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谢建群教授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总结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引起的食管炎症损伤引起的。显微镜下,它显示胆管粘膜损伤,即食管糜烂和食管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约有40%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近年来我国RE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与肥胖、吸烟、饮酒及情志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流性食管炎表现有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胸痛、泛酸、烧心、反胃,这四大症状可以单一出现或相兼出现;反流严重者,还可出现咽痛、咳嗽、哮喘等消化道外症状。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治疗多用抑酸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H2受体拮抗剂等)和胃肠促动力药物(如西沙比利、多潘立酮等)。用药期间效果较佳,但有些患者停药后容易再发;抑酸剂和胃肠促动力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并且药费颇为昂贵。谢建群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本病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发现本病的中医辨病辨证规律,临床疗效良好。笔者有幸跟师经年,获益匪浅,现将谢建群教授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报告如下,以飨同道。1病因病机1.1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多与寒邪、饮食、情志、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病因或可单一出现,或可合并出现。病因单一出现者,其病情较为简单,容易辨清,故而易治;病因合并出现者,则病情较为复杂,常常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有痰有郁,辨证困难,更为难治。反流性食管炎往往先是有胃病,胃的功能受损,胃失通降,胃气上逆;而后日久食管受病,黏膜损伤,发为本病。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根本在于胃,受病部位在于食管。食管损伤的修复,首要条件就是胃气上逆消除,意即胃的通降功能恢复。只有胃的通降功能正常,食管才能有机会修复。修复过程中,胃病如果有所反复,则食管立即受累,病势绵延。反流性食管炎实际上是胃和食管合并发病,互为影响,因此病势缠绵难愈。1.2胃不和则卧不安本病虽然复杂多样,有寒邪客胃,有饮食伤胃,有肝气犯胃,有劳倦损胃,但总属本虚标实证。胃病日久,则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失司,胃不通降,气机上逆,胃内食物或胃酸随之上逆,症见泛酸、反胃;气逆而攻撑不散,遏阻胸阳,则见胸痛;肝气犯胃,则症见烧心。2辩证法的特点2.1食管炎—先辨病,后辨证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学“吐酸”、“反胃”、“胸痹”等范畴。对于吐酸,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而《诸病源候论》从寒论之:“噫醋者,由上焦停饮,脾胃有宿冷。”对于反胃,《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圣惠方·治反胃呕哕诸方》称为“反胃”。对于胸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食管炎胸痛甚者无不若此,轻者胸骨后憋闷,隐隐作痛。谢建群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寒邪犯胃、情志内伤、劳倦伤脾等,病机的关键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由于中医学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病证,因此中医诊断要先辨病、后辨证。辨病,要根据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表现来确定,若以胸痛为主者当辨为“胸痹”;以泛酸、烧心为主者,应为“吐酸”;以反流为主者,则是“反胃”。辨证,分为寒邪客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肝胃郁热、湿热中阻、气滞血瘀等型,方分别用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香砂六君子汤等,临床均取得较好疗效。2.2健脾养胃以和胃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谓:“吐酸、吞酸等证,总由停积不化而然。而停积不化,又总由脾胃不健而然。”此观点与现代医学更为接近。《景岳全书》又曰:“治反胃之法……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故而在祛寒、疏肝、消食的同时,不忘健脾养胃。病势趋向缓和时,尤其要重视益气健脾,不惧补气太过而碍胃。3气阴不伤阴以和胃谢建群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当先明确中医病证诊断,然后再进行辨证分型论治。若诊断为吐酸病,多见患者胃内酸水随气上逆于口腔;吐酸古有寒热之分,如《四明心法·吞酸》说:“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李东垣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土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撑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甚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吐酸一病,无论何因,皆致气不舒而郁,故当理气解郁为要。谢教授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郁金、青皮、陈皮、枳壳、木香、香附等理气解郁,甚而沉香、降香通降和胃;化热则加左金丸;起病源于寒邪、冷食,则温中健脾止酸,药用干姜、附子、煅瓦楞、海螵蛸。若诊断为反胃病,多见患者食后胃内固体食物随气上逆于口腔,胃气上逆较甚,或胃失通降较甚,不降则逆。谢教授常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嗳;代赭石味苦气寒,重镇冲逆;干姜温中和胃,降逆止呕;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已伤之中气。诸药配合,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阳气不足者,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肉桂;气阴不足者,予益胃汤加香橼皮、佛手、绿萼梅等理气不伤阴之品。若诊断为胸痹病,多见胃气上逆,嗳气难出,未必有泛酸、反胃,自觉攻撑闷痛,甚者欲裂,痛彻后背,伴随气闷、气短。既往有明显胃病史,时有胃胀,或有烧心,少许嗳气。谢教授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枳实、桂枝,以行气解郁、通阳散结、宽胸止痛。方中瓜蒌味甘性寒,散结开胸通痹;薤白辛温,通阳散结、化痰散寒,能散胸中凝滞之阴寒、化上焦结聚之痰浊、宣胸中阳气以宽胸;姜半夏辛温化痰除寒,和胃止呕;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加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若寒邪犯胃,则加良附丸;若气郁化热,则加知母、半枝莲;若气郁日久见血瘀,则加丹参、当归、赤芍等;若胃阴亏虚,则加南沙参、北沙参、石斛、玉竹等。4中医病因病:继承与通阳,通逆观戚某,女,36岁。2012年3月17日初诊。主诉:胸骨后闷痛反复发作2个月。患者平时经常胃胀、嗳气,饮食稍多或者劳累后则发作。前一段时期工作压力较重,两月前受寒后,出现胸骨后作痛。1个月前外院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服用西药两周后症状减轻,但停药即痛。刻下见:胸骨后闷痛时作,情绪波动或遇寒后尤作,伴有胃胀、嗳气、反胃、泛酸、烧心、胃纳佳、夜寐欠安。体格检查:腹部平软,未及肿块,中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舌质红,苔薄白根腻,脉细。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胸痹(肝气上犯,脾胃虚寒);治则:通阳降逆止痛,健脾散寒;选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药物:瓜蒌15g,薤白12g,姜半夏12g,枳实12g,桂枝12g,党参12g,茯苓15g,砂仁6g,高良姜6g,香附15g,煅瓦楞30g,甘草9g。7剂,水煎分2次饭后温服。医嘱:畅情志,慎思虑;免劳累,减压力;戒烟酒,禁生冷,忌食鸡、虾、蟹、海鲜及奶制品。二诊(2012-03-24):服药后胸骨后闷痛已止,泛酸、烧心等症状稍减,胃纳佳,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药效续服,上方加海螵蛸30g。继以7剂。三诊(2012-03-31):患者述服上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胸痛、泛酸诸症已消失,胃纳可,夜寐转安;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稍细。药效续服,治以原意。上方加炙黄芪15g。14剂。如是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患者病情已经痊愈。停药至今半年,未见复发。按本案患者西医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因其主症为胸骨后闷痛,故中医当辨病为胸痹。其病发作每每与情绪波动或寒邪相关,且素有脾胃虚弱,故辨证当为肝气上犯、脾胃虚寒。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肝气上犯、外加寒邪所致。治当遵循急则重其标、缓则重其本,治标当降逆止痛为主,兼以益气补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