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宇教授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慢性心衰经验_第1页
陈新宇教授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慢性心衰经验_第2页
陈新宇教授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慢性心衰经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新宇教授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慢性心衰经验

中医中没有心力衰竭的疾病名称,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纳为“心悸”、“焦虑”、“胸闷”、“粘液饮食”等疾病类型。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出现于《内经》,如《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内经》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心衰病名,但就其表现来看,“心悸”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心痹是中医最早的慢性心衰病名。《内经》最早对心衰病机有精确的论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上述描述了心衰的病因,并且提示心气虚为心衰的病机。明·刘纯在《伤寒治例》中说:“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地阐述了气(阳)虚是心衰病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心气的温煦其本质就是心阳的温煦,心气需要心阳的激发和维持,心阳旺盛则心气充沛,温运有力,反过来心气充沛也有助于心阳的维护。心气虚及阳日久,势必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的阳虚证候。故在心悸的认识上,陈新宇教授强调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在心力衰竭的发病中,心气虚是病理基础,心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心脾阳虚是疾病发展的过程,心肾阳虚则是疾病的重笃阶段,瘀血、水停是病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病理状态。对心悸的治疗上,陈新宇教授强调治病求本,以心脾相关,心肾相关,瘀血、水停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痹,特别是在慢性心衰的中、重度阶段的运用,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陈新宇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对心组织的影响从中医学整体理论来说慢性心衰的病位在心,病变不单指心脏单独的脏器及其功能的失常,还包括心血管系统及其气血阴阳失调,痰瘀水停痹阻心脉,并且还与其他各脏腑生理病理及其各表现的证型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脾肾的发病、病证及治疗密切相关。论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属于母子关系,故在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演变中,心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宗气为心主血脉,血行脉中主要的动力来源,宗气的充沛则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如果心脉滞涩不通,则伴随着胸闷、胸痛、憋气等症状出现。且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但为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而且其主运化、升清降浊,发挥中焦枢纽功能,脾脏居于中央,其升降功能是人体气机活动的枢纽。脾胃与心脏密切相关还体现在脾胃经脉和心脏直接相联系,脾胃经脉上通于心,在此基础上脾胃传输水谷精微及津液,化生气血,其升清降浊功能与心脉功能相联系。论五脏之中,心居上为阳、属火,主血脉;肾居下为阴、属水,主气化。在生理情况下,心火(阳)在肾之真阴的牵掣下,使血脉畅通,并下助肾阳,使肾水(阴)不寒;肾水(阴)在肾之真阳的鼓动下,使水液蒸腾,并上济心阴,使心火(阳)不亢,从而形成和保持着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正常状态。命门之火为心阳之根本,心之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之阳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心失去了肾阳的温煦,导致心主血脉功能失常,则可出现心悸、气短、汗出、肢冷、乏力等心阳虚衰的表现,进而加重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如果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气化失职,直接引起水液代谢功能障碍伴发尿少、水肿等病理变化,而水气凌心上犯,又可引起喘促、气短不得平卧等症状。上述心肾相关的病理和生理体现了位于下者以升为顺,位于上者以降为常,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2治瘀养心以养心功能陈新宇教授认为心衰正是因为心的阳气虚衰,功能失调,血脉运行不畅,以致脏腑经脉失养而成,心阳气亏虚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心衰的程度。故在调理心之气血阴阳中,治疗当以益气温阳为主。心衰以心虚为主,与全身之虚、五脏六腑功能不足和失调相联系。在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是以心之气(阳)虚衰,后天脾阳升发不足不能滋补心阳,肾阳虚无力蒸腾使肾水无以温煦,导致心之气(阳)不足无以推动血液循环,导致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气、血、水三者又相互转化,相互兼夹。心气阳虚则与脾的关系甚大,心气虚,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其主血脉的功能低下,如果要提高其功能,必须依赖于气与血对心的濡养。故陈新宇教授强调补益心气、益气强心则须健脾。这也提示我们,治瘀可通过益气温阳行血之法加以解决,寓通瘀于补气之中。心衰是由心气虚日久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因心阳衰微不能藏归,温养于肾,以致肾不制水,寒水泛滥,表现为饮邪外溢肌肤,上凌心肺,于是肿、喘、悸三证并见而发展至心肾阳虚阶段,此为心病及肾。心肾之间相互影响,病情反复加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心肾同治。同时治法上均应根据心悸的各个类型,视具体情况权衡而定。在心悸的治疗上,陈新宇教授强调治病求本,以心脾心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在温阳法的理论基础上,临床上运用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3临诊时前案:“请高侧壁两面线”,患者从第5级为510李某,男,66岁,于2011年9月27日入院。反复气促、心悸、肢肿7年,加重3个月。2011年6月患者自觉小便少(具体量不详),上述症状逐渐加重,9月27日遂来我院急诊诊治。入院查体可见呼吸:22次/分,消瘦,口唇轻度紫绀,气促胸闷,心悸,不能平卧(以夜间为甚),颈软,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尖搏动弥漫,心界向左右扩大,心率93次/分,心房纤颤,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传导。腹彭隆,未见静脉显露,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3cm,质软,触痛,腹水征阳性。双下肢及腰骶部凹陷性水肿。口干不欲饮,微苦,双下肢及腰骶部重度水肿,纳差,尿少,大便稍干,舌质暗红,苔黄,脉结代。心电图示:心房颤动,电轴右偏,频发室早(多源性),短暂阵发性室速,肢导联低电压,高侧壁异常q波,前壁等位性q波,ST-T改变,心脏顺钟向转位。心脏彩超示:全心增大,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并轻度关闭不全,二尖瓣病变并中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增厚并中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射血分数34%。腹部B超示:肝大、肝瘀血、少量腹水。既往史: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病情稳定。有慢性咽炎病史,经常反复发作。无过敏史。陈新宇教授查房。四诊合参,其临床特点为:患者老年妇女,平素体质差,神清,面色晦滞欠光泽,疲倦乏力,心悸胸闷时作时止,平卧后较明显,纳差,眠差,口干,口苦,小便少,大便干。舌质暗红,苔黄,脉结代。诊断: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阴两虚,水停痰阻。西医诊断:①冠心病,全心扩大,心律失常,心房纤颤,频发室早,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3级);②老年性退行性联合瓣膜病。初诊:陈新宇教授初诊以扶正祛邪,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主,佐以祛瘀通脉,方以炙甘草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15g,芍药15g,炙甘草30g,生地黄20g,麦冬15g,阿胶(烊儿)9g,桂枝12g,党参30g,麻仁(打)20g,大枣6枚,生姜9g。水煎服,日1剂。二诊:经上述治疗1周后患者心悸、气促稍好转。10月15日患者突然病情变化,烦躁不安,气促加重,张口抬肩,伴多汗、头晕、胸闷、口唇苍白稍紫绀,颈静脉怒张,心率145次/分,心房纤颤,并随即出现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但血压75/45mmHg,尿少,予以可达龙、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泵入,给予深静脉插管,予以血流动力学检测,并静脉滴注利尿剂,补碱,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益气回阳。患者小便量增加,但仍有气促心悸,腹胀满,大便尚可,纳差,舌淡,苔薄,脉促。陈新宇教授二诊认为患者已阴损及阳,湿热蕴结,治以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为主,佐以清热利湿。方以自拟温阳强心方合真武汤加减。处方:附子(先煎)30g,干姜15g,黄芪25g,茯苓皮30g,红参10g,五味子9g,桃仁10g,木香(后下)、泽泻各15g,葶苈子、白术各12g,红花、炙甘草各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