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6篇)_第1页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6篇)_第2页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6篇)_第3页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6篇)_第4页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范文(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宗白华的美学闲逛读书笔记宗白华的美学闲逛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肯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开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宗白华的美学闲逛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期望大家能够宠爱。宗白华的美学闲逛读书笔记1《美学闲逛》这本书,是宗白华教师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集合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据了解,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教师用他细腻的笔锋,联系古今外,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不一样的美学境地。当我任凭翻翻,觉察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华。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闲逛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拘束,风格无拘无束。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展艺术的赏识,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渐渐地闲逛了一回,品尝着闲逛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寻常所说的魅力,美是一种抽象。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表达,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教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没,应当是本色的美。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缺乏一种含蓄,过于直白的表达自己,这在做人处事中,只会让自己在交往中处于劣势,得不到更多的友情,而且过于直接的表述,在肯定的场合只会让自己变得浅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正是这样吗?在现在日益繁忙与紧急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成天行色匆忙,忙劳碌碌,扎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不行自拔,却无视了应当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点闲暇,让自己有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现在,自己的将来,让自己放慢脚步,赏识一下路途上的风景。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向往,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点点空白,让自己不要丧失对将来的希冀与对生命的宠爱,这是生活之道,也是让自己活得更“美”的方法。例如说画家只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呈现景物,一幅画就是一张画起来的照片,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只有在画作中折射出来自作家人格的高尚风格,才是一幅真正的杰作,现在专业的摄影技术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把玩照相机,是由于照片中有来自于摄影者孜孜以求的艺术境地,呈现了他们内心对美的追求与渴望,而这些正表达其对美高风格的追求。自然拥有静态的美感,连绵的山脉是永久存在而不行动摇的,山不会动,但是却孕育出满山的青翠和很多的飞禽走兽。人们往往是为高山的沉稳与博大所震慑,对它不行屈服的顽固生命力产生一种敬畏感。人们常常会为崖壁间坚韧生长的一颗不知名的小树而引发生命的感慨,对它坚韧的性格引发自身弱点的觉醒。只有当人们感受到树的蓬勃生命力的时候,才能对生命力产生内心的照应,从而形成一种审美的感受。人的生命是一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经受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有不一样的心灵感受。每一段的生命历程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人们所需做到的就是享受现有生命的这一历程。长者往往会赐予后代以各种的阅历教训,但是个人对生命的领悟还是要看自己的造化和领悟,领悟人生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对生命的真是体验。假设一个人永久不会去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只是得过且过的一辈子,那么他就无法领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甚至可以疑心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许顿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思考的人生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瑀瑀前行,看不到沿途的风景,很有可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人生的体验者应当是一次美的旅行,能把握在眼前的和马上消灭在将来的秀丽“风景”,用探究美的心灵去体悟。宗白华的美学闲逛读书笔记2在生活中,我们会问:“什么是美?”目前对于我而言,美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思想。而触动我最深刻的是,美该从何处寻?书中作者说到“假设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觉察美的踪迹。”我们会犯这样的一种错觉,会为着寻美本身而去寻美,却往往无视近在身边的美。其实,美就在于你的心,你对美的理解那便是在于你的自身感觉、心情与思维。而很多时候,美不仅仅是人的主观意识,还是一种客观的对象和存在。美是随处可寻的。比方人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想法甚者人可以觉察你的心灵之美;语言就是美的形象化,由于美具有灵性与人性。那么在寻美的过程中,只在自己的心里寻美的踪迹同样是有问题的。寻美需要摆脱自己心的狭隘及目之所见的范围,而是要由大及小地审美,寻美。美的形象化不是形式,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动态的过程,对美的线条,点、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价值,意义与情感。简言之,即对美的直观感受便是要在结合人自身的生活体悟与价值观进展动态契合。因而寻美的预备便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熬炼。有人曾在生活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东西,只不过是简洁的线,点或者一堆东西的堆砌而成的。美是唯心主义的东西,无需探讨。而这种对美的白色的,机械的死的评论,这样价值观下的外部生活便是无趣的,索然无味的。所以,我更加情愿信任这个世界存在着美。它是与真,善一种值得人类社会努力追求的事物,是哲学探讨和建立的对象。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心情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协和是“美”。宗教有着热忱的浇灌,哲学有人生才智与宇宙观念,美的实现载体〔即“文学艺术”〕则在吸取与融合这两者的根底上,表现着人生,流露出人的情感共性与人格。而空灵与充实则是艺术的精神二元。常言道:“距离产生美”。即是在说明美感的形成在于对物象造成距离,在于能空。美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美的“静照”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的绝缘也就是所谓的万物静观皆得意。美在于心灵内部的“空”,精神的淡泊。所以,在时下世事纷扰的世界,美更需要我们本着纯挚之心去创作,去品尝。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组成:一是“梦”,梦的境地是很多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地是无比的豪情〔如音乐〕。这豪情让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冲突,宽阔的简单的纠纷,这便是“实”。艺术的最高境地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的一切理一切事不无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真力弥满”,则“万象在旁”。美就是如此秀丽!宗白华的美学闲逛读书笔记3《美学闲逛》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布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觉察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觉察了它是“平坦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清亮,是不行能觉察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颜色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表达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今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终的抱负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们面前伸开放了一幅幅秀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美学闲逛》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华。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会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爽淡雅之美”的追求,表达了宗白华内心浅薄孤寂之感。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兴旺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冲突的愁闷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秀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示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呼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究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抱负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通过艺术对人性本真的寻找,他的孤独落寞得到了彻底地发泄,只有在这样的境地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园,返回精神的家乡,抚平内心的伤痛,抚慰平日孤寂的灵魂。《美学闲逛》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芳香,细细体会,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急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消灭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地。4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尝雕琢的语言,畅游美学的境地,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体会一份闲适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安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布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觉察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觉察了它是“平坦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清亮。颖活泼的心境,是不行能觉察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结合。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颜色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地是“一内在自足的境地,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发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觉察永恒。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线。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赏识它,赞美它,评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法,以诗人灵感消灭时的思维方法,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奇特不行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心情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美丽精神的表现。”读了这样的语言,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好一个“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正是可用来总结《美学闲逛》中所表达的宗先生的美学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笔墨简淡,而微言大义昭著。“他是真理的探寻者,他是美学的醉梦者,他是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宗先生对罗丹的评语又可恰如其分的用来评价他自己。艺术的赏识就是对美的觉察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画家诗人制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制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地;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地;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地;或是因争论物理追求才智而有的学术境地;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地。功利境地主于利,伦理境地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地主于真,宗教境地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现就有秀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当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闲逛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宗白华的美学闲逛读书笔记5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宠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当读这部书——《美学闲逛》。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文化大潮冲出的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脚印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月他出版过诗集,他原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深思,始终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一.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明显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力量的评判。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依据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力量。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状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闲逛》6-7页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在此条件下,便可以说,艺术反映人的力量。“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24页〕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是艺术的特别目的”,“艺术”的肯定是“美”的,“美”的却不肯定是“艺术”的。由于“艺术”反映的是人的力量,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人产生美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假设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虽然艺术必定是人为的〔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的〕,然而前者〔荀子-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庄子-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我认为此处道家所强调的“自然”,应归因于对过分“人为”的订正,即认为艺术不能囿于狭窄有用的功利框架。至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认为这种“大美”不能被称为“艺术”。我们看到无垠的天、宽阔的地、瑰丽的晚霞、壮丽的山川时,不会认为它们是“艺术品”,虽然也会由衷地感慨它们的“美”。“艺术品”必定是人为的,是人加工过的东西。假设说某座山“鬼斧神工”,那只是将“造物主”拟人化了,反映的还是人的力量。假设将这些天、地、晚霞、山川绘成图画、拍成照片,那便成为艺术品,由于图画、照片才反映人的力量,而事物本身-未经人加工过的-并不是艺术品。因此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是天与地使渺小的人产生的“崇高感”,这是自然地会在人心中产生的“美感”,我们不必牵强地认为在人类诞生前早已存在的天与地是“艺术品”,虽然它们确是“美”的。“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14页〕这已经很好的说明白“艺术”与“自然”的区分了。“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必需同时表现美〔7页〕”,这一点可以从美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面来理解。有用的不肯定都是美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粪筐也是美的”之所以不被认同,在于有用的东西还需引起人的愉悦感,才能被称为美的。艺术创作可以遵循规律,也可以突破规律。如既有对称美,又有不对称美。但“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和“表现美”却是艺术所必需具备的,失去其一,便不能成为艺术。宗白华在引用莱辛的话中有这样一段:“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做魅惑力。魅惑力就是美在‘流淌’之中。因此它对于画家不像对于诗人那么便当。画家只能叫人猜到‘动’,事实上他的形象是不动的。因此在它那里魅惑力就会变成了做鬼脸。”但是在文学里魅惑力是魅惑力,它是流淌的美,它来来去去,我们期望能再度地看到它。又由于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简洁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颜色,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猛烈些。”〔9-10页〕在中国画里,同样地,绘画〔艺术〕可以将文学里的难以追赶的“美”转化做“魅惑力”。就意而言,与画相配的诗并不肯定具有“明确表达的含义”,如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所配的诗,它表现的意境既与王维的诗意相像又不尽一样,看上去是阐释了诗,实际给人的感觉又是增加或模糊了画面原先并不具有的意味。也就是说,这首诗既是一种阐释和理解,又是一种再创作。不同的诗人可能因对这幅画有不同的体会而写出不同的诗句,不同的画家也会对此诗有不同的体会而画出不同的画来-创作的画又会表现出的意境,由此诗配画,画配诗,延绵不绝。这也可以说明诗与画并不是一回事,却是可以圆满结合,“相互沟通交浸”,以至交融完满的。二.关于“美从何处寻”世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对象化了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很多个世界-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一样的,因而对于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秀丽心灵》中的纳什就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这可能是唯心主义,然而人确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的。很多个夜晚在《东风破》〔流行歌曲周杰伦作曲〕的旋律里入睡,悠扬的二胡声每每将我带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引动无尽的夹杂着哀愁与温和的回忆与追思。“一个造出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超群的人”〔18页〕假设一首歌的曲也算节奏,那作曲家就是“超群的人”。这种节奏也得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至少是局部人。没有人的心绪和思维是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刹那”的心绪和思维也是不同的,那么就有很多的“节奏”等着人们去制造,去觉察,来满足这很多的心绪和思维,以应和它的节奏,引起它的共鸣和感受。这种共鸣和感受很多时候是由“回忆”引起的。当节奏与某一时候的心境相吻合,回忆便复苏,人便彷佛进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简洁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颜色,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猛烈些。”〔10页〕那么对于音乐的“节奏”的“回忆”效果也说明白“节奏”所具有的“魅惑力”不亚于文学和绘画,甚至超过它们的影响力。人的心灵是一个多么奇异的世界。关于“美从何处寻”,我认为“美感”是人的心理现象。当我们说某样事物是“美”的时候,其实是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对象化到事物上去了,也就是“移情”,进而以为“美”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了。事物是否“美”,取决于它在人心里引起的感受,没有确定一样的感受,也就没有确定一样的“美”和“美感”。事物〔世界〕是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里的对外在世界的印象并不肯定是真实的东西,但它存在于心理世界中,是“美”所由产生的主观〔心理〕根底。而真实的事物〔有形或无形,可感或不行感〕。没有任何人为颜色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它构成我们感知“美”的客观〔物质〕根底。“美感”〔心理感受〕存在于人的心理世界中。三.关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宗白华认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强调“隔”在美感上的重要,这或许就是所谓“距离美”。朦模糊胧隐模糊约,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确能产生独特的意境,引人遐想万千。这是空间上的“隔”。至于时间上的“隔”,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讲印度人约会格外散漫,极不守时,让别人在商定时间后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而印度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照他们看来,等待是一件乐事。在等人时,可以有无尽的”想象,想象对方的容貌和表情,想象见面时的亲热和愉悦,何乐而不为。固然这对于严谨的德国人来说没准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不敬重。宋人赵师秀有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幅闲适淡然的图景。与朋友约好下棋,等到夜半朋友还没到,便单独敲着棋子,挑下灯花,却不显得惆怅,这或许也是等待时想象的欢快吧。“时间”与“空间”上的“隔”都给艺术增加了想象的成分,而这想象又造成心灵的“空”,也成艺术的空灵。王国维所说的“隔”则是指诗词中的生僻词句典故,不懂这些词句典故便不能领悟作者表达的意思,这就使观者产生隔离感〔往往不是距离美〕,这种隔离感不是想象可以弥补的,除非去查资料,而这样就简洁导致阅读的不连续,破坏了意境的营造。这或许也是王国维反对“隔”,提倡“不隔”的缘由。因此并非全部的距离都能产生美,它应当处于适宜的范围内,既不是完全如一的现象复原,也不至于大到不行捉摸,无可名状。适宜的距离才能使艺术空灵而不流于空乏,充实而不至于挤兑想象的空间。“一个艺术品,没有赏识者的想象力的活泼,是死的,没有生命的。”艺术家需要想象创作,艺术品也需要赏识者的想象才能到达最大的升华。四.关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究”这一局部大致反映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关于他的美学思想我不再归纳排列,这方面的争论已经有很多,我仍是冒昧地断章取义,将其中一些我不大认同的观点举出来,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在第38页第三段中,宗白华先生论述了“美”与“真”、“善”的关系,要求艺术满足思想,“要能从艺术中生疏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进展规律。”这只不过是“艺术为政治效劳”、“文以载道”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确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进展水平,但这不应当是我们借由赏识美的途径。艺术品有“积淀”的美,但艺术家并不肯定也没必要载主观上刻意参加这种“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进展规律”,而我们要作的赏识、审美不是建立在分析艺术的这些功用的根底上的。我们没必要以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眼光去查找其中的深刻含义〔虽然了解这些含义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的美〕,我们要做的是觉察“树”的形式美,而不需像植物学家和工匠那样做细致的分析。艺术性是艺术品的必定要求,思想性却不总是伴随艺术左右,这与“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能混淆。艺术不能承载太多与它自身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那样只会增加它的负担,偏离它自身原来的进展轨道,走向政治化,走向艺术自身的消灭和终结。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是个秀丽的梦想。五.关于“中国艺术境地之诞生”“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惊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述,像一照相机的摄影。”〔79页〕这说明白绘画〔艺术〕与照相机的区分。摄影所得的照片记录的只是一种机械的真实,将一瞬间的光与影定格下来,在这一意义上说,照片比绘画更能反映现实,它几乎是丝毫不差〔差别的只是精度〕地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将现象复原至原来面目。绘画假设在这一点上与其一较短长,必定技艺不如。这或许是十九世纪以来写实主义绘画不在占据主流的缘由之一。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认为“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崇尚“气韵生动”。这种“气韵”并不是虚幻而与现实毫无瓜葛的,这种“真”同样要求“对自然现象作大量详尽的观看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李泽厚:《美的历程》169页〕中国五代画家荆浩惊异于太行山之美,作了数万本草图,“方得其真”。这种“真”自然不是简洁的真实,画家在作画时,每一刻的心绪都不同,每一笔都是不同心绪的反映,绘成整体便是很多不同心绪的集合。可以说绘画既是空间〔平面〕上点、线、颜色等的组合,又反映了时间上的心理凝积过程。在这一意义上说,一幅画包含了很多幅画,是很多个心理活动凝积的产物。因此画是“流淌”的,即“美在流淌之中”〔9〕。或认为就算摄影所得的照片不是“流淌”的,那么录像总该是“流淌”的,它真实记录了大事的前后过程,应当是最真实的“真”。我认为录像只是有限张〔或者很多张〕照片的连续展现而已,它在本质上仍旧是相片,仍旧只是机械的真实。无论多长的录像,它总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注定它不能反响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一幅画或许只描绘了一幅图景,却可以隐藏着无限的刹那,而相片虽然也可以让人联想,却由于它过于形象,反而或多或少剥夺了赏识者想象的权利,想象的空间丧失了,艺术性也就随之削减了。摄影的过程是机器的运作,只能反映“物理的目睹的实质〔 85页〕”,绘画是画家用画具混合了自己的心绪、情感、记忆创作出的给赏识者以无尽想象空间的艺术品。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