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昆山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昆山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昆山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昆山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作为一种兼容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功能的新闻文体,新闻述评从1918年正式出现(《每周评论》,国内/外大事述评)起即备受业界推崇,在改革开放后又因存在“新闻报道说、新闻评论说、文体杂糅说、淡化文体说”等争鸣之声而引发了学界研究的高潮,然至21世纪10年代之后,尤其是当下,非但研究之气势回落,争鸣之声渐止,就连认知和应用方面也落入了“新闻评论说”之窠臼。认知方面,随着争鸣之声的渐止步于“新闻评论说”,后学者极易对新闻述评的“是什么”产生以蠡测海之判断,认为其就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应用方面,缘因“评”收尾,业界实操者多侧重其评论功能的应用。然而,作为一种存在百年且可溯至先秦的文体,新闻述评尚有诸多的可能性,正如童庆炳曾说,文体大都是“文以代变和与时因革”的,任何以某一时代或当下视角定义或评价文体的都是片面的。新闻述评的源头可溯至古代文学领域内的“述”与“评”的概念发生,并可沿袭至近现代应用文领域内的“述评”概念,以及现代新闻领域内的“新闻述评”概念。羽化出文学母体之前,新闻文体一直以寄居之态存在于文学领域,是而,新闻述评概念的溯源可追至古文史时期,在古文史的文体辑录中,不仅“新闻述评”不见其踪,且连“述评”一体也未见踪迹,倒是“述”与“评”二体留有记录。古文史时期的“述”与“评”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在于若按功能论析,二者均可划入序跋类,而同时以功能和起源论析,则前者归入杂记类,后者归入史论类。从实践领域溯源,前者可溯于吴陆绩《周易述》,流有隋刘炫《尚书毛诗春秋孝经述议》,及魏邯郸子叔《受命述》;后者可溯于晋孙毓《毛诗异同评》,流有陈邵《周礼异同评》、江熙《公谷二传评》及梁袁昂《书评》。然虽可溯至三国与两晋,其真正作为文体被辑录在册却多在明清两朝。明清两朝的《文体明辨序说》(明·刘师曾)、《文体通释》(清王兆芳)和《文体刍言》(清·吴曾祺)都曾对“述”与“评”二体予以辑录,并在概念上有所呈现。其中,“述”的涵义上大体有二:一曰“撰”,二曰“序”;“评”的涵义均呈现为“品论”和“评议”。继“述”与“评”二体后,“述评”开始作为组合词汇出现于系列的汉语词典、新闻学辞典与写作辞典,并在概念上呈现为三种涵义。第一种指“情报产品”,“述评”又被视为“评论”和“评述”,是针对某学科、技术或技术经济等特定课题进行叙述和评论的情报研究成果,是带有评论性的二次文献。第二种指“文献产品”,系“通过有关文献对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展所作的调查,可以是有关文献的参考书目,也可以是有关专题原始出版物的综合性评论介绍”。第三种指“新闻产品”,在新闻产品这一内涵包裹下的“述评”,是“报刊上的一种文体”,即新闻文体之一,如《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新闻学大辞典》《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公共关系辞典》等工具书均支持此观点。作为一种浸淫于业界百年之久的文体,新闻述评深受文以代变之影响,并将实践中之变化逐一记录并反映于概念,因此,对新闻述评概念内容的解析是了解百年间其业界实操的有效途径。不同时期的新闻述评概念样态如下图所示:

如何判断某一文体是否属于新闻述评,可细化为如下两个层次:(1)写作笔法是否“夹叙夹议”揆诸历史,无论是民国期还是新时期,无论是持新闻报道说还是新闻评论说,“夹叙夹议”都是历代新闻述评概念流变中的恒定部分。而且,在内容上,“夹叙夹议”尚须“叙与议的水乳融合”,即不可以“述是述”,或“评是评”,二者之间没有衔接,致使水油两张皮。因此,对夹叙夹议进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到其写法上虽是灵活多变的,但“述”与“评”却是有过渡与衔接的。(2)“叙”是否铺开,“议”是否议论在确定一篇新闻作品是“夹叙夹议”后,尚须对“叙”与“议”进行“度”的判断,即“叙”是否铺开和“议”是否议论。“叙的铺开”是判断一篇新闻作品是新闻述评还是新闻评论的重要依据。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叙是否铺开”。在新闻评论中,“叙”的存在往往是为观点服务,是为写作由头,故一般不予以展开,多就一两句话简要提及或概述以作引入议论之用,而在新闻述评中,“叙”的存在一方面在字数上比新闻评论要多,另一方面在质量上也比新闻评论要丰满。所谓议论,即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而“议在议论”是要在叙述基础上发表意见、评论对错,而“夹叙夹议且议在议论”也被视为述评笔法,区别于“夹叙夹议且议在说明”的报道笔法,因此,“议在议论”是判断一篇新闻作品是新闻述评还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依据。新闻述评和新闻报道(尤指深度报道)中均有“夹叙夹议”,新闻述评在“议”的表达上依旧是“议在议论”,其擅长崇尚议论,将意见直诉于外甚至抒情表达。然同时,深度报道尤其是解释性报道中的“夹叙夹议”的“议”的表达方式多为“说明”,其擅长规避议论,将意见隐匿于无形。在新闻述评百年之际对其概念予以回顾并进行体系建构的最重要之意义就在于敦促业界人士在认识新闻述评文体扩容性的基础上善用之、推广之,进而实现人所共知。(摘编自刘英翠张悦《中国新闻述评概念的百年回顾与体系建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闻评述兼具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功能,但其与新闻评论仍有显著区别。B.作者认为任何以某一时代或当下视角定义或评价文体的都是片面的。C.21世纪10年代以后,当下的后学者在认知方面对新闻述评的理解容易片面。D.新闻述评的概念在其羽化出文学母体之前,一直寄居在文学领域。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史时期的“述”按功能论析,既可划入序跋类,亦可归入杂记类。B.明清两朝都曾对“述”与“评”二体予以辑录,至此“述评”才被作为文体确立。C.述评的概念由古至今从分到合,体现了“文以代变和与时因革”。D.作为新闻产品的“述评”,通过一系列工具书证明其为新闻文体之一。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判定“新闻述评”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是判断是否为“新闻述评”的关键。B.新闻述评文体应减少“述”与“评”之间的分析过渡,避免出现“水油两张皮”。C.新闻述评中的“叙”的在字数上比新闻评论多,而且“叙”不予展开。D.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最大的区别是“议在议论”还是“议在说明”,前者将意见隐匿于无形。4.请根据材料内容,给“新闻述评”下一个定义。

5.新时期概念指导下的新闻述评一分为二,两者之间有何区别?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先进文化。通过媒体融合,红色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时空维度。同时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使红色文化的传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范围更广。通过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极大提升了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影响力。例如,光明日报客户端曾联合光明网推出H5融媒产品——《我的红色气质》,该款融媒产品结合党史上重要的红色精神地标——嘉兴红船、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山东沂蒙山、河北西柏坡等,网友通过上传自己的头像照,可以在不同场景中生成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个场景配合轻松的文字表述,最终以报纸版面的形式呈现,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参与者的红色气质。产品一经推出,深受广大网友追捧。这样新奇的形式不仅能够向广大群众传递信息,传播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还可以吸引极少关注报纸新闻的青年一代,这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受众群体,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广泛和有效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路径,融媒体通过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融合互补、实现了内容兼容、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更加体现多维性和立体性。运用视频、动画、VR(虚拟现实技术)、AI(人工智能)等多样化的方式,提供生动化、形象化与“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帮助广大群众以更方便的方式了解红色文化。例如,广东省佛山市委宣传部曾主导开展的“佛山红色地标”融媒宣传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专家学者和记者对佛山市的代表性革命遗址进行实地走访,每一个地标有一篇专属的集合图文视频的微信推文及录音广播,通过佛山市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以此方式来带领四面八方的广大群众快速便捷地在线上打卡佛山市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地标。融媒体的优势有很多,除了信息传播快捷、广泛之外,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互动性。融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阶段基于受众的心理需要,尊重并赋予了群众话语权,使群众从单一的接收信息模式转变成接收并参与其中。一些传统课件在微博、微信以及最近火爆的短视频等社交平台上开设了官方账号,这些官方账号在短时间内集结了庞大的粉丝群体,通过点赞、关注、分享朋友圈等新形式传递文化、传播信息。这种群体传播的形式,可以促进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社会成员进行分享和畅通交流。例如,由华龙网大型主题策划的“穿越直播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其内容设计上包括“抗战游戏”“穿越直播”“放飞和平鸽”等篇章,通过“穿越”的方法,将人们拉回到抗战时期,群众参与其中,从而感知抗战时期中国军民的骁勇精神,激发其珍爱和平之情。整个作品通过内容和技术的融合,将文字和图像视频融合,以互动的方式促使群众感受红色文化。这种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增强了传播者和群众间的互动,促进了文化的讨论和分享,有效地提升了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摘编自常锐、刘琳《融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及其路径建构》)材料二:在传播媒介多元化发展的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媒介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使红色文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传统传媒时代,由于传统主流媒体受到国家相关机构的领导,因此,这就为传统主流媒体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其话语权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然而,随着触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呈现出源头多渠道、传播去中心化、意见表达多样性等新特征,这严重挤压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空间,使传统主流媒体话语主导权遭到削弱,受众面和影响范围也受到限制,最终导致红色文化传播效果不佳。隐匿性、随意性、快捷性和不可预见性是融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主要特点。当前,新媒体传播平台所呈现的主流舆情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虚假信息乱象、网络侵权乱象、跟帖评论乱象、负面信息扎堆乱象等等。这些网络乱象的存在,不仅使社交媒体网站、专业性网站等平台受到冲击,也对政府门户网站产生了挤压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红色文化等主旋律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新媒体的便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容易吸引广大受众,一些由新媒体承载的正面信息有助于推动红色文化传播,而消极甚至反动的信息则会混淆视听,降低红色文化的权威性。面对网络媒体所承载的海量化信息,人们往往来不及深思熟虑就做出判断和选择,极容易被表象误导并影响行为;尤其是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低俗、虚假、腐朽的信息会极大地削弱红色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成为诱发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因素。随着触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官方传播主体已经开始注意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但对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挖掘不够,也没有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去创新性地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仍然无法改变官方传播主体传播红色文化“曲高和寡”的现状。(摘编自张丽、陈俊《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红色气质》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网友追捧,这表明不同媒体融合能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拓展时空维度。B.越来越少的青年一代去关注报纸新闻,这不仅不利于增加红色文化受众,而且不利于广泛传播红色文化。C.把不同媒介进行融合实现利益共融的融媒体,不仅体现多维性和立体性的特征,而且具有互动性的优势。D.在融媒体背景下,媒介多元发展,较大地改变了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与媒介,红色文化传播也面临不少问题。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运用视频、动画、VR、AI等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给受众提供多种多样的红色文化体验,就能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B.在融媒体时代,大众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个性化的信息,会缩小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范围,挑战其话语权。C.网络媒体信息量大,往往会让人失去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机会,使人在网络上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D.官方传播主体传播红色文化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因为其传播方式革新较慢,另一方面是因为负面信息削弱了红色文化的价值。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的一项是(

)A.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爱奇艺于2021年7月1日上线《东方红》《地道战》《上甘岭》等影片。B.《上新了·故宫》节目借力融媒体平台对故宫进行二次传播,在节目中,让受众主动参与到传播中来实现节目与受众的双向互动。C.2018年11月12日,南昌新闻网推出了综合运用文字、音频、音乐等元素的“全民诵读红色家书”掌上读本活动。D.江西积极推动5C、AI、VR等新技术在文旅场景的应用、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推动南昌打造世界VR旅游目的地。9.作为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汕尾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在汕尾政务平台上为家乡红色文化传播提出三条建议。三、双文本阅读

【材料一】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材料二】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哲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好郁蒸的江南,傍晚也还是热的。“快开船罢!”桨声响了。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杆,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佩弦呢,他已是重来,很应当消释一些迷惘的。但看他太频繁地摇着我的黑纸扇。胖子是这个样怯热的吗?在利涉桥边买了一匣烟,荡过东关头,渐荡出大中桥了。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至于对榻的那一位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其辨解又在何处?这实在非我所知。(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10.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文中“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辞”指的是用别人的言辞,没有自己的情感。B.朱自清用“腻”形容“水”,化用了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句,点化入文,浑然无迹。C.俞平伯在文中写小船艰难前行,突出了秦淮河的热闹喧哗,很有生活实感,且有哲理意味,达到了情与思的有机交融。D.这两篇文章记叙的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于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皆以灯火为线索,移步换景,语言雅而不俗。1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浓墨重彩描摹十里秦淮的夜景,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B.朱自清用细腻而隽永的笔触描写秦淮河夜景,朦胧而真切,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颇为相似。C.两篇游记散文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两位作者畅游古老而又美丽的“秦淮河”,意在劝告世人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D.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惆怅。12.林非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3.俞平伯在《秦淮恋》一书序言中写道:“我与佩弦兄的同题散文能流传至今,实在是借了秦淮河的魅力,并非我们确实有什么神奇的功力。”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的魅力”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年二十七,为太常博士。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赞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既至阙下,转中书舍人。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见亲信。自员外邮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及是为相,叙进群材,甚有美称。吉甫早岁知奖羊士谔;又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吉甫亦眷接之。充淮南节度使,上御通化门楼饯之。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八年十月,上御廷英殿,同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宪宗潜知其事,未周岁,遂擢用李绛,大与绛不协。然性畏慎,虽其不悦者,亦无所伤。(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文本二:上甚悦,宰臣李吉甫希意,奏言:“陛下威德布洽,华夷瞻戴,时已太平,可事欢乐。”上大笑。李绛奏曰:“西戎侵盗,去京城,近者数百里,烽燧相接,边界屡警。岂可高枕而卧也?”上退朝,顾谓左右中官曰:“适来吉甫奏言,时已太平,劝我为乐。李绛屡陈古今,并言事宜,是忧危之事。吉甫谄佞,悦我颜色;李绛忠正骨鲠,言必远大,真宰相也。”(节选自李绛《李相国论事集·论太平事》)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德音”,唐朝的一种恩诏,作为“施行”的陈述对象,该词之前应该断开。B.“不可书以送”的结构与“不待书以授”对称,意义完整,应该单独成句。C.“制令昭然天下”,说明制度法令清晰,能让所有人都明白,应合为一读。D.“闻知”意为“听说、知道”、表明制令已行所产生的结果,该词后应断开。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遇颇厚”与“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遇”字含义相同。B.“由是甚见亲信”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C.“去京城”与“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D.“适来吉甫奏言”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两句中的“适”字含义不同。16.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李泌担任宰相时李吉甫深受赏识器重,但是在陆贽担任宰相时却被贬为明州员外长史;李吉甫历经仕途起伏,曾官至宰相。B.李吉甫积极建言,多能得到唐宪宗的支持;中书省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相互勾结,窃取朝权,在李吉甫奏请下被罢免。C.李吉甫性情谨慎小心,从不伤害政见不同者,且能大力举用贤才;羊士谔、吕温因为极高的文辞修养得到李吉甫的提拔或垂爱。D.出任地方官时李吉甫能及时指陈朝廷得失,体察百姓疾苦;李吉甫就任淮南节度使时在高邮县兴修水利灌溉良田,造福百姓。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18.两则文体中,李吉甫的形象存在较明显的区别,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和赵茂嘉郎中赋梅辛弃疾空谷春迟懒却梅,年年不肯犯寒开。怕看零落雁先去,欲伴孤高人未来。解后【注】平生惟酒可,风流抵死要诗催。更怜雪屋君家树,三十年来手自栽。【注】解后:邂逅。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谷”表明赵郎中住在山中,“不肯”也并非真的不肯,而是指山中的春天来得迟,所以梅花开得晚。B.大雁不愿意看到梅花零落而先行离去,也没有人来陪伴孤傲高洁之人。这说明很少有人来拜访赵郎中。C.诗人来到山中与梅花邂逅,顿时被梅花吸引,于是饮酒赋诗,并认为只有诗酒,才能匹配梅之风流。D.赵郎中三十年来种了不少梅树,因偏僻无人问津,诗人感慨不已,“更怜”一词饱含诗人的不平情绪。20.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赵郎中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得天下”后,采取了“______,______”的“愚民”政策。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说明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没有好结果的道理,这与“骤雨不终日”意思相近。

(3)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以曹植为例,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七、简答题

2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推动(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理念的基础上,更应倡导创造性劳动。当前,(

)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注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的锤炼,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就是着眼于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只要一切劳动者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更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马克思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