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技术 005竹荪栽培_第1页
食用菌生产技术 005竹荪栽培_第2页
食用菌生产技术 005竹荪栽培_第3页
食用菌生产技术 005竹荪栽培_第4页
食用菌生产技术 005竹荪栽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珍稀药用菌栽培技术第五节竹荪栽培技术主讲:王德芝一、概述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面纱菌、网纱菌、竹姑娘、仙人笠、竹萼、竹笋菌等,是竹荪属多个种的总称。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由于竹荪子实体形态雅致,故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等美称。目前供人工栽培的主要有四种即长裙竹荪,短裙竹荪,红托竹荪和棘托竹荪。

竹荪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据分析,竹荪干品每100g含有粗蛋白15~18g、粗脂肪2.6g、氨基酸16种,其中谷氨酸达1.76%,此外还含维生素B1、B2、C和多种矿物质如磷、钾、铁、钙、镁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竹荪的药用价值也很高,能防治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病,把竹荪和糯米一起煮水饮服,有止咳、补气、止痛的功效,动物实验证明,每公斤体重投300毫克竹荪热水提取液对肉瘤180的抑制率可达60%,对艾氏瘤的抑制率可达70%,用于治疗白血病也有一定效果。二、竹荪的形态特征竹荪的形态结构分为:子实体、孢子、菌丝体、菌蕾4个部分。(一)、子实体:由菌盖、菌柄、菌托和菌裙4个部分组成(见图8-6)。菌盖白色或墨绿色,表面多角形网架、整个菌盖呈圆锥形或弹头形;菌柄白色,海绵状,柱状中空质脆,通常长10至30厘米、宽2至5厘米;菌托蛋形,包着菌柄基部,品种不同颜色有别。棘托长裙竹荪呈棕褐色、红托短裙竹荪呈粉红色;菌裙状如裙,网状,白色网眼圆形、椭圆形、多角形。子实体成熟时,菌裙从菌盖下面撒落,垂如裙状。

长裙竹荪子实体幼时卵状球形,后伸长,高12——20cm,菌托白色或淡紫,直径约3-3.5cm。菌盖钟形,高、宽各3-5cm,有显著网格,具微臭而暗绿色的孢子液,顶端平,有穿孔。菌幕白色,从菌盖下垂达10cm以上,网眼多角形,宽5——10mm。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cm,向上渐细,壁海绵状。

短裙竹荪子实体高12——18cm,菌托粉红色,直径4——5cm,菌盖钟形,高、宽各3.5——5cm,具显著网格,内含绿褐色臭而粘的孢子液,顶端平,有一穿孔,菌幕白色,从菌盖下垂达3-6cm。网眼圆形,直径1-4mm,有时部分呈膜状,柄白色或乌白色,中空、仿锤形至圆筒形,中部粗约3cm,向上渐细,壁海绵状。红托竹荪子实体高20~33cm,菌托红色,菌盖钟形或钝圆锥形,高5~6cm,宽4~5cm,具显著网格,产孢组织暗褐色,端平,有孔口,具微臭。菌裙白色,从菌盖下垂7厘米,网眼多角形或棱角圆形,网孔1—1.5厘米。柄白色,圆柱形,中空,长11—12厘米,宽3.5——5厘米。

棘托竹荪子实体高8~15cm,菌形瘦小,肉薄。菌托粗糙有突起物,菌盖薄而脆,长裙、白色、有奇香。竹荪子实体图8-6红托竹荪子实体

(二)、菌丝体:竹荪的菌丝初期绒毛状,白色,发育成绒状,多分枝,最后密集,膨大交错在一起形成线绳状的菌索。(三)、菌蕾:子实体幼小时期的原基,又称菌球、菌蛋,初期圆形或卵圆形,后期为长卵形,长于菌索尖端。(四)、孢子:在显微镜下呈椭圆形或短柱形、长卵形,无色透明,表面光滑。孢子群呈深黑色。三、竹荪的生活史

在适宜的生活条件下,竹荪的孢子萌发出菌丝,菌丝体由无数管状细胞交织而成,菌丝体呈蛛网状,开始萌发出来的菌丝是单核菌丝,这种菌丝质配后形成双核菌丝,粗线状。双核菌丝进一步发育便成了组织化了的索状菌丝,即三次菌丝,竹荪菌丝初期白色,经过较长时间培养以后,便具有不同程度的粉红色,淡紫色或黄褐色,这些色素受到变温,光照,机械刺激或干燥脱水后更为明显,色素也是鉴别竹荪菌种的主要依据。

在适宜的条件下,伸长到地表面的索状菌丝的类端逐步膨大成白色小球,这就是竹荪子实体原基,经过40—60天,这些原基中的少数处于生长优势的部分便继续长大成熟成鸡蛋或鸭蛋大的卵形菌蕾,破土分化成子实体。成熟的子实体顶端产生孢子,从而完成其生活周期。四、生活条件1.营养竹荪属于腐生真菌,分解同化培养料中的有机物质,从而获得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等。(1)碳源:竹荪的碳素营养来自竹类或其它树木的根、叶腐烂后的腐殖质和其它有机物质。竹荪可利用葡萄糖、蔗糖、淀粉以及含纤维素、木质素的竹屑、木屑、甘蔗渣等作为碳源。据报道,喷施0.15%亚油酸或0.5%葡萄糖,可使菌蕾数增加,现蕾时间提早。(2)氮源:竹荪可利用氨基酸、蛋白胨、尿素、鱼粉、黄豆粉、麸皮、米糠等作为氮源。碳氮比以30∶1为最适,如继续提高碳、氮比,菌丝生长量反而逐渐下降。(3)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竹荪生长发育需要磷、硫、钾、钙、镁等矿质元素,在配制斜面培养基时,适量添加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硫酸镁等,可满足菌丝生长的需要。此外,还需要微量元素如铁、铜、锰、锌、硼、钴、钼等,这些微量元素一般可从培养基质中获得。另外,植物激素、维生素B1、B6、肌醇及烟酸对竹荪菌丝生长都有促进作用。2.温度菌丝体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23℃。低于5℃,菌丝停止生长;高于35℃,菌丝干枯死亡。不同品种最适生长温度不一样,短裙竹荪为20~23℃,长裙竹荪为20℃。子实体的形成适温为17~29℃,以22℃为最适。

3.湿度

竹荪是喜湿性强的菌类。培养料的料水比1∶1.0至1∶2.5的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以料水比为1∶2.0时为最适,菌丝的日生长速度最大。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子实体生长速度加快。从子实体的发育过程而言,竹荪球(菌蛋)分化和发育,有80%的相对湿度即可,当进入破球和出柄阶段,要求85%,撒裙要求94%以上。干湿处理,可加快竹荪原基形成。据试验,在菌索布满覆土层时,停止喷水6天,让覆土逐渐减少含水量,6天后突然喷水,使湿润状况与对照同。在湿处理后9天,就有大量菌蕾出现,而对照组直至142天后才出现菌蕾。4.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黑暗中培养,菌丝体生长旺盛,色白;在强光下培养,菌丝体产生色素,易衰老,生活力降低。从光质而言,不同波长的光,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一样,橙光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小,红、绿、白、黄、蓝光对竹荪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大。5.空气

菌丝在二氧化碳浓度为0.03%~0.33%的范围内都能生长,较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08%~0.18%,最适浓度为0.13%。含量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菌丝的生长。在子实体阶段,需要较多的一氧化碳,常见在室内栽培竹荪时,通气不良的角落长的子实体少,因此要注意栽培室的通风换气。6.酸碱度

竹荪对pH值很敏感,不同的pH值对竹荪菌丝生长有明显的影响。红托竹荪为5.0~5.2,短裙竹荪为5.2~5.4,长裙竹荪为5.2。竹林中生长竹荪处的土壤pH值,多为pH值6.5以下。据测定,新鲜竹类的pH值约为6.5,腐竹的pH值约为5.6,而生长过竹荪的竹材基质,多下降到pH值5.0以下,这证实竹荪菌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始至终,都需要微酸性的环境,才能形成大量子实体。7、生物因素:在自然条件下,竹荪的孢子传播有赖于蜂、蝇之类昆虫媒介。在菌丝生长过程中,菌丝体能穿过许多微生物拮抗线而正常生长发育并照常形成子实体。这样的抗杂能力是其它食用菌难以达到的。由此推论,这些与竹荪同生共处的微生物能同时参与有机物的分解,而起到如像耳友菌丝对银耳所起的有益作用。这一现象在竹荪栽培实践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四、竹荪栽培技术

(1)场地选择:选避风向阳,林木生长茂盛,郁蔽度在70%~80%,有小溪流过的林地,作为竹荪人工栽培场。(2)作畦床:在潮湿的林地,土质疏松肥沃,腐殖质多的地段上,挖地作畦。一般畦长6.6~10米,畦底挖松土约15cm,畦四边筑有土埂,便于填料。种植前在畦内及四壁处喷洒0.1%辛硫磷、0.1%多菌灵,预防病虫杂菌。(一)、林地床畦式栽培法

(3)培养料的选择:①全部由竹材组成,主要是半腐熟的竹片,长度为10~15cm,宽3cm,厚0.5~1cm,并配合一部分的竹根、竹鞭、竹枝、竹刨花及竹屑等,用量(干重)25kg/米2。②由小杂木条、豆秸、竹枝组成,其配比分别为80%、10%、10%,长度为3~4cm,宽1cm,厚1~2cm,用量为20kg/米2。③甘蔗渣80%,麸皮20%,用量为20kg/米2。④玉米秆80%,长为15~30cm,杂木屑20%,用量25kg/米2。⑤利用残留的竹蔸,进行竹荪栽培。

(4)培养料的处理①全部用竹材的,可将枯竹片、枯竹枝、竹鞭等截成15~30cm长的短段,将其清洗干净后,浸泡在1%的糖液中24~48个小时,将料各部分浸透备用。②利用小杂木条、豆秸等材料,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24个小时,直至无白心为止。取出沥干后即倒入1%糖液中煮沸30分钟,以杀灭病菌。生料栽培可用0.1%多菌灵或0.5%托布津浸泡24~48个小时。二者以煮沸法的防杂效果好。③利用玉米秆、玉米芯作培养料的,先将玉米秆压扁、压碎后曝晒1~2天并摘除叶子,截成15~30cm长的短段。如用玉米芯,则将其粉碎成黄豆大小的颗粒,浸泡24个小时,取出沥水备用。

(5)填料与播种①全部是竹材的培养料:先将畦床四壁及床底喷洒0.1%多菌灵以杀灭畦床杂菌。将糖液浸泡过的枯竹片等填入畦内一层,厚约5cm,铺平整,再播菌种,厚约1cm,接着铺第二层料,厚约5cm,然后播第二层菌种,厚约2cm,最后用碎竹屑、竹叶、竹绒、竹刨花等材料覆盖一层,厚约1cm,以全部盖没菌种为度。用种量为6瓶/米2。用料量每25kg/米2。

②采用小杂木条等混合料:填料前亦需用0.1%多菌灵喷洒畦床,然后将已煮沸预处理过的混合料,铺入畦床内,厚约3cm,其上播一层菌种,厚约1cm,并轻轻压实,务使菌种与料密接。此后再铺入第二层料,厚约10cm,并播入第二层菌种,厚约2cm。最后用已消毒的枯竹小段盖面,亦需按压一次,使菌种与料密接。用料量20kg/米2,用种量6瓶/米2。

③利用玉米秆:各层铺料厚均为10cm,并需压实。填料与播种,春季在2~3月,气温10℃以上无风时操作为宜,秋冬季在9~12月,气温为20~10℃。填料与播种结束后,畦面用长纤维无纺布覆盖,或用枯竹叶覆盖一层,厚1~2cm,并浇1次水,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以利保水与防杂。

(6)管理

①检查菌种成活与否:在畦床边角处扒开播种层,观察菌种是否萌发与生长,以及生长势的强弱。但不可在菌床各处全面挖掘检查,否则菌丝断裂,受伤过多,影响正常发菌。②调控水分:播种后1个月,经常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如料中水分不足,可及时在料面洒些水,或在畦沟四周灌水,使水分逐步渗透到料中,使料中的含水量经常维持在60%~65%。播种后2个月,可揭去塑料薄膜,改搭低棚,高30~40cm,再盖上薄膜。平时覆盖草片等物,遮荫保湿,使空气相对湿度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