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蛟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吉林省蛟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吉林省蛟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吉林省蛟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吉林省蛟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预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曾用“水浒气”与“三国气”描绘社会还普遍存在的游民习气,这是令他极其厌恶的。社会之所以有此二“气”,是与通俗文艺作品的影响分不开的。从元明两代许多通俗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唱本、戏曲)中,我们看到一些是描写游民冒险生涯和发迹过程的。最典型的就是“水浒”和“三国”的故事。“水浒”故事中有许多好汉是游民出身,如鲁智深等,有些不是游民出身,但后来也成为游民,如林冲、宋江等。“三国”故事中刘关张等虽是帝王将相,但经过江湖艺人加工,也游民化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中,游民意识有系统的反映,使之成为游民意识的载体。这两部书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与文人士大夫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文人士大夫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的,儒家主张“君子群而不党”。可是《水浒传》中却呈现出强烈的帮派意识,其倾向极其鲜明,这种倾向甚至影响到他们正确判断极简单的是非曲直。游民的无是非观就是这样形成的。它表现在一切以自己帮派的利益为标准。《水浒传》中写了许多干剪径打劫、杀人放火勾当的绿林豪强,但书中只肯定与梁山有关的诸山头的人们,对于其他山头的却持否定态度,其原因在于他们不与梁山属于一个帮派系统。这种缺少是非的观念,是文人士大夫很难接受的。义气是义的俗名。义大约是中国古代伦理概念中最具歧义的。儒家强调义利之辨和“明于义不计其利”;而墨子则把义利打成一片,强调义就是利。游民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在谈到义或义气时主要是讲对自己有利。这在《水浒传》中也有充分的表现。作者在书中谈到义时简单明了,讲义气就是要提供金钱或物质上的帮助。“仗义”就要“疏财”。最以义气闻名的宋江,走到哪里,钱就撒到哪里。义气是游民们联系同伙、增加游民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对抗社会的道德观念。因此,游民无论是结拜还是建立秘密组织都要“义字当先”。注重眼前利益是游民的重要特征。他们长期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追求财货、垂诞金银财宝似平是他们本能的追求,而且毫不加以掩饰。这与士大夫意识是根本不同的。不能说文人士大夫没有这方面的追求,但至少他们不会在口头上表达出来。即使贪鄙如西晋的王衍也都会装出口不言钱、手不摸钱的样子。《水浒传》中的好汉们上梁山的目的就是要“论秤分金银,整套穿衣服”的。晁盖、吴用等人都是抱着“献金银”的入股思想去敲击梁山大门的。这样的例子在《水浒传》中可以举出许多。特别是对于女人,《水浒传》与《三国志演义》反映的观念极其落后。只有泯灭了男女差别的、比男人还男人的女人才受到他们肯定,在梁山上才有座位。如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等。封建社会虽然歧视妇女,但也没有把问题推到如此极端,这恐怕在世界各种文化体系中也不多见。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在《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等至今仍有广泛影响的作品中是渗透着游民文化、游民意识的。鲁迅先生早就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形象地称之为"水浒气"、“三国气”。我看到今日在新的传媒手段中制造出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火爆”,不由得为之而悲哀。(摘编自王学泰《“水浒气”与“三国气”》)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敏锐地意识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游民习气,称之为“水浒气”“三国气”。B.通俗文学对社会风气有一定影响,它所描述的内容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C.文人士大夫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主张求同存异,能自觉抵制拉帮结派。D.游民“义字当先”,在物质上给同伙提供帮助,能够增加游民群体内部的凝聚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比游民与文人士大夫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凸显了游民意识的独特性。B.文章举例小说中对待女性的态度,可见《三国演义》反映的一些观念极其落后。C.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游民意识的特点,揭露了通俗小说中游民意识的危害。D.文章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毫无价值,因为二者都是游民意识的载体。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是非分明,认为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即使打劫杀人,也是对的。B.要团结游民,只有仗义疏财,因为游民生活在社会底层,对财货有着强烈的欲望。C.游民认为讲义气就是要提供金钱或物质上的帮助,这与墨家的义利一致的观点相同。D.当下《水浒传》《三国演义》火爆,其游民观念,可能会助长社会上的“水浒气”“三国气”。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孤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忧患感为基调,比如宋玉的《九辩》、《诗经》中的《载驰》《正月》等。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C.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D.《离骚》前半部分重在写“离”,后半部分侧重写“愁”,诗人希望通过“求帝”“求女”来摆脱忧患,但最终失败。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辩士游说各国,对国家没有忠诚的意识,但屈原与之不同,始终不愿离开楚国。B.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感,不仅仅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还包括对楚国未来形势的担忧。C.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能够消除这种孤独。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6.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B.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C.李白《江上吟》评“屈平词赋悬日月”。D.颜之推《颜氏家训》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7.根据材料二的划分标准,下面的链接材料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链接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8.有人认为,屈原在《离骚》中积极寻求“离去现实忧患”,说明屈原是在逃避现实,缺乏责任感。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簌簌衣巾落枣花吴继红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材料二:回忆性散文是一种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作者经历过的、有记忆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重现脑海,再将其按照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按照事件发展脉络或人物的行动轨迹叙述经历时与回忆时的情感状态,反思过往并传达其深层次的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往的回想和怀念,回想美好的记忆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烦恼,怀念重要的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反省,反省以往的过错,用文字向回忆对象表达忏悔。9.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充满温情和艰辛的生活回忆在儿童和成年视角穿梭。文章显得真实却不乏童真。B.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支持我上学,为子女日夜操劳。文章从多个角度塑造了默默付出的伟大父亲形象,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对父爱的讴歌。C.枣花这一物象在文章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用之一是通过对枣花开时一家人乘凉洗场面的描写,营造温馨的氛围。D.文章语言如话家常,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使文章整体朴实平淡。同时“五妮啊,是爹没本事”“家里的事你甭管”等句口语色彩浓厚,表现父亲对我的期望、疼爱和支持、10.材料一中,作者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回忆着墨颇多,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得知自己可能会为照顾家里而被迫辍学打工时,“我”无奈和怨尤油然而生,忐忑自己继续念书只会拖累家庭。B.哥嫂们虽然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问题没有发表意见,但是结合文章来看哥嫂内心充满着对我辍学打工、缓解家庭压力的渴望。C.“我”预备好一肚子的话准备与父亲辩论上学之利,最终却没有说出口,因为父亲转念让我继续读书。D.父亲与《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默德斯通不同,父亲没有像默德斯通对待孩子的冷酷与无情,而是对孩子充满理解,尊重孩子的人生道路。11.假设你代表高三学生向新高一学弟进行语文学科交流。你偶然发现本文与必修上册课文《我与地坛》有相似之处。请根据下表提示,完成填空。《簌簌衣巾落枣花》(吴继红)《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内容Q:为什么说父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女儿的父亲?

A:①Q:为什么说母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A:她始终很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反复提及的词语Q:“枣花”被反复提及,它在文中除了第六题C项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

A:②Q;母亲心理矛盾被反复提及,但心理却是不断变化的。这有什么作用?

A:体现出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但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不张扬爱的坚忍的母亲。情感状态③④1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为了将回忆有条不紊地将组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哪些文学方法?请至少找出三处,并结合文章材料内容简要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十三年,翱两试皆上第,授大理寺左寺正。宣德元年,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英宗即位,擢翱右佥都御史,偕都督武兴镇江西,惩贪抑奸,吏民畏爱。正统二年召还院。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又以边塞孤远,军饷匮,缘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赎。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景泰三年,召还掌院事。浔、梧瑶乱,总兵董兴、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谦请以翁信,陈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信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真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翱代,一循成宪。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赠太保,谥忠肃。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岁时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荫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砻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B.烽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有效方法。若有敌情,则燃烟或放火。C.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D.荫,封建时代,子辈因父辈有功而得到官爵或特权。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历仕多朝,仕途顺畅。他先后在永乐、宣德、正统、景泰、成化年间为官,担任过右佥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等多种官职,皇帝非常信任他。B.王翱公正严明,生活俭仆。他掌管着官员的升降任免,拒绝别人的私下求告;他节俭朴素,皇帝知道他贫穷,特意在京城给他建造了宅院。C.王翱工作勤奋,认真负责。他任吏部尚书时,长期住在官署,很少回家;他总是亲自查看吏部任命的官员名单,唯恐对官员的任命有错误。D.王翱人格高尚,廉洁不贪。他从辽东回朝时,不得已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该宦官去世后,他就找到其侄子,归还了明珠。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疾甚,乃许致仕。

17.王翱总管辽东军务时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注]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春锄,故名,④临渊不羡鱼:临渊羡鱼”原意是面对着深渊,希望得到鱼,出自《汉书·董仲书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小城经过三日风吹雨打,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B.颔联移情于物,描写白鹭“身闲而心苦”,实际暗含了诗人在闲散无权的处境下的苦闷与哀愁。C.尾联化用《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句,表达的情感与之相同。D.纵观全诗,可推知诗人善于从平常景观、生活琐事中展开联想,写景淡雅有致,颇具理趣。19.本诗颈联化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其惘然痛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陆游在《书愤》中借“______,______”追慕诸葛亮,用典明志,渴望当世能有人怀有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季节啊,有时也像一条小河,先是用绿色把你的思念串起,就成了一挂风铃,叮当着童年的时光。河水像母亲的温柔,从腋间,从脚趾缝里,从甜蜜的心窝子里轻轻流淌。你快要醉了。母亲的气息有春天的香甜,舌尖上,睡梦中,咂了又咂;眼眸里,摇篮中,要了还要。——你是喂不饱的小花狗呢!母亲眉眼弯弯,用嗔怪戳着你的额头。叛逆的河水总在夏天暴涨,你不用再牵谁的手就能轻松跨过漫水的小桥。你自信长了青蛙的蹼掌,扎个猛子就能从此岸泅到彼岸。父亲的眼里是坏坏的笑,专门倚在老牛的身上等你,看你呛水的样子。秋天了,谁在岸上等你?野雏菊向着太阳,擎出盛满了籽实的托盘。可是一个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