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华文化课件_第1页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课件_第2页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课件_第3页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课件_第4页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中华诗学文论的体系架构和话语特征(一)体系架构陈良运:五根支柱:志、情、形、境、神1.发端于“志”(重在表现内心),2.演进于“情”、“形”(注重感性显现),3.完成于“境”、提高于“神”(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一个“不断进行中的共时性建构”(二)话语特征【西方:逻辑哲学体系】立象尽意、直觉体悟的诗化特征1.理论家与文学家兼采;2.基本范畴和核心概念;3.话语言说方式;4.体裁的文学化、感悟化三、中华艺术的内在精神(一)致用精神1、艺术生活化(人间性)桑戴克《世界文化史》:中国人喜欢绘画甚于纪念碑,喜欢礼节甚于实际生活【礼乐是一种广义的艺术,礼节化实际是加重了生活中的艺术氛围】,喜欢用继续不断的祭礼而不用经久的坟墓2、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愤世嫉俗、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三个重要命题(1)“诗言志”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兴、观、群、怨】;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即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重性情表达(人格的流露):情出乎性,而性属至善性情与才情的区别:学做圣贤,重在性情——韩愈、孟子“养吾浩然之气”;为文,重在才情——曹丕“文以气为主”】(2)“文以载道”。先秦儒家首先提出柳冕“文章本于教化,行于治乱,系于国风。故在君子之心为志,形君子之言为文,论君之之道为教”“君子之文必有其道….故言而不能文,非君子之儒也;文而不知道,亦非君子之儒也”。韩愈对此全面发展。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完整提出此命题。文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道德的提高和完善,在于宣扬政治,提升道德;在于阐述经典的道理,在于它的社会功利性。强调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影响和文学的感化教育功能。

(3)“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与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学家们关心现实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司马迁《史记》创作;屈原借诗抒态;李白歌风咏月;杜甫批判现实;《三言》《二拍》对人世道理发人深省的阐述。蒲松龄《聊斋志异》,有批判现实政治的篇目,蕴藏着现实主义特点和教化意图。(二)审美特质1、美即善与中和之美(1)从内心体现善的精神。孔子:“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美善互通。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2)美的对象即象征善《荀子》:“君子见大水必观”,从水的美妙姿态中,体会各种善(德、义、道、勇、发、志、化)。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清人涨潮:“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莲令人淡,牡丹令人豪,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3)受“中庸”思想影响,“中和”成为重要审美原则“温柔敦厚”,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主张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反对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中和之美突出表现在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中

中国古代艺术家用“和”的基本精神来感受生活,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和”。“和”(天人相合、人人相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书画整体布局的和谐,整体匀称。

戏曲小说中的大团圆结局。

陶渊明从田园风光当中得到归宿感。

李白的激情仍是情和理的和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2、尚意追求《周易》最早讨论言意关系。魏晋的尚意追求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充分体现。魏晋以后,意境和神韵一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追求目标。(1)写意所谓写意,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不重写实而重写意,重传神。《三国演义》与历史不符,旨在写意。中国古诗展现的意象:梧桐夜雨、芳草斜阳、断鸿声里、烟波江上,都有一种悲情和忧患之意。戏曲、小说中也往往洋溢着浓浓的抒情色彩。《红楼梦》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意)

书法讲究气韵,被视为“心画”;水墨画不尚形似,重传神;人物画重表现人物精神个性(2)追求意境意境的本质:一种具有呼唤性的意象美感结构及其审美建构活动

是中华艺术意义生成与运作机制的主要形态;是中华艺美、诗美的核心论题和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之“道”的思想在艺术美感上的体现‘是人格修养境界之美在艺术作品及创作活动中的凝聚。意境作为一个内在枢纽,涉及三大层面,辐射了五个系列的美学范畴三大层面:1、作品层面(比兴、意象、形神、风骨、神韵、气韵、兴趣、滋味、性灵、格调);2、读者层面(知音、体味、顿悟、妙悟、兴会、兴象)【类是西方现象学】:3、文本与读者融合建构过程五个系列的美学范畴:表象、表意、美感、灵感、品评鉴赏。例如:诗与画的融合:王维;题画诗(唐代):以诗咏画,以诗意发挥画意,以诗境开阔画境意境如何实现——求气韵、讲虚实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准则。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艺术再现生活、反映生活时,要有生气,有风韵,要与宇宙生气相一致。即要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其含蕴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从而给欣赏者造成“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气韵生动是自然与艺术的统一,神似与形似的统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主要是强调直感、生动、韵味与情趣。

虚实相生,即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含蕴丰富而生动的审美意蕴,给人以无穷的情思与遐想,从而产生迷人的审美魅力。即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唯有虚实相生的艺术品,才能产生“气韵生动”的效果,(3)追求意趣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追求人与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