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篇)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
学问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爱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实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育学生联系实际,发觉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实力,培育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相识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爱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爱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好玩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视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老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解并描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探讨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老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状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探讨]让学生分组探讨,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老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化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消遣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老师,与其他同学沟通小组的探讨结果。
老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探讨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解并描述]:通过同学们的探讨,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四周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肯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四周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许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老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惊慌、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爱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留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建出更美妙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改变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匀称,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学问,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状况。
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亲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解并描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爱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老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观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索探讨]老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财宝,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老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探讨)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财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探讨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殊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供应珍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学问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爱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变更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犬牙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2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相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三、广袤的海疆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附表:表1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表2世界主要国家海岸线比较表
其次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精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育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实力。
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调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非常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其次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态:老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驾驭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留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留意指导学生视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嬉戏竞赛。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3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相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改变中发觉问题――传统聚落在消逝,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相识爱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本课教学应当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育学生的探究爱好,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化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学问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家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骄傲感和凝合力、创建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问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需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才智高度,培育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念,增加民族凝合力和创建力。
(3)培育学生的求知欲;培育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沟通。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爱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老师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索,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沟通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需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需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依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究发觉和推断,使他们在参加中感受胜利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接着)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显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才智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探讨。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才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改变。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才智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爱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肯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改变。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老师赐予确定,引发学生对消逝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爱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爱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依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爱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爱护。(3)异地迁建爱护。
转承:有些极其宝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爱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珍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爱护了。
生:依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许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依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老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爱好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留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具体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沟通。
其次课时
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我们宏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阔,而且还有广袤的海疆。
三、广袤的海疆
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由北向南我国面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我国所面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我国东临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疆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长到12海里的海疆,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疆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疆。
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
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假如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很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在老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我国东部面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阔地区在夏季风潮湿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化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干脆交往,便于与四周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途。
4.优越的海陆位置
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比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4
一、学问目标:
1、了解气候改变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改变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改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实力目标
1、培育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实力
2、培育辨证分析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
全球气候改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全球气候改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呈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索: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干脆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日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改变。
第四节:全球气候改变
(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呈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改变之中部分》,思索
1、①什么是气候改变?
②气候改变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改变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改变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改变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改变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状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改变与全球性气候改变的关系?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改变之中
1、①气候改变是长时期大气状态改变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改变。
③气候改变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改变、历史时期的气候改变、近代气候改变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改变时间跨度最大,改变周期最长的气候改变,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改变,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改变;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改变,叫做近代气候改变。
⑤大尺度的气候改变是小尺度气候改变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改变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改变中的细微环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改变的显著特点是气温上升,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我国气候改变的趋势与全球气候改变的总趋势基本一样;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上升,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改变要比全球性气候改变困难得多。
(备注:学生回答的同时老师进行总结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上升
略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改变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加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学问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依据气压分布图推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想近期的天气改变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殊有意义,它是抗战成功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烈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漂亮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当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主动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每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状况甚至超越了2023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假如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肯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忧过老天配不协作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料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改变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论:我们发觉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老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改变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将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改变来分析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改变。
请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长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长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老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老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觉,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探究一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案例分析,探讨限制北京旁边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限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老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视察一下图上北京旁边正被什么天气系统限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旁边气压的分布状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长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老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精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四周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老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觉,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似乎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示意图画完整。老师最终引导学生做规律小结。
学生活动:(抽两名学生上黑板画,一个画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一个画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主要步骤:
1、在高压中心用“G”标明。
2、画四点的水平风向。
小结:
1、通过画图,我们得出结论:北半球,反气旋顺时针向外辐散,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时针向外辐散。因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气会不断辐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气下沉来赐予补偿。
2、关于天气,高压区,垂直方向上,高层大气自上而下来补充,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升温,老师可引导“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为,在高压限制下的地区,天气一般“晴朗干燥”。联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案例分析,探讨限制东京旁边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老师引导:9月3日上午,部分地区的卫星云图
学生活动:视察北京上空的云层特点,发觉此处晴空万里。继而验证了受高压限制,天气晴朗干燥的规律。
老师引导:那么在该高压系统的东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气系统的限制?
学生活动:该处云层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气。可能是受低压(气旋)的限制。
学生活动:
1、标出低压、低压槽
2、画出此时伯力、东京的风向
3、完成低压(气旋)示意图(画出A'B'C'D'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
小结:老师应引导学生边画、边想、边理解。自然地理难,往往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其科学性强,逻辑性强,一环扣一环。这个活动题中,从确定中心气压性质(低压区),到画风向(水平方向上,大气从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气流方向(中心的空气上升,盛行上升气流),最终推想天气改变(气流上升遇冷凝聚简单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阴雨天气),一步接着一步。只要学生能把整个过程从头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顺,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驾驭了,甚至可以说,以后都很难遗忘。
探究二探讨2023年8月6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分析有关问题。
老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天气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又时时刻刻使天气也随之改变。生活中,我们探讨天气系统,也是为了预料天气的改变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支配好生产和生活。
学生活动:视察、思索、探讨:
学生活动1、请依据等压线数值,标出甲、乙分别是何气压中心。
学生答:甲,低压系统;乙,高压系统。
学生活动2、图示时间,影响北京和上海的分别是什么天气系统?
学生答:北京受低压限制,上海受高压限制。
以上两题,难度系数都较低。其次题中,学生答出北京受低压槽限制,超出预料水平,说明对槽脊的概念已经理解驾驭,能在图中推断并描述出来了。
学生活动3、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状况。
学生答:北京,阴雨天气;上海,高温晴朗。
这一题难度系数略高,一方面须要结合之前刚学的规律,从凹凸气压来推断天气,这个还不算难;更难的一面是,题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状况”,这就须要学生用规范的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普遍的结果是学生知道意思,却不会表达,或者表达得不够精确。以此作为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发觉问题所在,既要用精确的文字来表达,也要通过口述,来检验其合理和流畅的程度。老师应要求学生尽量用较为简略的语言来描述,言简意赅,突出天气的两个要素(气温柔降水特点)。
供应当时的天气预报,ppt展示文字材料,一来验证学生的推想分析,提高趣味性,二来引导学生作出更精确的归纳。北京:天气闷热,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温天气,且无降水。
燥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就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引起的。
介绍:伏旱是指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多指7月8月)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属于季风区灾难性气候。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限制,且少台风活动时,简单出现严峻干旱。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旱对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图片展示伏旱中,皲裂的土地。伏旱期间虽然晴朗少雨,但因长江中下游和川东地区河网密布,水汽蒸发许多,低空湿度仍很大,故热量不易散发。高温加高湿,人体不易排汗,感到闷热难耐,还可能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那么这个时候最能缓解高温酷暑的是谁呢?
学生活动4、据图推断当时影响台湾的天气系统。
学生答:低压(气旋)。
老师引导:这题本身不难,但是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究。例如:
1、从该系统等压线的分布来看,气压值向中心方向急剧下降,中心气压值特别之低,这是一般的低压中心吗?
2、等压线排列如此之密集,又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受老师的启发后,思索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剧烈发展的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风力很大。学生茅塞顿开,是台风。
介绍有关台风的源地、移动路径等学问。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6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视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视察实力、实践实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实力和想像实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老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相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验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改变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经常按肯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探讨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验了沧海桑田的改变,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殊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地壳物质循环须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须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行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爱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日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育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学问的实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育学生的操作实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面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并进行酷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化。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颂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歌颂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美丽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宏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原委有多大?面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学问,深化地相识我们宏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一、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视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视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视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袤的国家之一。
二、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比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旁边。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旁边。
学生练习,老师巡察。
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老师辅导。
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来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好处。
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困难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供应了有利条件。
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相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早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宏大的祖国拥有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傲慢和骄傲。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8
一、教材
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亲密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接着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
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相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生疏,所以学生须要一个相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相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仔细思索,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培育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实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驾驭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实力。
1.养成酷爱生活,擅长视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相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
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9
一、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育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实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探讨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加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加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支配: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其次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留意视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总结:成都是团块状是因为在平原上;兰州沿着黄河谷地延长呈条带状;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地区,地形坎坷不平,呈分散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市形态收地形、水系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过渡:城市的形态差异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的不同,在城市的内部,不同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形成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从而形成不同城市内部不同的空间结构。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8-21页的内容,实行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思索并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中的土地有那些主要的利用方式?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阅读教材图2、2,视察城市中有哪些主要的功能区?分别是怎样形成?不同功能区有明确界线吗?
(主要有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无明确的界线)
3、什么是集聚效应?
4、城市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是那种?(住宅区)
5、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
6、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7、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
8、读图2、5,说说常州市的工业分布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沿着铁路和马路分布,这样分布可以便利运输,降低运输费用)
课堂小结: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城市形态的差异。城市不仅有肯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教学后记
其次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实行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
模式形成形态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同心圆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扇形或楔形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缘由,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实力(或情愿付出的租金)又不同。干脆影响地租凹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实行学生分析教材图2、8,完成相应问题,老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地要求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占地多,要求便利上下班,又要便利购物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根据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困难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相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缘由。
有实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假如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临时签订合同报告
- 国企劳动派遣合同
- 合同法案例精解
- 钟点工聘用合同范本
- 大班课件《谁是采蜜冠军》
- 2024正规的自然人借款合同样本
- 2024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合同】
- 2024个人租房协议书合同租房协议书(详细版)
- 2024标准销售业务员合同范本
- 2024个体借款合同协议模板
- 合作收款合同协议书
- 2024至2030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铁路轨道铺设工程合同三篇
- 广告宣传物料、宣传栏、大字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猜想01 原子结构与性质(8大题型)(解析版)
- 2024新沪教版英语初一上单词表(英译汉)
- 安徽省淮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试题2
- 高中体育校本教材
- NB-T47013.4-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
- JCT2088-2011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
- 个人垫资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