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完整资料)_第1页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完整资料)_第2页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完整资料)_第3页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完整资料)_第4页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完整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完整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完整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试题及试题答案单选题1、总体规划勘察实测地质界线、地貌界线的测绘精度,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A)1mm(B)3mm(C)2mm(D)1。5mm2、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应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和()为主。(A)必要的勘探(B)测试(C)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D)钻探测试3、总体规划勘察中,在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规划区,应建立()观测网,进行地下水位和水质的观测。(A)短期(B)长期(C)无固定期(D)4、详细规划勘察规划区内拟建重大建筑物的地段,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不得少于()个,且每幢重大建筑物,控制性勘探孔,均应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A)5(B)4(C)2(D)35、勘探孔深度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地基岩土条件确定,一般性勘探孔深度为()m,控制性勘探孔深度为15~30m。(A)7~15(B)8~20(C)7~20(D)8~156、总体勘察阶段在软土地区,勘探孔深度宜钻进较坚硬地层不少于()m。(A)2(B)1。5(C)1(D)0。57、位于地震区城市,应了解规划区地震地质背影和基本烈度,对设防烈度()的规划区,应总协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A)≥7度(B)≤7度(C)≤6.5度(D)≥6.5度8、总体规划勘察前必须取得规划区的规划设想文件、勘察任务书、()和编制成果图需用的地形图.(A)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B)规划区总平面布置图(C)可行性研究(D)规划范围图9、大中城市、市区、重点开发区,城市中主要干道沿线地带和大型公共设施勘探线,点间距应根据场地类别,按规范规定数值以()确定。(A)最大值(B)最小值(C)中间值D)10、当动力地质作用影响较弱、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且易于整治,则此类场地()。(A)不稳定(B)稳定性差(C)稳定性较差(D)稳定判断题1、详细勘察工程等级根据地基损坏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及修复可能性等因素来划分的.()2、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及地层界线.()3、城市勘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试验必须做的项目有:渗透、界限含水量、相对质量密度、重度、固结和无侧限抗压强度.()4、详细规划勘察建筑地段的地质界线,地貌界线的测绘精度在相应比例尺图上的误差不就过5mm,其他地段不应超过3mm。()5、详细规划勘察观测点的间距在图上的距离宜控制在2~5cm,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需加密或放宽。()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测试题答案单选题1、B2、C3、B4、D5、D6、C7、A8、A9、B10、B判断题1、√2、√3、×4、×5、×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一览表类别代号类别名称范围大类中类小类R

居住用地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R1

一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R1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R1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R13道路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R14绿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绿化用地

R2

二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R2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R2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R23道路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R24绿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绿化用地R3

三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比较设施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R3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R3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R33道路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R34绿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绿化用地R4

四类居住用地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R4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用地R4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R43道路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R44绿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绿化用地类别代号类别名称范围大类中类小类C

公共设施用地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C1

行政办公用地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C11市属办公用地市属机关,如人大、政协、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各党派和团体,以及政府组成部门、企事业管理机构等办公用地C12非市属办公用地在本市的非市属机关及企事业管理机构等行政办公用地C2

商业金融用地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C21商业用地综合百货商店、商场和经营各种食品、服装、纺织品、医药、日用杂货、五金交电、文体体育、工艺美术等专业零售批发商店及其附属的小型工场、车间和仓库等用地C22金融保险业用地银行及分理处、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以及外国驻本市的金融和保险机构等用地C23贸易咨询用地各种贸易公司、商社及其咨询机构等用地C24服务业用地饮食、照相、理发、浴室、洗染、日用修理和交通售票等用地C25旅馆业用地旅馆、招待所、度假村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C26市场用地独立地段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等用地C3

文化娱乐用地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C31新闻出版用地各种通讯社、报社和出版社等用地C32文化艺术团体用地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等用地C33广播电视用地各级广播电视、电视台和转播台、差转台等用地C34图书展览用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和纪念馆等用地C35影剧院用地电影院、剧场、音乐厅、杂技场等演出场所,包括各单位对外营业的同类用地C36游乐用地独立地段的游乐场、舞厅、俱乐部、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用地C4

体育用地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C41体育场馆用地室内外体育运动用地,如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各类球场、溜冰场、赛马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水上运动的陆域部分等用地,包括附属的业余体校等用地C42体育训练用地

为各类体育运动专设的训练基地用地类别代号类别名称范围大类中类小类CC5

医疗卫生用地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C51医院用地

综合医院和各类专科医院等用地,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精神病院、肿瘤医院等C52卫生防疫用地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急救中心和血库等用地C53休疗养用地休养所和疗养院等用地,不包括以居住为主的干休所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C61高等学校用地大学、学院、专科学校和独立地段的研究生院等用地,包括军事院校用地C62中等专业学校用地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用地,不包括附属于普通中学内的职业高中用地C63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独立地段地电视大学、夜大学、教育学院、党校、干校、业余学校和培训中心等用地C64

特殊学校用地聋、哑、盲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等用地C65科研设计用地科学研究、勘测设计、观察测试、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等机构用地,不包括附设于其他单位内的研究室和设计室用地C7

文物古迹用地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不包括已作其它途的文物古迹用地,该用地应分别归入的用地类别.C8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M

工业用地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它用地(E)M1

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M2

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M3

三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W

仓储用地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W1

普通仓库用地以库房建筑为主的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W2

危险口仓库用地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W3

堆场用地露天放货物为主的仓库用地

类别代号类别名称范围大类中类小类T对外交通地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T1铁路用地铁路站场和线路等用地T2公路用地高速公路和一、二、三级公路线路及长途客运站等地,不包括村镇公路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它用地(E)T21高速公路用地高速公路用地T22一、二、三级公路用地一级、二级和三级公路用地T23长途客运站用地长途客运站用地T3管道运输用地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SS1道路广场用地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道路用地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用地,包括其交叉路口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用地S11主干路用地快速干路和主干路用地S12次干路用地次干路用地S13支路用地主次干路间的联系道路用地S14其它道路用地除主次干路和支路外的道路用地,如步行街、自行车专用道等用地S2广场用地公共活动广场用地,不包括单位内的广场用地S21交通广场用地交通集散为主的广场用地S22游憩集会广场用地游憩、纪念和集会等为主的广场用地S3社会停车场库用地公共使用的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不包括其它各类用地配建的停车场库用地S31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S32非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非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市区、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ﻫ

类别代号类别名称范围大类中类小类UU1

供应设施用地供水、供电和供燃气等设施用地U11供水用地独立地段的水厂及其附属构筑物用地,包括泵房和调压站等用地U12供电用地变电站所、高压塔基等用地。不包括电厂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工业用地(M)。高压走廊下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用地,应按其地面实际用途归类。U13供燃气用地储气站、调压站、罐装站和地面输气管廊等用地,不包括煤气厂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工业用地(M)U14供热用地大型锅炉房、调压、调温站和地面输热管廊等用地U2

交通设施用地公共交通和货运交通等设施用地U21公共交通用地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的停车场、保养场、车辆段和首未站等用地,以及轮渡(陆上部分)用地U22货运交通用地货运公司车队的站场等用地U29其它交通设施用地除以上之外的交通设施用地,如交通指挥中心、交通队、教练场、加油站、汽车维修站等用地U3邮电设施用地邮政、电信和电话等设施用地U4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1雨水、污水处理用地雨水、污水泵站、排渍站、处理厂、地面专用排水管廊等用地。不包括排水河渠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它用地(E)U42粪便垃圾处理用地粪便、垃圾的收集、转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U5

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房屋建筑、设备安装、市政工程、绿化和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U6殡葬设施用地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存放处和墓地等设施用地U9

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除以上之外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如消防、防洪等设施用地G

绿地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G1

公共绿地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G11公园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公园和居住区小公园等用地G12街旁绿地沿道路、河湖和城墙等,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起装饰性作用的绿化用地G2

生产防护绿地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G21园林生产绿地提供苗木、草皮和花卉的圃地G22防护绿地用于隔离、卫生和安全的防护林带及绿地

类别代号类别名称范围大类中类小类D特殊用地特殊性质的用地D1军事用地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设施用地,如指挥机关、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军用机场、港口、码头、军用洞库、仓库、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等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用地D3保安用地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和安全保卫部门等用地.不包括公安局和公安分局,该用地应归入公共设施用地(C)E水域和其它用地除以上各大类用地之外的用地E1水域江、河、湖、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水域,不包括公共绿地及单位用地内的水域E2耕地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E21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等用地E22灌溉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份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作物的耕地E29其它耕地除此以外的耕地E3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等园地E4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等林木的土地E6村镇建设用地集镇、村庄等农村居住点生产和生活的各类建设用地E61村镇居住用地以农村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等用地E62村镇企业用地村镇企业及其附属设施用地E63村镇公路用地村镇与城市、村镇与村镇之间的公路用地E64村镇其它用地村镇其它用地E7弃置地由于各种原因未使用或尚不能使用的土地,如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盐碱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E8露天矿用地各种矿藏的露天开采用地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管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保证城市规划编制质量,制定本规定。第二条从事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在《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内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业务.第三条委托编制规划,应当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第四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工作。第二章资质等级与标准第五条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级.第六条甲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标准:(一)具备承担各种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能力;(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20%,其中高级城市规划师不少于4人,具有其他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4人(建筑、道路交通、给排水专业各不少于1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城市规划专业人员不少于8人,其他专业(建筑、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环保等)的人员不少于15人;(三)达到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考核标准;(四)有健全的技术、质量、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五)注册资金不少于80万元;(六)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第七条甲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范围不受限制.第八条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标准:(一)具备相应的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能力;(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15%,其中高级城市规划师不少于2人,高级建筑师不少于1人、高级工程师不少于1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城市规划专业人员不少于5人,其他专业(建筑、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环保等)人员不少于10人;(三)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考核标准;(四)有健全的技术、质量、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五)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六)有固定工作场所,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第九条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可以在全国承担下列任务:(一)20万人口以下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和编制(含修订或者调整);(二)详细规划的编制;(三)研究拟定大型工程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第十条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标准:(一)具备相应的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能力;(二)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城市规划师不少于2人,建筑、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等专业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少于5人;(三)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行政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四)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考核标准;(五)注册资金不少于20万元;(六)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第十一条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可以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担下列任务:(一)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二)2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详细规划的编制;(三)2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四)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第三章资质申请与审批第十二条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非以城市规划为主业的单位,符合本规定资质标准的,均可申请城市规划编制资质。其中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城市规划编制机构中专职从事城市规划编制的人员不得低于技术人员总数的60%。第十三条申请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应当提出申请,填写《资质证书》申请表。申请甲级资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资质证书》。申请乙级、丙级资质的,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资质证书》,并报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四条新设立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在具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注册资金时,可以申请暂定资质等级,暂定等级有效期2年。有效期满后,发证部门根据其业务情况,确定其资质等级。第十五条乙、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至少满3年并符合城市规划编制资质分级标准的有关要求时,方可申请高一级的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第十六条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撤销或者更名,应当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到发证部门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或者变更手续。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合并或者分立,应当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重新申请办理《资质证书》.第十七条城市规划编制单位遗失《资质证书》,应当在报刊上声明作废,向发证部门提出补发申请。第十八条《资质证书》有效期为6年,期满3个月前,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向发证部门提出换证申请。第十九条《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资质证书》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二十条甲、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担规划编制任务时,取得城市总体规划任务的,向任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其他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向任务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二十一条甲、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分支机构中,凡属独立法人性质的机构,应当按照本规定申请《资质证书》。非独立法人的机构,不得以分支机构名义承揽业务。第二十二条两个以上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合作编制城市规划时,有关规划编制单位应当按照第二十条的规定共同向任务所在地相应的主管部门备案。第二十三条禁止转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禁止无《资质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第二十四条发证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实行资质年检制度。城市规划编制未按照规定进行年检或者资质年检不合格的,发证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办理或者限期整改,逾期不办理或者逾期整改不合格的,发证部门可以公告收回其《资质证书》。第二十五条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城市规划及所提交的规划编制成果,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与城市规划编制有关的标准、规范。第二十六条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提交的城市规划编制成果,应当在文件扉页注明单位资质等级和证书编号。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提交的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规划编制最终成果,应当责令有关规划编制单位按照要求进行修改或者重新编制.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二十八条无《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业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编制,对其规划编制成果不予审批,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二十九条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超越《资质证书》范围承接规划编制任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发证部门公告《资质证书》作废,收回《资质证书》.第三十条甲、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担规划编制任务违反第二十条规定的,任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补办备案手续,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规划编制成果不予审批,责令限期整改、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由发证部门公告《资质证书》作废,收回《资质证书》:(一)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的;(二)涂改、伪造、转让、出卖、出租、出借《资质证书》的;(三)转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所提交的规划编制成果不符合要求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发证部门公告《资质证书》作废,收回《资质证书》。第三十三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三十四条具有甲、乙、丙级资质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均可编制集镇和村庄规划.第三十五条本规定由建设部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本规定自2001年3月1日起施行,建设部1992年颁发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及1993年颁发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补充规定》同时废止。[1]编辑本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2号《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已经第8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2012年7月2日编辑本段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管理,规范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保证城乡规划编制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实施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第三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第四条从事城乡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第五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工作。第二章资质等级与标准第六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丙级.第七条甲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标准:(一)有法人资格;(二)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0人,其中具有城乡规划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4人,具有其他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4人(建筑、道路交通、给排水专业各不少于1人);具有城乡规划专业中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8人,具有其他专业中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15人;(四)注册规划师不少于10人;(五)具备符合业务要求的计算机图形输入输出设备及软件;(六)有400平方米以上的固定工作场所,以及完善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第八条乙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标准:(一)有法人资格;(二)注册资本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5人,其中具有城乡规划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2人,具有高级建筑师不少于1人、具有高级工程师不少于1人;具有城乡规划专业中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5人,具有其他专业中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10人;(四)注册规划师不少于4人;(五)具备符合业务要求的计算机图形输入输出设备;(六)有200平方米以上的固定工作场所,以及完善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第九条丙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标准:(一)有法人资格;(二)注册资本金不少于20万元人民币;(三)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具有城乡规划专业中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2人,具有其他专业中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4人;(四)注册规划师不少于1人;(五)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计算机达80%;(六)有100平方米以上的固定工作场所,以及完善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第十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或注册规划师年龄应当在70岁以下,其中,甲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60岁以上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或注册规划师不应超过4人,乙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60岁以上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或注册规划师不应超过2人。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应当在60岁以下.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中专职从事城乡规划编制的人员不得低于技术人员总数的70%。第十一条甲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编制业务的范围不受限制。第十二条乙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可以在全国承担下列业务:(一)镇、20万现状人口以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二)镇、登记注册所在地城市和100万现状人口以下城市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三)详细规划的编制;(四)乡、村庄规划的编制;(五)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第十三条丙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可以在全国承担下列业务:(一)镇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除外)的编制;(二)镇、登记注册所在地城市和20万现状人口以下城市的相关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四)乡、村庄规划的编制;(五)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第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门从事乡和村庄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并将资质标准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第三章资质申请与审批第十五条申请资质证书应当提供以下材料:(一)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申请表;(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三)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术负责人的身份证明、任职文件、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等;(四)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证明、执业资格证明、职称证书、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等;(五)完成城乡规划编制项目情况;(六)技术装备和工作场所等证明材料;(七)其他需要出具的证明或者资料。第十六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甲级资质许可,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申请甲级资质的,应当向登记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初审完毕并将初审意见和申请材料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公示审查意见,公示时间为10日.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对审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进行陈述申辩.第十七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乙级、丙级资质许可,由登记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资质许可的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确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准予资质许可的决定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八条资质许可机关作出准予资质许可的决定,应当予以公告,公众有权查阅。第十九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初次申请,其申请资质等级最高不超过乙级。第二十条乙级、丙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满2年后,可以申请高一级别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第二十一条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内,单位名称、地址、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在登记注册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后30日内到原资质许可机关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第二十二条申请资质证书变更,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资质证书变更申请;(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三)资质证书正、副本原件;(四)与资质变更事项有关的证明材料。第二十三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合并的,合并后存续或者新设立的编制单位可以承继合并前各方中较高的资质等级,但应当符合相应的资质等级条件。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分立的,分立后资质等级,根据实际达到的资质条件,按照本规定的审批程序核定。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改制的,改制后不再符合资质标准的,应按其实际达到的资质标准及本规定申请重新核定;资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按本规定第二十二条办理。第二十四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一份,副本若干份,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资质证书有效期为5年。第二十五条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需要延续资质证书有效期的,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申请办理资质延续手续。对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内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信用档案中无不良行为记录,满足资质标准要求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经资质许可机关同意,有效期延续5年.第二十六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领取新的资质证书,应当将原资质证书交回资质许可机关予以注销。城乡规划编制单位遗失资质证书的,应当在公众媒体上发布遗失声明后,向资质许可机关申请补发。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二十七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申请资质证书。非独立法人的机构,不得以分支机构名义承揽业务.第二十八条两个以上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合作编制城乡规划,资质等级较高的一方应对编制成果质量负责。第二十九条编制城乡规划以及所提交的规划编制成果,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与城乡规划编制有关的标准、规范。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提交的城乡规划编制成果,应当在文件扉页注明单位资质等级和证书编号。第三十条资质许可机关可以依法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进行必要的检查,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资质证书,有关人员的职称证书、注册证书、学历证书、社会保险证明等,有关城乡规划编制成果及有关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文件;(二)进入被检查单位进行检查,查阅相关资料;(三)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及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行为。资质许可机关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第三十一条资质许可机关在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有两名以上监督检查人员参加,不得妨碍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单位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协助与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挠。监督检查机关应当将监督检查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第三十二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违法从事城乡规划编制活动的,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并将违法事实、处理结果或者处理建议及时告知该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许可机关。第三十三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后,不再符合相应资质条件的,由原资质许可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一)资质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许可的;(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许可的;(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许可的;(四)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许可的;(五)依法可以撤销资质证书的其他情形.第三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资质许可机关应当依法注销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并公告其资质证书作废,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及时将资质证书交回资质许可机关:(一)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二)城乡规划编制单位依法终止的;(三)资质依法被撤销、吊销的;(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资质的其他情形。第三十六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资质许可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用档案信息.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信用档案应当包括单位基本情况、业绩、合同履约等情况。被投诉举报和处理、行政处罚等情况应当作为不良行为记入其信用档案。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信用档案信息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七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证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处3万元罚款,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第三十八条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资质证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九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资质许可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二)违反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的。未依法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原资质许可机关吊销资质证书,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未按照本规定要求提供信用档案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一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许可的;(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予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许可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三)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内初审完毕的;(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五)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六章附则第四十二条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证书,适用《外商投资城市规划服务企业管理规定》(建设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116号)。第四十三条本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原建设部2001年1月23日发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84号)同时废止。城市规划管理:目的:实现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使用和合理布局

过程:组织制定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引导、控制和监督

结果:使土地资源系统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关系形成合理的结构,促进城市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一章、行政法学概述行政法是政府行政管理和实施依法行政的主要法律依据。ﻭ依法行政是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一节法律及行政法本节重点:行政法的概念、法政法治原则一、法律

1、概念:泛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2、特征:调控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二、法律规范ﻭ1、定义:构成法律整体的基本要素或单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组成要素:

假定: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部分

处理: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即权利和义务

制裁:违反规定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第六十五条三、行政法ﻭ1、概念: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ﻭ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2、行政法的渊源(表现形式)

1)宪法—最根本的渊源ﻭ2)法律。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ﻭ3)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主要渊源

4)地方性法规ﻭ5)自治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ﻭ6)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四、行政法的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首要原则ﻭ概念:指行政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包括:行政主体合法;行政行为依法;行政程序守法;行政权限合法2、行政合理性原则ﻭ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ﻭ内容:ⅰ正当性。主观上出于正当动机,客观上必须符合正当的目的.ⅱ平衡性。ⅲ情理性。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判断、自行选择和自由决定,以作出公正而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ﻭ存在的合理性:是适应现代行政管理事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需要;是行政效率价值追求的要求;是克服法律固有的不完善性的需要。行政合法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ﻭ1)是行政法两项基本原则,两者不可偏废。ﻭ2)合法性原则是主要原则,合理性原则是补充原则。ﻭ3)违反合法性原则导致行政违法,违反合理性原则导致行政不当。ﻭ4)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于行政管理,又适用于行政诉讼,而行政合理性原则不适用于行政诉讼。3、行政应急性原则

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处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第二节行政主体与行政行为本节重点: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的概念、要求一、行政主体

概念: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和参加行政诉讼;行政主体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果和行政诉讼效果.二、行政行为ﻭ1、概念: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国家行政管理而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必须具备五个要件:1)行为的主体2)行为的客体3)行为的内容4)行为的形式5)行为的结果2、分类

按行政行为的方式和作用不同,可分为:

1)抽象行政行为:法定行政主体制定普遍适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律规范文件的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对具体事件或特定的人所作的具体处理或特定的争议进行裁决的行为三、行政立法ﻭ1、概念: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与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活动。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ﻭ必须在法定权限内,依照法定程序进行ﻭ目的在于执行宪法和法律,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

内容是关于国家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行政管理

表现形式是制定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2、立法原则:依法立法、民主立法、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结合、效率原则3、行政立法行为的主体ﻭ我国的行政机关通过三种形式取得立法权:

A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取得职权性的行政立法权。B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授权性的立法权。C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专项决定,取得特别授权性的行政立法权。我国获得行政立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有:

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ﻭ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ﻭ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4、程序

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审议通过、签署审批、发布备案第三节行政程序本节重点:行政程序、行政复议一、定义: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时间与空间方式,也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之总称.ﻭ目的: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扼制行政主体自由裁量的随意性;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提高行政效率二、法律意义ﻭ1、行政程序合法、适当是构成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一。ﻭ2、行政程序违法、失当可以构成相对人申请复议、提请诉讼的理由之一。

3、行政程序违法、失当可以构成权力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撤销其行为的理由之一。

4、行政程序构成行政审查和司法审查的内容之一。三、程序的基本制度1、告知制度: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把相对人应该知道的有关事项告知相对人的一种行政程序制度。

告知的内容:说明理由;告知权利和义务。

告知的方式:公告、文书、口头、标志及手势告知等。2、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有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3、回避制度:指行政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得参与与自己有某种利害关系的行政事务的处理,以确保行政的公正性的一项制度。

三类: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地域回避.4、信息公开制度:是行政机关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开政府文件、档案材料和其他政府信息的制度。5、职能分离制度:两类:同一行政主体内部实行职能分离;不同行政主体之间实行职能分离。6、时效制度: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某些程序上必须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一种程序制度。

三种类型: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其权利的,视为放弃权利。在法定时限内不履行其义务的,可以视为不履行义务。行政主体在法定期限应该作为而不作为的,可以视为同意或拒绝。

7、救济制度四、行政救济:当事人的权益因受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不法行政受到损害时,请求国家采取措施,使自己受到损害的权益得到维护的制度.ﻭ形式:申诉、声明异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一)行政复议ﻭ1、定义:Reconsider,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被申请人的上级领导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机关对原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

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制度.2、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3、范围: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4、管辖(即向谁申请复议):上一级的行政机关5、参加人:当事人(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和复议代理人6、程序及操作要求

1)程序:申请、受理:五日内审查、审理、决定2)要求:①申请复议的时效: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

②受理条件:A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B有明确的被申请人C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D属于申请复议范围E属于受理机关管辖③及时审查:复议机关及时审查,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④全面审理:原则上实行书面复议制度。复议期间,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对申请人仍有约束力。⑤复议决定:A维持决定B补正决定-程序不当,可作出要求被申请人补正的决定C撤销或变更决定(主要事实不清,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基本事实缺少证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或滥用职权、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引起不可抗力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原因,人类无法控制的大自然力量所引起的灾害事故;二是社会原因,如战争、罢工、政府禁止令等引起的。不可抗力因公民个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而成为民事活动中适用的一种免责理由。(二)行政诉讼

1、定义:人民法院按照诉讼程序解决部分行政争议的活动。ﻭ2、与行政复议的衔接:自由选择、复议前置;法定复议后不得起诉:3、行政诉讼的程序:起诉与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4、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行政复议是行政监督,行政诉讼是法制监督。从法律效力上来说行政诉讼优先与行政复议.三、行政赔偿: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违法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而侵犯公民、法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第四节行政法律责任与行政法制监督本节重点:行政责任的形式和构成条件、行政监督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一、行政责任ﻭ1、概念: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当事人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ﻭ2、包含的内容:行政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工作人员的行政法律责任3、形式:A行政处分:行政机关对公务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的惩戒.

B行政补偿C行政处罚:行政相对人ﻭD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等4、构成条件

1)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已构成违法。ﻭ2)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年龄16周岁以上,智力正常.

3)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考察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ﻭ4)行政违法必须以法定职责或法定义务为前提。5、原则: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责任法定原则、责任自负原则、主客观一致原则二、行政监督

1、含义:党、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遵纪守法情况的监察和督导活动。(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ﻭ主体是党、权力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对象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法制监督.2、主要任务是发现和纠正一切违反国家行政管理原则、法规、规章的行为,防止和纠正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偏差,保障行政目标准确、及时地实现.ﻭ作用:预防作用、补救作用、改进作用3、类型:执行党的监督(核心作用)

权力机关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ﻭ公民与社会组织的监督。第五节行政许可一、概念: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二、特征:1、依申请的行政行为。ﻭ2、管理型行为。3、外部行为。

4、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三、分类

1、普通许可

行政机关准予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法人或其他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有附加条件活动的准许。没有数量限制。行政机关没有自由裁量权。2、特许: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向相对人转让某种特定的权利的行为。ﻭ取得特许权应支付一定的费用;有数量控制;行政机关有自由裁量权。

适用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入3、认可: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

通过考试;资格、资质证的认可,不能继承、转让;没有数量限制;没有自由裁量权。4、核准: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判断、确定。

依据主要是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根据实地验收、检测决定;没有数量控制;没有自由裁量权。

适用于对特定的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5、登记:行政机关确立行政相对人的特定主体资格的行为。ﻭ未经合法登记取得主体资格或特定身份,从事社会活动是非法的;没有数量控制;对申请登记的材料只进行形式审查;没有自由裁量权.ﻭ适用于:确立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事项。四、程序

1、申请与受理ﻭ申请人向行政机关提出拟从事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活动的意思表示

行政机关进行形式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2、审查——实质内容的核查ﻭ形式:书面审查、实地核查、当面质询、听取第三人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等。3、决定

准予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公开;不予行政许可的,应说明理由并告知相对人救济权.ﻭ行政许可的期限:

行政许可法规定了20日的一般期限;多个行政机关,实行统一办理或联合办理的,行政许可法规定办理时间不得超过45日;颁发、送达行政许可的期限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后的10日内完成。第二章城乡规划法规体系ﻭ本章重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组成、《城乡规划法》第一节我国城乡规划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法律制度在历史上并不健全,1947年制订了现代历史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都市计划法》五个阶段: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ﻭ1952年成立建工部,同年9月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城市建设座谈会。ﻭ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1954年,在建工部设城市建设总局,主管城市建设工作。

1954年11月,国家建委成立,1956年国家建委颁发《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文件。三、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ﻭ1960年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上,草率地宣布“三年不搞城市规划”,是一个重大失误。ﻭ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ﻭ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新建工厂,尽量分散在中小城市.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ﻭ1966年至1971年,是城市建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1972年,国务字批转国家计委、建委、财政部《关于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的几项意见》,重新肯定城市规划地位。ﻭ1974年,《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意见》和《城市规划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年至今)1、1977-1989年ﻭ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城市规划专业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的城市规划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1987年10月,建设部在山东威海召开了全国首次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会议;ﻭ1988年在吉林召开全国第一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研讨会,提出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2、1990至今

1990年4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颁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一法一条例)ﻭ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进入城乡一体化的新时代(共七章七十条)。第二节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国家调整城乡规划和规划管理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及各种法规、规章的总和。(一)国家城乡规划法规体系1、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ﻭ2、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发布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3、部门规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ﻭ《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

4、其他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管理的通知》

《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

相关部委的规范性文件ﻭ5、国家技术标准(二)地方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1、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ﻭ《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1998)ﻭ2、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其他规范性文件ﻭ4、地方技术标准二、纵向体系与横向体系1、纵向体系: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法律效力由高到低)2、横向体系ﻭ城乡规划受到相关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约.

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建筑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城乡规划体系: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相关法规章常以“。。。办法"形式出现。三、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包括15个部分.1、基础标准ﻭ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ﻭ城市规划术语标准、城市规划制图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代码2、通用标准ﻭ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定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定专用标准的依据.ﻭ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镇规划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3、专用标准ﻭ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定的专项标准,覆盖面一般不大。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第三节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人大常委会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条ﻭ与城市规划法比较,取消了城市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一章,新增了“城乡规划的修改”和“监督检查”两章节一、《城市规划法》的检讨A城乡二元分治,不利于统筹发展B立法理念滞后(工业文明的直接反映)“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法律实施的机制不全,可操作性不强D监督机制缺失,责任追究制度缺乏E执法主体不明确,责权分配不合理F法律责任较轻,不利于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城市规划法》第五章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没有行政强制权,面对违法建设,他们只能下达“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文书,相对应人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只能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二、《城乡规划法》的特点A首次明确把村庄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国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规划制度,进人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新时代。

B对比上版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城乡统筹,最显著的进展是强化监督职能,最明确的要求是落实政府责任。C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三、《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一)城乡规划体系、原则和管理体制

1、城乡规划体系2、城乡规划原则

(1)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ﻭ(2)先规划后建设。(3)环保节能,保护耕地。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城乡特色风貌.

(5)公共安全、防灾减灾.3、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第十一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二)城乡规划的制定ﻭ1、城乡规划的内容

(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镇总体规划ﻭ强制内容: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第、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ﻭ(3)乡规划和村庄规划ﻭ乡规划应包括村庄发展布局2、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ﻭ3、科学、民主制定规划的要求ﻭ设计单位资质。基础资料.公众参与。(三)城乡规划的实施

1、实施原则ﻭ政府实施城乡规划应遵循的原则ﻭ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施规划时应遵循的原则

在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施规划ﻭ规划实施过程中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的原则2、近期建设规划:制定、重点内容、实施3、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制度ﻭ(1)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2)建设用地规划管理ﻭ(3)建设工程规划管理(4)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四)城乡规划的修改

1、规划修改的前提条件ﻭ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涉及强制内容的,要提出专题报告。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涉及强制内容的,应先修改总规。修建性详细规划: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ﻭ乡规划、村庄规划: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同意。ﻭ2、规划修改的报审程序:基本是按原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基础知识本章重点:1、政府的主要职能2、公共政策3、城乡规划管理的目的和任务4、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内容与方法第一节公共行政基础知识一、公共行政1、含义: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国家行政机关为主的公共管理组织的管理活动。公共-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事务行政—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指挥2、范围:公共领域—基本公共产品领域和混合公共产品领域3、作用:导向作用、管制作用、服务作用、扶助作用公共行政的主体和客体1、公共行政的主体:政府—行政机关及独立的行政机构。由不同层级组成,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公共行政的客体——公共事务国家事务:国防、外交共同事务:跨行政区域的,如大经济区协作地方事务: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管理公民事务:户籍管理三、行政机关1、概念—又称政府,国家依法设立并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掌握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的职权是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实行首长负责制.2、分类:根据管辖领域,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3、结构1)纵向层次—层级制结构: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负责,上下层次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2)横向结构—职能结构:在一个层次中由若干平行部门组成,每个部门相对独立。政府的基本职能1、政治职能:保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社会治安、界定和保护产权2、经济职能:宏观经济调控、区域性经济调节、国有资产管理、微观管制、规划并组织国家的大型经济建设项目。3、文化职能: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4、社会职能:通过专门机构对社会保障、福利救济等社会公益事业实施管理来实现。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1、行政权力(1)含义:各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解决一系列行政问题的强制力量与影响力.特征:公共性、强制性—权力的行使依据法律进行、约束性—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2)内容:立法参与权、委任立法权、行政管理权、司法行政权2、行政责任(1)法律上的行政责任(2)普通的行政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公共政策一、含义及本质1、含义: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2、实质—政府对全社会的利益所作的有权威的分配.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1)利益选择—政府分配利益,要与政府价值偏好一致。(2)利益整合—政府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政策.(3)利益分配—能够保护多数人的利益。(4)利益落实—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二、基本功能1、导向功能:政策对人们的行为、事物发展加以引导。2、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起的作用。首先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需要。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3、分配功能: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三、特征权威性—公共政策得以实施并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动态性—不同时期随着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适时而变层次性—国家、区域、地方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公正准则2、发展效率准则3、实践检验准则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住建部→建委、建设厅→市规划局→县建设局→镇规化管理人员(高至低)第三节城乡规划管理基础知识一、基本概念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a。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b.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包括:1、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审批管理2、城市规划实施管理3、规划的监督检查管理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1、服务与制约的特性(就职能而言)2、宏观与微观管理(就管理对象而言)3、专业性与综合性(就管理内容而言)4、阶段性与长期连续性(就管理过程而言)三、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四、城乡规划管理系统要素管理人员通过一定的管理中介手段,规范管理对象,作用于被管理者,以实现管理目标的行为。五要素:管理目标、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中介1、管理目标:通过管理努力争取并期望达到的城市未来的理想状态规划管理目标:目标内化:规划管理人员必须牢牢把握上述规划管理目标,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想和意志目标外化: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分介为地区详细规划的目标目的和任务:1、保障城乡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的施行和政令的畅通2、保障城乡综合功能的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保障城乡各项建设纳入城乡规划的轨道,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4、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2、管理人员:一个组织管理活动的执行者和组织者职业道德3、管理对象:城市(宏观)、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微观)4、被管理者:政府部门、建设单位5、管理中介:通过管理达到目标状态的依据和手段五、基本依据1、法律规范依据。2、城乡规划依据。3、技术规范和标准依据。4、方针政策依据。六、原则:依法行政、系统管理、集中统一管理、政务公开七、城乡规划管理方法1、行政方法:城规行政主管部门依靠行政组织授权,采取命令、指示、规定、制度、计划、标准、工作程序等方式来组织、指挥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检查活动。2、法律方法:通过《城乡规划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种技术规范、标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和各项建设行为。加强立法、执法、守法和司法工作,严格依法行政3、经济方法:通过经济杠杆,运用价格、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进行规划管理。兼顾城市整体利益、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城市建设调控作用4、咨询方法: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住建部→建委、建设厅→市规划局→县建设局→镇规划管理人员第四章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本章重点:城乡规划组织编制的主体、城乡规划的编制与报批程序、城乡规划的审批主体、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与方法、城乡规划修改的程序、各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项目的范围第一节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一、城乡规划的内容

回顾《城乡规划法》第二条的规定ﻭA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和省域

B城市规划、镇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C乡规划D村庄规划二、特征

1准立法行为: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积极促进城市规划法制化

2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制定城市规划是政府的职能

3是一个有机的组织过程

4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三、编制城市规划的法定依据

1《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各项原则

2上一层次依法制定和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

3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4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城市或地区的现状条件和自然、地理、历史特点五、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的程序拟定编制计划→制定规划编制要求→确定编制单位→协调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评审规划中间成果→验收规划成果→申报规划成果六、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总规强制性内容审批管理:分级审批城关镇→市一般镇→县第二节城乡规划审批管理一、城乡规划审批主体—-实行分级审批制。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2、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