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_第1页
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_第2页
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_第3页
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_第4页
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

学校自诞生以来就与知识密切相关。学校是保存、传播知识的重要机构,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也都是围绕知识进行的。大学作为学校等级的最高级,是高深知识的载体,不仅要保存、传播高深知识,还要进行知识的生产、创新与转化,推动人类对世界未知领域的认识并造福人类。正如伯顿·克拉克所指出,“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规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可以说,大学与知识生产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的使命之一就是知识生产,知识生产也离不开大学这个机构。一、大学的教育模式“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释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现代的大学几乎都是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已经历经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从由教会、政府掌控的边缘机构逐步成为了社会的中心机构。在这近千年的历程中,大学经过了两次学术革命,每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学自中世纪诞生起至18世纪末,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行会团体,其主要功能是传播新的宗教知识和思想,并为少数专门职业提供训练,如法律、医学等。1810年德国建立的洪堡大学,在德国教育家洪堡的改革思想指导下,首次将“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核心任务引入了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统一”、“学术自由”,在法律、哲学、历史、神学、医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了许多其他新兴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等等,很多学科领域的研究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19世纪直至20世纪初一直是世界各国大学学习的榜样。第一个学术革命使科学知识生产成为大学的核心功能,大学是一个纯粹的科学研究的学术殿堂,可以称之为“研究型大学”。这时科学知识的生产是以“学科知识”为分界,学科组织制度化,科学家在各自的学科边界里、以“学院”为组织单位向各自更深的研究领域探索。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市场化、大学办学经费短缺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等一系列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为了维护自身的发展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并带来了第二次的学术革命,从20世纪20年代麻省理工大学开始创立公司到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引发的硅谷现象,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创办带动了大学的又一次转型,此后,大学除了教学、研究、服务外,还承担了经济发展的职责,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浪潮,其中比较成功的大学有:英格兰的沃里克大学、荷兰的特温特大学、瑞典的查默斯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等。在第二次学术革命的背后,知识生产的模式也悄悄发生了变化,突破了高等教育机构与学科的边界,向更大的社会背景和多学科迈进。二、学科间合作促进知识生产模式II知识生产观最早由M·吉本斯等学者在1994年出版的《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书中提出。模式I即为“第一次学术革命”意义下的知识生产,模式II即为“第二次学术革命”意义下的知识生产。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模式II知识生产的五类典型特征,并与模式I形成鲜明比照:(1)模式I的问题设置和解决是在大学共同体的纯学术情境中进行,而模式II中知识是在广阔的应用情境下生产的;(2)模式I具有高度学科性,而模式II强调跨学科性;(3)模式I是以技能的相应同质性为特征,而模式II突破传统的大学为中心、具有共同学术规范和学术价值观的传统生产模式,强调通过需求、利益和所有相关行为者之间不断磋商,围绕某一应用情境确定合作解决的问题,在不同参与者的互动中促进知识生产,具有明显异质性;(4)模式I科研组织结构单一稳定,而模式II科研组织结构具有多样性;(5)在质量监控上,模式I采取传统同行评议、学术研讨等方式,模式II则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异类团队等实施新型质量控制。吉本斯等学者的模式II知识生产观在提出之后,受到了学术界得广泛讨论,既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同,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吉本斯本人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变化和提升的,《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书中指出“大学科学研究正在分裂为模式I和模式II两种方式,并逐渐走向模式II。”而吉本斯在2000年的一篇文章写到,“我并不是说新的实践会摒除旧的也是说模式I最终将屈从于模式II。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两者将继续共存。共存的方式既取决于当下支持模式I的制度所做出的回应,也取决于模式II的社会扩散”。模式I与模式II之间是否存在着严格的界限?是否所有学科的知识生产都存在着从模式I到模式II的转型?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但是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知识生产模式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变化,这与我们时代的变革是息息相关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知识早已从国家的掌握中以及大学的校园中走出,遍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更多的大众所掌握。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唯一场所,研发中心、政府机构、思想库、智囊团、咨询顾问机构等都是知识生产的机构,除了大学的学者之外,研发设计者、生产工程师、社会科学家等不同背景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了进来,并开展一定合作研究。学科的边界逐渐消解,携起手来共同解决社会中的问题,并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知识从一种象征符号已经转变成为了一种实用的工具,并以一种“知识资本”的形态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可以说,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也反映出了一种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的转型,这些转型的社会基础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三、通过“知识产业化”来创造高校投资的机会,主要在于投资二战以后,西方国家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高等学校入学人数迅速增加。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需要大量资本的支撑,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对大学以固定拨款形式提供的资金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丧失关键收入的组织会寻求新的资源。”于是,高校院校面对资金的压力,将资金来源指向了市场。20世纪80年代,大学竞争的全球化趋势更是加速了教学科研人员与院校走向市场,通过采取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技术转让、开办校办企业、在全球招收学生等一系列措施面向市场,把“知识商业化”作为主要的收入渠道,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在使得大学能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又开拓了大学新的功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并没有对“创业型大学”的统一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亨利·艾茨科威兹教授在《三螺旋》一书中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大学-产业-政府关系”三螺旋“发展的生产力。这样的一个创新体制采取积极的立场将知识投入应用,并把投资范围拓宽到大学知识的创造。‘知识产业化’是大学新使命的核心,使大学与知识用户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把大学确立为拥有自己产权的经济角色。”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提到,“一所创业型的大学,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它寻求组织的特性上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转型契机、发展机遇以及改革措施,但都一改传统大学依赖政府的被动地位,向自身挖掘资源,而大学最大的资源当属知识了,于是大学不仅保存、传播知识,并想方设法将知识“资本化”。于1862建立并由起初的“赠地学院”发展起来的麻省理工大学(MIT)是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先驱。麻省理工大学的几位最初的创办者都有着很强烈的创业意识,希望能把学校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市场,并把市场的资源带进学校。19世纪晚期MIT开始与企业建立联系,并引入了参与实践的咨询工程师成为其主要的研究人员,同时MIT的教师也参与到公司的咨询中,这不仅给大学带来了利润也将实际应用的知识带进了课堂。一战、二战的契机又加深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的紧密联系,政府为了自身的需要拨出巨款资助大学的科研,大大促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大学与企业的关系也一步步加强,20世纪30年代MIT的管理人员提出了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协助创建公司的战略思想,成为科学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一部分,大学发展当地经济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MIT的创业精神进而又推广到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通过建立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公司促进了硅谷的产生,反之,这些公司的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的发展。大学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使得两者都充满了活力。“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的MIT模式,正在取代哈佛模式成为学术界的榜样。一直以来,追求基础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都是美国精英院校首要的存在理由。”美国的科学研究正在取代“象牙塔”模式,开始在一种创业型模式下成长壮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欧洲国家的大学也同样面临着规模扩大而政府资助不足的困境,因此一种赚钱的意识和创收政策(AEarnedIncomePolicy)开始成为进取性大学(ProactiveUniversity)适者生存的生存方式和标志,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增强大学灵活反应的机制,在市场上寻找有利的时机,不仅使大学能够自给自足,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的社会声望、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对欧洲五所案例大学1980-1995年之间的成功的创业经验进行了研究,总结出20世纪晚期大学对多样、复杂的社会需求所做出的“创业型反应”,提出了著名的“大学组织转型的五种途径”理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在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开拓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核心,只有在学校里达成共识、形成一种创业的氛围与文化才能减少转型的阻力。”四、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已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一方面,大学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的功能也需要不断地扩展,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包括知识的生产、科技的发明、经济的进步与人才的培养,等等。国际化的竞争压力以及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是导致大学组织变革的直接原因,而大学,尤其是创业型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核心机构,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无疑成为创业型大学兴起的内在原因。知识生产的模式II所代表的知识生产的情境性、跨学科、社会弥散化、反思性以及扩展的质量控制系统成为创业型大学发展的知识理论基础。大学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如“大学-企业-政府”关系的重塑、大学教师“商业化”的学术科研导向、大学从关注教学与育人到关注办学效益的转变等等。大学的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对大学的批判和对大学本质的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机构应该维持其同僚治理的氛围,强调教师首先要忠诚于大学。从长远来看,在大学、教师与商业的互动方面,相关的治理政策将会更多些过程导向,更少些剥夺权利,以保护大学的价值观,塑造大学参与商业的形象。如果研究型大学期望参与到技术交换之中,要走的路还很长,所需的制度性实验和转变将会使它们变为不同的机构。不过,如果研究型大学不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它们又将被其他的知识生产机构所超越。”因此,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不仅有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带来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外在环境的压力所致。我们会发现,知识生产并不是简单地从模式I到模式II线性发展的,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