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基础 课件 第14、15章 19 世纪以降的中国新闻史、互联网新闻_第1页
新闻学基础 课件 第14、15章 19 世纪以降的中国新闻史、互联网新闻_第2页
新闻学基础 课件 第14、15章 19 世纪以降的中国新闻史、互联网新闻_第3页
新闻学基础 课件 第14、15章 19 世纪以降的中国新闻史、互联网新闻_第4页
新闻学基础 课件 第14、15章 19 世纪以降的中国新闻史、互联网新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

19世纪以降的中国新闻史本章学习要点1.理解并掌握19世纪在华外报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2.理解并掌握清末民初三次国人自办报刊高潮。3.了解《申报》和《大公报》的办报过程和办报特点4.了解20世纪初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5.理解并掌握《解放日报》改版的背景、过程和意义6.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业的发展特点。第一节19世纪的外报与国人自办报刊中国报刊的近代化进程与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行为密切相关,19世纪来华的外国人在中国出版了一批中外文近代报刊,这些外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文报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基于“救亡”与“自强”的时代背景,国人相继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掀起了清末民初的三次办报高潮。一、19世纪的外报中国新闻史上所讲的“外报”,特指19世纪来华外国人所创办的中外文近代报刊在这些外报中,来华教会和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主导着当时的中国报业主流。外国人在华办报贯穿于中国报刊近代化的整个过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外报才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MonthlyMagazine)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一份中文报刊,由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Malacca,今马来半岛南部)创办,传教士米怜(WilliamMilne,1785-1822)主编。在版式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采用了中国书本样式和大清历法纪年,封面正中用宋体大字刻写《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左下角署有米怜笔名“博爱者”,每期封面上必印有孔子语录一行:“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迎合并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在内容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主要涵盖了宗教与伦理、科技、史地、文学、时事、序文告帖等内容,其中宗教与伦理内容超过85%,注重宣扬宗教与道德。(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WesternMonthlyMagazine)在广州创刊,这是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KarlFriedrichAugustGitzlaff,1803-1851)创办,郭土立兼任主编。在内容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削减了宣教的篇幅,更多地介绍了新闻、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等内容,这些内容被中国最早“睁眼向洋看世界”的一代先进学者,如魏源、梁廷坍、徐继备等人大量征引,魏源的《海国图志》就大量引用了该刊地理方面的内容。小结总体而言,19世纪的在华外报可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对外报控制得很严,外报数量屈指可数。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传教士、商人接踵而至,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日益活跃。对于19世纪的外报,方汉奇先生的评价较为中肯:首先,外报属于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支方面军,这一点在19世纪的历次中外冲突中,特别是中外交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中英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中外一旦发生冲突和战争,这些外报的立场都非常鲜明,即几乎无一例外地站在列强一边,从而形成对中国极为不利的舆论氛围。其次,19世纪的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比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宣传教义的同时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现代科技,这些都是当时中国人不了解的新知识,对于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最后,19世纪的外报推动了近代中文报业的发展,中文的近代报刊无论是办报理念还是具体操作,如编辑、采访、评论、发行等,都与外报有着密切关系。与此同时,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人,比如王韬、钱昕伯,他们正是在外报的办报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因此,19世纪的外报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国人自办报刊西方报业的发展源于商业和贸易的需要,而中国近代报业的缘起则更多是基于“救亡”与“自强”的背景。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1838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达广州后他就开始组织人译报,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了解西方国家的基本情况,以此制定对策。这些翻译材料后来汇编成《澳门新闻纸》留存下来,但它属于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鸦片战争后,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令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国人自强办报的传统延续了下来,并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掀起了清末民初的三次办报高潮(一)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1.维新派报刊的创办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主体是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中期,维新派发动的维新运动席卷全国,与此同时涌现出一大批报刊。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至1898年戊成变法流产的三年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的,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逐渐打破外报在华的优势地位,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在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中,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最具影响力。梁启超(1873一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年少聪慧,11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两次会试落第后拜康有为为师。从戊成变法到辛亥革命,梁启超虽然有组党参政等经历,但报人的身份仍是他最突出的公共形象,他凭借报刊言论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地位。1896年初《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后,梁启超南下上海主持维新派报刊《时务报》。《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创刊,虽然名为“报”,实则是书本式的旬刊,每期30页左右,内容主要是有关时事的评论和外国报纸译文,梁启超任主笔。3.维新派的新闻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报刊完成启蒙,但这种启蒙有别于西方基于个人主义的启蒙,维新派知识分子最终指向的是国家富强。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主要报刊形态是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整体而言维新派人士认为报刊乃“国之利器,不可假人”,即新闻、报纸等是一个国家的利器,是国家民族的命脉所系,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能让外人操控。因此,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将组织学会、创办学校和发行学刊结合了起来,做到三位一体。维新派不是为了办报而办报,他们将办报同维新派的社会政治目标紧密联系了起来。在维新派人士中,梁启超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梁启超先后在《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三篇与新闻有关的政论文章,分别是《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和《敬告我同业诸君》这三篇文章集中体现了梁启超及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二)辛亥革命与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1.革命派报刊的创办1901年1月末,逃亡途中的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改革诏书,内容涉及外交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被称为“清末新政”或“慈禧新政”。随后,“报禁”“言禁”被废除,国内报刊数量猛增。辛亥革命爆发前的10年间,即1901年至1911年,全国有近1100种报刊问世,平均一年有100多种,而且几乎遍及全国每个省市,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第二次办报高潮的主角是革命派,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派报刊更是独占鳌头。2.报刊论战与小册子1903年初,受美洲保皇会的邀请,梁启超赴美洲游历考察,在此期间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认为中国不适合美国式的共和制度,至此之后不再谈共和、谈革命。1905年,革命派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后,与梁启超担任主编的《新民从报》围绕革命还是改良展开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场报刊论战。《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通过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第二,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被瓜分。3.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在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中,革命派的办报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制造舆论、宣传革命和唤醒民众,报刊成为革命的一支方面军。可以说,辛亥革命的成功靠的是两个杆---笔杆子和枪杆子。首先,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大力倡导机关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引入和鼓吹西方新闻学著作中流行的“一家报馆犹如一支军队”“报纸的威力胜过四千毛瑟枪”等观点。其次,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革命报刊应把“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最后,革命派认为党报要重视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和制造舆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就提出报纸是“舆论之母”。(三)五四运动与国人第三次办报高潮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上有关山东问题的决议,敦促政府不可签约,要求惩处相关官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罢课、罢市、罢工及其他事件,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界的革命。五四运动并不仅仅指5月4日这天的抗议活动,它是一个复杂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大体来说,五四运动指1917年到1921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191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直接导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21年《新青年》被迫停刊,同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旗帜性刊物。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1879-1942)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出版到第一卷第六号后停刊。1916年9月1日自第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法文名为LaJeunesse)。《新青年》为16开本,每月1日出版,每6号为一卷。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一号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人要能够“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抉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对此,他提出青年人要不妥协、不犹疑,要像“利刃断铁,快刀理麻”,青年人要遵循六大行动原则,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2.《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每周评论》创刊于北京,这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4开4版,编辑部就设在北京大学红楼文科学长办公室,发行所则设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新青年》是月刊,出版周期较长,无法及时对时事政治发表评论,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创刊后的《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相配合,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提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的办刊宗旨,周刊内容包括国外及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国内劳动状况、通信、评论之评论、读者言论、新刊批评和选论等专栏。1919年,《每周评论》对五四运动进行了系统报道。5月4日当天出版的第20号一版“国内大事述评栏报道了巴黎和会上日本帝国主义的狡诈态度,披露了北洋政府外交部电令和与会代表对日本的妥协退让。从5月11日出版的第21号起,连续五期详细报道了五四运动的经过和前因后果,并发表评论。第二节

五四以降的新闻业与新闻教育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新闻业迎来了大发展阶段,报纸总量增加,商业报刊得到了较快发展,职业记者出现。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新闻教育产生并发展起来。一、五四以降的新闻业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全国共有报纸600多家,1937年为1000余家,而1946年仅国统区就有将近2000家。大多数重要报刊都集中在东南一带,特别是宁沪等发达地区。这一时期,除了国共两党的政党报刊,萌芽于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商业报刊也真正兴盛起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兴起,中国最早的职业记者开始出现。(一)商业报刊1.《申报》《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有广泛影响的一份商业报纸。《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由来华从事茶叶、丝绸等贸易活动的英国商人美查(ErnestMajor)在中国买办陈莘庚的建议下创办,为创办该报,美查与另外三位商人共筹备1600两白银。与同时代的大部分在华外报不同,美查创办报纸的初衷是办一份能够赚钱的、针对中国读者的中文报纸。2.《大公报》《大公报》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02年6月17日,天主教徒英敛之柴天宠,主教樊国梁,以及法国公使鲍渥等集资在天津法租界创办《大公报》,政治上支持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在言论上以“敢言”著称,是当时华北地区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份大型日报。1916年9月,英敛之将报馆售予股东之一的王邹隆,后因王到隆的后台安福系垮台,1925年11月《大公报》停刊。这是《大公报》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第二个历史MPA时期是指由吴鼎昌、胡政之和张季鸾共同主持的新记《大公报》阶段。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发展阶段。(二)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兴起1.通讯社的兴起国内最早的通讯社也是由外国引入。1870年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和路透通讯社的“三社四边协定”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成为英国路透社的报道范围。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这是中国最早的通讯社。这一通讯社长期垄断了有关中国新闻的国际发布权,直到一战结束,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2.广播电台的创办中国的广播电台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与中国近代报刊、通讯社一样,也是由外国人最先创办。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于1926年10月1日正式播音,呼号XOH,发射功率100瓦,每天播音2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1927年3月18日,上海新新公司(现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为了推销自己制造的矿石收音机,开办了新新广播电台,台址就位于公司六楼,呼号XGX,发射功率50瓦,这是我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三)职业记者我国最早的职业记者出现于民国初期。在此之前,王韬、梁启超等人也以办报著称,但是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记者;他们所撰写的更多是政论文章,而不是新闻报道;报纸在他们眼中,更多是一种舆论动员和宣传的工具。可以说,从“文人论政”的士大夫到职业记者的出现,这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新闻业“职业化”的标志。1.黄远生黄远生(1885-1915)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为笔名,江西九江人。他16岁考取秀才,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中光绪甲辰进士,是清末最后一批进士中最年轻者。之后,他赴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1909年回国,被清政府授予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厅行走和编译局篡修官等职。辛亥革命爆发后,黄远生弃官投身报界。1912年,黄远生在北京创办《少年中国》周刊,任主编,由此开始了记者生涯。黄远生先后主编过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月刊,担任过上海《申报》《时报》《东方日报》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报》的撰述,同时还经常为《东方杂志》《论衡》和《国民公报》等报刊撰稿,进入报界不久就凭借高超的采访写作技能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雪)并称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2.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浙江金华人。他13岁中秀才,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师范科,开始接触维新共和思想,1911年大学毕业后被金华中学堂聘为国文和历史教员。辛亥革命后,邵飘萍前往杭州准备办报,在杭州期间与当时报界名人杭辛斋共筹《汉民日报》,从此进入报界。二、五四以降的新闻教育尽管在新闻实践方面,近代中国的新闻业落后于西方主要国家,但是就新闻教育而言,中国几乎与西方主要国家同步。1908年,美国第一所正规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立,中国的新闻教育也产生于同时期。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聘请年仅23岁的徐宝璜担任文科教授,开始给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开设新闻学的选修课,介绍欧美各国新闻概况和理论,培养新闻人才,这是中国高等学府中最早开设的正式新闻学课程。第三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在继承与发扬五四运动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开始创办自己的报刊,逐步建立与发展起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揭开了中国新闻史崭新的一页。一、中共早期的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尚未创办机关报刊,只是将原来的《新青年》作为党的理论刊物继续出版,直到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过以后,才筹办了《向导》周报《向导》是一份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二、中共党报理论的确立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较有影响力的革命报刊,比如国统区重庆的《新华日报》、晋察冀根据地的《晋察冀日报》。但是,当时的革命报刊分属不同的系统和部门,在办报方针上往往各行其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未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党内一部分同志的“左”倾观点抬头,个别根据地的新闻宣传中出现过宣传内容不符合党的政策的情况,甚至公开提出“另立中央政府”的主张,这时,统一全党的宣传思想成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抗日战争进入困难阶段,日军的“三光政策”“铁壁合围”等给抗日根据地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除了日军对根据地的疯狂进攻,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一系列摩擦也令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物资奇缺。鉴于客观上困难的经济条件和主观上对一张能够指导全国革命、统领全党意志的大报的需求,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份大型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即在原《新中华报》和新华通讯社内部刊物《今日新闻》的基础上推出对开大报《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一)《解放日报》改版1942年春天,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旨在从思想上清算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多年来在党内发生的历次“左”倾、右倾错误路线及其流毒,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成为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承担报道和宣传整风运动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改版纠正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对报纸的影响,确立了中共党报的办报思想和方针。(二)中共党报理论的确立所谓改版,最直接的体现是版面编排的变化,其实质是对办报思想、方针及相应业务的全面系统调整。在改版期间,《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社论和文章,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重大方针和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形成了一整套独立完整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或党报理论。在整风运动过程中,中共中央以《解放日报》的改版为中心工作,逐步建立起以《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为核心,涵盖各根据地的报纸分社等的有机的新闻宣传网络。三、中共新闻事业的重要调整和发展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办报条件大为改善,大部分报纸由油印改为铅印,城市报刊出现,报刊数量增加。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挑起全面内战,中共报刊再次被迫由城市迁往农村,铅印改回油印,日刊改为双日刊、三日刊、周刊和不定期刊,还有一些报刊被迫停刊。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1947年3月27日出至第2130期后停刊。1947年下半年,中共领导的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解放战争向全国推进,大批城市解放,中共新闻事业再次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此期间.毛泽东和刘少奇分别与解放区的编辑和记者谈话,谈话内容丰富了中共党报理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公营新闻事业网络逐渐建立了起来。(一)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土改运动中,新华通讯社和解放区的报刊、广播电台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一方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土改路线方针与政策,将土改与人民解放战争联系起来,同时刊发土改工作的典型经验,推进改运动:另一方面大量刊载揭发地主阶级剥削罪恶的报道,反映农民的呼声。当时中共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就专门开设“农民呼声”专栏,控诉地主的罪恶,揭发土改工作中的缺点,宣扬土改工作中的先进事迹。但是,土改宣传报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右倾思想。有的报纸过分渲染地主“拥护土改”、自动“献地”,“献地”后马上变成了“劳动人民”,并且受到政府“赞誉”,忽略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土改运动的矛盾性,刻画出“和平土改”的不实景象。与此同时,报纸上出现不少失实报道,比如一些凭空塑造的“英雄”和“模范”、夸大和捏造的土地改革成绩等。1947年6月,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领导下,《晋绥日报》最先检查了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右倾错误和新闻失实的问题,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发动群众揭露虚假新闻,由此掀起了反“客里空”运动,旨在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拓展阅读党史上的反"客里空"运动————史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要把办报看成大事”--党史频道-人民网()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的背景、价值及意义--传媒--人民网()2.刘少奇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9月和10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了由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这些记者主要由“在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丰富的革命经验,但是他们初当记者因此迫切需要了解新闻工作”的“新记者”和“已经有了五年以上的新闻工作经历的党报记者或编辑。但是,他们长期在根据地(农村)办报,对城市还不熟悉,对将来进城以后如何开展工作需要进行研究”的“老记者”构成。10月2日,刘少向学班成员发表讲话,这一系列讲话后被整理成《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文稿。(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网络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对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党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和充实,建立起了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人民日报》的前身是1946年5月15日创刊于的中共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在河北平山县合并改组,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实际发挥党的全国性机关报作用,毛泽东为其题写了报名。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中央机关迁入北平。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定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第四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业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一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其他七家省市级报纸也转载了此文。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好了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新闻业也开始摒弃“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论断,努力探索新闻传播规律。一、经济类报刊猛增,晚报复刊与创刊“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全国只有186种报纸。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当年报纸总量很快增加到了1041家,1985年增加至1445家1986年达到了1574家。其中,经济类报纸增速最快,1979年仅为5家,1986年就达到了112家197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市场报》创刊,这是我国第一份经济类报纸,也是全国第一家彩色报纸,报名由郭沫若题写。《市场报》以“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商情商机”为办报宗旨,创刊号刊登了70条报道商品和市场的新闻及29条广告内容涵盖了商品信息、批评产品质量问题的报道、征购、寻人、征婚等。三、周末版与扩版热潮改革开放后,报刊数量的增加导致了报刊行业竞争的加剧。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周末版”与“扩版”热潮是报刊行业竞争的具体表现1981年,《中国青年报》最先推出《星期刊》;1984年,《南方日报》创办《南方周末》;90年代初,《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等省级以上报纸也开始出版周末增刊或星期刊。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时,全国100多家大报中有54家开办周末版;到1993年,全国创办了周末版的报社达到200多家。周末版主要报道“软新闻”,即可读性较强、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和服务性新闻。四、都市报的崛起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了“市民生活报”的办报定位,创立了报纸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全新的竞争策略。创刊之初的报纸为4开8版。1997年,《华西都市报》推出具有独创性的“敲门发行”理念,当年发行量突破了50万份,广告收入从1995年的1000万元增长到了9000余万元。可以说,《华西都市报》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五、“东广模式”与电视湘军的崛起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年10月28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的实际需要而创办了继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之后的第二家省级电台,即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由此形成了一个城市有两家同级别电台平行运作、平等竞争的局面。相较于老牌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强调内容的信息性、服务性和参与性。第一,信息性。在新闻节目编排上,以信息性为着眼点,强调密集播报。早晨的新闻板块长达3小时,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地播出国内外重大新闻。六、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出现报纸兼并现象,报业集团出现。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1998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分别成立。据统计,至2003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共39家,其中中央级2家,省或直辖市24家,市级13家,分布于25个城市。这39家报业集团的总资产达384.46亿元报业集团一般包含1家主报(党报),6~12家子报、1家出版社、若干杂志、1家印刷厂,还有一些其他经营性公司。相较于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建立尽管在技术层面更有难度,但是在行政层面具有先天优势。报纸归口不同的行政单位,广播电视机构则归属同一个行政单位领导国家广电总局主导了广播电视机构“大整合”的方案与进程,大量广电集团(或广申总台)在合并原有的无线、有线和教育台,打破原有建制的基础上成立。推荐阅读[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苏精·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4]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插图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新1版[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6]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7]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思考题1.请列举19世纪的在华外报,阐述其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参见本教材P192】2.请列举清末民初的三次国人自办报刊高潮的代表人物和刊物,分析三次自办报高潮的特点,阐述其意义。【参见本教材P211】3.请简述《申报》和《大公报》的办报过程和办报特点。【参见本教材P223】4.请简述20世纪初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参见本教材P233】5.请简述《解放日报》改版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参见本教材P235】6.请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业的发展特点。【参见本教材P237】[关键词]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毕德生D.D.Patterson《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MonthlyMagazine沃尔特·威廉博士Dr.WalterWilliam《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WesternMonthlyMagazine《香港钞报》HongkongGazette理雅各JamesLegge马儒翰JohnRobertMorrison《新青年》LaJeunesse郭士立KarlFriedrichAugustGutzlaff罗伯特·马礼逊RobertMorrison米怜WilliamMilne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第十五章互联网新闻[本章学习要点]1.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2.理解并掌握互联网新闻的发展历程3.理解并掌握互联网时代的三种新闻生产方式第一节第四媒体与互联网新闻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年会上正式将互联网定义为继报刊、广播与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自此,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对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internet)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互联网扩增功能的Web(网站)则晚于互联网出现。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设计制作了第-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简称WWW),后来该浏览器更名为Nexus。WorldWideWeb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化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进行关联。www浏览器至今仍是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应用,以至于很多人将WWW等同于互联网。Web1.0Web1.0的关键词是“information’时代,互联网用户被动地接收信息,没有机会发表评论和反馈。在Web1.0时代,网站只提供“可读”短语,内容由少数人创建,互联网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搜索和阅读信息,但网站不提供筛选网页的算法,因此用户很难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网站上几平没有用户交互与内容生成。Web2.0Web2.0的关键词是“interaction”(互动)。Web2.0是参与、协作和信息共享的时代。与Web1.0不同,Web2.0拥有了Javascript、HTML5、CSS3等网络技术的支持实现了网站用户和站点之间的交互。在Web2.0时代,网站提供交互式“可写”短语互联网用户不仅可以搜索和阅读网站信息,还能生成和分享内容,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构建与延伸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因此,如果说Web1.0是以内容为王,强调的是人与内容的关系的话,那么Web2.0是以人为中心,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Web3.0Web3.0的关键词是“intelligence”(智能)。Web3.0的本质是一个语义网,它具有动态应用程序、交互式服务和“机器对机器”交互作用的“可执行”短语。在Web3.0时代,计算机可以像人类一样解释信息,即互联网中的计算机能利用自己的智能软件,在搜索数以万计的网页时,通过“智能代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根据互联网用户的需求智能地生成和分发这些信息。在Web3.0时代,内容创建和决策过程将涉及人和机器,人类可以从网络搜索等劳动中解放出来,但距离完全建成语义网,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二、互联网新闻的发展历程(一)传统媒体上网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上网的报纸是位于美国高科技中心硅谷一加州圣何塞的份日报《圣何塞信使报》(SanJoseMercuryNews)。1987年,该报首先通过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互联网传送报纸内容,但由于当时网页浏览器WWW还未诞生,因此只能传送文字信息。中国传统媒体上网稍晚于美国。1995年1月,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进入互联网,向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及时传递新闻和信息,是我国第一份互联网中文电子杂志。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正式上网,成为我国第一家通过互联网发行的报纸。1995年12月,英文报纸《中国日报》(ChinaDaily)网站开通,开启了全国性日报开办网站的先河。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创刊,揭开了国内媒体大批上网的序幕综观国内外传统媒体的上网过程,大致可分为翻版和联合发展两个阶段。1.传统媒体上网的翻版阶段1996年11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开始推出网络版,全世界的读者都可以通过《纽约时报》网站)访问报纸的大部分内容。《纽约时报》网站最初上线时采用了对美国国内用户免费、国外用户收费的策略。在商业策略上,《纽约时报》瞄准了在线广告。为了能拥有更加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上线18个月后,网站对国内外用户全部免费。BBC的网络实验英国广播公司的上网历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BBC的网络实验。1991年,颇有远见的BBC研究员抢注了bbc.co.uk这个域名。1994年,BBC推出了早期网站BBC在线(BBCOnline),内容主要是BBC电台、电视频道节目的介绍,以及新闻、体育、财经、天气等方面的信息。1998年,BBC在线被打造为门户网站,在线提供BBC电台和电视台很多重要新闻的背景材料和深度报道、由BBC各个分支机构提供的主题广泛的多媒体资源,以及网络内容搜寻指南。BBC在线提供的本土内容很快赢得了英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网民的喜爱。1999年,BBC的网络站点发展到了200多个,访问量突破300万,成为欧洲访问率最高的网站。2.传统媒体上网的合作发展阶段2000年前后,传统媒体在网络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和制作方式,综合采用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不再受制于母体,以合作发展的方式探索经营之道。一种合作发展方式是指多家媒体联合经营一家新闻网站,但各家媒体的内容相对独立。跨媒体、跨行业合作另一种合作发展方式是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的跨媒体、跨行业合作。2000年1月,美国在线与老牌媒体公司时代华纳(TimeWarner)合并,建立了市值3500亿美元的大型跨媒体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业务涉及音乐、出版、新闻、娱乐、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用户规模达1亿。这一合并案例被视为“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期的大新闻。遗憾的是,两家公司最终因为经营理念和文化差异而分道扬镶。付费模式在传统媒体上网的过程中,特别是纸质媒体的网络化发展过程中,最实际的问题是网络内容如何变现、纸质媒体如何在互联网平台盈利。依据学者彭增军的观察与分析,目前最主要的变现手段是付费墙。在具体的媒体实践中,付费墙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是额度收费(meteredpaywall),即设定免费额度,超出额度后便需要付费订阅。《纽约时报》从2011年开始采用这种付费模式,并获得了成功。全部收费(hardpaywall)第二种是全部收费(hardpaywall),即硬收费模式,代表性报纸是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早在1993年就推出了网络版,1996年开始全面收费,它是第一个也是当年唯一一个网上收费的报纸,全年的订阅费为50美元。英国的《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杂志也采用这种付费模式,这两家媒体的数字订阅用户数都超过百万。微收费(micropayment)第三种是微收费(micropayment),即按照单篇文章收取费用。2014年,汇集各种报纸和杂志文章的荷兰在线新闻平台Blendle率先尝试按单篇文章收费的模式,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新闻界的iTunes模式”。但是,Blendle平台至2019年6月仍未实现盈利,平台因此宣布将收费模式改为高级订阅模式。2015年,加拿大的《温尼伯自由报》(WinipegFreePress)也开始采用这种收费模式,它为用户提供了两种付费方案,一是每月17加元的包月无限制阅读,二是每篇文章27加分。试行半年后,《温尼伯自由报》感到收益太少,又改回了免费模式。免费模式传统媒体在网络化发展过程中的免费模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的免费模式典型代表是英国《卫报》。《卫报》坚持互联网的开放性理念,同时坚信该报的新闻能够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报纸的网络版()不设付费专区,对所有网络用户免费开放。另一种是有条件的免费模式,也被称为“调查墙”(surveywall)模式最为典型的子是一些媒体与谷歌公司合作,在阅读网络内容的过程中设置要求用户回答市场调研问题的弹窗,回答问题成为进一步阅读内容的前提,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付费,它不是让用户从口袋里掏钱,而是提供个人数据(二)新闻网站1.非传统媒体背景的新闻网站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令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提供新闻报道服务,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是终端层互联网企业,即基于互联网平台提供相关免费和增值信息服务的公司。它们通过建立网站,提供网络接入、搜索引擎、门户站点、电子商务等业务,吸引大量用户,从而获得巨大商机。雅虎、谷歌和新浪都是典型的新闻网站。国内非传统媒体背景的新闻网站国内非传统媒体背景的新闻网站始于1998年下半年,当时一些商业网站开始向门户网站转型,将新闻内容视为一个增长点,于是在网站上开辟了“新闻中心”或“新闻频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浪网(/)。作为门户网站的新浪网成立于1998年12月1日,其前身是1993年底成立的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通利方将互联网视为一个技术增长点,在1996年4月底开通了“利方在线网站(SISNET),该网站最初只包括售后服务、公司介绍等内容,没有新闻。2.原生网络媒体创立于2005年5月的美国“互联网第一大报”《赫芬顿邮报》(TheHuffingtonPost)

是一家典型的原生网络媒体,即它没有传统媒体背景,完全生长于互联网平台创立之初,《赫芬顿邮报》主要根据热门关键词编辑和制作经搜索引擎优化的内容,向用户提供新闻、博客和原创内容,涵盖政治、商业、娱乐、环境、技术、生活方式文化和地方新闻。2008年,《赫芬顿邮报》获得融资后开始将重心转向原创内容,主要刊发调查性新闻和地方新闻。2011年3月,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赫芬顿邮报》。2013年底,《赫芬顿邮报》作为美国在线内部的独立业务运营,对自身内容和广告业务具有主导权。(三)自媒体随着Web2.0技术的广泛使用,一些不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人或组织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从事新闻传播,这种传播被称为自媒体传播。自媒体传播始于博客(blogging)的应用。博客,即网络日志(web-logging),其根源可以追溯至互联网发展初期的网络留言板(messageboards)。2004年,博客首度参与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目前,推特、微博和微信是自媒体传播的主要平台。德拉吉报道由马特·德拉吉(MattDrudge)创办的“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是早期自媒体传播的代表。早在1995年,德拉吉就利用自己与娱乐行业和媒体内部人士的私人关系获得政治中心华盛顿和娱乐中心好莱坞的小道消息,经常抢在主流媒体之前.采用电子邮件订阅的方式为互联网用户提供这些消息。1997年,德拉吉开设了“德拉吉报道”网站。1998年1月17日,德拉吉在网站上以“世界独家新闻”(worldexclusive)的名义爆出“《新闻周刊》毙掉了白宫实习生的报道”,最先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互联网用户披露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之间的性丑闻,瞬间在美国国内和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克林顿因这项丑闻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被弹劾的总统,但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