply.AndalsoechoestoanviewofthirdgenerationConfucianismwhichutilizedtheunderstandingofsinofhumannaturefromFreud’stheoryinsteadofthefaultofConfucianismfromthisviewpoint[Keywords]: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ConfucianismSocializ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二、研究的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一、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二、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生理情感基础三、关于互动及自我的形成四、关于儿童道德社会化五、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六、东西方文化中有关儒家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七、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不同家庭背景的一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及分析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二、官员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患者四、商人家庭出身的患者五、普通职员家庭出身的患者六、小结第四章儒家文化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一、“圣贤人格”过份崇尚理性导致过份理想化与权威崇拜二、“人人关系”导致“自我客体”式的人际关系网三、“为己之学”导致缺乏共情能力四、“修齐治平”与“人人关系”导致过份在意外在评价。五、小结第五章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一、对儒家文化的辨证思考二、对家庭中人际互动的思考结语附录一、注解二、主要参考资料后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第一章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笔者在十多年的精神病医生和临床心理医生的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类病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有很好的职业经历,崇尚理性且工作学习成绩显著。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即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的心灵并认识和允许他人的独立性,不能与人建立真正的基于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情形在他们的亲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更为突出。他们常因严重的亲情关系如婚姻爱情关系、亲子关系的困难以及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就诊。这类病人身上表现出严重的病理性自恋的人格特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患者如此崇尚理性?他们内心经历的如此严重的角色冲突昭示了什么样的角色期待?这种以已及人,无视他人独立存在的人际认知方式又是怎样造就的……?遗憾的是目前在国内文献中仅见一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个案报告。在此报告中作者称由于这类人格障碍的特征与精神障碍的相似性很小,临床上鲜有认识这类问题的经验,但人群中这类人格障碍者并不少见[罗小年等,1999]。鉴于这个领域在国内几乎空白的状态,它急需人们去认识这类问题的起源与本质。这种状况激起了我探讨这类问题的兴趣。结合我的患者的情况,我发现他们的家庭背景有一共同点,即这种家庭内弥谩着浓郁的传统儒家道德伦理观,儒家的某些价值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座右铭。带着这种职业性的临床体验,笔者思考;如果我们假设文化很重要,假设人们用极为珍视的或下意识地信奉的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行为,是否患者生长的家庭环境中的儒家文化氛围影响了患者这类人格的形成?这种文化的哪些伦理价值观影响了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怎样的互动成了这类人格障碍的温床?最经典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在一个人成长的最初五年就已经定型,而其后的发展变化都是不重要的[弗洛伊德著,车文博译,1998]。如此看来我们只要研究家庭就够了。但现代西方有关人格的发展已在赶终身发展观的时氅,这样,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就不只是家庭,还包括学校和工作单位,以及时代的变迁。这后一种观点恰恰表明文化对人格是有重大影响的。根据上述观点,中国人在其生命最初五年的发展也是摆脱不了文化的影响的,中国的核心家庭直到当代和西方也是大相径庭的。中国的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位确实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系统,他对塑造个体人格和社会角色,实现世代交替、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和中国社会封建秩序的稳定性及其长期延续,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的作用和效力。[邵伏先,1989]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次序和规范也是家庭关系法则的扩展和演变,人们对家庭关系的意识是人际认知的基础。而且,家庭和国家存在同构效应。“中国家族制度实在决定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命运,乃至中国整个文化的命运!”[梁漱溟,2000]同时,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学者们认为人们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均来自童年的亲情关系。中国文化是错综复杂的,它的历程一直是多种文化相互冲突融合的过程。但儒家文化自始至终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它通过集体无意识早已进入到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而且,中国的家庭形式保证了儒家文化仍在潜移默化地左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李孟潮,2001]由此,我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系统上,探讨上述的一类病人在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在随后的发展中,他们到底内化了些什么文化规则?本研究利用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个案的分析,尝试以此为基础,将研究从这些个体发生层面推进到中国文化的群体发生层面;从对个体的心理结构与功能的解释推进到对群体的无意识与意识的结构与功能的解释。进而探讨这类人格障碍的社会文化因素。希翼能对我们群体生存环境更多一点理性的了解。也是从一个侧面来探讨中国弥漫着儒家文化的某些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二、研究方法本文拟通过个案分析来做“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研究。这是一种在西方被广泛应用,近年才被介绍到中国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英文为“QualitativeResearch”它与“定性研究”的英文一致,这意味着它们有许多类似之处,如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大的习惯性和自发性,主要是发挥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景天魁,1994:46-48。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而“质的研究”十分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结论或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辩、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总结。在这一点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有共同之处。尽管两者在资料类型以及分析资料和利用资料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将原始资料作为立论的基础。至今,“质的研究”已经建立起了一些比较系统的方法规范和制约机制,研究者需要对有可能影响研究的诸多个人因素以及研究的具体过程有明确的意识和反省,而“定性研究”尚未有这类意识和要求(高一虹,1998:4。从这个意义上看,“定性研究”似乎主要基于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辩的传统,而“质的研究”主要遵循的是现象学的、阐释学的传统。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而“定性研究”比较偏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以解释性理解和提出新问题为研究的目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双方的互动,强调研究者的共情。[陈向明,2000]本研究的对象来自自愿接受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的病人以及患者的家人。人数为20人。接受访谈者的年龄在20--60岁之间。患者家人与治疗师的面谈多为应治疗师的要求,他们见治疗师的动机是帮助病人恢复而并不认为自已有问题。20人均接受了MMPI人格量表和PDQ--4人格量表测试。[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9]显示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本研究经验的积累来自90年代中期,在临床中发现有类心理障碍的病人始终不能很好地认识,他们在现实中算得上通常意义的好人。带着这个疑惑,笔者去美国接受了近两年半的精神分析训练,并接受了100小时的个人分析。在美期间,对这类型人格障碍有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回国后就开始了对这类人格问题的探究。所以本研究蕴酿的时间要从90年代中期算起。真正动手收集资料是在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时间跨度七个月。与每个被观察者(包括患者与患者家属)面谈的时间为1小时至43小时。属无结构式开放性访谈[风笑天,1996]。每周一次或每周2-3次,每次1小时,每次都是预先约好时间。地点为固定不变的心理治疗室。以现场笔录事后整理的方式收集资料。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似必在以下几个方面整理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作我们研究的基础。一、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1.人格人格(Personality)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等,1986]。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