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知识点及解题技巧:总论2021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知识点及解题技巧之总论如下:常见考试知识点1.民法概述考点1:民法的调整对象考点2:民法的渊源考点3:民法的基本原则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1.民法概述考点1:民法的调整对象例1(2006年统考试题)论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特点。【答案要点】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主体处于平等地位,即财产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各自独立,彼此互不隶属,不具有命令、服从的关系。(2)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即财产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必须坚持自愿原则,这是由民事主体地位的平等性所决定的。平等、自愿的特点,也是民法区别于行政法和经济法的界限。(3)坚持等价有偿原则,即当事人之间发生财产关系时,必须按照互惠互利、等价有偿的原则实行,即获得财产利益应支付相对应对价,才能为双方所接受。不等价的交换是违背商品经济客观规律的。(4)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包括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因具有金钱价值的物质资料和智力成果的归属发生的关系,是基本的财产归属关系;财产流转的基本内容是商品交换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商品买卖关系、货币借贷关系、货物运送关系、物品保管关系以及知识产权转让关系等。【解析】本题是论述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财产关系的特点。民法调整财产关系,但并非所有的财产关系都由民法来调整。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所具有的特点在答案要点中已明确,在此不赘述。例2(2021年统考试题)下列社会关系中,由民法调整的是(A.甲与乙之间的恋爱关系B.丙与丁之间的租赁关系C.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关系D.房地产公司与其销售部门之间的管理关系【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应用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法的调整对象。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可见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本题中,选项C是行政关系、选项D是管理关系,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但这种财产关系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具有隶属关系或管理关系,所以都不由民法来调整。选项A主体虽是平等的,但不是财产关系,而是道德关系,也不由民法来调整。选项B中,丙与丁之间的租赁关系不存有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也没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管理关系,双方在租赁关系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在该租赁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是出租方依租约收取租金,承租方依租约支付租金,体现的是一种财产关系。所以选项B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是民法调整的对象。故选项B是准确的。【评注】(1)熟记《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即我国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2)准确理解民法调整对象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特点,将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区别开来。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要准确理解平等主体的含义,《民法通则》规定的平等主体是指这些主体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时,相互之间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或者一方服从另一方,而是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二是民法只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行政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系等并不由民法来调整。考点2:民法的渊源例3(2005年统考试题)民法的渊源是指(A.民法的起源B.民法的深度和来源C.民法的发展历史D.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解析】本题是基本概念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法的渊源。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我国民法的主要渊源是制定法。另外,习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成为我国民法的渊源。【评注】对民法的渊源的概念有准确的记忆和理解,就能够轻松应对此类题目。考点3:民法的基本原则例4(2007年统考试题)民法中的平等原则是指(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男女平等C.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地位平等D.民事活动的结果平等【解析】本题是基本概念理解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法基本原则之平等原则的含义。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民法的基本价值,贯穿于民法各项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准则。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能够概括为:(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诚实信用原则;(4)禁止权利滥用原则;(5)公平原则;(6)公序良俗原则。本题涉及的是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由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民法的首要基本原则。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1)民事权利水平平等;(2)民事主体地位平等;(3)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平等地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本题中选项A、B都不是针对民法来说的,所以不选;选项D表述错误,应是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所以也不准确。只有选项C是准确的。例5(2021年统考试题)甲在商场看中一件毛衣。标牌上的英文显示毛衣成分是腈纶。甲不懂英文,便向营业员询问,营业员骗其说是羊毛,甲遂买下毛衣。商场营业员的行为违背了民法的()。A.平等原则B.公平原则C.诚实信用原则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通则》第3、4条规定了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中,诚实信用原则是民事活动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原则。所谓诚实信用,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要诚实,讲究信誉,恪守诺言,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民事义务。诚实信用原则被称为“帝王条款”,适用于一切民事法律制度。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实行民事活动要诚实,不弄虚作假,即善意实行交易。本题中,本来毛衣成分是腈纶,营业员却告诉甲是羊毛,营业员的这种行为本身是欺骗甲的行为,是不诚实的一种表现;正是基于营业员的这种欺骗行为,使其与甲之间形成了买卖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违诚实信用原则。从而排除了选项A、B、D,故本题应选【评注】应对民法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案例中准确使用。常见考试知识点2.民事法律关系考点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考点2: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考点3: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考点4:民事权利的分类考点5:自助行为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2.民事法律关系考点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例6(2009年统考试题)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甲因违反交通规则被罚款B.乙在银行存款C.丙代甲交作业D.丁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解析】本题为基本概念使用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本题中选项A、D都属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选项C虽然主体具有平等性,但它是当事人之间自主形成的关系,不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不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所以选项A、C、D都不准确,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2005年统考也出现过类似的题目: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公民甲向税务机关纳税,B.政府向某灾区拨款,C.公民乙向某山区小学捐款,D.违章司机丙被交警罚款,答案选C。)【评注】(1)应熟记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2)在熟记概念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并做到能够在具体的事例中予以准确辨析。考点2: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例7(2008年统考试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恋爱B.招待朋友C.潮起潮落D.出生【解析】本题为基本概念理解应用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事法律事实的认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首先必须以相对应的民事法律规范的存有为前提。但是,民事法律规范的存有并不能直接导致具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只有当民事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客观现象出现时,才能导致具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这种能够导致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是民事法律事实。它能够是与人的意志无关的时间或者状态,也能够是与人的意志相关的事实行为或者法律行为。本题中,选项A和选项B即使是行为,但都是不受民法调整的道德关系,也不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故不准确;选项C是一种自然事实,也不会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所以也不准确;只有选项D这种事实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故选项D是准确的。【评注】(1)熟记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2)在对是否是民事法律事实的辨析上,应牢记不论事件还是行为,只有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才能称之为民事法律事实。考点3: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例8(2004年统考试题)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行为的是(A.甲将乙打伤B.乙将其手表丢人江中C.丙自杀身亡D.丁下落不明满3年【解析】本题是基本知识应用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民事法律事实以是否与人的主观意志相关为标准,分为行为和自然事实两大类。本题中涉及的是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行为是主要的民事法律事实,涉及范围很广。以行为是否合法为标准,行为能够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以行为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为标准,分为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如订立合同、立遗嘱等;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没有产生相对应民事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但根据法律规定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如无因管理、拾得遗失物等。本题中选项A甲将乙打伤的行为,导致甲与乙之问形成民法上的侵权法律关系;选项B乙将自己的手表丢人江中,是乙自由处分自己财产的行为,导致原所有权的消灭;选项D丁下落不明满3年的事实状态,也会导致相对应的法律关系产生和变更,其利害关系人也能够向法院申请宣告失踪,而导致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所以上述选项中的行为和事实都属于民事法律事实。选项C中的丙自杀身亡,虽然自杀身亡也是一种事实,但它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故选项C符合题意。例9(2021年统考试题)婴儿出生属于法律事实中的(A.行为)。B.合法行为C.事实行为D.事件【解析】本题属于基本概念理解辨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中的自然事实。民事法律事实以是否与人的主观意志相关为标准,分为行为和自然事实两大类。自然事实是指行为以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自然事实又分为事件和状态。事件是指某种客观现象的发生。例如,人的出生、死亡,发生自然灾害、爆发战争等。状态是指某种客观现象的持续。如物的继续占有、生死不明、时间的经过等。选项A、B、C都是行为,显然不符合题意,是不准确的;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是准确的。【评注】(1)熟悉掌握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2)准确理解民事法律事实中划分行为和自然事实的标准——是否与人的主观意志相关,同时对于行为和自然事实的含义应有准确的把握,并能予以准确辨析。考点4:民事权利的分类例10(2007年统考试题)甲公司向银行贷款100万元,将一幢办公楼抵押给银行。银行所享有的抵押权属于(A.救济权B.请求权C.从权利D.形成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相关概念的理解辨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事权利的分类。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实现其特定利益的法律手段。民事权利由自由权、请求权和胜诉权三种权利要素构成,是这三种权利要素的统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民事权利能够作如下不同的分类:(1)财产权与人身权。以民事权利所体现的利益的性质为标准,民事权利能够分为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财产权和以人身利益为内容的人身权。(2)绝对权与相对权。以民事权利效力所及的范围为标准,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3)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以民事权利的作用为标准,民事权利能够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4)主权利与从权利。以民事权利的相互依存关系为标准,民事权利能够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5)原权利与救济权。以权利发生的先后及相互之间的派生关系为标准,民事权利能够分为原权利与救济权。(6)既得权与期待权。以民事权利是否已经取得为标准,能够分为既得权与期待权。本题中,选项A中的救济权,是基于原权利而派生的权利,即救济权是在原权利受到侵害,或者受到侵害的危险时而产生的权利;选项B中的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选项D中的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以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属于形成权的有追认权、选择权、撤销权、抵销权、解除权及继承权的抛弃权等。由此可见,甲公司向银行贷款100万元,将一幢办公楼抵押给银行,银行所享有的抵押权,不是救济权,也不是请求权和形成权。选项A、B、D均不准确。而从权利则是指在相互相关联的几项权利中不能独立存有,必须依赖于主权利的存有才能存有的权利。本题中银行所享有的抵押权属于担保物权,是为实现债权而设定的担保,从属于债权而存有,是一种从权利,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是准确的。【评注】(1)应熟知民事权利的不同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2)区别各种民事权利的含义和效力并准确理解,才能够迅速地予以辨析。考点5:自助行为例11(2008年统考试题)甲就餐后未结账就欲离开,服务员将其拦住,该服务员的行为属于(A.自卫行为B.非法行为C.自助行为D.公力救济【解析】本题为基本概念应用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民事权利的私力救济保护方法中的自助行为。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主要有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两种。私力救济,又称为自力救济,是指在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自己采取一定的合法措施保护其权利。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主要依赖于国家的公力救济。但在紧急情况下,若固守公力救济,可能缓不济急,加重损害的水准,所以法律又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允许私力救济。私力救济的方式包括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所谓自卫行为是指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或者有受到侵害的现实危险时,权利人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自卫行为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种方式。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来不及请求公力救济的情况下,采取的对义务人的财产予以扣押或者对其人身自由予以约束的行为。本题中服务员的行为显然不是公力救济,也不是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自卫行为,选项A和选项D被排除;同时服务员的行为也无非法性,选项B也被排除;故准确答案是选项C。【评注】(1)掌握民事权利的救济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2)在私力救济方面,特别要注意区别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以免混淆。常见考试知识点3.自然人考点1:自然人民事权利水平的开始与终止考点2:自然人民事行为水平之完全民事行为水平考点3:自然人民事行为水平之限制民事行为水平考点4:自然人民事行为水平之无民事行为水平考点5:宣告失踪的条件考点6:宣告失踪的效力考点7:宣告死亡的效力考点8:法定监护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3.自然人考点1:自然人民事权利水平的开始与终止例12(2004年统考试题)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理应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这个规定说明(A.我国现有法律已经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水平B.我国现有法律已经承认胎儿具有部分民事权利水平C.我国现有法律已经承认胎儿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权利D.我国现有法律尚未承认胎儿具有民事权利水平【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理解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水平的开始与终止。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水平,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具有普遍性、平等性、统一性和不可分离性。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水平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民通意见》①第1条明确规定,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相关证明认定。所以,胎儿本身不具有权利水平。至此,就能够直接判断出准确答案是选项D,从而排除了其他选项。例13(2006年统考试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水平始于()。A.出生B.10周岁C.16周岁D.18周岁【解析】本题属于法条记忆、理解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水平的开始与终止。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水平,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依照我国律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水平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很显然,选项A准确,选项B、C、D均不准确。【评注】一定要牢记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水平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特别应熟悉掌握法律对出生和死亡的具体规定。考点2:自然人民事行为水平之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例14(2006年统考试题)下列选项中,属于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或者无民事行为水平人的是(A.盲人B.聋哑人C.精神病人D.肢体残疾的人【解析】本题属于基本概念辨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然人的完全民事行为水平。完全民事行为水平,是指自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水平。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水平,能够独立实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我国法律区分民事行为水平的标准是年龄和智力,身体的残疾不会影响民事主体的行为水平。本题中选项C属于智力不健全者,应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水平人或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所以,选项C是准确的,选项A、B、D都是不准确的。例15(2021年统考试题)17周岁的聋哑人王某,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王某应被视为(A.成年人B.无民事行为水平人C.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D.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解析】本题是基本概念辨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然人的民事行为水平。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内容如上题,在此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自然人民事行为水平的划分是以年龄和智力作为标准的。即使王某是聋哑人,但他符合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法定条件,应认定为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故应选D,排除其他选项。【评注】应准确把握我国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水平的区分标准是年龄和智力,没有其他的标准,所以只要是年满18周岁(或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且不属于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特殊情况者,一般均为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考点3:自然人民事行为水平之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例16(2005年统考试题)16周岁的小王靠父母留下的500万元遗产生活,这笔钱由其监护人管理。小王每月的生活费超过当地职工月均工资的数倍。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小王属于(A.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B.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C.视为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D.视为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解析】本题属于基本概念辨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然人的限制民事行为水平。限制民事行为水平又称不完全民事行为水平,是指自然人只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民事行为水平,超出一定的范围便不具有相对应的民事行为水平。根据《民法通则》第l2、13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分为两种:一是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这种人能够实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合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二是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这种人能够实行与其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合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本题中选项B显然是准确的,其他选项不准确。例17(2007年统考试题)甲赠与15周岁的外孙王某1万元人民币,王某在其父母出差期间,用此款购买了一辆摩托车。该购买行为(A.有效B.无效C.经甲同意有效D.经父母同意有效【解析】本题属于基本概念辨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然人的限制民事行为水平。基本知识的阐述同上题,在此不赘述。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lo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能够实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合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可见选项D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准确。【评注】(1)准确掌握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的概念,根据相对应的法律规定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水平实行辨析。(2)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主要有两种,但他们有共同点,就是只能从事与其年龄、智力以及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合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考点4:自然人民事行为水平之无民事行为水平例18(2008年统考试题)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A.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B.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C.不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D.无民事行为水平人【解析】本题属于基本概念辨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然人的无民事行为水平。无民事行为水平,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其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水平。根据《民法通则》第12、13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水平人分为两种:一是不满lo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不具有综合的理解水平和判断水平。故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二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这种人因为心智丧失,不具有识别水平和判断水平,法律规定他们为无民事行为水平人,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本题中的选项D显然是准确的,其他选项不准确。【评注】(1)应准确理解无民事行为水平的概念,准确把握自然人的无民事行为水平;(2)需要指出的是,无民事行为水平人所为的民事行为,并不能一概认定无效,无民事行为水平人实行的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合的民事活动,只要有利于本人且没有损害社会利益,应认定为有效。如《民通意见》第6条规定,无民事行为水平人、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水平、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常见考试知识点4.法人考点1:法人的概念考点2:法人的特征考点3:法人民事权利水平的概念、特征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4.法人考点1:法人的概念例24(2006年统考试题)下列选项中,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是(A.北京大学B.北京机床厂财务处C.北京市人民政府D.首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解析】本题属于基本概念理解识记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法人的概念。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水平和民事行为水平,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所以法人的分支机构或法人内设的部门,都不具有法人资格,所以,本题中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故选【评注】(1)熟记法人的概念并准确理解;(2)应特别注意,法人是独立的民事主体,法人的分支机构或法人内设的部门等都不具有法人资格。考点2:法人的特征例25(2008年统考试题)试论法人的法律特征及成立条件。【答案要点】法人的法律特征有:(1)法人是社会组织;(2)法人具有相对应的民事权利水平和民事行为水平;(3)法人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法人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水平。【解析】本题为综合论述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法人的法律特征及成立条件。既考查理论综合水平,又考查对法条的识记。本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容阐述在此不赘述。【评注】(1)对于法人的成立条件是否需要“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水平”,理论上即使有不同理解,但法律有明确的规定;(2)掌握该知识点,能够对比法人与自然人、非法人团体的区别。考点3:法人民事权利水平的概念、特征例26(2007年统考试题)法人的民事权利水平始于(A.筹建活动开始时B.经营活动开始时C.董事会成立时D.设立登记完成时【解析】本题属于基本概念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法人民事权利水平的概念、特征。法人的民事权利水平是指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人的民事权利水平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水平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人民事权利水平开始与终止的时间,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2)法人的民事权利水平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因为设立法人的法律规定不同,各种法人享有的水平也不相同。(3)法人之间的民事权利水平存有差异。因为法人各自经营业务范围的不同,分别受到法律和自己章程的限制,其民事权利水平都有局限性,并且相互差异很大,它们只能在其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本题涉及的是法人民事权利水平的开始,依据上述理论,法人的权利水平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可见,选项D是准确的,其他选项不准确。【评注】(1)熟记法人民事权利水平的概念和特征;(2)法人是法律上拟制的人格者,所以,法人虽然与自然人一样有民事权利水平和民事行为水平,但法人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水平、民事行为水平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应准确掌握。常见考试知识点5.合伙考点1:合伙债务的承担考点2:退伙的形式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5.合伙考点1:合伙债务的承担例27(2006年统考试题)甲乙合伙开一汽车修理厂,因经营不善欠某配件厂货款5万元。后经甲乙同意,丙加入合伙。丙对入伙前合伙的债务()。A.不承担任何责任B.以其投入的财产承担有限责任C.承担有限连带责任D.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解析】本题是法条理解应用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合伙债务的承担。根据《合伙企业法》第38~40条的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实行清偿。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无限连带责任包括“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两层含义。当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合伙企业债务时,各合伙人必须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清偿责任,此即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当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合伙企业债务时,每个合伙人都必须对全部合伙债务承担清偿责任,债权人能够向任何一个合伙人请求清偿全部合伙债务,合伙人不得以合伙协议约定的债务承担比例对抗债权人,此即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据此,本题中的丙虽然是后加入合伙的,但他仍应以合伙人的身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所以选项D是准确的,其他选项是错误的。例28(2009年统考试题)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A.有限责任B.按份责任C.有限连带责任D.无限连带责任【解析】本题是法条记忆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合伙债务的承担。具体解析同上题。【评注】(1)应熟记相关合伙债务承担的法律规定;(2)应注意法律规定的是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的承担原则,并没有区分是原始合伙人,还是后加入的合伙人,所以他们对合伙企业的债务都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考点2:退伙的形式例29(2006年统考试题)甲、乙、丙三人共同出资购买了一辆汽车,经营运输生意。后甲因与乙、丙发生矛盾,决定退伙。这种退伙属于(A.法定退伙B.强制退伙C.声明退伙D.非任意退伙【解析】本题属于基本概念理解应用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退伙的形式。退伙,是指在合伙存续期间合伙人退出合伙组织,从而丧失合伙人资格的行为。根据退伙的原因,可分为自愿退伙、除名退伙和法定退伙三种形式。自愿退伙,又称声明退伙,是指合伙人单方面向其他合伙人声明退伙。强制退伙,又称除名退伙,是指当某合伙人出现除名事由时,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将其除名,使其丧失合伙人资格。法定退伙,又称当然退伙,是指基于法律规定的事由而退伙。法定退伙、强制退伙都属于非任意退伙。所以选项C准确。【评注】在掌握退伙的各种形式的概念和法律规定的同时,应注意区别各种不同的退伙。常见考试知识点6.民事行为考点1:民事行为的概念、特征考点2:民事行为的分类考点3: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考点4: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考点5: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考点6: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考点7: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特征考点8: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情形考点9: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情形考点6:宣告失踪的效力例20(2021年统考试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是(A.被宣告失踪人的财产由其亲属或朋友代管B.被宣告失踪人的财产由其继承人继承C.被宣告失踪人与其配偶的婚姻关系自动解除D.被宣告失踪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解析】本题是法条记忆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宣告失踪的效力。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依我国法律规定,宣告失踪导致的法律后果有两个:一是,设立财产代管人,管理失踪人的财产和代为履行财产义务。选项B、C是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而不是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不选。二是,自然人被宣告失踪后,其并不丧失民事主体资格,所以选项D的表述不准确,不选。只有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故选A。【评注】(1)熟记法律对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的相关规定;(2)特别应注意,自然人被宣告失踪后,其并不丧失民事主体资格,其原来所享有的民事权利仍然继续享有,其应承担的民事义务仍须承担;(3)注意区别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不同法律后果,不要混淆。考点7:宣告死亡的效力例21(2003年统考试题)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后于自然死亡前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A.以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为准B.以宣告死亡后实际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后果为准C.只有在撤销死亡宣告后,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才有效D.是否有效由法院裁定【解析】本题是基本法条理解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宣告死亡的效力。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宣告该自然人死亡的法律制度。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的效力相同,但它毕竟不是自然死亡,事实上自然人可能并没有死亡,所以,如果自然人事实上为生存,则存有着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对此《民通意见》第36条作了规定,“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可见选项B符合法律的规定,其他选项都是错误的。例22(2006年统考试题)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A.有效B.无效C.部分有效D.在撤销死亡宣告后有效【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理解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对此知识点的阐述同上题,不再赘述。本题涉及的是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时间不一致,而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后于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问题,对此,《民法通则》明确规定,完全民事行为水平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所以选项A是准确的,其他选项错误。【评注】应熟记相关自然人被宣告死亡后于自然死亡前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方面的法律规定。考点8:法定监护例23(2007年统考试题)6周岁的李强在父母离异后随奶奶生活。两年后,其父母各自再婚。此时,李强的法定监护人是(A.父亲和继母B.母亲和继父C.奶奶D.父亲和母亲【解析】本题是法条记忆理解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法定监护。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实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履行监督和保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被监督和被保护的人,称为被监护人。法定监护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一定范围的亲属或组织担任监护人的监护。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方面,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有明确的规定,即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以本题的准确答案是选项D,因为其父母尚健在,且没有丧失监护的水平,所以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不能成为其法定监护人。选项A、B、C都是错误的。【评注】必须熟记关于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规定,才能应对此类题目。常见考试知识点7.代理考点1:委托代理考点2: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考点3: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7.代理考点1:委托代理例43(2008年统考试题)甲乙合伙经营一家服装店,根据合伙协议,甲可代理乙与第三人签订合同,这种代理属于()。A.委托代理B.法定代理C.指定代理D.复代理【解析】本题属于概念理解应用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委托代理。依《民法通则》第64条的规定,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1)委托代理,是指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而实行的代理,委托代理人的代理权来源于被代理人的授权,所以委托代理又称授权代理。(2)法定代理,是指代理人根据法律的规定而实行的代理。法定代理主要是为无民事行为水平人、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设立代理人的方式。(3)指定代理,是指代理人根据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而实行的代理。本题中,甲的代理权非来源于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因而不是指定代理;甲也不是为无民事行为水平人、限制民事行为水平人实行代理,所以也不属于法定代理,这样就排除了选项B和选项C;甲的代理权事实上是来源于其他合伙人的授权,因而选项A是准确的。所谓复代理是指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将其代理权转托他人而产生的代理,故又称再代理、转代理。本题中甲的代理权显然也不属于复代理,选项D被排除。准确答案是选项【评注】应准确掌握代理的各种类型的概念和特征,特别是各种代理权的来源。考点2: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例44(2009年统考试题)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A.直接由本人承担B.本人知悉后,由本人承担C.本人追认后,由本人承担D.本人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理解记忆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狭义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不但没有代理权,也没有使第三人足以信其有代理权的表征,而以本人的名义所为的代理。依据《民法通则》第66条的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排除选项A、B、D,只有选项C是准确的。【评注】应在准确理解和记忆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的同时,注意对追认权、拒绝权、催告权和撤销权等概念的理解。考点3: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例45(2006年统考试题)表见代理产生(A.有权代理的法律后果B.越权代理的法律后果C.自己代理的法律后果D.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理解识记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观上存有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因而依法发生有权代理效果的制度,即在被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产生民事法律关系,被代理人受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实施民事行为的约束,承受无权代理行为所设定的权利和义务。被代理人不得以无权代理为由抗辩。可见,选项A是准确的,进而排除了选项B、C、D。对此知识点的考核,2004年统考中也出现过,如该年第10题:甲携带乙厂盖有合同专用章的空白合同书,以乙厂的名义与丙厂签订买卖冰箱合同一份,货物运抵后乙厂以甲并非自己的业务员为由拒付货款。甲的行为属于:A.有权代理,合同有效;B.有权代理,但合同无效;C.无权代理,合同无效;D.无权代理,但合同有效。答案选D。【评注】(1)应准确掌握表见代理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2)注意狭义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都属于无权代理,构成表见代理的,为保护善意的相对人,法律赋予其选择要求被代理人还是行为人承担责任的权利。8.诉讼时效和期限考点1:诉讼时效的效力例46(2007年统考试题)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权人丧失的是()。A.胜诉权B.抗辩权C.起诉权D.债权【解析】本题是基本知识识记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诉讼时效的效力。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状态持续到达法定期限,即发生该权利不受法律保护后果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效力,是指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发生的法律后果。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诉讼时效期问届满,权利人的起诉权并不消灭;(2)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了胜诉权;(3)诉讼时效期问届满,权利人的实体权利本身并不消灭。据此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权人丧失的不是起诉权,也不是债权,而是胜诉权,所以选项A是准确的,选项B、C、D被排除。此类题目有一定的出题概率。如2004年统考第11题: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权人丧失:A.起诉权,B.实体权利,C.请求债务人履行的权利,D.胜诉权。答案选【评注】应准确掌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的仅是胜诉权;同时应注意胜诉权、起诉权和抗辩权的不同点。考点2:特殊诉讼时效例47(2006年统考试题)王某到北京出差,将包裹交火车站寄存处寄存。当夜寄存处失窃。两天后,王某被告知其寄存的包裹被盗。依据我国法律规定,王某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是()。A.从王某被告知包裹被盗时起1年内B.从王某的包裹被盗时起1年内C.从王某被告知包裹被盗时起2年内D.从王某的包裹被盗时起2年内【解析】本题属于法条记忆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特殊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我国民事立法对特殊诉讼时效的规定有以下三种,即短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本题涉及的就是短期诉讼时效。所谓短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期间不足2年的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l36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诉讼期间的计算,从知道或者理应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可见,本题选项A的表述是准确的,其他选项被排除。例48(2009年统考试题)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期间为(A.1年B.2年C.3年D.4年【解析】本题属于法条记忆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特殊诉讼时效。我国民事立法规定了短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三种特殊诉讼时效。本题涉及的是长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期间在2年至20年(不包括2年和20年)之间的诉讼时效。如我国《合同法》第l29条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l5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4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理应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根据上述规定,本题中选项D是准确的,排除了其他选项。例49(2021年统考试题)甲被乙打伤,甲请求乙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时效期间为(A.6个月)。B.1年C.2年D.4年【解析】本题属于法条记忆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特殊诉讼时效。我国民法规定的特殊的诉讼时效期间有1年和20年。可见,诉讼时效期间是没有6个月的,所以选项A首先被排除。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l年的有四种:(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本题中,甲被乙打伤,属于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符合1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所以选项B是准确的,选项C、D也被排除。【评注】应熟记关于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关于特殊诉讼时效的不同规定,并且能够准确地把握诉讼时效的计算。此类题目出题概率还是不低的。考点3:诉讼时效的中止例50(2008年统考试题)下列选项中,可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是(A.提起诉讼B.提出请求C.同意履行D.不可抗力【解析】本题属于法条记忆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诉讼时效的中止。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实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暂停计算,从法定事由消失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是法定事由。根据《民法通则》第139条的规定,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包括两种: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其他障碍”。可见,选项D准确,从而排除了选项A、B、C。而事实上,选项A、B、C都是依法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而不是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评注】应熟记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同时应注意诉讼时效中止与诉讼时效中断的不同。考点4:期间的确定与计算例51(2008年统考试题)2005年3月5日晚,蒋某酒后驾车,车冲上人行道,将走在人行道上的闫某撞伤。闫某花去医药费3000元。同年4月10日,两人就医药费等赔偿问题实行协商,但未达成协议。4月20日,闫某请求当地交警大队实行调解,但调解失败。2006年4月15日,闫某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蒋某赔偿自己所受的损失。问:(1)该案诉讼时效期间是多长?依据何在?(2)2006年4月15日,诉讼时效期间是否已届满?为什么?【答案要点】(1)该案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l年。(2)诉讼时效期间未届满。理由:2005年4月20日,闫某向交警大队提出调解请求时,诉讼时效中断。调解失败,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2006年4月15日仍在诉讼时效期间内。【解析】本题属于案例分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诉讼时效的确定与计算。【评注】(1)应熟记关于诉讼时效的法律条文的规定。(2)在熟记法条的基础上,应学会在实例中加以使用,特别是应准确理解和区分诉讼时效中止与诉讼时效中断的不同。常见考试知识点8.诉讼时效和期限考点1:诉讼时效的效力考点2:特殊诉讼时效考点3:诉讼时效的中止考点4:期间的确定与计算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8.诉讼时效和期限考点1:诉讼时效的效力例46(2007年统考试题)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权人丧失的是()。A.胜诉权B.抗辩权C.起诉权D.债权【解析】本题是基本知识识记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诉讼时效的效力。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状态持续到达法定期限,即发生该权利不受法律保护后果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效力,是指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发生的法律后果。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诉讼时效期问届满,权利人的起诉权并不消灭;(2)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了胜诉权;(3)诉讼时效期问届满,权利人的实体权利本身并不消灭。据此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权人丧失的不是起诉权,也不是债权,而是胜诉权,所以选项A是准确的,选项B、C、D被排除。此类题目有一定的出题概率。如2004年统考第11题: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债权人丧失:A.起诉权,B.实体权利,C.请求债务人履行的权利,D.胜诉权。答案选【评注】应准确掌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的仅是胜诉权;同时应注意胜诉权、起诉权和抗辩权的不同点。考点2: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服务合同:大数据分析服务
- 2024年度建筑工程安全监理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打桩机租赁合同(含租赁设备保养时间表)3篇
- 2024年度甲方委托乙方进行技术研发的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电商售后服务托管合同3篇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作协议: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研发
- 2024年度租赁合同:适用于大型餐饮企业的店面租赁
- 2024年度健身俱乐部会员服务合同:高级私人健身教练服务
- 仓库租房合同(04版):二零二四年租赁协议
- 2024年度水泥船运环保协议
- 四川省宝兴县县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
- 创伤性血气胸急救和护理课件课件
-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8版 全部答案
- 一次性纸杯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共31页)
- 祖国的灿烂文化PPT通用课件
- 浙江大华可视对讲系统介绍
- 松下smt贴片机离线编程软件pt200中文进修手册
- 收货确认回执单.docx
- 设备及管道拆除施工方案完整
- 机电一体化大专毕业论文完整版
- 校本教研特色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