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第三期)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1页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第三期)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2页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第三期)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3页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第三期)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4页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第三期)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第三期)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第三期)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2021-2021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三期)发展红色旅游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稳步发展,大量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经典景区体系基本形成,年接待人数持续增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持续推进红色旅游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挖掘红色精神内涵,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教育方式,提升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打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重要平台,发挥促进老区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实现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二)基本原则——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结合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党团学习教育,打造常学常新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坚持实事求是,保障基本需要。科学规划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规模,维护原有历史氛围,保持红色旅游底色,防止贪大求洋。旅游设施建设要体现应有功能,同红色纪念设施相得益彰。——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融合发展。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与脱贫攻坚、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相衔接。依托地域特色资源,促进与周边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生态旅游相融合,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坚持改革创新思维,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引导社会参与,应用信息技术,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活力。(三)发展目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功能更加突出,运行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和满意度显著提高,红色文化有效传承,革命精神广泛弘扬,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明显增强,红色旅游实现内涵式发展,2021年全国年接待人数突破15亿人次。二、主要任务(一)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充实完善、归并整合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公布修订后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形成覆盖更加全面、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的景区体系。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选择革命文物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完善、展陈效果较好、教育功能突出、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景区给予重点支持。加强新增景区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和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完善道路交通和服务设施条件,提升必要的接待能力,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周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等旅游资源,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二)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景区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作用,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深刻了解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传承党的优良作风,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推动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红色旅游相结合,依托红色旅游景区组织参观活动、研学旅行,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红色旅游景区与当地学校的合作,组织红色教育进校园,结合党课团课、主题班会、课外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优秀讲解员宣讲红色故事,开展红色夏令营、冬令营主题活动,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新局面。(三)积极发挥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作用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紧密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整合当地现有资源,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拓展红色旅游的脱贫富民功能。完善红色旅游配套交通体系,加快景区到周边主要城市或干线公路的支线公路和连接道路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红色旅游重点区域新建或改扩建支线机场,完善铁路站点布局,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带来更多的客流、物流、资金流。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吸引周边居民参与景区内配套服务,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加强旅游开发帮扶和技能培训,支持当地群众参与餐饮、住宿等经营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引导革命老区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特色手工业,鼓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互助组织,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育富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本土品牌。(四)有效提升红色旅游规范化水平加强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发掘、征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利用文献档案展现历史事实,讲好革命故事,提升陈列布展、讲解解说规范化水平。涉及领袖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内容要按程序报批,展陈、讲解等内容要进行审读、排查。在确保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陈列布展、讲解解说内容和形式,增强知识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参与性活动要尊重历史,用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感染观众。加强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崇敬革命历史和革命先辈,杜绝出现损害国家利益、伤害民族感情、损毁领袖和革命先辈形象的言行和活动。提升红色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指导各地建立红色旅游景区服务标准、讲解员和导游员上岗标准与工作规范,提高红色旅游服务管理能力和综合监管水平。(五)广泛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结合建党、建军、建国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活动及其他重要节假日,组织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部门要通过官方网站,提供本地区本部门红色旅游景区的规范化信息,有条件的红色旅游景区可建设独立网站和网上纪念场馆,鼓励利用微信、微博等信息技术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推广。广泛开展群众性红色文化活动,加大对相关书籍、主旋律节目、影视作品等艺术创作的扶持力度。统筹利用传统传播渠道和新兴媒体刊播红色旅游公益广告。加强红色旅游国际交流合作,挖掘经典景区蕴含的国际友谊内涵,探索合作模式和机制,推广红色旅游产品线路,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六)扎实推进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景区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优化管理层人才结构,吸收培养一批熟悉规划设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加强红色旅游讲解员、导游员分级分期培训,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知识丰富的红色旅游景区导览队伍。开展红色旅游志愿服务,组织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开展义务讲解,鼓励大学生义务开展志愿服务,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红色旅游相关课程、讲座。促进红色旅游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三、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把发展红色旅游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发挥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作用,研究解决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本规划纲要实施。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统计分析、信息报送、交流培训、活动组织和监督评价职能。加强红色旅游规划管理,做好与相关规划衔接,推进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把红色旅游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中央投资要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倾斜,中央财政要加大对重要革命文物保护和陈列布展的经费补助力度,继续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的维修改造给予经费补助。支持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直接配套的干线公路建设。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导企业、银行、社会组织等参与红色旅游发展。鼓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红色旅游项目给予贷款支持,探索适合红色旅游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景区管理机构公益属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各界参与的治理结构,引入竞争和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决策执行和监督评价,提高机构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区分公益服务事项和经营事项,发展特许经营。加强创意设计和科技创新,使红色旅游产品更加贴合当代文化消费习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智慧旅游,提供便利的旅游公共服务。推广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实用新材料、新装备应用,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生态化、人性化水平。(四)完善政策扶持对企业、个人等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红色旅游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捐赠支出,按现行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部队等与红色旅游地区开展结对帮扶和共建活动。落实差别化旅游业用地、用海、用岛政策,对发展前景好的红色旅游重点项目,优先安排落实土地等指标。(五)强化责任分工各有关部门要将落实红色旅游规划纳入本部门工作日程,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年度考核逐项对照检查,确保规划任务完成和目标实现。宣传部门负责会同文献、党史等部门审定和检查陈列布展内容、讲解解说词,明确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基本史实及重要提法、宣传报道口径,支持做好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工作。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文物等部门负责组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革命文物保护和陈列布展以及配套公路、城市道路建设。旅游部门负责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市场监管、人员培训、数据统计等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推动红色旅游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统筹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民政部门负责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的建设管理保护及附属文物的征集展陈工作。铁路、民航部门负责配合红色旅游做好有关车次、航班的组织调度工作,优化运力安排,利用铁路网络,开行好去往红色旅游景区的列车。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做好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与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文化部门负责指导组织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演出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红色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六)加强监督检查探索建立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监督监管机制。发挥各地监督检查作用,及时解决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建立问题反馈机制,通过约谈、通报等方式,加强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动态监管。各相关部门加强对红色旅游工作的专项监督检查,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联合检查。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红色旅游发展状况定期评估。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纲要,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及办公室要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21-2025年)国家林业局2021年12月规划背景1982年9月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以来,经过30多年建设,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3101处,总面积达1780.57万公顷,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85%。全国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7亿人次,创社会综合产值5600多亿元,已成为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阵地、绿色富民惠民的重要途径、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窗口。城郊森林公园是指地处城镇或城镇周边,以森林景观为主体,生态环境良好,休憩健身设施完善,开展公众游览、休憩、健身、科普、文化等活动的户外特定区域,免费或低门票向公众开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建成区快速扩张、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城郊森林公园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亮点。城郊森林公园为保护、修复城镇森林生态系统、提升城镇生态承载能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增加百姓生态福祉、推动绿色城镇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逐渐成为了新型城镇化中有生命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了更好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科学指导、合理布局、有序推进、规范建设、有效管理全国城郊森林公园,满足广大城镇居民享受良好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2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21—2021年)》、《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21—2021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21—2021年)》等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特编制《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目录TOC\o"1-2"\h\z\u规划背景 1一、 发展城郊森林公园的必要性 1(一)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加强城镇生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 1(二)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增加城镇居民生态福祉的迫切需要 1(三)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四)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弘扬公众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 3(五)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3二、 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成效和挑战 5(一)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初显成效 5(二)城郊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挑战 7三、 城郊森林公园发展的总体思路 9(一)指导思想 9(二)基本原则 9(三)规划期限 10(四)总体目标 10四、 发展布局 13(一)基本条件 13(二)发展布局 13(三)优先发展区域 14五、 主要建设内容 16(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建设 16(二)加强森林休闲健身建设 18(三)加强生态科普教育建设 20(四)构建全民参与城郊森林公园发展平台 21(五)全国城郊森林公园示范和推广 23六、 保障措施 26发展城郊森林公园的必要性建设城郊森林公园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推进城镇绿色化发展、增强民众的生态福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加强城镇生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城郊森林公园统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和历史文化等人文要素,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屏障、绿肺和天然氧吧,有利于增强城镇生态承载能力,保障城镇生态安全;有利于拓展公众生态休闲空间,提供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加强城镇生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镇绿色化发展意义重大。(二)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增加城镇居民生态福祉的迫切需要城郊森林公园拥有配套完善的休闲、健身、科普、游览等设施,免费或低门票向公众开放,公益性强,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郊森林公园的发展可以让城镇居民享受到“出门见绿”、“抬脚就进公园”的便捷。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有利于公众走进森林,亲近自然,满足日益增长的户外健身、休闲的需求;有利于广大城镇居民生活在绿色城镇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利于公众切身感受生态保护和建设带来的变化,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成果。因此,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三)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城郊森林公园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在城镇、及城镇周边、敏感地带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进行森林保育和植被恢复,构筑起多样化的森林植物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城乡生态建设连接畅通、同步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有利于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增加生态用地;有利于加强养护管理水平,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对于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统筹发展意义重大。(四)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弘扬公众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城郊森林公园贴近百姓、服务百姓,公益性强、关注度高、辐射面广,是传播生态文化、开展自然生态教育的天然大课堂。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有利于公众共享生态建设带来的成果,引导热爱自然、崇尚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有利于公众感受生态文化、获得生态知识、增强生态道德意识;有利于公众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增强其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壮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社会力量。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对于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意义重大。(五)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是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森林是城市之肺,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坚持近自然造林、乔灌草搭配、乡土树种为主,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加强城市森林建设,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确保城市森林建设始终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发展城郊森林公园,有利于引导广大市民了解、支持、参与城市森林建设,真正把城市森林建设的过程变成普及林业知识、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让建设和保护城市森林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与自觉行动。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成效和挑战(一)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初显成效长期以来,森林风景资源保存较好的偏远地区的森林公园发展较快。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位于城镇及城镇周边的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已逐步成为森林公园发展的新亮点。在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合肥、福州、青岛、厦门等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城郊森林公园发展速度尤为迅猛,且初见成效。据初步统计,全国共建成城郊森林公园900多处,全部免费开放,为公众提供了近2亿人次的生态休闲健身服务。例如:广东省已建立城镇森林公园310处,总面积约44.69万公顷,占广东省林业用地的4.06%,80%城镇森林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年为上亿人次的市民、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健身、观光等服务。山西省建立城郊型森林公园78处,分布于68个县级行政区,面积8.9万公顷,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直接受益人数达到2400多万人,还为社会提供5000多个公益性岗位。各地为积极推进城郊森林公园的发展,不断加强政策保障措施。例如: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1年,新增森林公园1037处”,确定了每个市、县、镇至少分别建设3处、2处、1处森林公园的发展格局,并将森林公园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的总体发展目标和考核任务指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全省新建100处以上城郊森林公园,规划面积超过10万公顷,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城镇,实现‘百城百园建设,造福千万百姓,每县建成一处以上城郊森林公园’的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的意见》,提出规划建设25处市民休闲森林公园,规划面积18.9万亩。同时,各地相继出台了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来规范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例如:山西省颁布实施的《山西省森林公园条例》明确了城郊森林公园的规模、绿化标准、建设标准;广东省编制和制定了《广东省森林公园和公园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1年)》、《市、县和镇森林公园建设标准》、《市、县和镇森林公园建设检查验收办法》、《森林公园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森林公园建设指引》和《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等系列标准和办法,规范和提升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建设技术指导意见》、《市民休闲森林公园项目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市民休闲森林公园考核管理办法》等。(二)城郊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挑战我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仍处于局部区域推进阶段,大部分省、区、市对城郊森林公园发展的认识不足,尚未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未将其作为城镇生态公共基础设施,城郊森林公园数量、质量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二是从需求上看,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的主导需求之一,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10亿,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将超过8次,城镇居民快速增长的生态、休闲、健身需求与城郊森林公园发展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三是从自身发展上看,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稳定的投资渠道,城郊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自然教育设施、生态服务、监督管理、运营养护、人才培养等内部建设体系还不完善,部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园林化、城市化、人工化特征偏重,森林公园的功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城郊森林公园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重在自然、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的发展方向,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以绿色惠民、绿色富民、绿色育民为目标,完善全国城郊森林公园总体布局,规范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统筹城镇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利用,不断满足城镇居民的休闲健身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培育生态意识,推动绿色城镇发展,推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协同发展。(二)基本原则——尊重自然、保护优先。遵循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保护自然生态、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遗迹,弘扬民族传统,保持森林生态特色,坚持将保护放在首位。——以人为本、贵在和谐。城郊森林公园服务城镇居民,要以人为本,贵在和谐,在保障城镇生态系统稳定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建设内容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全国城镇布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自然地理特征、森林植被分布规律等因素,坚持科学区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城郊森林公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指导性,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生态修复、坚守红线。加强城镇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治理,划定城镇森林、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面积控制线,提升城镇生态承载能力,保障城镇生态安全。(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21—2025年,其中:近期2021—2021年;远期2021—2025年。(四)总体目标建立较为完善的城郊森林公园发展格局,使城郊森林公园成为林业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生态修复治理的重点内容、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载体、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城郊森林公园,让森林走进百姓生活,共享林业发展成果,培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满足绿色城镇和宜居城镇建设的需求,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的需求。近期目标(2021—2021年):优先在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加强城镇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森林景观质量,扩大城镇生态空间;加强大中城市城郊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健身游憩等设施建设力度,满足4亿城镇居民森林休闲、健身需求;加强科普宣教平台建设,开展自然教育和森林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到2021年,全国城郊森林公园数量达到2500处,全国示范城郊森林公园达到100处。远期目标(2021—2025年):全面推进中小城镇发展城郊森林公园,基本实现5万常住人口以上城镇均建设有1处以上城郊森林公园,构建覆盖全国的城郊森林公园体系,普遍增强城镇生态承载能力;完善并提升城郊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生态设施、健身游憩设施建设,满足7亿城镇居民森林休闲、森林健身、森林教育等需求,增强城镇居民的生态福祉。到2025年城郊森林公园数量达到4000处,全国示范城郊森林公园达到200处。发展布局(一)基本条件——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位于城镇或城镇周边,以服务城镇建设和当地居民为主,居民可当日游览并往返,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具备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可以提供游憩、休闲、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等公共服务。——城郊森林公园面积原则上不小于30公顷。——以非耕地为主,尽量利用现有自然地形和原生植被。——优先利用城镇区域内国有或集体林场、苗圃、树木园、植物园、标本园等森林、林木、林地资源,通过森林群落结构调整优化、湿地恢复、矿山治理等,整合周边其他自然和人文资源。(二)发展布局——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关于东、中、西部战略布局,城郊森林公园布局主要依托城市群、城市带,并伴随城镇发展和提升逐步推进。——优先发展城市群、城市带等城镇人口密集区域的城郊森林公园,调整空间结构,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服从“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每个城市原则上不少于4处城郊森林公园,总面积不小于200公顷。——地级城市,每个城市原则上不少于2处城郊森林公园,总面积不小于100公顷。——县级及以下城镇,不少于1处城郊森林公园。(三)优先发展区域——京津冀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部分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东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成渝地区:包括重庆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浙江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沿海部分区域。——其他省会城市及周边区。主要建设内容城郊森林公园在森林公园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5个方面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森林休闲健身、生态科普教育、全民参与平台、示范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等。(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充分发挥城郊森林公园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增加生态用地,构建城镇、城乡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力提升城镇生态承载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城郊森林公园内天然林、原生性森林资源、自然文化景观的保护,加强珍稀树木、古树名木及野生动物的保护,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城郊森林公园的典型地带森林植被有效保护面积达到15万公顷。对已建的城郊森林公园,开展重要森林风景资源普查与评估,加强典型生态系统、典型森林群落、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重点森林风景资源解说系统、教育标识系统建立。——加强生态修复加强对受损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通过人工适度干预、近自然森林营造,恢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城镇生态修复30万公顷。针对退化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纯林,通过森林抚育、林相改造、适地适树、适度营造风景林等手段,更新植物配置、完善森林群落结构,逐步恢复森林植被的自然性,提升森林景观的美学价值。——加强生态治理加强城镇及周边荒山荒地、废弃土地、垃圾山场、矿山矿区、滩涂地等非林地的造林绿化,大力培育混交林,采取乔、灌、草相结合,高、中、低搭配的原则,优化林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和景观效应,实现生态治理和功能优化的双赢,并统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在城镇区域构建较为完善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治理5万公顷,成为身边增绿的精品工程、城镇绿化的亮点工程、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加强巡护管护设施设备建设,包括保护管理站点用房、巡护道路、森林防火道路及设施、病虫害监测及防治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落实对珍贵森林资源等的保护措施,建立保护档案和数据库;加大对有害生物的监测力度,避免有害生物对城镇森林生态系统的入侵和破坏;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提高城郊森林公园森林等生态系统和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水平。(二)加强森林休闲健身建设充分发挥城郊森林公园就近健身、休闲、运动的功能,加强森林公园休闲健身设施建设,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满足广大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户外休闲健身的需求。——加强森林休闲、健身设施建设加强徒步道建设,设立走向、里程、难易程度、安全性等标识,满足游客徒步健身需求;加强骑行道建设,道路材质、坡度大小、里程设计等满足自行车骑行者锻炼和游览的需求;加强游览道建设,满足安全舒适、步移景异、串联有序等要求,充分展示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加强观景平台建设,在观赏景观最适宜的角度建设观景平台,提供欣赏森林景观和体验的空间,引导游客提升美学修养;加强休憩设施建设,提供游客休憩设施,设置与景观协调的休闲桌、凳、椅、廊等;加强公园标识、标志系统建设,配置指示牌、警示标志、引导标志等。加强城郊森林公园安全、环卫设施建设,完善安全防护、监控管理、医疗救护、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等安全设施,以及洗手间、垃圾箱等环卫设施,配备环卫队伍等。同时,充分利用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布设公交车站和生态停车场等,加强森林公园与外部城镇主干道的连通。加强公园内部水、陆路网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徒步道、骑行道、车行或轨道游览道等的分道系统。——开展丰富森林休闲健身活动在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开展森林徒步、慢跑、登山、骑游、森林浴、森林露营、拓展、观花、观鸟、摄影等活动,不断丰富城郊森林公园的休闲健身产品。有条件的城郊森林公园建设森林体验中心,设计有趣多样的认知性、体验性、参与性等活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培育热爱自然的理念。充分利用森林公园的植被和地形,结合健身步道,在林下空间和开阔场地合理布局健身场地,设置公共健身器械,开展森林阅读、瑜伽、武术、舞蹈、音乐、民俗体育等健身和文化活动,为城镇居民提供“洗肺、养眼、康体”的理想空间。——加强森林健身环境因子监测在主要森林健身休闲场所,建设温度、湿度、空气负离子等环境因子监测点,实时发布监测数据,便于公众直观了解森林的高品质环境。(三)加强生态科普教育建设充分发挥城郊森林公园的生态教育功能,利用森林公园生态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受益群体广泛的有利条件,加强生态科普教育设施建设,普及公众生态知识,培育公众生态道德意识。——加强自然教育解说设施建设加强森林体验中心、森林教育步道、森林课堂、森林博物馆、标本馆、解说牌示等建设。每处城郊森林公园至少建设1处森林课堂、1条森林教育步道;对于区位优势明显、规模大、资源条件好的城郊森林公园鼓励建设森林体验中心或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等设施。——广泛开展自然教育等科普活动充分利用森林公园自然科普教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森林进课堂”、“自然亲子”、“自然夏(冬)令营”、自然体验、各类主题节庆、宣传等活动,重点加强中小学生自然生态教育建设,提高自然生态道德和素质。——加强自然生态教育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培养具有自然讲解、教育专业素质的导游员和讲解员,鼓励社会志愿者主动参与解说活动;组织专业人员编制适合城郊森林公园特点的自然教育教材及解说词,增强解说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加强自然解说的二维码、信息网络等的软件技术开发和应用。依据城郊森林公园特色,开发自然科普知识宣传册、折页、读本等出版物。(四)构建全民参与城郊森林公园发展平台依托城郊森林公园的平台优势,创造全民参与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组织和引导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志愿者建设志愿者是城郊森林公园的重要工作力量。鼓励、引导志愿者参与森林公园的资源保护、自然教育、日常管护、游客管理、专业培训等工作,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公益事业建设、自然生态保护的良好风气。在城郊森林公园自行招募志愿者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各级官方志愿者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上申请、审核、引导、协调、规范等功能,搭建互动的桥梁,不断规范志愿者管理工作。——加强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结合城郊森林公园的生态修复和生境治理,在部分需要改造和治理的城郊森林公园内,预留部分区域,组织和开展森林公园内义务植树活动。在植树季节,联系相关部门、团体和个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包括同步开展树苗识别、土地整理、栽植要求、后期养护等一系列培训教育活动,加强植树参与者对森林的认识和环境教育。——加强“树木认养”、“绿地认养”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城郊森林公园便捷的交通条件、丰富的林木资源、众多的古树名木和完备的科普教育平台,开展树木、绿地等认养活动,构建规范有序的“认养”机制,加强森林公园与城镇居民的联系,提高公众对森林公园建设管护的参与意识,提升全民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养人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开展类型多样的森林节庆主题活动利用“爱鸟周”、“世界森林日”、“环境日”等时机,开展主题活动;同时,城郊森林公园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开展诸如“桃花节”、“杜鹃节”、“樱花节”、“红叶节”、“登山节”、“森林文化节”等专项活动,不断丰富具有林业特色的生态产品,打造优质的森林文化品牌,强化公众的生态文化体验,提升森林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宣传展示生态文化成果。——加强服务和管理网络建设加强森林公园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森林公园动态信息服务能力和市民互动水平,发布公共服务信息,服务市民出行,接受市民监督。建设全国城郊森林公园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数据的收集和报送,定期分析汇总,实现科学管理。(五)全国城郊森林公园示范和推广积极培育先进典型,打造一批生态建设成效好、特色明显、管理规范、建设质量高、市民满意度高、影响力大的城郊森林公园,推出200处全国示范城郊森林公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品牌带动作用,全面促进全国城郊森林公园的健康发展。全国示范城郊森林公园示范内容包括管理模式、资金运作、运营机制、建设成效等方面。建设成果应有代表性、独特性,并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带动作用。——选择标准(1)城郊森林公园建成后,在城镇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景观价值高;或者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或者自然教育有特色。(2)城郊森林公园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各类标识明显。(3)城郊森林公园管理运营规范,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完善,资源、人员档案数据齐全。(4)城郊森林公园年接待服务人数达到50万人次以上。(5)城郊森林公园编制总体规划,并经批准按总体规划组织实施。(6)当地党政领导重视,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全国示范城郊森林公园建设重点(1)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在城郊森林公园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中,充分考虑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总结出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重点示范森林公园在荒山荒地、垃圾山场、矿山矿区等区域生态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案例。(2)休闲健身建设加强森林徒步与骑行道路、健身场地的建设,不断摸索出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积极、参与性强的休闲健身活动。重点示范森林环境下的分道系统、休闲健身设施、组织活动和服务水平。(3)科普宣教建设加强城郊森林公园在生态文明、森林文化、林业建设成就等方面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类载体和媒介,创新宣传形式、推出多样产品。重点示范森林课堂、森林体验中心、解说标识系统等科普宣教阵地的建设水平、活动形式和组织能力。(4)管理运营建设加强城郊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规章制度、人员培训、资金保障、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建设,总结出可推广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重点示范管理模式、资金运作和可持续经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保障措施(一)把城郊森林公园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将城郊森林公园发展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作为城镇建设中公益性、基础性工程加以整体推进。同时,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纳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考核指标。(二)建立全民共建共享新机制。不断创新形式,大力支持各行各业、社团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入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中。积极吸纳各有识志士、专业人士等担当森林公园教育、环境保护的志愿者。积极倡导全民义务植树和认养林木、林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管护的积极性,促进全民共建共享城郊森林公园。(三)建立稳定的投入、运营机制。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管护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城郊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和后期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扶持城郊森林公园生态教育和生态修复等公益性设施建设,优先将城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治理、护林防火等林业、园林建设资金用于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四)加强人员培训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城郊森林公园的基础理论和信息化建设,强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起稳定的人才队伍,提高专业化建设管理水平。尽快研究制定城郊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办法,不断规范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五)加强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规范全国城郊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升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突出公园建设的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的特色,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各地城郊森林公园有序健康发展。提升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改造、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骑游道建设及自然教育设施建设的品味,努力提高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水平。(六)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林业主管、部门协作、市场参与”的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机制,调动一切资源,共同推进城郊森林公园发展。加强城郊森林公园管理机构的建设,强化对森林公园的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统一管理,保障城郊森林公园管理、休闲健身、生态教育等活动的有序开展。积极借鉴各种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森林旅游发展水平。目录前言一、发展背景(一)背景条件(二)发展基础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战略目标(一)战略定位(二)发展目标四、空间布局(一)布局思路(二)空间结构五、产业发展(一)信息服务业(二)动漫游戏业(三)设计服务业(四)现代传媒业(五)艺术品业(六)教育培训业(七)文化休闲旅游业(八)文化会展业六、实施保障(一)优化发展环境(二)强化政策扶持附件:1、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统计分类说明2、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重大建设项目征集表(2021—2021年)3、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4、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布局示意图前言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抢抓创意经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杭州的文化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为加快我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工作进程,尽快把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2021年)》、《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21—2021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市委〔2021〕4号)等精神编制,并与《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艺术品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1年)》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是推动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的范围涵盖整个杭州市域,其中杭州市区为重点规划范围。规划的期限是2021—2021年。其中2021—2021年为第一阶段,2021—2021年为第二阶段。规划的基期为2021年。一、发展背景(一)背景条件1、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世界范围内,创意经济浪潮风起云涌,文化创意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正在不断彰显。在国内,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群;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核心战略,提出要“构建和谐文化,切实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杭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明了方向,为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2、特殊的区域与城市发展阶段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至今,浙江省、杭州市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发展,2021年浙江省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同期杭州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但同时,浙江省和杭州市也面临着日益趋紧的要素资源和环境约束,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发展进入了平台期、瓶颈期。而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渗透性强等特点,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打造“一城、七中心”的战略定位,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是其中唯一一个“国字号”中心;实施“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六大战略,其中“服务业优先”和“软实力提升”战略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杭州实现从工业经济“一级跳”到现代服务业“二级跳”再到文化创意产业“三级跳”,率先迈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后工业化时代。3、独特的综合优势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杭州独特的城市特性和人文氛围,使杭州特别适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类的知识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科技密集型新型产业、“朝阳产业”。具体来说,主要有五大优势:一是文化优势。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名人灿若繁星,有最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壤。二是环境优势。杭州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之美称。杭州连续4年被世界银行组织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5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三是人才优势。杭州集聚了全省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等一大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等学府。四是市场优势。杭州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现今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区内人口近1亿,有着旺盛的创意需求和强大的消费能力。五是产业优势。根据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五位。4、各类产业分工与融合交互发展态势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随着杭州市各类产业发展呈现既分工细化又互相融合的态势,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使知识、科技、文化、艺术等元素更多地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使产品和服务更多地体现社会性、生活性、环境和谐性,既提升了杭州的经济生活品质,也提升了杭州的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特别是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更趋明显,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发达的IT产业,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视网络、IP宽带网、移动通信,为发展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当然,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面临诸多机遇与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严峻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来自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爆发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不仅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产生了严重冲击,而且对刚刚起步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造成了诸多影响。总体来看,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随着居民收入的下降和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市场上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如艺术品消费,广告设计与建筑设计服务等,也出现相应下降;二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规避意愿更加明显,这将给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融通带来更多困难;三是由于此次金融危机波及面大、影响程度深,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明朗,这将对投资于该领域的企业家信心产生较大影响;四是国外市场的不景气,将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以上四方面的不利因素,将给我市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2、来自于城市间激烈竞争的挑战。随着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在各地的贯彻落实,区域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而且追兵离我们越来越近。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位居杭州之后的城市都在抓紧制定政策,争装“创意引擎”。如南京市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已超过了40个,发展后劲十足,赶超之势尽显。而位居杭州之前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标兵”城市,更是借助先发优势,积极出台政策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十一五”期间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预计将以15%的速度递增,到2021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达到12%;上海市提出要打造“国际创意产业中心”,成为与伦敦、纽约、东京相比肩的国际一流创意城市;深圳则依托“文化立市”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战略目标。国内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使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而任重道远。(二)发展基础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其中八大重点行业实现增加值351.05亿元,同比增长19.39%,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2、部分行业优势明显。经过近年的发展,杭州市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业态,部分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如在龙头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引领带动下,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2021年9月我市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动漫产业实现了争先进位,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杭州的动画生产量达到17411分钟(经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动画片分钟数),全国排名从2007年的第四位跃居为现在的第二位;在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博览会等会展成功举办的示范带动下,杭州的文化会展业发展迅速;西泠印社拍卖在全国艺术品拍卖业异军突起,被誉为“江南第一拍”,已成为引领江南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3、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近年来,依托工业遗存、历史文化建筑、楼宇建筑等各种载体资源,我市已经创建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其中国家动画生产基地2家,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3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正在规划建设的有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溪创意产业园等15个园区(基地)。截至目前,杭州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规划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初步显现。4、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形成。通过发挥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完善、投资环境优越等优势,杭州积极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动力。目前,广厦集团、中南集团、太子龙集团等一批本土知名民营企业已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一批国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也纷纷来杭投资创业。在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的共同作用下,目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主体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企业原创能力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文化创意原创精品比较缺乏。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园区内企业的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和园区之间同质化现象等方面。三是人才集聚程度较低。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人才总量储备上较少,而且在人才结构上也不合理,复合型高端创意人才尤其缺乏。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任务重。目前杭州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体系尚未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五是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目前,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六是产业国际化程度较低。这主要表现在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本地资源,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在对域外特别是国外知名创意企业和人才的引进上存在较大差距。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杭州市建设“一城、七中心”的战略目标,适应杭州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战略需要,坚持“和谐创业”理念,坚持“服务业优先”和“软实力提升”战略,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创意、创新、创业”为主题,以“做大、做强、做优”为主线,以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为方向,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度、知名度、美誉度和贡献度,不断促进杭州的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为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提供战略支撑和动力保障。(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文化人在实践“和谐创业”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市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生活和创业、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与健康需求。2、坚持自主创新。牢固树立“创意为王”、“内容为王”的理念,高度重视创意与创新的关键性作用,高度重视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原创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3、坚持改革开放。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动文化创新,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大开放力度,搞好招商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4、坚持整合资源。打好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调动各种力量,合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5、坚持突出重点。结合杭州城市定位及资源禀赋条件,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确定一批重点发展、优先发展、鼓励发展项目,着力打造一批重点行业与重点园区,梯度开发,以点带面,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6、坚持三力合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的作用,加强各区、县(市)及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多管齐下、广泛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多方联动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战略目标(一)战略定位确立跨越式发展理念,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文化创意产业优势,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杭州的“第四产业”、“品质产业”,跻身全国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助推器、主引擎、新载体、新抓手”,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杭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渗透、提升”功能,推进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带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推“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转变,为促进杭州乃至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做出贡献。——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的主引擎。既要关注经济硬实力,更要关注文化软实力;既要修复自然生态,更要修复人文生态;既要打造投资者的天堂,更要打造文化人的天堂,围绕文化名城建设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载体。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杭州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推动教育创新和普及科学知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的有效载体。——增强杭州城市综合能级的新抓手。依托杭州的文化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与市场优势,集聚创意要素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打造“创意杭州”,强化城市创新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展能级,加快杭州的国际化进程,提高杭州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二)发展目标到2021年的总体目标是: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7%左右,形成产业规模巨大、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大、文化品位较高、创业环境一流、专业人才集聚、知名品牌众多、产权保护严密、公共服务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群,把杭州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旅游演艺中心和中国重要的设计研发基地,打造成以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步入“文化融入经济、经济体现文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互动高级发展阶段。到2021年的具体目标是: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人才资源加速集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特色初具轮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品牌效应开始展现,产权保护有效加强,公共服务得到完善,基本构建起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创意研发基地、信息发布基地、产品交易基地和创意人才高地。——产业实力提升。两年内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杭州的新兴主导产业,产业增加值力争以高于GDP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创意人才集聚。吸引一批业内领军人物和创业团队,汇聚一大批创新与创意人才,就业总人数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园区建设提速。全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建筑面积总量超过220万平方米,其中建成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集聚文化创意企业数量达到1500家。——产业特色初现。依托杭州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优势,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优势进一步突出,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增强。作品原创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作品、产品,成为浙江技术研发和作品原创的龙头。——创业环境优化。自然环境美化,政策环境优化,“和谐创业”理念得到大力弘扬,进一步确立文化人在实践“和谐创业”中的引领地位。——品牌效应展现。以动漫游戏、文化演艺、数字电视、女装设计等行业为突破口,重点推出一批知名作品和企业,依托众多品牌的有机集成,初步形成“杭州创意”大品牌。——产权保护加强。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得到完善,侵犯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违法行为明显下降。——公共服务改善。建成一批产业孵化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产品制作平台、产品和产权交易平台,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增强。四、空间布局(一)布局思路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以丰富的现代美学创意、丰厚的传统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依托,充分体现“五水共导”的核心内涵,以“环西湖、环西溪、沿运河、沿钱塘江”为主线,以“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各区、县(市)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积极拓展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灵动的“两圈、两带、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格局,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实现上述空间布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充分尊重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基础,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潜力;(2)坚持“一主多副”或“两主多副”的发展思路,有利于园区之间实现竞合发展;(3)坚持突出重点,注重资源整合,围绕十大园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4)结合杭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和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与产业的结构转型;(5)结合杭州“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6)有利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二)空间结构两圈:构筑环西湖文化创意产业圈和环西溪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圈,充分发挥自然山水赋予的灵气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成为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区。环西湖文化创意产业圈——以西湖为中心,充分发挥环西湖区块的文化、景观、科技与人才等优势,重点建设西湖创意谷和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努力打造集设计服务、数字娱乐、时尚消费等为一体的文化生产力高度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群。1、西湖创意谷:涵盖整个上城区,规划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形成“一园三区”的格局。一园,即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依托的大学科技园;三区,即产业孵化区(包括以浣纱路为轴线的建筑设计产业带、以开元198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以文保点为主体的名人名家工作基地和玉皇山南国际设计创意园)、展示交易区(包括以清河坊为轴线的古董艺术产业带、以涌金创意家园为核心的艺术创作产业带、以天工艺苑为中心的工艺美术产业带)和时尚休闲区(包括以南山路、万松岭路为轴线的文化休闲产业带、以湖滨路为轴线的创意时尚生活产业带)。该园主要发展建筑景观设计业、艺术品业及时尚消费等特色产业。到2021年,集聚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其中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汇聚一批业界领军人物。2、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位于西湖区,规划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积极打造以数字娱乐产业为核心的“一园多点”数字娱乐产业群,“一园”,即扩建的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包括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1号楼、2号楼、3号楼;“多点”,即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计量分园、数娱大厦公园、电子商务大厦分园、东方科技分园、紫金港分园等。该园重点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游戏、数字音乐等数字娱乐类产业。到2021年,园区建筑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产业链上企业数量达到150家,产值与税收分别达到8亿元和1500万元。环西溪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圈——以西溪湿地为中心,充分发挥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风俗,以西溪创意产业园和创意良渚基地为重点,打造以艺术创作和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综合性、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群。3、西溪创意产业园:位于西溪湿地的桑梓漾区域、河渚街蒋村集市区域、沿山河四大人文景观等区块,总规划面积约3万平方米。园区分“两大功能区块、三大主力业态”。“两大功能区块”包括东、西两区,其中西区为艺术村落区,主要由各类创意工作室、艺术创作和展示、艺术经营机构和配套商业组成;东区为创意产业区,主要由创意产业企业总部、大型创意产业机构和研发中心等组成。“三大主力业态”即艺术创作及艺术经营类、创意设计类、总部基地类。加快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建设,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到2021年,引进10—15家知名创意机构和一批知名艺术家落户园区,打造浙江省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集散地和艺术交流中心。4、创意良渚基地:位于余杭区良渚镇,主要包括玉鸟流苏、美丽洲公园等区块,规划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该基地以良渚文化的深厚内涵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突出良渚文化和玉文化元素,重点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时尚消费创意设计和文化会展等产业,以此带动良渚镇及周边区块的和谐发展。到2021年,集聚企业超过50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达到2亿元;汇聚一批文化名人和艺术家。两带:构筑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和沿钱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进一步突出产业集聚度,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以运河为轴线,整合开发运河文化资源,重点加快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和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建设,打造集设计服务、旅游观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特色突出、个性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群。5、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主要位于拱墅区运河段,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包括LOFT49创意产业园、唐尚433创意中心、“A8”艺术公社和乐富?智汇园、杭丝联166、西岸国际艺术区和浙窑陶艺公园等园区。该园以工业遗存、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为特征,各基地适当错位发展,主要培育文化艺术、建筑景观设计及广告设计等产业。到2021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0%,园区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建成7—8个产业基地,集聚企业超过200家;汇聚一批国内知名创意人才。6、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位于下城区北部传统工业区(杭州重机厂区块),规划建筑面积为30万平方米,由一组团工业遗存、二组团酒店式公寓、三组团SOHO办公区、四组团商业零售步行与SOHO办公区、五组团大型购物中心与商务办公区、六组团新型都市工业示范区、七组团科研孵化区和八组团工业公园组成,重点发展以建设新型都市工业示范区为特征的工业设计与科技孵化等产业,带动杭州次级商务中心的建设。沿钱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以钱塘江为主线,充分体现杭州大气开放的新时代精神,着力构建江南、城西、钱江新城和下沙四大文化创意集聚区。依托各区块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集动漫游戏、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等产业为一体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7、之江文化创意园:位于之江旅游度假区,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依托,主要形成“两点一线”互动发展的格局(“第一点”是指中国美术学院紧邻区,“第二点”是指凤凰?创意国际及周边矿山,“一线”是指两者之间的创意消费和配套服务发展轴线,共约2251亩的“工”字型区域)。园区围绕“创意的基地和平台、产业的集聚和品牌、艺术的摇篮和家园(创意+产业+居住)”三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坚持“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三统一”的开发原则,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报后做”“三先三后”的开发时序,坚持“区校引导力、企业运作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的开发模式,通过转塘特色街区、艺术村落样板、凤凰?创意国际三大项目带动,加快启动之江象山艺术社区建设,积极申报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创意园,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效益”的最大化,逐步形成一个集产业发展、产业孵化、展览展示、艺术休闲、特色配套等为一体“国际化、品牌化、特色化”的杭州国际艺术新区。8、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位于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南部区块,规划总面积约20.5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先发优势及高新开发区信息服务业的产业优势,保护利用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推动动漫艺术与信息科技、旅游休闲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兼顾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等,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宜文”的综合性生态文化创意城。9、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萧山区,一期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设计服务、教育培训业等产业为主。到2021年,力争聚集企业超过100家,实现产业增加值3亿元,完成税收超过1000万元,初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研发、制作、展示、营销的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10、下沙大学科技园:位于下沙高教园,规划建筑面积85.25万平方米,包括杭州经济开发区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杭州经济开发区安防科技产业园、杭州经济开发区IT服务外包创业园和新加坡杭州科技园,主要以发展高校经济为指向,各高校创意园根据自身特点错位发展,重点培育工业设计、影视制作与教育培训等产业。多点:根据各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结合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与城市综合体建设,依托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一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10+X”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大格局。——以杭报集团、杭州文广集团及在杭省级新闻单位为依托,充分发挥其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浙江传媒创意产业园、人民书店文创产业综合体等新兴园区建设,打造现代传媒类文化创意产业群。——以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教园区为依托,加快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电子科技园、ADA国际设计中心、赛博工业创意园、467创意产业联盟等新兴园区建设,培育发展若干以工业设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为特色的环高新、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群。——依托丰富的文化内涵、风景旅游资源和体育基础设施,以休闲、娱乐、时尚消费等产业为重点,培育发展中山北路创意文化商业特色街区、黄龙商务圈休闲健身产业集聚地、大美丽洲文化旅游综合体、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综合体、临安太湖源创意基地、千岛湖姜家风情文化创意基地等。——结合区、县(市)块状经济发展,以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产业为重点,培育发展萧山临港型工业设计研发基地、余杭博卡品牌产业化基地、天都城时尚创意产业园、中纺116时尚设计创意园、天星龙创意设计广场、江干科技经济园、东街6号?艺术空间、富阳体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