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想象的天马行空、奇特瑰丽。以此为触发点,我们也将轻轻扭开想象的开关,学会将奇特的想象诉诸笔端,去构造一个奇妙的世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学难点:学习从多方面描写事物的方法;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并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教学内容1.草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件教学过程初备案复备案第一课时月日第次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需注意的字音:“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需注意的字形:“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书写指导: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②写法提示: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课堂回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第1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如:________________(示例:去过大草原的______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当生动;________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________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月日第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1)逐字逐句理解。(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也来写一篇自己的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过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美在哪里呢?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2、丁香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幽雅、浑浊、笨拙、参差、愁怨”等词语。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4.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初备案复备案第一课时月日第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四、课堂回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第二课时 月日第次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2.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重点句课件出示。)(1)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描写丁香的几幅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2)小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结果。(3)师生共同欣赏这四幅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体悟作者赋予丁香的品格。(4)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总结写出了丁香花怎样的特点。3.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研读课文第4—6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1)教师总结。(2)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丁香的诗句。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3、古诗三首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教学重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初备案复备案第一课时月日第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齐读诗歌,理解诗题。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孟浩然求仕的传说。(可以用纸稿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简洁地讲一讲)2.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出示课件:课文插图)(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同学们,诗人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大家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4.朗读悟情,背诵积累。(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3)指名背诵。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第二课时月日第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过渡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2.解诗题,明背景。(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3)诗人是何时写下这首诗的?①出示课件“苏轼简介”。②简介写作背景。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出示自学提示。阅读与交流: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画问号。②观察课本插图,再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做好批注。(2)展示交流,品读诗句。(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4)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5)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6.课堂回顾,总结方法。7.延伸拓展,作业设计。(1)画:画一画本课所学两首诗所呈现出的画面,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找:另找一些描写月夜或暴雨的古诗,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和画面美。(3)学:收集孟浩然或苏轼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第三课时月日第次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抽查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再齐背。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1.讲解课题,简介作者。(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2)讨论题意。(“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事件;“黄沙”,点明地点。题目意思:夜间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3)作者简介。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鹊、蝉”。(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3.检查自读及交流情况。(1)指名读课文,正音。(2)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注意变色的字。(3)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4)结合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1.出示上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1)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欣赏美丽的夜景。(2)小组交流,师生互学。(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4)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上阕。2.出示下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2)学生交流画面,教师相机指导朗读。(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4)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下阕。四、朗读悟情1.个性朗读。2.学生配乐朗读比赛。(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读收尾。)3.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背诵古诗词,能够默写2.理解古诗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4*花之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诗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月日第次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我是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出示课件)(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语文乐园一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2.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教学重点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3.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月日第次交流平台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4.教师小结。二、词句段运用(1)

1.自然过渡,引出排比句。2.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3.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例句,具体体会排比句的特点。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课件出示例句)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5.仿写排比句。6.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一下。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四、布置作业

写一个排比句。第二课时月日第次教学过程:一、词句段运用(2)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3.结合实例,懂得不能滥用分号。4.用法小结,巩固积累。(1)让学生小结分号的用法。(2)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2.初读感知。二、词句段运用(3)

1.谈话引入。2.教师课件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3.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掌握给地名和人名标注拼音的方法,学生交流学习。4.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小结:用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除了掌握相关的拼写规则外,还要注意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相关事物,这样便于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加深理解。三、日积月累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1)欣赏图片。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隐隐约约的群山在远处蜿蜒起伏。(2)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宁悠闲。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1)学生自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教师出示课件,讲解难理解的字。(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3)想象画面,带着作者的感受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师生合作等形式朗读。)(4)背诵古诗。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2)搜集其他田园诗。田园诗积累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晚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1、背诵《过故庄人》。2、收集路牌图片第二单元单元教材分析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回声。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国家挚爱的思想感情。2、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内容

5.七律·长征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件教学过程初备案复备案第一课时月日第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2.解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释词3.说说诗句的意思。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5.释词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泥丸6.说说诗句的意思。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五、总结课文,感悟写法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六、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月日第次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2.释词:云崖铁索3、说说诗句的意思。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7.释词:岷山三军尽开颜8.说说诗句的意思。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七律·长征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活泼乐观

“只等闲”暖金沙江

寒泸定桥勇往直前

喜过岷山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6.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嗖”、“崎”等4个生字,知道“着”是一个多音字,会写“寇”、“冀”等15个生字。会书写“日寇、进犯、游击”等30个词语。

2.朗读课文,以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并会讲这个故事,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每一位战士的写法,做到点面结合。教学重点在理清故事的基础上,学会用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五位壮士的顽强不屈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初备案复备案第一课时月日第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电影资料《狼牙山五壮士》。

2.学生简单谈感受,教师小结,导入。

3.板书课题6.狼牙山五壮士

4.“壮士”指什么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按照事情的变化过程分段。

(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小标题。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

第三部分(3)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5)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6—9)壮烈跳崖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月日第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说出事情发展的小标题。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读第二段:(诱敌上山)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神态表现?

2.讨论以上思考题,分别找出班长、副班长、战士……各自的神态表现。

3.动作中,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感情朗读。

5.总结学习步骤: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神态、动作的词

②谈感受体会。

③有感情地读课文。

6.在狼牙山顶峰,五壮士又是怎样英勇歼敌呢?(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二)学生讲读第三段:(引上绝路)

1.出示句子: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2.品读重点词语。3.谈感受与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三)讲读第四段。(顶峰歼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五壮士的神态、动作怎样?找出重点词、句,并讨论。

2.这些动作说明什么?你有什么感觉?(结合插图)。

3.理解重点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四)讲读第五段:(英勇跳崖)

1.同桌练习朗读,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讨论:

3.五壮士已胜利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激昂的语气)三、学习写法

1.课文如何写五位壮士的呢?学生讨论。

2.对,课文在描写时,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3.学术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抢、夺、插、举、喊、拔、拧、掷)顽强不屈引上绝路热爱祖国英勇跳崖顶峰歼敌

(沉着、吼、抢、全神贯注)接受任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7.开国大典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初备案复备案第一课时月日第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7.开国大典

3.解释题意。

4.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第一段(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具体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第三段(1l—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段(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3.归纳主要内容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月日第次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三、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举例点评。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交流。

2.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

3.交流感悟。

4.教师相机点拨:“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

(1)学生讨论。

(2)交流感悟。

5.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会前: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8.灯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皖”、“歼”等9个生字,理解“璀璨、千钧一发”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理解“灯光”的含义,并从课文中找到“灯光”相关的语句,并深入理解。

3.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以及“灯光”的联系与含义。教学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月日第次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段名人演讲的视频

2.教师小结,导入。

这千万盏灯是和平的象征,让人们感到很安宁,很温馨。但这灯光的背后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灯光》

3.板书课题

4.介绍作者

5.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4)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5)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