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瓠落的文学史宇文所安①这篇文章的题目听起来大概有些奇怪。不是说我相信我在文中讨论的问题都完全象惠子的大葫芦一样无用,只不过它们不太实用,因为我还不清楚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在写文学史时该如何实践我所提出的种种可能。不过,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应该把对文学史的思考和如何写文学史分开。如果我们一旦发现我们对文学史的理解和学术界常见的文学史存在相当大的距离,那么我们就应该寻找新的方法来重写文学史,而不是改变自己的理解以求适合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写作方式。②在人文学科领域,我们需要某种类似从牛顿物理学到量子物理学的飞跃。我们现在的学术实践就好像牛顿物理学一样,从直觉上来讲十分合情合理,而且舒舒服服:作家和作品都是身份清晰的个体,都属于可以辨察的历史年代,个别的文本之所以有意义,不仅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而且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会导向什么样的其他文体。与此相反,量子物理学就完全违背直觉,甚至实在有点儿奇怪;在量子物理学里,分子不是“物质”而只是物质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这个大千世界,我们就会意识到量子物理学是十分精确的。在和量子物理学平行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中,我们会发现:我们以前一直借以理解文学的种种具象逐渐变得模糊,边缘和疆界逐渐溶化。我们以前一直觉得十分明确和稳定的“时代”、“作品”和“作者”原来都有可能只是一些复杂的变化过程。如果我们经过思考以后,对此得出肯定的结论,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新的办法来解释这一事实。③试用文学史里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朝代不代表文学史中的时期。在更深的层次上,我们还知道文学史中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时期划分: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很多新事物可以发生在一段极短的时间之内。有时,一个作家对一个朝代或者某个皇帝的特殊统治具有强烈意识,而这的确会影响他的写作方式,但是,这毕竟只是影响作家创作的因素之一,不是全部。对于书写文学史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像在量子物理学里一样,描述文学和文化的变化在实际上是怎样发生的。④这篇文章由一系列问题而非一系列答案组成。这些问题是就放在历史框架当中的文学提出来的:这个“历史”既包括文学本身的历史,也包括作为大背景的文化和社会历史,于是“瓠落”的现象就此出现了。我们即将看到的是惠子的大葫芦:因为太大,反而无用。但是,我不想如惠子那样把葫芦敲成碎片:__________。⑤在重新思考文学史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一切我们自认为已经熟知的东西都重新进行批判性的审察。这自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如果我们认真地进行这样的评判性审察,最终的结果可能会深深地动摇我们已有的文学史叙述框架,包括我自己以前写的文学史在内。人们都以为更好地认识一样事物就意味着更清楚地认识一样事物,但不一定如此。那些了不起的清朝学者在他们的考证过程当中,发现在古文本里,尤其是儒家经典里,存在着同音字假借的现象,这一认识极大地动摇了当时所有对儒家经典确定不移的看法。也就是说,他们让我们对很多东西的确定性减少了,但是,我们的知识却随之开阔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上古中国有了更加丰富的了解。……⑥从基本的方面来说,我在此提出的问题毫无“用处”:因为它们不会把书写文学史的任务变得更容易。以前好像很清楚的东西,现在反而变糊涂了。我们失去了一个单一的视角,得到的却是不断变化的多重视角。我们现在已有的文学史充满自信,我所提议的文学史却无定无常。但是,就像在量子物理那样,也许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更好地描述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以及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选自《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有删节。)1.第②段“我们需要某种类似从牛顿物理学到量子物理学的飞跃”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
2.填入第④段画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A.我决定把葫芦背在背上。B.我决定把葫芦剖为瓢。C.我决定把葫芦带到海上。D.我决定让葫芦物尽其用。3.下列表述不属于作者认为需要“重新进行批判性的审查”的一项是(
)A.把文学体裁作为文学史写作的基本单位。B.用朝代划分文学史中的分期。C.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D.很多“中唐”以前的诗人一直活到了安史之乱以后。4.结合我们所学过的《五石之瓠》中“瓠落”一词的含义,谈谈本文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写的文学史称为“瓠落的文学史”。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朱熹书院教学思想是在其躬身践行朱子理学的根柢上凝炼而成,其内涵丰富,教学成效显著,且富有鲜明特色。朱熹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以繁荣学术为已任。学术研究是朱熹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教学又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共生互动,实现了研教一体。这是朱熹及其学派区别于当时其他学派最突出的特点。朱熹作为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在书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他与同门弟子深度探究理学、经学、史学等问题,为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开坛授课,通过“百家争鸣”的讲会、会讲、著述等,宣传其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书院的教学之中。尤其是朱熹的三次会讲打破了古代书院传统的“门户之见”,为不同学派在书院自由讲学开了先河,这不仅促进了书院学术研究的繁荣,也扩大了书院教学范围与影响。教学与学术并重,教学过程与研究过程相融,不仅提升了学子的学术研究能力,也有效地发挥了书院保存与传播文化的功能。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慕名前来求教,朱熹书院很快就成为了当时教育活动的中心和著名学者探讨学术的胜地。朱熹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融合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读书穷理自学为主,教师答疑解惑引导为辅。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朱熹明确指出,“事事都由你自己去理会,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该是,点拨启迪者,需要提举纲领,引导督促学生做得个证明的人,疑难处同商量而己”。因此,在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以及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讲学时,朱熹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深钻细虑,读精思,立思考;另一方面又适时指点,注重对学生自学顿悟、读书穷理之法的传授,如读什么书,怎么读,如何学以致用等等。通过师生问难商榷,有疑共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获得真知的能力,使学生“鱼”“渔”兼得。朱熹认为,德育是育人之本,故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朱熹在书院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认为教人为学就是让学生明义理、会做人,注重学子的道德完善和人格培养。朱熹说,“修德是本,为要修德,故去讲学”,在他看来,道德教育是知识教学的终极目的,“讲学”与“修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手段过程与目的的问题。因此,朱熹将书院生徒所要遵循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和接物之要,都明确地制订在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之中。朱熹还教授给学生如何修德的具体方法,如主敬、涵养、克己、格致、力行等等,这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理念相契合。朱熹持重“尊德性”又不轻“道问学”,他认为,读书以穷理,明德以治人,只有把知识传授与品德修养相结合,将学问研究与人格完善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主张书院师生在求学问道中,既要“致知”又要“力行”,知行并重。朱熹认为,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虽知行之间有所偏重,但却“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列,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朱熹总结其教学经验认为,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礼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不行而不可,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理,则所践理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意思是说,要探寻真知,最终还得落实到实践上,通过躬行,探明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进入圣贤之域,即“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陈超《朱熹书院教学思想特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材料二朱熹汲取了唐、五代至宋代书院许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在白鹿洞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后又经其门人后学不断加以总结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书院教学组织形式。用现代教育的术语来分析,朱熹当时实行的书院教学指导模式,可称之为“导师制”,即由主讲之学者(山长、主洞、掌教等)主持书院之教学(有时还有副讲协理),在德行、道艺各方面对生徒进行全面指导。其实,“导师制”在我国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私学到汉武帝时博士置弟子员以及释老二氏,都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在书院教学中则显得更为完善,导师对学生由穷理到正心、诚意、修身到处事、接物全方位指导。白鹿洞书院尚有堂长之设,朱熹曾聘杨日新为堂长,后其门徒李燔、胡泳等相继为堂长,“堂长”属师长(副讲、助教)之类的职事。实际朱子聚徒往往由高弟充当助教对学生进行接引。后世兴复白鹿洞书院亦沿用此做法,有的还形成了一定规约。据《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载,清康熙间提学高璜的《经久规模议》中规定:“职事:堂长,仍旧称,朱子有《请洞学堂长牒》,见《洞志》,主诱掖调和洞中学徒,尊巡行督视课业勤惰,主洞、副讲即择学徒之优者为之,不称则更易。”(李劲松《论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及其教学改革》)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书院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以繁荣学术为已任,既研究理学思想,也传播理学思想,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共生互动,很有特点。B.朱熹在教学中强调“事事都由你自己去理会,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注重治学的过程体验和自主探究。C.白鹿书院有严格的教规,要求生徒遵循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世之要和接物之要,引导生徒在“修德”过程中扎扎实实做学问。D.白鹿洞书院继承并发展了“导师制”,还创设了“堂长”,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完备,导师负责对生徒全方位指导,堂长负责对生徒进行接引。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打破了古代书院传统的“门户之见”,让不同学派在书院自由讲学,朱熹创设了书院会讲制度,推动了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学术的繁荣。B.朱熹认为真正的教育要把知识传授与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学问研究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以读书穷理,以明德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人伦”。C.“致知”与“力行”“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列”“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这些都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D.朱熹实行的“会讲制”与“导师制”,主要由主讲学者针对生徒个体进行诱掖调和、督视课业,是书院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于完备的具体体现。7.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朱熹书院教学思想特色一项是(
)A.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B.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8.材料一主要论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分析。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赶集路遥①吃过早饭不久,在大马河川道通往县城的简易公路上,已经开始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集的庄稼人,由于这两年农村政策的变化,个体经济有了大发展,赶集上会,买卖生意,已经重新成了庄稼人生活的重要内容。②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涤卡就是涤良,看起来时兴得很。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去逛商店,去看戏,去买时兴货,去交朋友,去和对象见面……③更多的庄稼人大都是肩挑手提:担柴的,挑菜的,吆猪的,牵羊的,提蛋的,抱鸡的,拉驴的,推车的;秤匠、鞋匠、铁匠、木匠、石匠、篾匠、毡匠、箍锅匠、泥瓦匠、游医、巫婆、赌棍、小偷、吹鼓手、牲口贩子……都纷纷向县城涌去了。川北山根下的公路上,趟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黄尘。④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⑤但这一切是毫无办法的。严峻的生活把他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路。他不得不承认,他现在只能这样开始新的生活。家里已经连买油量盐的钱都没了,父母亲那么大的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的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他提着蒸馍篮子,头尽量低着,什么也不看,只瞅着脚下的路,匆匆地向县城走。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嘱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⑥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⑦“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走到一个小沟岔的时候,高加林突然想:干脆让我先跑到这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一下,到城里好习惯一些嘛!⑧他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见没什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匆忙地折身走进了公路边的那条拐沟里。他在这荒沟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公路的时候才站住。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里的泪花子溢出来。⑨他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难受地回到公路上,继续向县城走去。从他们村到县城只有十来里路,但他感到这段路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难。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⑩当他走到大马河与县河交汇的地方,县城的全貌已经出现在视野之内了。一片平房和楼房交织的建筑物,高低错落,从半山坡一直延伸到河岸上。亲爱的县城还像往日一样,灰蓬蓬地显出了它那诱人的魅力。他没有走过更大的城市,县城在他的眼里就是大城市,就是别一番天地。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亲切的;从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这里度过。他对自己和社会的深入认识,对未来生活的无数梦想,都是在这里开始的。学校、街道、电影院、商店、浴池、体育场……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可是,三年前,他就和这一切告别了……现在,他又来了。再不是当年的翩翩少年,衣服整洁而笔挺,满身的香皂味,胸前骄傲地别着本县最高学府的校徽。他现在提着蒸馍篮子,是一个普通的赶集的庄稼人了。⑪往事的回忆使他心酸。他靠在大马河桥的石栏杆上,感到头有点眩晕起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群正源源不绝地通过大桥,进了街道。远处城市中心街道的上空,腾起很大一片灰尘,嘈杂的市声听起来像蜂群发出的嗡嗡声一般。⑫他猛然想到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要是碰上他在县城的同学怎么办?他下意识地抬起头,先慌忙朝前后看了看。这时候他才真正后悔赶这趟集了。一般的赶集倒也没什么,可他是来卖蒸馍的呀!现在折回去吗,可这怎行呢!他已经走到了县城。再说,家里连一点零花钱都没有了,这样回去,父母亲虽然不会说什么,但他们肯定心里会难受的——不仅为这篮没卖掉的蒸馍,更为他的没出息而难受!⑬“不,”他想,“我既然来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有删改)文本二:孙绍振曾说,小说是展现故事人物的感情发生动态错位的艺术,即是以人的情感为核心的包括感觉和智性的动态变幻艺术。而如何达到这一点呢?便是要把主要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从而产生错位,暴露人物的心理和秘密。而如何产生这种“错位”,便是把人物推向极端,而极端有两种: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小说家的拿手好戏就是把人物放在顺境与逆境中反复折磨,使其情感错位,暴露其内心的秘密。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赶集路上场景的详细描绘,既交代了故事背景,也照应了文章标题。B.小说中详写了高加林准备“吆喝”的画面,在细节描写中突显了人物复杂的内心。C.小说结尾的设置十分巧妙,既让故事的发展有了不确定性,又使读者意犹未尽。D.小说以小见大,用高加林“赶集卖馍”之事展现了“为理想奋斗”的时代主旋律。10.小说通过高加林为卖蒸馍去县城赶集的行程来呈现他由教师回归农民的心路历程,双线交织,这样设置有什么作用?
11.请结合文本二简析这篇小说的“错位”艺术。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大将军顿首谢。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卫青薨,臣下以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黄门苏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皇后亦善自防闲,避嫌疑,虽久无宠,尚被礼遇。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狱。充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太子宫,掘地纵横。充宣言:“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又有帛书,所言不道。当奏闻。”太子惧。少傅石德谓太子曰:“可矫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太子曰:“吾人子,安得擅诛!不如归谢,幸得无罪。”而江充持太子甚急;太子计不知所出,遂从石德计。太子使客诈为使者,收捕充等。太子自临斩充。长安扰乱,言太子反。苏文迸走,得亡归甘泉,说太子无状。乃使使召太子。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上大怒。乃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太子兵败诏遣宗正刘长中尉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后自杀。太子亡,东至湖,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子A兵败B诏遣宗正刘长C中尉刘敢D奉策收皇后E玺绶F后G自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叩地即举而不停留。B.微,此处意为“暗中”,与《屈原列传》中“其辞微”的“微”意义并不相同。C.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其他讳称帝王死亡的说法有:驾崩、宾天、捐馆等。D.矫节,假托君王的命令。节,符节。类似的说法还有“矫旨”“矫制”“矫诏”等。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戾太子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汉武帝认为他才能不如自己,感情上不喜欢他,但认为他适合做自己的接班人。B.常融等人经常寻找太子的过失,然后再去添枝加叶地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对于他们的说辞,不仅从未相信,还斩杀了常融。C.江充因与太子及卫氏有嫌隙,害怕被太子诛杀,于是利用巫蛊案陷害太子,太子不得已听从少傅石德的建议,抓捕了江充。D.太子接连遭到奸人陷害,无法向汉武帝当面陈说实情,后来兵败逃到湖县,面对地方官吏的围捕,走投无路之下,自杀身亡。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青薨,臣下以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2)吾人子,安得擅诛!不如归谢,幸得无罪。
16.巫蛊之祸前太子地位稳固的原因有哪些?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惠州改前韵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注】①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居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描绘了榆荚被雨打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情感和神态,使词更富有感染力。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少有的婉约之作。18.有诗评说,这首词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词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上表现了气象的千变万化。
(2)《逍遥游》中,作者在阐述大与小的区别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鹏的形体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中考化学试题模拟题及解析(全国卷Ⅲ:)含解析
- 辽宁科技学院《现代办公技术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植物生物技术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经贸外语职业学院《国际经济地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大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一诊练习四化学试题含解析
- 模特聘用合同书
- 二零二五版按提成收入的协议书
- 电商运营分成合同二零二五年
- 委托独家中介房屋买卖服务合同书二零二五年
- 小学生战斗机知识
- 2025年深圳二模考试试题及答案
- 网络借贷信用评级模型-深度研究
- (一模)临沂市2025届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标准答案)
- 眼科检查法课件
- 老年康体指导职业教育课件
- 2025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微训练 一文多考 备考高效之诗歌《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 教师版
- 危重孕产妇(MNM)转诊中国专家共识:规范流程与安全保障(2025版)解读课件
- 课件:《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第一章
- 国际关系理论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外交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