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技术施工技术规程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1页
广西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技术施工技术规程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2页
广西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技术施工技术规程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3页
广西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技术施工技术规程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4页
广西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技术施工技术规程汇编(完整版)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技术施工技术规程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广西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防治技术施工技术规程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山区高速公路高陡边坡防治施工技术规程》编制大纲《山区高速公路高陡边坡防治施工技术规程》标准编制组二〇一五年七月目录TOC\o"1-2"\h\z\u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 14 总则 55 施工准备 55.1 技术准备 55.2 现场准备 76 开挖工程 86.1 一般规定 86.2 土质边坡 86.3 岩质边坡 107 防护工程 137.1 一般规定 137.2 植物防护 137.3 喷浆护面 157.4 喷砼护面 157.5 格构护面 167.6 主动柔性网防护 187.7 被动柔性网防护 197.8 护面墙 198 加固工程 228.1 一般规定 228.2 锚索 228.3 锚杆 278.4 抗滑桩 298.5 挡土墙 329 排水工程 359.1 一般规定 359.2 坡面排水系统 359.3 坡体排水系统 3610 监测工程 3810.1 一般规定 3810.2 人工巡视检查 3910.3 地表变形监测 3910.4 深部变形监测 4010.5 其他 4110.6 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 4211 其它规定 4411.1 质量和验收 4411.2 信息化施工 5012 附录A 5113 条文说 51前言本规程由提出并归口。本规程由负责起草本规程起草单位: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本规程附录的说明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山区高速公路高陡边坡开挖、防护、加固和监测的施工技术要求,以及边坡施工质量与验收标准等要求。本规程适用于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路堑边坡的施工过程管理。其它工程的边坡可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均不适用于本规程。1.GB50203-2021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GB

205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JTG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4.JTG_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5.DZT_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术语3.0.1边坡slope地表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由坡顶、坡面、坡脚及一定深度内的坡体组成。3.0.2土质边坡soilslope由土、砂石或土石混杂组成的边坡3.0.3岩质边坡rockslope由各种岩体组成的边坡3.0.4高边坡highslope边坡高度大于20m的土质边坡,或高度大于30m的岩质边坡。3.0.5滑坡landslide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带或面滑动的现象。3.0.6护坡工程slopeprotectionproject为防治边坡的表面风化、剥落、掉块或冲蚀,在坡面修建的表层防护工程。3.0.7边坡支护sloperetaining为保证边坡稳定及其环境的安全,对边坡采取的结构性支挡、加固与防护行为。3.0.8生态护坡ecologicalslopeprotection综合利用植被、复合生物材料与相应工程对坡面进行保护和侵蚀控制的工程途径与手段。3.0.9喷锚护坡sprayanchorslopeprotection采用锚杆与喷射水泥混凝土对边坡浅表层岩土体进行加固的技术。3.0.10格构护坡latticeframerevetment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混凝土或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用梁的形式在边坡表面,做成花格,格子中间种植草皮,并利用锚杆或锚索的对边坡浅表层进行加固的方法。3.0.11石砌护坡stonerevetment石砌护坡为防止地面水流或河水冲刷而设置的干砌片石护面。3.0.12主动柔性防护网activeflexibilityprotectionnet对斜坡或岩体表面覆盖包裹钢丝绳网等类柔性网,以限制坡面岩土体的风化剥落或崩塌,或将崩塌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的边坡防护技术。3.0.13被动柔性防护网passiveflexibilityprotectionnetwork设置于崩塌源区与危害对象之间,由钢丝绳网或环形网,固定系统(锚杆、拦锚绳、基座和支撑绳)、减压环和钢柱构成的网面状防护体系。3.0.14护面墙retainingwall为了覆盖各种软质岩层和较破碎岩石的挖方边坡以及坡面易受侵蚀的土质边坡,免受大气影响而修建的墙。3.0.15锚杆(锚索)anchor(anchorage)将拉力传递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或系统)。当采用钢绞线或者高强钢丝束并施加一定的预应力时,称为锚索。3.0.16抗滑桩anti-slidepile是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3.0.17挡土墙retainingwall指支承填方陡坎、开挖明堑或斜坡岩土体,保证填土或岩土体稳定而修筑的结构物。根据浇筑材料,可分为浆砌或干砌块石挡墙、毛石混凝土挡墙、现浇素混凝土挡墙、钢筋混凝土挡墙及预制混凝土块体挡墙等。3.0.18地表排水工程surfacedrainageengineering在边坡表面修建的由排水沟、截水沟等组合形成的排水系统。3.0.19地下排水工程sub-surfacedrainageengineering在边坡体内,修建的由排水孔、洞、井相互连接形成的地下排水设施。3.0.20截水沟interceptingditch为拦截山坡上部流向防治对象的水流,在边坡上部设置的截水设施。3.0.21排水沟drainageditch位于边坡上的地表排水系统,用于排泄由降水、泉水等转化的坡面水流或由截水沟所排出的水流。3.0.22集流槽runoffgatheringpit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坡度较陡、水流不离开槽底的沟槽。3.0.23排水孔drainagehole为疏干和排除地下水,在边坡体中设置的排水钻孔,钻孔一般向上倾斜6°~10°。3.0.24渗沟blinddrain采用渗透方式将地下水汇集于沟内,并通过沟底通道将水排到指定地点的排水设施。3.0.25巡视inspectiontour对边坡现场进行的经常性检查活动。总则边坡工程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根据安全等级、边坡环境、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边坡施工前应建立测量控制网,并对开挖范围内的原始边坡进行测量。按照“逐级开挖,逐级防治”的原则,按边坡台阶划分施工段,每级边坡采用顺序作业法组织施工过程。对于复杂地质边坡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揭露的地质情况调整开挖施工方案及防护加固措施。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以确保组织设计文件的实施和有效运行。应积极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施工方如果选择任何分部工程进行外包,应确保对这些分部工程的控制。施工方应对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件进行建档保存。施工准备技术准备技术准备应包含以下程序:熟悉施工图设计文件,明确设计意图;施工要求。现场核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交底;必要时,进行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人员培训。在熟悉图纸阶段,应理解和领会设计文件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特征和周边环境等工程背景。在现场核对施工图设计文件阶段,应核实设计文件在技术、安全和可实施性等方面的完善程度;确认在坡顶开口线至自然斜坡山脊线之间的构造物并测绘周边环境平面图。在设计交底阶段,应确认对设计意图和施工要求的完整理解和深刻领会,以确保设计意图得到有效实施。在图纸会审阶段,应逐项确认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所有的未明确说明事项,以确保施工方案的完备性,避免施工过程中频繁的设计变更。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工程概况、施工布置及辅助设施、进度计划、施工方案及施工总体程序安排、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劳动力、材料和设备的配置,安全、质量、环保、水保、文明施工技术措施,周边环境平面图。对技术条件复杂的工程,应进行多方案比选,编制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和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进行评审。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提出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应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防范对策,制订必要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使施工的全过程能安全地进行。应建立健全环保管理体系,制订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和文明施工的实施方案,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所有参与人员均应进行必要的培训,以确保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得到有效实施,施工质量要求得到有效控制。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现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应在施工过程中贯彻执行。现场准备现场准备应包括周边环境调查、施工条件调查、材料准备、机械准备和人员准备等内容。周边环境调查应对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影响到的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识别、测绘和记录。应结合工程的规模、工期、地形特点等情况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所设置的各种临时设施应满足工程施工的需求及安全施工的要求。坡顶区域不应设置蓄水设施、生活区和施工场地。严禁将临时房屋布置在受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及雪崩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爆破器材库、油库的位置,应符合有关规定。应根据工程施工的需要,配备足够的机械设备和生产工具,且应在施工前对施工机具进行安装调试。水泥、砂、石、外加剂等施工原材料的选择应在工程开工前通过试验确定。原材材料进场后,应按设计图纸和本规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和试验工作;进场后,应根据不同的品种、规格及用途分别妥善存放,对容易受潮、锈蚀的材料应有防雨、防潮或防锈的措施。对拟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工程项目,应提前做好试验研究和论证等工作,保证工程施工能顺利进行。开挖工程一般规定应采用“逐级开挖,逐级防治”的顺序作业法,当上一级边坡面的加固工程完工后,再进行下一级边坡面的开挖。开挖工程开工前,应确认施工方案已经上报,并得到审批。开挖工程开工前,应确认坡顶截水沟施工完毕。应建立开挖工程的日报制度,作为信息化施工的基础资料。弃渣应按《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实施。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并记录,以确保施工过程满足质量要求。土质边坡土质边坡开挖应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开挖坡形放样测量;开挖;刷坡;开挖坡形校验测量;地质调查;信息反馈。土质边坡开挖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施工流向,在竖直方向上应严格按照从上而下、从坡顶向坡脚方向进行分层展开;分层厚度应依据边坡台阶高度进行划分。按照设计图纸测放开口线和示坡线,并对地形起伏较大和特殊体形部位进行加密。开口线应做明显标识、加强保护,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移动和损坏。开挖的梯段高度宜控制在5m以内。机械开挖时,不应对永久坡面造成扰动。开挖应严格按照开挖施工方案进行开挖,不应超挖或欠挖。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施工作业面不积水。刷坡宜采用机械或辅助人工,保证坡面平顺、无明显的局部高低差、无凸悬危石、浮石、碴堆和杂物。削坡过程中应对开挖坡面及时检查。对于异形坡面,应加密检测。根据测量成果及时调整、改进施工工艺。边坡平台沿排水方向的坡度宜大于0.5%。雨季施工时应采用彩条布、塑料薄膜等材料对坡面进行临时防护。滑坡路段开挖应遵循以下要求:宜避免雨季开挖;开挖前,应编制应急加固预案,以预防突发的边坡失稳现象;开挖前,应确保相关的监测工程和排水工程已经实施;在开挖过程中,应确保监测设施和排水设施正常运行;开挖的梯段高度宜控制在5m以内;施工时应采取措施截断流向滑坡体的地表水、地下水及临时用水;滑坡体未处理之前,严禁在滑坡体上增加荷载,严禁在滑坡前缘减载;当确认滑动面在开挖坡面上的位置时,宜尽量放缓或暂停开挖进度,以便加密地监测来评估加固工程效果。当开挖遇到下列情况下,应停止开挖,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坡面有松动现象;局部的夹泥或流塑性土;坡顶截水沟出现开裂现象;边坡开挖面上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施工图设计文件存在显著差异。岩质边坡岩质边坡开挖应实施以下基本的作业程序:开挖坡形放样测量;坡顶安全处治;开挖;清坡;开挖坡形校验测量,检查;地质调查;信息反馈。岩质边坡开挖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开挖之前,清理坡顶开口线以上一定区域内的浮石。如有必要,可在防护工程施工方案中,增设被动网和锚钉等防护措施;软石和强风化岩石宜采用机械开挖,并清刷坡面使其顺直、大面平整。局部坚石应使炮眼法、裸露药包法爆破刷坡,同时清除坡面浮石;坚硬岩石宜采用爆破开挖。爆破开挖应采用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等工艺,严禁采用峒室爆破。爆破开挖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爆破应编制专项设计方案;爆破设计参数应综合考虑岩性、产状、边坡高度和边坡稳定性条件等因素;炮孔的倾斜度应与设计坡度一致,每层炮孔应在同一平面上;多孔或多排炮孔应采用微差爆破;光面爆破应预留光爆层,光面炮孔与主炮孔在同一网路中起爆时,主炮孔在光面炮孔之前起爆;近平台区域宜使用密集小型排炮施工。炮眼底宜低于平台设计高程10-15cm;在孔底留出5-10cm空眼装药,炸药用量按松动爆破计算;在开始阶段,须对爆破效果和影响进行及时评估,不断调整和修正爆破参数,确保其满足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需求。软岩边坡开挖应遵循以下要求:宜采用机械开挖;开挖前,应编制应急加固预案,以预防突发的边坡失稳现象;当机械开挖在局部区域无法实施时,应采用密集小型排炮施工;应根据开挖过程中揭露的地质条件,及时调整和改进施工方案,以确保边坡在施工期间的稳定性;当坡面存在顺坡向优势结构面时,施工流向应从优势结构面的反向开始,单向推进;当坡面出露炭质泥页岩时,施工段在竖向分级基础上,还应横向分段,及时进行防护、加固和排水工程处治,处治工程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施工段的开挖;当坡面出现小型塌滑现象时,应及时增设补强锚钉,以预防塌滑范围进一步扩大;当坡顶截水顶出现开裂现象时,应及时标记、测绘和填补,如开裂持续发展,则应停止开挖,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顺层边坡开挖应遵循以下要求:开挖前,应编制应急加固预案,以预防突发的边坡失稳现象;边坡开挖在竖向分级基础上,还应横向分段,及时进行防护、加固和排水工程,处治工程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施工段的开挖,横向分段长度宜小于50m;施工方案应依据监测工程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如果坡顶存在构造物,应建立日常巡视制度,实时观察构造物状态,并记录;当揭露软弱夹层时,应放缓施工进度,并加密监测频次;避免雨季开挖。防护工程一般规定防护工程宜与开挖工程紧密、合理衔接,开挖一级防护一级,并及时进行养护。各类防护工程应置于稳定的基础或坡体上。应根据开挖坡面地质水文情况逐段核实防护工程设计方案,应尽量采用边坡自然稳定下的植物防护。坡面防护施工前,应对边坡进行修整,清除边坡上的危石及不密实的松土。坡面防护层应与坡面密贴结合,不应留有空隙。在多雨地区或地下水发育地段,应采取有效措施截排地表水和导排地下水。临时防护措施应与永久防护工程相结合。植物防护采用点播法时,施工过程应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坡面修整;铺网;培土;播种;前期养护。采用喷播法时,施工过程应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坡面修整;铺网;喷播;前期养护。防护前,应确认坡顶(或坡顶平台)的截水沟施工完毕并有效运行;坡面修整应确保坡面平顺,无直径大于10厘米的浮石。当坡面存在面积大于1平方米的凹型坑时,应采用浆砌片石修补平整并确保其稳定。铺网应符合以下要求:网片搭接宽度应大于10厘米,并绑扎或挖挂掩埋固定;应采用锚钉(或U型钉)将网片牢固地固定于边坡面上,锚钉长度根据坡面锚固条件确定;锚钉密度根据坡度确定;当采用喷播法时,应确保网片与坡面距离为5-7厘米。喷播应采有自下而上的施工流向。前期养护应符合以下要求:雨季施工时,宜采用彩条布、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覆盖;养护期不宜小于45d;及时补播。喷浆护面喷护前应采取措施泉水、渗水进行处治,并按设计要求设置泄水孔,排、防积水。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进行。砂浆初凝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养护期一般为5-7d.应及时对喷浆层顶部进行封闭处理。喷砼护面施工过程应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坡面清理;锚杆施工;挂网;喷砼。坡面清理应确保坡面无浮石。锚杆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钻孔孔径和锚杆长度宜根据地质条件进行调整,并报设计方批复,以确保嵌入稳定基岩内;锚杆孔深应大于锚固长度20cm;钻孔轴线应与岩体主结构面成大角度相交。挂网应符合以下要求:钢筋网应与锚杆连接牢固;钢筋网与岩面的间隙宜为3cm;泄水管应牢固固定于钢筋网上。喷砼应符合以下要求:作业前应进行试喷,选择合适的水灰比和喷射压力;应采用自下而上的施工流向;喷砼的厚度应均匀,网片及锚杆不应外露;喷砼初凝后,应立即养生,养护期一般为7-10d。格构护面施工过程应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放样;清坡;脚墙开挖;脚墙浇筑;坡面沟槽开挖;格构基础砌筑;挡水板设置;格构砌筑;格构内植生。砌块宜采用预制砌块,弃用石料。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砂浆或混凝土进行配比试验,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若砌体采用预制砌块时,进行抽样强度试验,满足设计要求;若砌体采用石料时,确认石料坚硬、不易风化、无裂纹,表面污渍已被清除,必要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脚墙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流水作业进行施工组织策划;划分施工段,分段长度宜小于10m;基底纵坡坡度与平台截水沟纵坡坡度相等;基底平整密实,无浮渣。脚墙砌筑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坐浆法施工,确保砌筑紧密无空洞;当基底为岩层时,先进行表面清洗、湿润,而后再坐浆砌筑,当基底为土质时,直接坐浆砌筑,底浆应满铺;砌块使用前浇水湿润,且其砌筑面无泥土;砌块安放稳固,砌块间砂浆应饱满,粘结牢固,不应直接贴靠或脱空;砌筑作业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清扫和湿润;脚墙留空区域进行回填,采用小型机具夯实。坡面沟槽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挂线成型并找平,确保沟槽型式、尺度和深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基底无浮渣。格构基础和格构的砌筑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自下而上的施工顺序进行垒砌;采用坐浆法施工,确保砌筑紧密无空洞;当坡面为岩层时,先进行表面清洗、湿润,而后再坐浆砌筑,当坡面为土质时,直接坐浆砌筑,底浆应满铺;砌块使用前浇水湿润,且其砌筑面无泥土;砌块安放稳固,砌块与坡面间砂浆应饱满,粘结牢固,不应直接贴靠或脱空;砌筑作业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清扫和湿润。主动柔性网防护施工过程应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放样;锚杆施工;支撑绳安装;钢绳网铺挂与缝合;格栅网铺挂。锚杆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钻孔孔位处应开凿深度20cm的凹坑;钻孔孔径和锚杆长度宜根据地质条件进行调整,并报设计方批复,以确保嵌入稳定基岩内;钻孔轴线应与岩体主结构面成大角度相交;锚杆孔深度应根据防护网型的标准配置确定,孔深应大于锚杆设计长度5cm;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20,宜采用中细砂,水泥和砂宜为1:1-1:2(质量比),水灰比不宜大于0.45:1;在凹坑内,锚杆外露环套长度应小于20cm;锚杆安装注浆后,不得随意敲击,待凝24h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张拉紧的支撑绳两端应与锚杆外露环套固定连接。钢绳网宜采用自上而下的施工流向,并采用与防护网等级相适合的钢绳缝合。格栅网铺挂应符合以下要求:采用自上而下的施工流向;网片搭接宽度宜大于10cm。当坡度小于45度时,扎结点间距不应大于2m;当坡度大于45度时,扎结点间距不应大于1m;格栅底部应向坡面折叠,其宽度不小于0.5m。被动柔性网防护锚杆施工,应参照7.6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座混凝土抗压强度应大于10MPa,方可进行基座与钢柱安装。上、下支撑绳宜采用张力不小于10kN的拉紧葫芦张紧,支撑绳应与上拉锚杆环套牢固连接。钢绳网沿上支撑绳应均匀布置,并应采用钢绳与钢柱及上、上支撑绳联结。缝合绳应无松动。格栅底部应向坡面折叠,其宽度不小于0.5m,格栅间重叠宽度应不小于10cm。格栅应用扎丝固定在纵横支撑绳上,每平方米格栅绑扎点不应少于4处。护面墙施工过程应划分并遵循以下工序:放样;墙背修整;基础开挖;基础砌筑;墙身砌筑。墙体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水泥、砂、水等材料进场时验收,确保其满足图纸要求;砂浆进行配比试验,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当墙体材料采用片石时,应石料坚硬、不易风化、无裂纹,表面污渍已被清除,必要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当墙体材料采用预制砌块时,进行抽样强度试验,满足设计要求。墙背修整应符合以下要求:挂线找平刷坡,以确保墙背坡形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清扫坡面,以确保墙背坡面无浮渣和碎石;当岩性为易风化岩(云母岩、绿泥片岩或炭质泥页岩)时,应划分施工段,采用流水作业法施工。基础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根据伸缩缝划分施工段,分段长度宜小于10m;采用流水作业进行施工组织策划;开挖深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基础应设置在稳定的地基上,地基承载能力不够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基底纵坡坡度与平台截水沟纵坡坡度相等,兼作截水沟底面使用;当基底为岩层时,应进行清扫,以确保无浮渣;当基底为土质时,应整平并夯实。一施工段回填夯实后,进入下一施工段开挖。基础砌筑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坐浆法施工,确保砌筑紧密无空洞;当基底为岩层时,先进行表面清洗、湿润,而后再坐浆砌筑;当基底为土质时,直接坐浆砌筑;底浆应满铺;砌块使用前浇水湿润,且其砌筑面无泥土;砌块安放稳固,砌块间砂浆应饱满,粘结牢固,不应直接贴靠或脱空;砌筑作业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清扫和湿润;基础留空区域用原土石进行回填,采用小型机具夯实。墙身砌筑应符合下列规定:划分施工段,分段长度宜小于10m,或按沉降缝进行划分;各施工段的水平砌缝应一致;分层砌筑,依据泄水孔竖向间距确定层高,确保砌层顶部为泄水孔设置高度;确保泄水管外倾坡面;泄水管内端部应留空,用碎石和砂夯实做成反滤层;两相邻工作段的砌筑高差不宜超过1.2m;采用坐浆法施工,确保砌筑紧密无空洞;砌块安放稳固,砌块间砂浆应饱满,粘结牢固,不应直接贴靠或脱空;砌块安放稳固,砌块与墙背坡面间砂浆应饱满,粘结牢固,不应直接贴靠或脱空;砌块使用前浇水湿润,并确保砌筑面无泥土;砌筑作业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清扫和湿润;顶部应采用原土夯填,以免水流冲层。加固工程一般规定加固施工应跟随开挖分层进行,必须自上而下,边开挖,边加固。开挖完一级边坡,立即施工加固工程,然后才能开挖下一级边坡。对于重要的、地质条件复杂的边坡,加固应采用信息法施工,在施工中应加强安全监测和施工地质调查,及时分析监测信息和地质信息,并进行分析、反馈,以便设计单位调整加固方案和参数。锚索施工前准备工作应遵循以下要求:预应力锚索施工前,应根据锚固工程的设计条件、现场地层条件和环境条件编制施工方案;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性能基本试验,同一地层的锚索试验数量不得少于3根,确定施工工艺;施工前,应检查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前应对边坡修整,修整后的边坡应平整、密实、无溜滑体、蠕变体和松动岩体。预应力锚索钻孔应遵循以下要求:造孔设备及机具应根据边坡地质条件、钻孔参数及开挖施工程序等因素选择确定,一般采用潜孔锤冲击回转钻进造孔;应按设计要求测定孔位,孔位坐标误差不得大于10cm,如遇障碍须调整孔位,应征得监理工程师或设计代表同意;开孔时应严格控制钻具的倾角及方位角,当钻进20cm~30cm后应校核角度,在钻进中及时测量孔斜及时纠偏,终孔孔轴偏差不得大于孔深的2%,方位角偏差不得大于3°。如涉及有特殊要求时,应按照其要求执行;岩锚成孔应顺直,孔壁无错台、无松动岩石;终孔孔深宜大于设计孔深40cm,终孔孔径不得小于设计孔径10mm;钻孔过程中应做好施工地质工作,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地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记录并及时通知设计代表;在钻孔过程中,如遇岩体破碎或地下水渗漏严重钻进受阻时,应采取固结灌浆等堵漏止水措施。若岩性软弱孔壁易坍塌,应采用跟管法钻进成孔;终孔后应使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进行清洗;锚孔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安装锚索。锚索编束应遵循以下要求:锚索制作应在现场厂棚内进行,严禁将钢绞线及锚束直接堆放在地面或露天储存,避免受潮、受腐蚀;钢绞线下料应采用切割机下料,严禁用电弧切割;普通拉力型锚索的编束应遵循以下规定:应按技术要求和锚索结构下料,下料长度等于钢绞线张拉长度+锚垫墩厚度+张拉所需尺寸+外露长度;无粘结钢绞线编索前,应将锚固段及锚头PE套管剥去,使用清洗剂洗去油脂并套上止油护套,并对裸露钢绞线进行防护;锚索应根据设计结构进行编制,采用编帘法或隔离架集束,隔离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其间距允许偏差50mm;锚索编制中钢绞线应一端对齐,排列平顺,不得扭结,绑扎牢固,绑扎间距宜为2.0m;锚固段的进出浆管应按设计编入索体,靠近孔底的进浆管出口至锚索端部距离不宜大于200mm;止浆环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尺寸误差不大于±50mm,并将止浆环与索体密封固定。端头锚索的导向帽应按设计要求制作,与索体连接应牢固可靠;锚索制成后,经检验合格应签发合格证,并进行编号、挂标示牌,注明生产日期、孔号。压力分散型锚索的编束应遵循以下规定:应按技术要求和锚索结构下料,下料长度等于各组张拉长度+锚垫墩厚度+张拉所需尺寸+外露长度;下料前应对钢绞线的PE套进行检查,对破损的PE套应进行处理;进行承载体组装时,承载板应与带PE套的钢绞线紧密结合,用挤压套压紧。同组钢绞线挤压完成后,应在挤压套与导向帽之间填充防腐油脂,进行密封与防腐处理;锚索体自由段的隔离架间距宜为1.5m~2m。锚固段灌浆宜采用双注浆管形式,管材的耐压能力应不小于2MPa;在锚索两个隔离架之间应采用专用黑铁丝捆扎;锚索编制完成后,应分组逐根进行钢绞线的编号,并挂牌标识;5、经检验合格的锚索应按编号整齐、平顺地存放在距地面20cm以上的支架或垫木上,不得叠压存放,支架间距宜为1.0m~1.5m,并进行临时防护。锚索安装应遵循以下要求:锚索安装前应对锚索孔进行检查;在锚索入孔前,必须校对锚索编号与孔号是否一致,做好标记;锚索安装过程中宜采用胶垫隔离、支撑过渡等方式,避免锚束PE套损坏。安装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3m;钢绞线应在孔内保持平顺,宜在孔口安装1~2个隔离支架;锚索应一次放索到位,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反复拖动索体。锚索灌浆应遵循以下要求:锚索安装后应及时进行灌浆;灌浆材料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浆材所用水泥、外加剂不得含有对锚索有腐蚀性的物质;浆液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水泥浆液水灰比宜采用0.3~0.4,水泥砂浆的水灰比宜采用0.45~0.5,要求浆液3h后的沁水率控制在2%以内。砂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mm,含泥量小于1%;浆液宜采用高速搅拌机拌制,灌浆可采取间隙灌浆法或反复屏浆法,灌浆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为0.5MPa~0.7MPa;灌浆应饱满密实,灌浆结束24h后,如发现孔道浆体不饱满,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补充灌浆;灌浆过程中,应按规定制备浆体试件。锚索反力装置制作应遵循以下要求:锚索的反力装置包括锚墩、地梁和框架;反力装置的基础应牢靠,当坡面不平顺时,必须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垫平;反力装置的受力面应与锚索垂直;由于锚索附近受力大而集中,因此锚索所在位置受力钢筋应适当加密,混凝土应捣固密实。锚索张拉应遵循以下要求:锚索张拉前应将孔口处混凝土整平,再安装钢垫板、锚头等设备;张拉设备必须按规定配套标定,标定间隔期不宜超过6个月。拆卸检修的张拉设备或压力表经受强烈撞击后,都必须重新标定;孔内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不得进行张拉;除设计有明确规定外,一般应采用先进行单根预应力钢绞线预紧,使锚索各股预应力钢绞线的应力均匀后,再进行整索张拉。预紧应力一般为锚索设计值的20%~30%;张拉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逐级加载,一般按照设计荷载的20%、25%、50%、75%、100%直至110%,每加一次荷载,应稳定5~8分钟,再卸荷至前级荷载,再升级加荷,直至加到设计荷载的110%,持荷10分钟,再按照设计预应力值锁定;压力分散型锚索张拉前应绘制钢绞线与锚具上的对应分布图,记录单根钢绞线的下料长度、外露长度;张拉时应采用先预紧再分组分级单根对称循环张拉或分组整体张拉的方法;张拉加载及卸载应缓慢平稳,加载速率每分钟不宜超过设计荷载的10%,卸载速率每分钟不宜超过设计荷载的20%;锚索张拉每级加载后应同步测量其伸长值,锁定后应量测预应力钢绞线的滑移量;锚索锁定后,在48小时内若发现有明显的预应力松弛时,应进行补偿张拉。封锚应遵循以下要求:封孔灌浆应在锚索张拉、检测合格、锁定后进行;封孔灌浆时,进浆管必须插到底,灌浆必须饱满;封孔灌浆后,锚头部分应涂防腐剂,并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封闭。锚杆施工前准备工作应遵循以下要求: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抗拔力验证试验,同一地层的锚杆试验数量不得少于3根;施工前,应检查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前应对边坡修整,修整后的边坡应平整、密实、无溜滑体、蠕变体和松动岩体。锚杆钻孔应遵循以下要求: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孔位并做出标记,开孔允许偏差为±50mm;孔轴应保持直线,锚杆深度允许偏差-10~50mm;钻孔过程中应做好施工地质工作,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地质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记录并及时通知设计代表;钻孔后应将孔内粉尘、石渣清理干净;锚孔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安装锚杆。锚杆材料及制作应遵循以下要求:锚杆杆体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锚杆杆体与各部位的强度、加工精度及技术性能应经试验证明满足设计要求;锚杆体及其部件在加工、运输、存放和安装过程中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锈蚀、变形及损伤;严格按照设计长度进行下料,并对杆体应进行校直,除锈处理;锚杆杆体钢筋连接时宜采用对接焊或双面搭接焊,焊接长度不应小于8倍钢筋直径,应尽量减少焊接数量;锚杆杆体上应每隔1~2m焊有对中支架,支架高度不应小于25mm。锚杆安装与注浆应遵循以下要求:锚杆应安装在孔位中心;锚杆未插入岩层部分,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做防锈处理;水泥砂浆的性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水泥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水泥与砂的比例宜为1:1~1:2(质量比),水灰比宜为0.45~0.50,可根据需要添加具有早强、减水、膨胀等作用的外加剂;砂浆应随拌随用,一次拌合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宜先插入锚杆然后灌浆,灌浆采用孔底注浆法,灌浆管应插至距孔底50~100mm,并随水泥砂浆的注入逐渐拔出,灌浆压强宜不小于0.2MPa;砂浆锚杆安装后,不得敲击、摇动。普通砂浆锚杆在3天内,早强砂浆锚杆在12小时内,不得在杆体上悬挂重物、必须在砂浆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下步操作。预应力锚杆的张拉应遵循以下要求:锚杆张拉前应将孔口处混凝土整平,再安装钢垫板、固定螺帽等;孔内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不得进行张拉;张拉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逐级加载,张拉顺序应考虑邻近锚杆的相互影响。锚杆锚头的制作应遵循以下要求:锚杆结合混凝土框架或喷砼网施工时,锚杆处的框架钢筋或钢筋网的钢筋应加密;锚杆钢筋可用螺帽固定在钢垫板上,也可直接焊接在钢垫板上,若焊接在钢垫板上时,应将钢筋弯曲,长度不应少于20cm,弯曲角度为90°,弯曲部分满焊在钢垫板上。锚杆施工完毕后,锚头部分应涂防腐剂,并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封闭抗滑桩施工前准备工作应遵循以下要求:抗滑桩施工宜在旱季进行,雨季施工时,孔口应搭雨棚,做好锁口,孔口地面加筑适当高度的围梗;施工前应备好各项工序的机具、器材和井下排水、通风、照明设施,编制施工方案;施工前应对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提出施工技术要求及施工注意事项,交待质量控制难点;施工前应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现场取得水泥、砂、粗骨料,按设计的桩身混凝土强度和设计要求的坍落度,开展配合比试验;应整平孔口地面,设置地表截、排水及防渗设施;施工前布置变形监测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对坡体变形进行监测。抗滑桩开挖应遵循以下要求:按设计桩位测量放线,桩孔现场位置应与设计坐标一致,设置的桩轴线定位标志在施工期应保留并定期复核;挖孔桩的施工次序宜采取先两侧后中部的开挖顺序,开挖时必须间隔跳桩开挖,在桩身强度不低于75%时方可开挖邻桩;应分节开挖,每节高度宜为0.6~2.0m,分节不宜过长,不得在土石层变化处和滑动面处分节,开挖一节立即支护一节;桩孔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护壁的厚度、强度及配筋应符合设计要求。护壁厚度不宜小于150mm,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0,护壁混凝土可掺加早强剂,以缩短脱模时间;护壁混凝土应贴紧围岩灌注,灌注前应清除孔壁上的松动石块、浮土。围岩较松软、破碎、有水时,护壁宜设泄水孔,但浇筑桩身混凝土时应堵塞泄水孔;在围岩松软、破碎和有滑动面的节段,应在护壁内顺滑动方向用临时横撑加强支护,并经常观察其受力情况,及时进行加固;开挖的弃渣严禁堆放在孔口处和滑坡区,应及时外运;开挖过程中应做好地质编录工作,如有与设计不符合的地质情况,应及时汇报;开挖至桩底后,应清理孔底的残渣,疏干孔底积水,用混凝土进行封底,并预留集水坑。封底混凝土强度与桩身强度相同,厚度不小于200mm。抗滑桩钢筋的制作与安装应遵循以下要求:抗滑桩的各类钢筋应尽可能在场地制作成型、孔内安装;钢筋可采用机械或人工调直,优先采用机械调直,经调直后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小波浪形,其表面伤痕不应使钢筋截面减少5%;竖筋宜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也可采用闪光对焊接,不得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钢筋套筒连接、焊接或其他连接应按要求抽样送检;竖筋的接头应错开,同一截面竖筋接头数量不应超过50%;滑带及岩土界面附近受力竖筋不得设置焊接接头,滑带附近的箍筋及加强筋布置应符合要求;受力主筋的布置应注意滑坡的主滑方向,悬臂挖孔桩受弯主筋应布置在挖孔桩承受滑坡推力的一侧;竖筋可采用束筋,每束不多于3根,如配置单排钢筋有困难,可设置2排或3排,排距宜控制在120mm~200mm;竖筋净间距不宜小于120mm,布筋困难时可适当减少净间距,但不应小于80mm;挖孔桩桩身钢筋在桩孔内安装,钢筋要求定位准确牢固,钢筋笼与护壁之间用水泥砂浆垫块隔开,以留出保护层厚度。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得少于50mm,宜采用70mm。混凝土的灌注应遵循以下要求:浇筑混凝土前须排干孔底积水,封堵地下水渗水点,并清除孔底土石等浮渣;碎石、砂及水泥原材料的质量应符合要求,粗骨料宜为3cm~5cm碎石,砂宜用中粗砂,其含泥量应不超过2%;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时,搅拌时间应达到要求,其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时间不少于2min;混凝土不得从孔口直接浇筑,应采用串筒浇筑,串筒下口与混凝土面距离宜为1m~2m,应固定可靠,最后一节串筒应倾斜;桩孔深度超过30m时,不宜采用串筒浇筑,宜采用泵送混凝土至桩底。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时,布料管管口不得高于混凝土面2m,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2cm~16cm;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分层振捣。每浇筑0.4~0.6m时,应插入振动棒振捣,振捣范围应覆盖桩孔全截面,混凝土保护层不得漏振;因设备故障或其它原因不能连续浇筑混凝土时,应在排除故障后,凿除表面的残渣及浮浆,凿毛混凝土表面后浇筑混凝土;桩顶高出地面的挖孔桩,应支设模板,分层浇筑,模板定位及安设应符合混凝土施工规程要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挖孔桩桩头混凝土应及时用麻袋、草帘等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养护期不得少于7d,冬季施工的混凝土不得受冻害;大截面挖孔桩混凝土量较大时,应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和施工,防止产生混凝土开裂。桩间挡土板的施工应遵循以下要求:桩间挡土板有现浇和预制两种,挡土板的施工应在挖孔桩之后进行;挡土板基槽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深度小于5m时,可采用放坡开挖,开挖深度大于5m应有专项的开挖支护方案;现浇混凝土挡土板施工时,挡土板的模板支撑应牢固,挡土板较高时应分层支模及浇筑混凝土,每层浇筑高度不宜超过4m。挡土板钢筋与桩的连接可采用植筋连接或挖孔桩预埋筋连接,应保证挡土板与桩连接稳固。现浇挡土板应与桩身混凝土连接,应凿除护壁混凝土,凿毛桩身混凝土后再浇筑挡土板混凝土;采用预制混凝土挡土板时,挡土板应安置在桩体靠后缘侧,挖孔桩应预留安装挡土板的构造。挡土板安装要求定位准确,两端与挖孔桩贴合紧密;挡土板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板前板后土体回填,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其土类及性质宜与周边土体一致,回填土和砂土的压实度和密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锚拉桩的施工要求应遵循以下要求:锚拉桩的桩身受力主筋应根据受力特点按设计要求布置;锚拉桩的锚垫基座应按设计要求配筋,基座定位须准确,应保证受力面与锚索垂直;锚拉抗滑桩的锚孔应采用预埋管,管体宜采用钢管,也可采用PVC管,预埋管的定位应准确,其方位角与倾角应满足设计要求;应在抗滑桩墙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锚索施工。挡土墙施工前准备工作应遵循以下要求:按设计要求测放出挡土墙的位置及基坑开挖范围;挡土墙施工前应做好截、排水及防渗设施;在岩体破碎、土质松软或地下水丰富地段修建挡土墙,宜避开雨季施工。挡土墙开挖应遵循以下要求:挡土墙基坑开挖应分段跳槽开挖,每段长5~10m。每施工完成一段挡土墙后才能开挖相邻一段挡土墙的基坑;施工过程应对地质情况进行核对,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处理;坑内积水应随时排干;采用倾斜基底时,基底标高应按设计控制,不得超挖填补。挡土墙基础施工应遵循以下要求:应将基底表面风化、松软土石清除;硬质岩石基坑中的基础,宜满坑砌筑;雨季在土质或易风化软质岩石基坑中砌筑基础时,应在基坑挖好后及时封闭坑底,当基底设有向内倾斜的稳定横坡时,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辅以必要座浆后安砌基础;基底力求粗糙,对粘性土地基和基底潮湿时,应夯填50mm厚砂石垫层;砌筑挡土墙时,要分层错缝砌筑,基底及墙趾台阶转折处,不得做成垂直通缝,砂浆水灰比应符合要求,并填塞饱满;墙身砌出地面后,基坑应及时回填夯实,并做成不小于5%的向外流水坡,以免积水下渗而影响墙身稳定。挡土墙墙体施工应遵循以下要求:浆砌块石挡土墙应采用座浆法施工,砂浆稠度不宜过大,块片石表面清洗干净;墙顶用1:3水泥砂浆抹成5%外斜护顶,厚度不小于30mm;尽可能选用表面较平的毛石砌筑,其最小厚度为150mm。外露面用M7.5砂浆勾缝;应在坡脚设置截水沟,以截地表水。可能时,结合使用要求做墙顶封闭处理(如三合土地面等),或夯实填土顶面和地表松土,以减少地下水下渗;伸缩缝与沉降缝侧壁应竖直、平齐,无搭叠;墙后填土宜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碎石土,回填应在墙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距墙背0.5m~1.0m范围内,不宜用重型碾压设备碾压。墙体泄水孔的施工应遵循以下要求:在砌筑墙身时应预设泄水孔;泄水孔一般采用φ50~200mm圆孔,孔眼间距2m~3m,倾角不小于5%,上下左右交错布置;在挡土墙背侧应设置200mm~400mm的反滤层,泄水孔附近1m范围内应加厚至400mm~600mm;为防止积水渗入基础,在最低泄水孔的下部,夯填至少300mm厚的粘土隔水层。排水工程一般规定边坡施工前应对边坡实际地形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和复核。边坡施工前应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和边坡实际工程地质编写详细的排水施工方案。根据边坡实际地形和地质条件校核设计文件中的排水系统,若边坡实际地形和地质条件与设计不相符合的地方,应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应根据施工需要设置临排水和截水设施。施工期间,应经常维护临排水设施,保证水流畅通。施工区排水应遵循“高水高排”的原则。施工中应对地下水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坡面排水系统坡顶截水沟坡顶截水沟应设置在坡口5m以外,应结合坡顶地形进行布设;坡顶截水沟应在边坡开挖之前施工完成;坡顶截水沟开挖后应立即进行沟体施工;坡顶截水沟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渗及加固处理;开挖截水沟产生的弃渣严禁堆放在水沟两侧,水沟两侧土体应夯实并做硬化处理,以保证地表水能及时排入截水沟中。平台排水沟平台排水沟应采用砌筑方法施工,不宜采用开挖方法;平台排水沟应在下级边坡开挖前施工完成。边沟边沟沟底纵坡应衔接平顺;土质地段的边沟纵坡大于3%时应采取加固措施。急流槽急流槽分节长度宜为5~10m,接头处应用防水材料填缝。混凝土预制块急流槽,分节长度宜为2.5~5.0m,接头采用榫接;片石砌缝应不大于40mm,砂浆饱满,槽底表面粗糙;急流槽两侧土体应夯实并做硬化处理,以保证地表水能及时排入;为防止基底滑动,急流槽底可设置防滑平台,或设置凸榫嵌入基底中。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水沟的日常维护,若发现水沟开裂应及时查明破坏原因,如属于边坡坡体变形导致水沟开裂,应及时报告给设计单位和监管部门。水沟开裂后应及时修补,防治地表水从开裂处渗入坡体。坡体排水系统每级边坡开挖后都应进行开挖坡面的水文地质调查,查明坡面渗水分布和雨后坡面出水情况。仰斜式排水孔仰斜式排水孔用于引排边坡内的地下水;仰斜式排水孔的布置除按照设计要求布置外,应根据边坡坡面渗水情况调整布置;仰斜式排水孔钻孔成孔直径宜为75~150mm,仰角不小于6°。孔深应延伸至富水区或潜在滑动面;排水管直径宜为50~100mm,排水管渗水段的泄水孔直径10mm,纵向间距75mm,宜梅花形排列在排水管上部,渗水段裹1~2层无纺土工布,防治渗水孔堵塞;排水管的非渗水段一般为靠近出水口的1~5m范围内,不设置泄水孔;排水管安装到位后,应用砂浆或粘土封闭钻孔与排水管之间的空隙;边坡开挖和防护工程施工完毕后,应对坡体排水情况和排水孔的畅通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增设排水孔。边坡渗沟:为疏干潮湿的土质路堑边坡体和引排边坡上部局部出露的上层滞水或泉水,可采用边坡渗沟;修建边坡渗沟的边坡坡度不应陡于1:1;边坡渗沟的基底应设置在潮湿土层以下的干燥地层内,筑成阶梯状,阶梯式泄水坡坡度宜为2%~4%,基底应铺砌防渗;沟壁应设反滤层,沟内回填透水性粒料;渗沟的开挖应分段进行,避开雨季施工。监测工程一般规定边坡监测包括施工期监测和运营期监测。本规程只对施工期监测做出规定。边坡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一般边坡以人工巡视检查为主,重点和复杂边坡以人工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监测单位首先应对边坡现场踏勘,了解边坡周边环境,是否存在重要构造物以及重要构造物现状等资料,必要时可采用拍照、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监测单位在进行监测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的目的和依据、监测的内容和项目、监测方法及精度、监测点的布置监测期和监测频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等。边坡变形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与监测精度要求相适应,并宜长期稳定可靠,使用维修方便。监测设施应有防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各监测点的保护。变形监测数据的正负号,应遵守下列规定:水平位移:与边坡开挖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垂直位移:下降为正,上升为负;裂缝张合:张开为正,闭合为负。人工巡视检查边坡施工期间,应由专人进行边坡的安全巡视检查。巡视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地质锤、地质罗盘、皮尺等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巡视检查的内容包括:边坡地表有无新裂缝、坍塌发生,原裂缝有无扩大、延伸;地表有无隆起或下陷,边坡后缘有无拉裂缝、前缘有无剪出口出现,局部楔体有无滑动现象;排水沟是否畅通、排水孔是否正常;是否出现新的地下水露头;安全监测设施有无损坏;边坡开挖后暴露的地质情况是否有变化;坡顶构筑物的变形变化情况;其它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巡视检查内容。施工期间的边坡安全人工巡视检查频率为3天~7天一次,雨期或边坡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密。巡视检查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建设方和其他相关单位。地表变形监测地表变形监测包括边坡表层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观测和裂缝观测。地表变形监测的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监测点的选择应结合边坡的地质地形条件和不稳定边坡、滑坡的变形范围、变形特征考虑,选择在具有工程地质代表意义的敏感部位布置,一般布置在边坡坡顶、边坡中部以及边坡坡脚附近布设;监测点的布设成网格形排列,纵向观测线不宜少于3条,横向观测线不宜少于2条;裂缝观测点可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最大裂缝处及可能的破裂壁面位置。设点处其两侧岩体宜相对完整,并避开风化严重的岩层和孤石。地表变形监测的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和GPS法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可采用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和GPS法进行。地表变形监测点的安装埋设应符合以下规定:水平与垂直位移观测网基准点必须设置在边坡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地带,并能保证监测精度的地方;工作基点宜埋设在方便观测和稳固的基础上,同时应避开施工对基点的影响;土质边坡段深埋砼桩作观测桩,石质边坡段可在稳固岩面上做20cm见方柱石(埋设观测点),观测点用不小于φ16的钢筋,顶端磨成半球形,中间刻十字。施工期间的边坡地表变形监测的频率为3天~7天一次,开挖期间监测频率为1天~3天一次,雨期或边坡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密。地表变形观测精度应符合以下要求:观测点水平位移观测允许误差为±3mm;观测点垂直位移观测允许误差为±3mm;裂缝宽度张合量量测允许误差为±1mm。深部变形监测深部变形监测一般采用钻孔倾斜仪进行监测。深部变形监测的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深部变形监测点可结合地表位移纵向观测线布设,一般深部变形监测点的地面对应部位应同时设置地表位移观测点,以方便两者数据对比;在一条纵向观测断面上的深层位移观测点的不宜少于2个深部变形监测点;深部变形观测点的深度应达到主滑面或者稳定基岩以下5m左右,主测方向应与预计的主滑方向或者边坡开挖方向基本一致。施工期间的边坡深部变形监测的频率为3天~7天一次,开挖期间监测频率为1天~3天一次,雨期或边坡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密。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mm。深部变形观测点应在下级边坡开挖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各段接头及管底应保证密封;测斜管埋设时应保持竖直,防止发生上浮、断裂、扭转;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一致;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孔隙应填充密实。其他在边坡施工期间应对锚索(杆)的工作状况和锚固效果进行监测:非预应力锚杆采用钢筋计监测锚杆的应力变化,监测根数不宜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3根,一般布设在深部变形观测断面或者地表位移纵向主观测线附近;预应力锚索(杆)采用测力计监测预应力锚索(杆)的预应力的形成和变化,监测根数不应少于锚索(杆)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3根。一般布设在深部变形观测断面或者地表位移纵向主观测线附近;锚索(杆)的监测频率,一般在安装监测仪器的最初10天宜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施工期间的监测频率为3天~7天一次,雨期或边坡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密;锚索(杆)的监测仪器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长期工作性能。使用前应进行标定,合格后方可使用。采用抗滑桩加固的边坡应进行抗滑桩加固效果监测:抗滑桩监测可分为抗滑桩表面变形监测、抗滑桩桩体变形监测、抗滑桩钢筋应力监测等;抗滑桩表面变形监测是在选定抗滑桩四周埋设监测点进行表面变形监测,监测方法同前述边坡地表变形监测的方法;抗滑桩桩体变形监测是在沿着选定抗滑桩的主滑方向前后两侧预埋测斜管,在抗滑桩施工完成后采用钻孔倾斜仪进行桩体变形监测;抗滑桩钢筋应力监测是在沿着选定抗滑桩的主滑方向前后两侧选择2根主钢筋,分别焊接钢筋计,钢筋计间距3~5m,抗滑桩施工完成后用来测量抗滑桩两侧的钢筋受力状况,以便判断抗滑桩加固效果;抗滑桩监测点一般选取主剖面线附近的抗滑桩,点数根据抗滑桩数量确定,一般边坡为2~3个点;施工期间的抗滑桩监测的频率为3天~7天一次,雨期或边坡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密。边坡地下水位监测可利用深部变形监测点进行测量或者布置专门钻孔监测边坡地下水位,采用水位计人工测量,其监测频率同深部变形监测。宜分段设降雨量观测站,采用自记雨量计或者自动测报雨量计进行降雨量观测。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原始资料的检查;监测资料的日常整理与分析;定期编写监测报告。对原始监测数据应做如下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现场逐一解决:现场作业方法是否符合要求;各项监测数据的检查结果是否在限差以内;数据记录是否准确、齐全、清晰。监测资料的日常整理应包括以下内容:根据检查合格的监测数据计算出相应的监测物理量(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裂缝宽度、降雨量和地下水位等),并记入相应的记录表;绘制监测物理量过程线、分布图及变形关系曲线;进行监测物理量特征值的统计,其中主要含各监测物理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包括出现的时间)、变差、周期等。对监测物理量应随时进行如下分析:监测物理量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性;监测物理量统计特征值的规律性;监测物理量间的相关性;从分析中获得监测物理量变化稳定性、趋势性及其今后可能给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可实现边坡稳定性的预测。定期编写的监测报告宜包括如下内容:工程情况,包括当前边坡施工进度情况等;工程地质概况;边坡变形监测概况:包括监测网点及监测点的布置、维护、完好率、变更情况,以及仪器设备、量测工具的校测情况;监测资料整理的成果图表;人工巡视检查情况及主要成果;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说明;监测资料阶段分析成果及结论;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建议。其它规定质量和验收开挖整修结束后,将边坡面清理干净,及时安排必要的作业时间,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的复查,必要时进行边坡岩体质量检查的弹性波波速测试以及其它力学试验等。质量检查与验收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边坡开挖工程质量检查项目和验收标准见表表边坡开挖工程质量检查项目和验收标准项类检查项目质量标准主控项目1.开挖坡面稳定无松动岩块,对不良地质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2.平均坡度不陡于设计坡度3.保护层开挖浅孔、密孔、少药量、控制爆破一般项目1.坡脚标高±20cm2.不平整度±15cm3.半孔率完整的岩体>85%较完整的岩体>60%破碎的岩体>20%加固与防护植被护坡工程质量验收应按植物防护设计要求执行。植物护坡的覆盖率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边坡锚喷防护边坡锚喷防护质量检查和验收按JTGF80/1-2004相关规定执行。格构锚固(1)施工质量检查1)格构锚固质量检验的内容包括块石、砌筑砂浆或混凝土、钢筋、锚管(杆、索)原材料质量及制作质量的检查。2)实测项目a)砌石(钢筋混凝土)格构、平面位置、长度、断面尺寸、块石和砌筑砂浆(混凝土)强度、坡度、表面平整度等项目;b)锚管(杆)孔位、孔径、锚固角度、孔深、锚管(杆)杆体强度、杆体长度、砂浆配合比与强度等项目;3)预应力锚索:参照4)锚管(杆)应做承载力试验试验方法参照锚索的有关规定执行。5)锚管(杆)的抗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当锚管(杆)抗拔力不符合要求时,应加密锚管(杆)补强。6)预应力锚管(杆)的抗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当预应力锚管(杆)抗拔力不符合要求时,应加密锚管(杆)补强。(2)质量评定标准1)保证项目a)砌石(钢筋混凝土)格构的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应试验确定;b)锚管(杆)的原材料质量、孔径、锚固段长度、砂浆强度应达设计要求;c)预应力锚索按规定执行。2)允许偏差项目a)砌石(钢筋混凝土)格构的允许偏差项目应符合表规定;b)锚管(杆)的允许偏差项目应符合表规定。表砌石(钢筋混凝土)格构的允许偏差项目表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检查方法1轴线位置浆砌块(片)石±50mm每20m用经纬仪或者全站仪检查3点混凝土±30mm2断面尺寸浆砌块(片)石±40mm每20m用水准仪检查1点混凝土±20mm3坡度±0.5%每20m用铅垂线检查3处4表面平整度(凹凸差)浆砌块石±20mm每20m用2m直尺检查3处浆砌片石±30mm混凝土±10mm表锚管(杆)的允许偏差项目表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检查方法1孔位±1%全部,经纬仪、钢尺测量2孔深±50mm全部,钢尺测量3杆长±50mm全部,钢尺测量4锚固角度<2.5°全部,钻孔测斜仪主(被)动防护网(1)施工质量检查所用材料应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锚杆用的水泥砂浆的配合比以及拌合的均匀性,每工作班检查次数不应少于一次,条件变化时应及时检查。每天用的砂浆应做试块一组、一组三块,养护28d进行检测;格栅的固定方式、尺寸和叠置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固定应牢靠;钢丝绳的固定、缝合应满足设计要求;缝合绳外观和手动感受上应无松动,否则应重新张拉;锚杆钻孔数量、孔深、孔径、钻孔清洗质量以及锚杆直径符合设计要求;锚固混凝土基础面的清理应符合浇筑要求;锚固混凝土应达到设计要求,浇筑前检查结构钢筋的数量、规格尺寸及安装位置。(2)验收检测试验卡扣的抗错动拉力检验及抗脱落拉力检验;钢丝绳抗破断能力检验;钢丝(绳)表面镀锌检验;减压环变形检验;砂浆、混凝土试件强度试验;锚杆注浆密实度;防护网组合试验。护面墙(1)浆砌片石护面墙砌体质量检查和验收按GB50203(《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相关规定执行。(2)混凝土护面墙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要求和检查验收按GB205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_GB50204-2002(2021版))中的相关规定执行。锚杆(1)施工质量控制锚杆安装前应保证孔深满足设计要求。锚杆杆体安装不应强行送入孔内,防止注浆管堵塞;砂浆配合比应按要求进行配制。需拔出注浆管的锚孔,应在孔口返出浓浆后缓慢将注浆管拔出,对注浆后孔内浆液遗失的应进行复灌;应保证锚杆的杆体在锚孔内居中;注(灌)浆后,不得随意敲击、碰撞和拉拔锚杆;锚杆的材料及黏结、灌浆、防腐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2)质量检验与验收非张拉锚杆的质量检查与验收一般应在锚杆锚固7d后进行抗拔力检测,抽检数量按每根200根一组,每组不少于3根。地质条件或原材料变化时,应至少抽样一组。合格标准:同组锚杆的抗拔力平均值符合设计要求,且任意一根的抗拔力不得低于设计值的90%;张拉型锚杆的垫板与岩面应紧密接触,垫板不得出现弯曲;应有完善的锚杆性能试验及验收检验资料以及施工记录,锚杆性能试验及验收检验资料以及施工记录,锚杆性能试验应符合设计要求;锚杆的质量检验与验收也可采用无损检测,检查锚杆注浆密实度。锚杆注浆密实度或杆体长度小于设计规定值,则判断不合格。单元工程锚杆检测合格率低于设计规定值时,则判断单元锚杆不合格,应按抽样检测的不合格比例对该单元锚杆进行补打。预应力锚索(1)质量控制锚索施工使用的原材料,如钢绞线、锚具及其配套的器件,均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检验;锚索钻孔孔壁应光滑、顺畅,锚固段应处于设计要求的岩土层内。锚索钻孔孔位坐标误差不得大于10cm,终孔孔轴偏差不得大于孔深的2%,方位角偏差不得大于3°,终孔孔深应大于设计孔深的40cm;锚索编束时,钢绞线应调直,束体内钢绞线无搅扰。压力分散型锚索的承载体的相关组装件密封可靠,防腐油脂充填饱满;锚索运输和安装过程中,不得损坏钢绞线PE套管。入孔时,索体应顺直,无扭曲;锚索锚固段灌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浆液的水灰比和注入率,达到规定的灌浆结束条件方可结束灌浆,注浆体7d抗压强度一般应大于30MPa;锚索锚墩制作的质量控制应遵循JTGF80/1-2004和GB20504-2002中的相关规定。锚墩混凝土7d抗压强度一般应大于30MPa。锚索张拉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张拉作业程序,控制加、卸载速率及持荷稳压时间,加载速率每分钟不宜超过设计荷载的10%,卸载速率每分钟不宜超过设计荷载的20%,持荷稳压时间为2min~10min,应实时测量钢绞线伸长值,做好张拉记录,校核复核钢绞线伸长值,夹片的平整度及钢绞线回缩量应满足要求;锚头封闭时应将混凝土锚墩及结构面凿毛,锚头应清洗干净,锚头混凝土采用的强度等级应满足规定要求,保证浇筑密实,采用金属罩封闭锚头时,专用防腐油脂充填饱满,锚头密封牢固。(2)完工抽样检查与验收完工抽样检查的合格标准,应以应力控制为准,实测值应满足设计规定值。当验收试验与完工抽样检查合并进行时,其试验数量不少于锚索总数量的5%。当完工抽样检查的锚索中有一束不合格时,应加倍扩检,扩检不合格,应按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处理;验收应按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指示随机抽样进行,抽样数量不应小于三束,对边坡预应力锚索验收应在张拉后及时进行,其总数不少于锚索总数量的5%,验收的合格标准一般由设计确定,若以应力值作为验收标准,锚索锁定应力值小于设计值的90%时,应进行补偿张拉。抗滑桩抗滑桩质量检查和验收按JTGF80/1-2004相关规定执行。挡土墙挡土墙质量检查和验收按JTGF80/1-2004相关规定执行。排水系统验收:排水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按JTGF80/1-2004相关规定执行。信息化施工边坡信息化施工是指在边坡施工过程中从边坡的地质条件、施工方法、边坡变形等方面获取边坡信息,反馈并修正边坡设计,指导施工。边坡施工过程的信息获得包括以下三种途径:边坡开挖,可以获得边坡开挖暴露的岩体的节理、裂隙、密度、地下水等信息,必要时可现场测定岩体的力学指标;边坡施工,通过锚索钻孔、抗滑桩开挖等施工,可以获得岩体深部岩性变化、深层地下水等信息;现场监测,通过现场监测系统,可以获得边坡地表变形、深部变形、地下水位以及防治技术加固效果等信息。信息化施工的步骤如下:信息的采集:通过现场施工人员以及边坡安全监控人员收集边坡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信息的处理: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将地质信息分类储存,并与原有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将监测信息进行图表分析,并进行边坡变形预测;信息的反馈:根据处理过的信息,若地质条件与设计资料不符时或者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通报设计部门进行研究,对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不断完善与优化设计,指导下一步施工。附录A条文说受控状态:XXXXXX食品有机枸杞种植技术规程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目录1.0适用的文件及相关术语 12.0管理要求 33.0栽培条件要求 54.0品种与种苗选择 55.0建园 86.0土壤管理和施肥 97.0整形修剪 118.0病虫草害防治 119.0鲜果采收及制干 1310.0拣选、包装、贮藏、运输 1411.0有机枸杞园判别及转换 1512.0有机枸杞生产投入物质 1513.0评估有机生产中使用其他物质的标准 19有机枸杞种植技术规程1.0适用的文件及相关术语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有机枸杞种植的管理要求、栽培条件要求、品种与种苗选择、苗木繁育、建园、土壤管理和施肥、整形修剪、病虫草害防治、鲜果采收、制干、贮藏与运输和有机枸杞园判别等。本标准适用于XXXXXX食品有机枸杞基地的种植管理。1.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9137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9116枸杞栽培技术规程GB/T19630.2有机产品第二部分:加工GB/T19630.3有机产品第三部分:标志与销售GB/T19630.4有机产品第四部分:管理体系NY227微生物肥料NY5125有机肥料1.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的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干果。在同一生产基地,同时生产相同或难以区分的有机、有机转换或常规产品的情况,称之为平行生产。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有目的的设置、可以界定的用来限制或阻挡常规生产田块的禁用物质漂移的过渡区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入某种基因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成熟过度或雨后采摘的鲜果因晒干不当,保管不好,颜色变深,明显与正常枸杞不同的颗粒。从按照本标准开始管理至生产单元和产品获得有机认证之间的时段。有机认证机构按有机认证标准的要求对有机生产和经营过程作出系统评估和认定,并以证书形式进行确认。有机认证以规范化的检查为基础,包括实地检查、内部保证体系的确认。2.0管理要求2.1基本要求2.2文件要求应按比例绘制生产基地或加工、经营等场所的位置图。应及时更新图件,以反映单位的变化情况。图件中应相应标明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种植区域的地块分布和加工、经营区的分布。b)河流、水井和其他水源。c)相邻土地及边界土地的利用情况。d)畜禽检疫隔离区域。e)加工、包装车间,原料、成品仓库及相关设备的分布。f)生产基地内能够表明该基地特征的主要标志物。应编制和保持有机枸杞生产、加工、经营质量管理手册,该手册应包括以下内容。a)有机枸杞生产、加工、经营者简介。b)有机枸杞生产、加工、经营者的经营方针和目标。c)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的责任与权限。d)有机生产、加工、经营实施计划。e)内部检查。f)跟踪审查。g)记录管理。h)客户申、投诉的处理。应制定并实施生产、加工、经营操作规程,至少包括。a)枸杞栽培有机生产、加工经营的操作规程。b)禁止有机产品与转换期产品及非有机产品相互混合,以及防止有机生产、加工和经营过程中受禁用物质污染的规程。c)枸杞收获规程及收获后运输、加工、贮藏等各道工序的管理规程。d)机械设备的维修、清扫规程。e)员工福利和劳动保护规程。有机枸杞生产、加工、经营者应建立并保持记录、记录应清晰准确,并为有机生产、加工活动提供有效证据。记录至少保存5年并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土地、作物种植历史记录及最后一次使用禁用物质的时间及使用量。b)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的种类、来源、数量等信息。c)施用堆肥的原材料来源、比例、类型、堆制方法和使用量。d)控制病、虫、草害而使用的物质的名称、成分、来源、使用方法和使用量。e)加工记录,包括原料购买、加工过程、包装、标志、贮藏、运输记录f)加工场有害生物防治记录和加工、贮存、运输设施清洁记录。g)原料和产品的出入记录,所有购货发票和销售发票。h)标签及批次号的管理。有机枸杞生产、加工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是最新有效的,应确保在使用时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3.0栽培条件要求3.1地理条件北纬99°40'、东经95°34'—37°22',年平均气温1.4℃—5.1℃,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2501.4℃,年均日照时数2903.9—3252.5h。3.2立地条件土壤类型为黑垆土、灌淤土、淡灰钙土、灰钙土;质地为轻壤土、壤土;有机质含量10毫克/公斤以上;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3.3环境质量a)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中的二级标准。b)农田灌溉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c)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中的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4.0品种与种苗选择4.1品种选择品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加强不同遗传特性品种的搭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选育的品种。4.2种苗选择4.3苗木繁育采用硬枝扦插无性繁殖方法。—8.0,有机质含量10毫克/千克以上,土壤含盐量小于0.2%。上一年秋施腐熟羊粪3500公斤/667平方米,进行耕翻,深度25—30厘米,入冬前灌好冬水,栽苗前进行耕耱整平,同一圃地内土壤高度差小于5厘米。—0.8厘米,剪取枝条上段与枝条形成90度角剪切,断面形成圆口,枝条下端与枝条形成30度角剪切,断面形成马蹄口,插条长度13—15厘米,上剪口留好饱满芽。每100条为一捆。将整捆插条下端浸入水中5厘米,浸泡时间约24小时,至插条顶端髓心湿润为宜。按行距40厘米,株距5厘米,将插条下端轻轻直插入沟穴内,地上留1厘米,外露一个饱满芽。沟穴用湿土踏实,外露插条部分覆一层细土,以细土刚好盖住插条为准,将细土拢一土棱。幼苗生长高度达到10厘米以上时,进行人工疏松土壤,铲除杂草。6月、7月、8月各进行一次。6月下旬、7月下旬各灌水一次。苗高20厘米以上时,选一健壮枝作主干,将其余萌生的枝条剪除。苗高40厘米以上时,将主干进行摘心,促进苗木主干增粗生长和分生侧枝生长,提高苗木木质化程度。第二年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