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
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备课教案专业:基础科学部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周学时:3总学时:48授课时间:2007/2021第(二)学期授课班级:07级:环工、环科等任课教师:邓宇实验题目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目的了解双棱镜干涉原理,并观察干涉条纹.掌握测微目镜的测微原理和使用方法.测定光波的波长.实验仪器光具座,测微目镜,激光光源(或钠光灯),扩束镜,单缝,双棱镜,透镜等。参考书目《大学物理实验》第一册吴泳华、霍剑青、熊永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大学物理实验》第二册谢行恕、康士秀、霍剑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大学物理实验》第三册李志超、轩植华、霍剑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大学物理实验》第四册霍剑青、吴泳华、刘鸿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物理实验》华中工学院等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理解双棱镜干涉原理难点实验中同轴等高的调节和清晰条纹的调节实验过程安排一、实验原理及内容讲解。(30分钟)二、光学系统等高共轴的调节(20分钟)三、利用双棱镜测光波波长1、根据公式,测出,和。(30分钟)2、用导轨上米尺测量单缝到测微目镜叉丝(屏)间的距离(单次)(20分钟)3、测量虚光源间的距离(20分钟)4、计算光波波长即数据处理。(30分钟)实验原理与方法备注双棱镜是一个主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镜,其顶角近于180º,两底角仅30´—l°。如图(17-1)所示,从光源(单缝)发出的光经棱镜界面的两次折射,光的波阵面分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光。这两束光相当于由虚光源和发出的两束相干光,并在他们相重叠的空间区域内产生干涉。可见,双棱镜干涉和双缝干涉均为分波振面干涉,其计算公式相同,由于干涉场范围狭小,干涉条纹的间距也很小,故一般用测微目镜测量和观察。PPdD
EMBEDEquation.DSMT4
EMBEDEquation.DSMT4
䩐ࡕ嘁Ĉ⡯ጁD图3-18-1双棱镜干涉原理 图17-1双棱镜干涉原理根据双缝干涉有其中为虚光源和之间的距离,为虚光源到测微目镜(光屏)的距离,为测微目镜(光屏)上的条纹宽度.当测出、、的值后,由公式算出光波的波长.教学后记陽光是由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所組成,其中眼睛可以看見的叫做『可見光』,包括了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光。這七種光中,紅光的波長最長、紫光的波長最短。
波長越長的可見光,越容易被大氣和水吸收,波長越短的,則越容易碰撞到大氣和水中的分子而散射開來。因此,當陽光照射到海洋的時候,剛開始,所有光都穿透過去,因此淺海是透明的;漸漸地,紅、橙、黃光依序被吸收了,因此,海水漸漸變成藍綠色;再往下,只有藍色系的光可以穿透進去,因此海水變得湛藍;到了100公尺以下,連藍色系的光都無法進入,海水就變得黑漆漆一片了!海水的顏色與透明度
為甚麼海水是藍色呢?這是因為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散射與吸收效果。當陽光照到海面時,海水會吸收紅光至黃光,散射藍光,因此海洋呈現藍色。
光波中,波長越短越容易散射,且散射程度也越大,因此,短波長的藍光比長波長的紅光更容易散射。同理,當陽光照射深厚的海水時,散射出來的光就以短波的藍光為多了。
若仔細地觀察海水的顏色,可以發現海水也不全是同樣的藍色。在沿岸的海水可能呈微棕色、微綠色或微紅色,這是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懸浮性生物或塵沙,而引響了海水的散射效果。如紅潮,就是海水中含了大量的紅色腰鞭毛藻所造成的。
海水中的懸浮物質不但會改變海水的顏色,也會影響海水的透明度(doegreeofclearness)。一般而言,沿岸海水的透明度較外海低。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A:舀一勺海水看看,海水既不是藍色的,也不是白色的,海水就像自來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是誰給大海塗上了顏色呢?這是太陽光變的戲法。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當太陽光照射到大海上,紅光、橙光這些波長較長的光,能繞過一切阻礙,勇往直前。它們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被海水和海裏的生物所吸收。而像藍光、紫光這些波長較短的光,雖然也有一部分被海水和海藻等吸收,但是大部分一遇到海水的阻礙就紛紛散射到周圍去了,或者乾脆被反射回來了。我們看到的就是這部分被散射或被反射出來的光。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藍光就越多,所以,大海看上去總是碧藍碧藍的。TopQ: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A:我們知道,地球表面包圍著一層空氣。空氣中含有許多微小的塵埃、冰晶、水滴等。當太陽光(看上去是束白光,實際上它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有色光線組成)通過空氣時,波長較長的紅色光透射力最大(其次是橙、黃色光),它能透過大氣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長較短的藍、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使天空呈現出蔚藍色。TopQ:潮汐現象的原理?A:世界上大多數地方的海水每天都有2次漲落。白天海水上漲,叫做"潮";晚上海水上漲,叫做"汐"。平時把潮和汐都叫做"潮"。引起潮汐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受月球的"引潮力"引起的。這個引潮力是月球對地面的引力,加上地球、月球轉動時的慣性離心力所形成的合力。當月球處在地球某點(A點)上空時,該點上受到的月球引力最大,對應該點上地球對側的一點(B點)的引力最小.因此此時這兩處的引潮力都最大,而且都是垂直于地面向上的,所以這兩點的海水上漲,出現了"漲潮";而AB兩點中間的地球上另外兩點C點和D點的海水則向A、B兩點流去、出現了"落潮"。同樣道理,當月球移到C點或D點的上空時,C點和D點就出現漲潮,而在A點和B點發生落潮。地球每天自轉1周。一天之內,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總有1次向著月球,1次背著月球,所以地球上絕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總有2次漲潮和2次落潮,這種潮稱為半日潮。而有一些地方,由於一些局部地區性的原因,在一天之內只出現1次高潮和l次低潮,這種潮稱為全日潮。不但月球能對地球產生引潮力。而且太陽也能產生引潮力,雖然比月球的要小一些,只有月球引潮力的5/11.但當它和月球的引潮力疊加在一起的時候,就能推波助瀾,使潮水漲得更高。每月的朔(農曆初一)和望(一般是農曆十五,有時候是十六,甚至是十七)的日子裏,月球、地球和太陽在一條直線上,那時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加在一起,力量就特別大,出現大潮;在上弦月(農曆初七、初八)和下弦月(農曆廿二、廿三)的時候,月球,地球和太陽不在一條直線上,而成了一個90度的角,太陽的引潮力抵消了一部分月球的引潮力,所以出現小潮。Q:夜空為什麼漆黑一片?A:我們可以看到夜空中佈滿星星,那麼所有星星發出的亮光加起來為何不能把夜空照亮?德國物理學家奧伯斯1823年就提出了這個難題:如果宇宙無限大,而且佈滿了恒星或星系,夜空應當是明亮的。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天文學家多年來一直試圖對這個稱之為"奧伯斯佯謬"的問題作出解釋。一種解釋是:恒星或星系之間的塵埃擋住了遙遠星體發出的光,從而使夜空看上去漆黑一片。但實際上,塵埃經過光的照射會增溫,變得同光源一樣明亮。另一種解釋認為,遙遠星系的紅移使光從可見範圍變成不可見的紅外光。如果這個解釋能夠站得住腳,那麼波長較短的紫外光也應當移到可見光範圍,而這種現象並沒有發生。科學家們目前從兩個方面對"奧伯斯佯謬"作出解釋。第一,即使宇宙是無限大,但它並不是無限老。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光是以每秒大約30萬公里的有限速度傳播。星體距離我們越遠,它發出的光到達我們這裏所需的時間就越長。第二,由於不同距離的星體發出的光到達地球所需的時間不一,因此我們決不可能同時看到位於不同距離的星體發出的光。要麼是距離最遙遠的星體發出的光還沒有到達地球,要麼是遙遠星體發出的光在到達地球的漫長過程中已被鄰近的物體消耗殆盡,因而夜空呈現出漆黑一片。
Fido:
據我所知,在照極遠處的星體時,經常需要曝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光線太弱,曝光時間就要長才能在底片上感光,不然就照不到遠處的星體啦!不過「類星體」雖然是遠在宇宙的邊緣,可是它發出極強的光,即使在地球上,它看起來就像一般的星星一樣亮,誰都想不到它其實位於宇宙邊緣。所以,或許類星體的研究能為我們解答一些迷惑:-)Q:宇宙有沒有邊?A:宇宙經過100多億年的膨脹,我們已無法知道宇宙的邊界在哪裡,至少現有的觀測手段無法知道宇宙的邊界,但經觀測我們已知道宇宙的年齡為100億~150億年。這樣就人類現有的知識來說,宇宙就是有限而無界的。所謂有限,指現在的宇宙在時間上是100億~150億年,空間上也膨脹了100億~150億年,所以是有限的;所謂無界,是指宇宙在不斷地膨脹,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固定的邊界,現在找不到,將來也找不到,就是在宇宙的源頭,也不可能找到它的邊界。
Fido:「有限無界」另一說,就如同地球表面一樣的彎曲空間,它沒有邊界,卻是有限的(面積)。Q:為什麼光速不是無限的?A:精確的科學實驗結果表明,光的傳播速度並不是無限的,它的速度約為每秒3億米(30萬公里)。光速的奇特之處在於:光源與觀察者之間的相對速度並不影響光速的數值。空間與時間必須混合在一起才能保持光速的恒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必須保持空間和時間的一致,儘管我們習慣用米衡量空間,而用秒衡量時間。但是,如果時間和空間相似到可以相互轉換的程度,那麼就需要有某種"常量"來轉化這兩種單位。也就是說,必須有某種能夠用米/秒來測量的東西,人們可以用以秒為單位的時間乘以這個"常量"得到以米為單位的空間。這個通用的轉換因素就是光的速度。光速之所以是有限的,原因很簡單:有限的空間對應的是有限的時間。
(因特網《科學美國人》文章)Q:引力的速度是否與光的速度相同?A: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某個大質量加速(比如說,圍繞第二個質量運行),就會產生一種以光的速度向外擴散的引力波。但是,儘管科學家們已經作了一些令人感興趣的初步研究,但迄今尚未直接測到引力波,更不用說測定其速度了。然而,科學家們通過觀察雙脈衝星的軌道變化獲得的間接證據表明,加速的質量能夠產生引力波。脈衝星沿著彼此交織的非常小的軌道快速運行。如果它們以引力輻射的形式放射出能量,就會完全按照預料的方式以螺旋形彼此圍繞著運行。科學家們還獲得了充分的間接證據表明,引力波肯定是以光的速度行進。引力的大小隨著與某個質量的距離的平方反比變化而變化,這有力地表明,引力子(由兩個彼此吸引的質量交換的粒子)必定是零質量。據當前的物理學理論認為,像引力子這樣的無質量粒子必定是像光子一樣以光的速度行進。
Q: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A:宇宙速度是根據萬有引力計算出來的,第一宇宙速度是每秒7.9千米/秒,物體如果達到7.9千米/秒的速度,它就會永遠地繞地球運行而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我們也之稱為環繞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每秒11.2千米/秒,物體如果達到這個速度,將會逃離地球的束縛飛向星際空間,我們也稱之為脫離速度;第三宇宙速度是每秒鐘16.7千米/秒,若是要到太陽系外去旅行那就要達到這個速度。
Q:看太空梭遨遊太空的影片時為何見不到星星?A:這是由膠片的曝光時間決定的,因為星星的亮度比太空梭暗淡得多。要想在膠片上看到星星的蹤影,需要大約10秒至30秒的曝光時間;而捕捉太空梭的蹤影只需0.01秒的曝光時間。如果把攝像機設定在拍攝太空梭所需的曝光時間,就沒有足夠的時間捕捉星星的蹤影。如果為了捕捉到星星蹤影而對膠片進行長時間的曝光,太空梭在膠片上的蹤影就會曝光過度。
(因特網ScienceWhatzit網站文章)Q:科學真正含義?A:
"科學"這個詞,源於中世紀拉丁文"Scientia",原意為"學問"、"知識"。但科學至今還沒有一個為世人公認的定義。甚至有人認為,給科學下定義是無益的,也是不可能的。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指出:"科學在全部人類歷史中確已如此地改變了它的性質,以致無法下一個適合的定義","科學不是個能用定義一勞永逸地固定下來的單一體"。
一般地說,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但並不是任何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都是科學。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繫。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核對總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不同物件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不同領域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哲學也是一門科學,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也是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
科學是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在其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有不販的性質和特點。20世紀以來,由於科學的迅猛發展和科學研究的規模日益擴大,現代科學已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體系,同時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即生產知識的社會活動。這種特殊的社會生產形式,現已逐步發展為國家規模和跨國規模,使"科學是一種建制"的界說成為人們的共識。因此,我們不應把科學理解為僅僅是知識本身,也不能看成是單一的社會活動。前蘇聯科學拉契科夫認為:"科學是關於現實本質聯繫的客觀真知的動態體系,這些客觀真知是由於特殊的社會活動而獲得和發展起來的,並且由於其應用而轉化為社會的直接實踐力量"。科學既是歷史發展總過程的產物,又是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動力。Q:小行星是如何命名的?A:
小行星是一種在太陽系中繞著太陽作軌道運動的小天體。由於它們質量很小,不會發生地球那樣大的變質過程,因此保留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狀況,對於研究太陽起源有重大價值。通過對小行星軌道的研究,還可以測定一些天文常數,研究太陽系的動力結構和變化。近年來,近地小行星對人類的威脅以及它與地球生命起源的關係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它與國防等也有著密切關係。小行星正在成爲一種重要的太空資源。
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並得到世界公認的天體。小行星的命名既是爲了科研工作的方便,也是爲了鼓勵觀測者投身於小行星的發現領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專門負責小行星的編號和命名。一顆小行星在不同夜晚被觀測到,並報告給小行星中心後,如果不能被確認爲已知的小行星,則小行星中心會給這顆小行星以國際統一的暫定編號。當這顆小行星至少有4次在回歸中被觀測到,軌道又可以非常精確地測定時,它就會得到小行星中心給予的永久編號;同時,發現者擁有對小行星的命名權,命名權在10年內有效。
早期小行星的命名一般選取古代神話故事中的女神名字。後來這一慣例被取消,對小行星的命名變成了發現者表達意願的一種方式,絕大多數小行星的命名成爲對特定人物、地點、組織或事件的紀念。當然,小行星的命名仍需要符合一定的規定。比如政治家、軍事家或政治、軍事事件必須在當事人去世100年或事件發生100年後才能命名。命名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13人組成的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由國際小行星中心予以公佈。迄今爲止,擁有永久編號的小行星已經達到25000顆左右。Q:火在太空失重狀態下如何燃燒?A:
在地面上,火苗要受到重力的吸引,但是由於燃燒的氣體熱而輕,因此它們會上升。隨著火苗的上升,空氣會被吸引到火苗的底部,給火提供氧氣,使之燒得更猛烈。
在太空中,重力幾乎為零,沒有什麽能夠使火苗上升,因此與地面上相比火不太容易獲得氧氣。在太空飛船上,氧氣分子只能靠外力(比如用扇子扇)或者分子的擴散到達燃燒物,這非常像墨水或者油在水的表面擴散。這種擴散過程比地球上的吸引空氣過程要慢。另外,燃燒氣體也必須向外擴散以補充新的氧氣,這樣火焰會變得更大。但是隨著火焰變大,會有更多的熱量通過輻射散失掉。如果熱量散失太多,再加上不能很快獲得氧氣維護燃燒,燃燒物就會冷卻到燃點以下,使火焰熄滅。這種情況在地球上是不會發生的,因爲地球上火焰吸收空氣的速度足以保持燃料燃燒。
在重力幾乎為零的太空中點燃火苗要容易一些,但是火一旦燒起來,其威脅性比在地球上小。研究如何在太空的困難條件下加熱和燃燒,對在軌道上製造超潔淨的半導體等材料是至關重要的。Q:如何確定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A:
天文學家們採取多種方式確定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人們只要擡頭看一看夜空,就可以看到銀河系的大致形狀,它像是一條暗淡的光帶橫亙在天空。這條光帶的寬度約爲15度,星星比較均勻地分佈在光帶的兩側。這表明銀河系是扁平的圓盤狀,我們的太陽系位於圓盤近似平面的某處。如果銀河系不是扁平的圓盤狀,它看上去就會不同。比如說,如果銀河系呈球狀,我們看到的銀河系就不會是窄窄的一條光帶,而是佈滿了整個天空。如果我們的位置大大高於或低於圓盤平面,我們就不會看到銀河系像光帶一樣橫亙在天空--天空就會顯得一半亮一半暗。通過測定我們能夠看到的所有星星的距離,可以進一步確定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本世紀初,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發現巨大的球狀星團分佈在以人馬星座爲中心的一個直徑約10萬光年的球形範圍內。他得出的結論是:這個中心也是銀河系的中心,因此銀河系看上去像是鑲在球狀星雲中的一個扁平圓盤。
75年來,科學家通過射電天文學、光學天文學、紅外天文學,甚至X射線天文學等各種技術手段,更精確地測定了銀河系螺旋型兩翼、氣體雲、塵埃雲、分子雲等位置。現代研究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們的太陽系位於銀河系螺旋翼內側的邊緣,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5萬光年。
(因特網《科學美國人》文章)Q:如何計算行星的重量?A: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告訴我們,兩個天體之間的吸引力同它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而同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為了獲得最佳近似,我們可以假設天體的地理中心就是其質量中心。以地球為例:因為地球的半徑是已知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地球對其表面某個物體(重量)的引力和該物體與地球的距離(此時的距離實際上等於地球的半徑)來計算地球的質量。當然,我們還需引入一個萬有引力常數G。根據18世紀英國化學家兼物理學家亨利·卡文迪什的實驗測算,對於兩個質量各為1千克、距離1米的物體來說,G爲6.67×10的負11次方牛頓。
知道了地球的質量和半徑以及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來計算太陽的質量M。引力F=GmM/(r的平方),其中m表示地球的質量,M表示太陽的質量,r表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F應該等於地球繞太陽運行所需要的向心力,而向心力則等於地球的質量與其速度的乘積除以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的平方。所以,通過天文學方法計算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以後,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地球繞太陽的運行速度,從而計算出太陽的質量。
一旦計算出太陽的質量,我們就可以根據行星的軌道半徑、運行周期和行星作軌道運行所需要的向心力,計算出行星的質量。
(因特網《科學美國人》文章)Q:宇宙中大約有多少顆星球?A:多得數不勝數。此話一點不假。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大約有400億顆星球。如果按每秒鐘數10個星球計算,需要在不間斷的情況下花1000多年才能數完。因此說,要想數清宇宙中有多少星球是不可能的。
由於許許多多星球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我們無法看到,只能看到它們所在的星系。這就如同我們能看到數公里以外的樹林,但是看不清樹葉。
宇宙中有成千上萬億個星系,每個星系由幾百億顆星球組成。宇宙中的星球總數大約爲1萬億億顆(1後面加20個0)。請記住,這只是估計數位!
(因特網ScienceWhatzit網站文章)Q:人能夠作穿越時間的旅行嗎?A: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進一步明確時間旅行到底意味著什麼。除了每天的時間行進之外,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人類有可能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在人的生命周期以內)進入遙遠的未來嗎?人類有可能回到過去嗎?
我們目前對於基礎物理學的理解告訴我們,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絕對肯定的;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們只能說也許。
進入遙遠未來的時間旅行可以借助於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原理。運動中的時鐘,速度越接近光速走得就越慢。這種已經被實驗證明的效果同樣適用於生物的衰老。
如果一艘太空飛船可以不斷地以重力加速度加速,那麼它的速度大約在1年的時間裏就可以接近光速。乘坐這樣的飛船到達銀河系的中心並返回地球(行程約為6萬光年)只需要40年多一點的時間(太空飛船上的時間)。當宇航員回到地球時,他的年齡只增加了40歲,地球上則已經過了6萬年。
通過穿越時間的旅行回到過去則是一個非常難以確定的命題。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個沿著時間軸運動的人有可能在過去的某個時候遇到他本人或他的祖母。問題是這種情況是否真的會在宇宙中發生。沒有任何實驗或觀測結果表明時間旅行正在我們的宇宙中發生。目前正在討論的建造時間旅行器的最簡單方法是利用蠕蟲洞(連接不同的時空區域的隧道)原理。穿過蠕蟲洞就能夠回到過去。
(因特網《科學美國人》文章)Q:如果太陽的亮度減弱1%,會對地球產生什麼影響?A:
地球吸收陽光的量的多少是決定地球溫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到達地球的陽光量減少1%,很難確切預計地球的溫度將會發生多大變化。地球的溫度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陽光量減少持續多長時間。舉個例子來說,大約每隔11年出現的太陽黑子活動使到達地球的陽光量增加或減少約0.1%,並沒有對地球的溫度産生多大的影響。這是因爲地表、海洋和大氣的溫度需要很長時間才會因此而發生變化。
然而,如果到達地球的陽光量的變化長時間持續下去,肯定會使地球的溫度下降。溫度的下降將會使地球及大氣發生變化,比如地球表面較冷地區的降雪量會略有增加,降雪量的增加會使更多的陽光反射回太空,從而將使地表的溫度下降約1攝氏度。
(因特網ScienceWhatzit文章)Q:太陽周圍為何會出現顏色像彩虹的光環?A:
太陽周圍出現的光環稱爲日暈,它與晚上在月亮周圍看到的月暈是一回事,只不過是日暈出現在太陽周圍。日暈是陽光照射到高層大氣中微小的冰晶以後形成的。在地球上空數英里的高空,氣溫很容易降到可以形成冰晶的冰點以下。透過冰晶的日光或月光被折射回去,在太陽或月亮的周圍形成日暈或月暈。
日暈的顏色是由陽光在透過冰晶時產生的折射效果形成的--紅色位於日暈的內側邊緣;藍色位於日暈的外側邊緣。顏色的排列順序與彩虹相同,但日暈的顏色界限不很分明。月暈也有顏色,只不過是晚上光線弱,加之眼睛在晚上對弱光的反應能力差,無法區分顔色罷了。人們之所以時常能看到月暈而不常看到日暈,主要是太陽的光線非常強。
(因特網ScienceWhatzit文章)Q:行星是否會改變位置?A:
肯定地說,會。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都是圍繞著太陽運轉。行星在圍繞太陽運行的過程中會顯示出處於不同的位置。運行速度較快的行星(諸如水星、金星和火星)位置變化明顯,只需幾個星期就會看出其位置變化;運行速度較慢的行星(諸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出其位置變化。
(因特網ScienceWhatzit網站文章)Fido:近日點與遠日點的位置也會改變。為甚麼晴天時天空是藍色的?為甚麼夕陽是紅色的?這是太陽光被地球大氣散射(scattering)的結果。
當陽光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後,
空氣和水蒸氣的分子吸收部份陽光,再向四方八面輻射,
這種現象稱為散射。
白色的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波合成的,
以藍光波長最短,紅光波長最長,波長短的藍光較容易被散射。
日落時夕陽接近地平線,
陽光須穿過較厚的大氣層才到達地面,
大部份藍光被散射,餘下紅光,所以夕陽呈現紅色。
另一方面,
由於白天時太陽光只穿過較薄的大氣層,藍光被散射的程度減少,
所以太陽看起來是白色的,同時由於天空充滿了被散射的藍光,所以整個天空呈現藍色。
所以,天空的蔚藍
是光所折射出來的,並不是由海水反射的!!(看到知識+有人說天空是藍色的是因為海洋反射....)
而海洋為什麼看起來會是藍的??
這個道理,和天空呈現藍色的道理是相同的
大海的顏色是由海面反射的光和來自海水內部的回散射光的顏色決定的。
太陽七種光線波長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會吸收不同波長的光,
也就是說,海水對不同波長光的吸收和散射是有選擇性的
一般情況下,紅色和黃色等色光的波長比較長,最容易被海水吸收,
當他們射入海水後,大部分光會被海水吸收,只有極少部分被水分子及海水中的懸浮顆粒反射和散射。
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綠光的穿透能力強,當它們射入海水後,只有少部分被海水吸收,
大部分光遇到水分子或其他懸浮顆粒便向四周反射和散射,
這樣一來,海水對藍光吸收得少而反射得多,
而且越往海水深處越有更多的藍光被折回到水面上來。
當這些被反射的藍色光射入到我們眼睛裏時,我們看到的大海便是藍藍的一片。海水是什麼顏色這真是一個大哉問
簡單地說
可見光可以依照波長分為彩虹七色從紅色到紫色波長由長(700nm)越來越短(400nm)
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可見光的吸收程度都不一樣
對於可見光中的長波和短波吸收程度高
所以紅色紫色的光線在水中照不遠這些顏色的光線一下子就衰減掉了
但是海水對於中間波長的光像是綠光與藍光吸收程度較低
對於這些藍綠光海水像是開了一個窗口一樣可以讓他們入射的比較深
吸收是一回事光譜上不同顏色的光最終都會被吸收完到深海裡是一點光線都沒有的
要讓眼睛看到顏色海水中還要有東西能反射或散射光線
事實上水分子本身也會散射光線
我們發現除了藍光以外的光線幾乎都會被水分子吸收
只有藍光它的散射程度和吸收程度差不多
結合上述兩項原因我們眼睛看到的海水是藍色的
海水裡有許多非常微小懸浮物質或是溶解的化合物
這些東西會吸收及散射光線因此也影響海水的顏色
諸位有沒有乘船去綠島或蘭嶼玩?
從台東大武出發離岸不久後會遇到黑潮
黑潮的水真是如墨汁一樣黑
請問那是不是很髒的水?
不剛好相反黑潮的水非常清澈裡面懸浮物質很少
所以光線都被水分子吸收了能夠被散射與反射出來被眼睛看到的光很少
所以我們感覺黑潮是黑色的
順帶一提
海水裡有哪些懸浮物質呢?
除了泥沙以外主要是有非常多的浮游生物這些生物有的是植物有的是動物有的單細胞有的多細胞
植物性浮游生物中有葉綠素是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產者
我們常常用衛星來遙測海洋水色看看葉綠素的濃度多不多來判定這一帶海洋的漁業資源情況
葉綠素看起來是綠的因為葉綠素對於藍光(430nm~450nm)與紅光(640nm~660nm)的吸收非常強
依據類似的原理科學家還可以從光學儀器上去判定海水中是否存在營養鹽或是污染物
天空中有許多懸浮微粒以及塵埃灰塵以及80%的氮氣等物質,當太陽光入射到地球大氣圈時,大量的粉塵物質及氮吸收光線後呈現不穩定的電子組態,而粉塵物質兩能階間正好是藍色光光子的輻射能階,因此大量的塵埃分子向四面八方又散射出藍色光,因此天空呈現藍色。以上清大生命所曾問過這樣的問題。至於海水的藍色則是反映了天空的顏色。當大量的散射光行經較短路程時,被空氣以及其他塵埃分子所吸收的量較少,因此天空還是維持藍色自然而然的海水也是藍色﹔當黃昏時光線行經較長路程,大量的空氣分子以及塵埃分子吸收較多的光線,因此天空呈現較長波長的橘黃紅等色的光,海水此時就不是藍色的了。可觀察西子灣外的夕陽光也有如物體不受外力時一般,等速率直線的前進。當光線進入不同的介質時,行進的速率會因而改變。由於如此的變化,光線在兩物質的介面上會發生部份光線被反射,部分光線折射可見光由空氣垂直射入玻璃,約有4%的光線被反射,其餘的會穿透進入玻璃。若是介面上形狀很有規律,則能看到較強的反射光線。(若物質透光,也能夠看到折射光線)。可是若是表面凹凸不平,則反射的光線在各個方向都有,稱為漫射。所謂凹凸不平是指每一區塊遠大於光的波長即可。可能和你我日常的經驗感覺相反。例如:擦得很光亮的皮鞋,事實上是讓鞋油使得凹凸的皮鞋表面成為很好的反射面,於是光線向四方漫射而發亮。皮鞋穿久了,反而由於表面沾了很多灰塵,恰填滿皮鞋凹凸的表面。只能在特定方向才會有反射光,反而覺得不夠光亮。光線除了被反射與折射外,當遇到與波長接近或更小的顆粒時,會有部份被物質所吸收(才會變燙—增溫)或是形成散射(Scatter有數物質吸收了光線後,會很快輻射出波長更長(能量較低)的其他光波。也就是一般的螢光物質。很多礦物能吸收紫外光而輻射出可見光。某些遊樂或展覽場所牆上會有類似裝置。但是也有部份物質,吸收了光線後會拖較長的時間後才輻射出能量較低的光波。這類物質就稱為燐光質。讓燐光質在室內或室外照射光線後,在按室中依然可看到微微的燐光。(若不繼續照光,亮度也將逐漸減弱)。若將燈關掉,在暗室中螢光質是不會發光的。天空為何是藍色的?注意觀察上面滴入牛奶那杯水的實驗主要是由於太陽光線散射的結果。造成散射的粒子是微小的空氣分子(氮分子、氧分子等)。波長越短的光,越容易形成散射(和波長四次方成反比)。由於人眼睛直接感受不到紫外光,於是感覺藍色光特別得強。也就是蔚藍的天空。由於太陽光包含各顏色的色光而形成『白』光的感覺。(並沒有單獨的白光)當你看藍天的同時,地球的另一端有人正在看夕陽!當大部份藍光散色讓你看到藍天時,那剩下的光變成『偏紅』直射入觀賞夕陽的眼裡!所以『藍天』與『夕陽』是同一現象,不同位置觀察的結果。若是天空中有塵埃或大於空氣分子的顆粒,則連紅光等其他色光也會容易被散色於是天空就顯得白白的。(想一想!顆粒大小與散色間的相關性!原因為何?)每次下過雨後,仰望晴朗的天空時,是不是顯得特別的藍呀!從天空蔚藍的程度可以簡單判斷空氣的品質!說完『藍藍的天』接下來談談『白白的雲』:)想不想試看看,變色的糖果?(相關網頁)取一顆有顏色且堅硬的糖果,拿一個榔頭將糖果敲碎,慢慢的越敲越細,當糖果被敲成怎樣的大小時,會變成白色的呢?此時將糖果屑和頭髮的寬度相比,哪個較大呢?妳可能需要放大鏡去看糖果屑的大小。不妨也比較一下鹽巴顆粒的大小!妳相信這個小實驗,和天空上的雲為何是白色的有著相同的道理嗎?白雲是由很多很小顆粒的水滴所組成。這些水滴的大小遠大於光波的波長,因此會在水滴表面形成反射。由於入射的光會在各個不同的方向反射,於是看起來白白的。(各顏色的可見光都會被反射—便形成白色的感覺,參看彩色繽紛的世界)可見光的波長約0.3-0.7微米(一微米=10-6公尺=10-3想對波長的大小有一個感覺嗎?想想看,頭髮的寬度大約多少微米呢?(再進一步提示:估計幾根頭髮的寬度並在一起約一釐米呢?)若是水珠過大則會吸收光線(穿入後吸收),於是便形成暗暗的顏色!所謂『烏雲蔽日』!另外一個問題,讓你想一想!雲既然是由水滴所組成的。水的密度是1.0g/cm3遠大於空氣的密度(約0.01293g/cm3)。為什麼雲層裡的小水滴能停留在天空不會掉落下來呢?(石頭的密度於水的密度,在水裡石頭必定很快就沈下去!)歡迎參考『尺度的物理效應』網頁。雖然水是透明的,可是水分子對於紅外光較容易吸收(共振),也就是將光能轉為水的熱能(加熱)。也就是說水對於紅光(長波長)較藍光(短波長)相對吸收較多,因此在海底所看到的顏色為藍綠色。知道『海』為何是那種顏色了嗎?尤其到了深海,紅色的生物看起來都變成黑色的了!因為...
实验十用透射光栅测光波波长实验目的1.加深对光的干涉及衍射和光栅分光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2.学会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波的波长及光栅常数。实验仪器分光仪,平面透镜光栅,汞灯。实验原理光栅相当于一组数目众多的等宽、等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园林苗木产业扶持与发展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大酒店商务中心运营管理承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停车场管理软件研发合同2篇
- 2025版能源行业返聘员工合同2篇
- 2025年度校园监控安装项目合同书2篇
- 2025年度系统需求分析与规划服务合同3篇
-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对象程序设计(Pthon)》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合作社合同范本与合作社管理规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地安全防护及责任履行合同2篇
- 高校搬迁可行性方案
- 充电桩选址优化与布局规划
- 科技产业园项目投资计划书
- 苗木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JJF 1030-2023温度校准用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
- 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设施标准化配置表
- 一销基氯苯生产车间硝化工段工艺初步设计
- 自动控制原理仿真实验课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大学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9200字(论文)】
- 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范本课件
- 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之教学实施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