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本土化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_第1页
从模仿到本土化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_第2页
从模仿到本土化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_第3页
从模仿到本土化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模仿到本土化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

一、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一)从模仿到本地化1.《奏定学园章程》确定了美国学前教育制度的“仿日属性”1903年,张之洞绘画并担任导演,在湖北省武昌市创建了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并制定了《湖北省幼儿园章程》,按章运营。章程规定保育课程有七项:行仪、训话、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嬉。章程由从日本聘来的园长户野美知惠主持拟订,这使得“无论是幼稚园的教育宗旨还是教育内容,都和日本1899年(明治32年)公布的《幼稚园保育所设备规程》完全一样,甚至在幼儿的教育内容中,都有日语一项,受日本影响,可想而知。”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颁布实施的近代学制系统,首次确立了学前教育制度。《奏定学堂章程》是仿日摹本,其专辟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蒙养院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4项,其具体教育内容为:从《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中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初等小学识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该章程颁布后出现了一批幼稚教育机构,官立的如1905年创办的湖南蒙养院,私立的如1905年创办的天津严氏蒙养院,开办时皆聘日本人为教师,开设课程皆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要求相一致,具有很浓的仿日色彩。民国伊始至“五四”运动前后这段时间,我国学前教育由仿日开始转向效法欧美,1922年《壬戍学制》的颁布确定了欧美式教育的优势地位,蒙养院更名为幼稚园。同时,外国教会在我国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数量上仍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南京一女师1924年的调查,当时全国幼稚园190所,其中教会办的156所,占全国总数的80%。张雪门1926年参观调查了30所幼儿园,其中由教会举办的12所,日本式幼儿园3所,余13所普通式幼儿园即欧美式幼儿园,正好能说明这一情况。2.学前教育课程理念的确立“五四”前后,随着陶行知、陈鹤琴从美国学成回国,20世纪20、30年代掀起了幼儿教育民族化、科学化的实验探索热潮。陈鹤琴对当时幼儿园课程抄袭外国的现状非常不满,他说:“今日抄袭日本,明日抄袭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并明确提出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三条标准。1925~1928年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作为指导思想,陈鹤琴在南京鼓楼幼儿园展开了以课程组织法研究为主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课程中心制”,并于20世纪40年代初形成了“活教育”课程理论,提出“五指活动”的概念,对当今学前教育改革仍有很大影响。陶行知在《创建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也指出国内幼稚园害了三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1927年,他率领学生在南京郊外燕子矶办起我国第一批农村幼稚园,是我国农村幼稚园课程实验的先声。张宗麟在《调查江浙幼稚教育后的感想》中也批评当时幼稚园设备、教法抄袭西洋成法,不切中华民族性,不合中国国情。针对幼儿园与小学一样要有课程表的观点,他指出幼儿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其他活动等都是课程,反对把幼儿课程看成是现成的知识,而认为“课程非仅知识的积体,且为适应生长的基本价值的选品”。他以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为实验基地,组织了五次实验,按月在儿童接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找题目,然后根据选定的题目准备各种材料。这一实验与陈鹤琴的“课程中心制”可谓异曲同工。1926年,张宗麟拟定了“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标准”,引起了幼稚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以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张宗麟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和幼教工作者努力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当时的教育部于1929年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经1932年和1936年两度修订后,正式颁发了《幼稚园课程标准》,规定幼儿园课程范围应涉及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与社会、常识、工作、静息、餐点等方面,要求将各科打成一片,实行课程中心制的设计教学,强调幼儿自由活动和充分利用户外自然和社会环境,注重设备合乎民族性等。把静息、餐点列入课程,充分显示了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每项活动都有具体目标、内容大要及最低限度,体现了全面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结合。该课程标准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前。(二)从学习到自主创新1.研究课程的设置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宗旨。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在课程安排上,我国幼儿园既采用了老解放区幼儿园、保育院等托幼组织开设的看图识字、数数、图画、手工、游戏、唱歌、跳舞、观察、体操和自由发表意见等课程经验,又吸收了陈鹤琴课程实验研究的成果。但从1950年底开始,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课程体系受到批判。与此同时,全国上下开始了全面学习苏联幼儿教育经验的热潮。1951年8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当时的国家教委制订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并于次年3月正式颁发试行。该规程草案规定幼儿园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7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按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对幼儿园各科课程从目标、教材大纲、教学要点和设备要点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这表明带有综合教育特性的单元教学法被废止,分科教学的地位被正式确立起来,“课程”一词也被苏式“作业”一词所取代。2.托儿化英语幼儿园的起源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计划在3~5年内“使学龄前儿童大多数都能入托儿所和幼儿园”。于是城市街道和乡村提出了“三天托儿化”“一夜托儿化”“实行寄宿制,消灭三大差别”等口号。到1960年,幼儿园的发展已严重脱离了中国实情。当时几乎只能派送年老体弱的妇女去农村幼儿园当老师,因而在课程上就只能因人而设,无法按统一规定进行。“文化大革命”中,幼儿园的很多教具、玩具、图书被毁,幼儿园课程也基本上变为成人化的“极左”政治教育。3.改革实验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幼儿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课程应包括生活卫生习惯、思想品德、基本动作发展、常识、语言、计算、美工、音乐等8个方面,并安排每周各班各科的上课节数,要求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教育手段来开展教育工作,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7种9册幼儿园教材。随着分科教材的印行和广泛采用,“文革”中被打乱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前教育在课程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南师大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与南京市幼儿园合作进行的“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的探讨”等研究,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问题,引起巨大反响。1985年,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幼儿园课程改革”课题组后,改革试验更加普遍,广度、深度不断推进。除综合课程实验外,还出现了活动课程、游戏课程、发展课程、合作课程等,每一类型又有多种模式。而且,改革的重点逐渐导向幼儿园整体课程改革,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计划设置,推广到课程的目标、内容、活动、评价,要求全方位、完整地把握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这使人们对课程的理解远远突破了“作业”“上课”的范围。从全局来看,此时期的课程改革实验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分科课程。在这一形势下,原国家教委1989年制订公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于1996年正式颁发实行。该规程提出体、智、德、美诸育要“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合理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之中”,“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原则上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活动性、生活性。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显吸取了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课程实验研究成果和国际教育新观念,科学地分析和继承了近现代幼儿教育家特别是陈鹤琴的课程论思想,显示出新的时代特征:第一,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奠基阶段,要求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技能等全面发展;第二,鉴于社会对个体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和幼儿认识的整体性特征,《纲要》摆脱了自1952年《幼儿园教学纲要》实施以来,以及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承接的沿袭半个世纪的分科教学模式,把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要求在教学中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第三,以素质教育和幼儿主体观念为指导,要求在课程组织和实施时注重趣味性和活动性,鼓励幼儿探究和富有个性地创造,在教育评价中防止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片面性,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关注幼儿的发展速度、特点和倾向等;第四,《纲要》冠以“指导”两个字,强调它是指导性文件,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防止机械套用。为此,《纲要》对五大领域只提了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而未对各年龄班作具体规定,伸缩性很强,给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和选择教育内容留有极大的空间。二、发展智慧:强化传统教育思想与课程思首先,应认识到学前教育课程科学化和民族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需要与时俱进。民族化是指适应国情,具有民族特色,强调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国情、文化和实践出发,开发适合自身的学前教育课程。科学化的内涵却是丰富的、多样的和多层面的,它体现着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科学的方法论等。科学的学前教育课程首先应是适应幼儿年龄特征的,有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发展,能为一个人终身成长打好基础的。陈鹤琴的单元教学法符合幼儿认识规律,但如何实施,充分发掘这一课程模式的优长,还需要不断探索。其次,应不断吸收外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精髓。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史,就是不断拿来外国先进课程经验,加以消化和吸收的历史。移植日本课程,促成近代学前教育的诞生,再引进福禄培尔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学法,吸收杜威“教育即生活”“做中学”课程论思想,促使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新中国成立后,学习前苏联教育制度,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历史已跨进新世纪门坎,我们向外学习,不再是只学习哪国、哪家、哪派的课程思想和课程模式,而是放眼世界,集百家而融会贯通,如风靡一时的意大利瑞吉欧生成课程、美国的“自然发生”课程、英国的开放课程,我们都应加以认真研究,吸取其精要,并进行本土化的实践探索。第三,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的融合。早在上世纪初,陈鹤琴就提出幼儿园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而后明确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教材”。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还大量存在着学科目标模式,强调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效果,这会把幼儿沦为课程的附属品。只有注意课程与生活的融合,才能真正使幼儿在课程中获得真切体验和感受,促使其知识、情感、爱好、能力和创造性的全面发展。课程与生活融合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这要求我们重视和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