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完》_第1页
苏州博物馆《完》_第2页
苏州博物馆《完》_第3页
苏州博物馆《完》_第4页
苏州博物馆《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博物馆09公共二班肖木磊36石美玲20SUZHOUMUSEUM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LeohMing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9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是后现代时期的一个设计流派——新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向反对在建筑上的随波逐流、趋于流行。其作品往往创新大胆,设计新颖,技术高超,喜欢使用几何图形划分空间,尤其偏菱形和三角形,不遵循传统设计规则,将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他经历了70年代风行一时的后现代主义,他依然是兢兢业业地在现代建筑中反复推敲、反复研究,从而提炼和发展了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使之达到一个又一个高度。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律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贝聿铭主要作品

华盛顿国家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香山饭店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

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其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新馆将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第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使拙政园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博物馆新馆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第二,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旁建设新馆,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发挥旅游景点集中的联动效应,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意义及作用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确定选址后的博物馆却面对着重重压力,当时引起媒体的轩然大波。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

地理位置地下平面图首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建筑平面图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苏州博物馆模型建筑总面积:15391m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绿地占地率42.4%2

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

并采用一层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解决了层高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的同时也考虑了建筑的节能保温效应。落入地下的部分充分考虑了防水防渗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老说: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代的气息。室内很少开灯,贝老很巧妙的将光线引入了室内空间,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

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窗在新馆中,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它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式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是框景。

苏州博物馆新馆被贝聿铭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过问,仔细斟酌。用假山片石在白墙前表现——“以壁为纸”贝老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在主庭园中,贝先生“亭”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亭中部为洗漱台。书画厅走廊

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苏州博物馆美术馆在西部主展厅区,贝老设计了水幕墙和荷花池.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的。”按照他的设计,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一池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