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唐传奇是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唐传奇所蕴含的“意境”是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意境”是诗歌等抒情文学所具有的审美内涵,所以很少有人用“意境”评价叙事文学。虽然宋代和明清传奇也有一些富有意境的作品,但是都不像唐传奇这样具有整体性和规模性。唐传奇之“意境”,首先体现在情景交融上,即作者以景物描写来表现小说人物的情感。例如,在《补江总白猿传》中描写欧阳纥失妻一段,通过对寂静暗夜的描写,烘托出众人的茫然失措;在《长恨歌传》中以四时之景写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的场景,催人泪下。此外,在部分作品中,虽然有些景物并未和人物的情感相交融,但依然富有意境。比如《游仙窟》描写“余”奉使河源途中所见无比壮丽之景,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情景交融”中的“景”,并非只表示景物。往大点说,整篇文章都可以当作“情景交融”的“景”。作者为了抒发情感而创作一篇作品,这也是一种“情景交融”。如《莺莺传》一般被认为是元稹自况之作,其中明显寄托着元稹的个人情感。用小说来抒发情感,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唐传奇之“意境”,还表现在“真”。这个“真”,主要体现在情态、情感的真实。如《任氏传》中写郑子对任氏一见钟情,想认识任氏又不敢贸然打招呼,其矛盾的心理非常符合人们的日常情态。又如《霍小玉传》中写到李益将见霍小玉时那种紧张与欣喜并存的情态,分明就是每个将要面见心爱之人时都具有的。唐传奇的爱情故事往往更符合人的真实性情。《莺莺传)中写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但依然有着留恋,就非常真实地体现了藕断丝连的人情实态。“平淡自然”也是构成唐传奇“意境”的重要元素。虽然唐传奇中也不乏华丽的词藻,但是往往在描写人物形象、景色风物时用笔简洁平淡。《离魂记》中描写倩娘美丽端庄,仅用了“端妍绝伦”四字;《李娃传》描绘李娃的美貌气质,也只使用“明眸皓腕,举步艳冶”八字。这些文笔秀丽简洁,正是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传神”也是构成唐传奇“意境”的重要元素。在唐传奇中,“以形写神”的佳例比比皆是。在《李娃传》里,李娃欺骗荥阳公子导致其流落街头、饥寒交迫,两人再次见面时,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把李娃从一个狡猾薄情的风尘女子变成了一个有良知、有情怀、深明大义的高尚女子,堪称绝妙之笔。《柳氏传》《无双传》等也是用非常简练自然的文笔,通过几个动作和神情,真正写出了人物的“神”。在意境的构成要素中,象外之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作为叙事文学,唐传奇不仅以象外之象构成“意境”,而且让读者品味到如诗词一般的“空”与“味”。《任氏传》《柳氏传》《无双传》等作品中的一些片段描写,均未直写人物情景,但通过空荡的车、马、城,衬托出人物的心境,让读者回味无穷。此外,唐传奇还有部分作品整篇都饶有余味。譬如《莺莺传》,写张生始乱终弃,但又非简单的负心,其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足够使读者回味。总之,唐传奇表现出的“意境”不仅是一种超凡的成就,更是中国文学的一笔可贵财富。(摘编自韦强《唐传奇的意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宋代和明清时代的传奇作品相比,唐传奇所蕴含的“意境”更具整体性和规模性。B.一般认为,《莺莺传》寄托了元稹的个人情感,用小说来抒发情感就是由此开始的。C.唐传奇“意境”的“真”,主要体现在所有作品的人物心理完全符合人的真实性情。D.只有唐传奇这样的叙事文学,才能通过“象外之象”来构造意境,让读者回味无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引出“意境”这一论题,然后分条论证,最后简要点明了唐传奇“意境”的艺术成就。B.文章主要用举例子的方法论证了唐传奇在意境方面的五个特点,其中“平淡自然”是从语言角度说的。C.文章例举寄托个人情感的传奇作品,有助读者理解叙事文学中“情景交融”的“景”并非只表示景物。D.文章第6段通过举例,意在表明作家只要通过对人物动作、情态等外在刻画,就可以做到“以形写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无可争议的一座高峰,所以其蕴含的“意境”使其艺术魅力长盛不衰。B.唐传奇的“意境”首先体现在情景交融,但不意味着景物和人物感情没有交融,就不能营造出意境。C.唐传奇中在描写人物形象和景色风物时往往文笔秀丽简洁,这合乎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观点。D.唐传奇有的是整体上让读者回味无穷,有的则是通过作品中的片段描写来让读者品读“空”与“味”。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天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天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天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燕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位教育家,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天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8.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哺山河(节选)徐嘉馨娘是被一阵炒面黄灿灿的香气给搅醒的。娘溜着耳朵,四下谛听,最终发现那奇香出自谷仓外面的世界,而非空荡荡的青缸。那声响有尺寸,有形状,八尺宽长,直角四方,是一种光溜溜、滑晶晶的手感,不由分说,娘奔着香味去了。到外头,盛大的日光照透了娘这只饿了八日的小鼠,从未见过的米山面海呼啸而来,被盛在背篓里、青缸里、水洗的白浆布桶里。于是,娘竖着一双耳,顺着那又大又圆的香气走去,迈过了田埂,走到村西头,那里有人马,红军一个营驻扎在那里。巨大的香气,就从那营地飘来,那里架起一口足要三人环抱的铁锅,中央金灿灿的,“唰啦啦”翻炒着的米面,腾起一气圆鼓鼓的芬芳。午后的阳光铺下来,晒得娘的睫毛软软的,如毛茸茸的蛋酥,注视着黄金海洋一般无际的打麦场。数年以后,娘在雪山的雨棚下给我讲她的从军之路,就始于那片汪洋的麦场。娘是童养媳,做饭和送饭是娘唯一的营生,她就在灶房里学会了如何揉面、切菜、炒辣子、摇出白花花的水豆腐。娘一晃长大了,大了的娘日日被限制在五米宽的灶房,看似足不出户,手上摸到的,却是田里最新采来的蔬果。那脆亮的触感一下子冲击了娘的心——肥胖的白萝卜、展开膀子的香芥莱、伸着小腿怯缩缩的白豆芽,原来不是食材,竟像是命一样的存在,没了它们,日子就不能过活。都说人活一口气,气从哪来,就从炊火升起的饭里来。娘不再是娘了。三年前,她是厨房里琢磨放肉蔻还是刀豆的小媳妇。三年后,娘顺着香气走到驻地,看见门前的山岗子上,“呼啦啦”鼓动着一面旗,想着这是啥呢,啥能比吃食重要?田里的玉蜀黍被兵匪征用了大半,只剩下大头菜没人要,裂开了脸,滚满土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娘再厉害也斗不过空荡荡的米缸,一腔力气撞了南墙,闷得娘心慌。但,娘没能泻在米面上的一股子力气找到了新的归宿。娘顺利进了营,头发“唰”地一剪,露出光滑的额头。我十七岁的娘真正被拉进了叫做“革命”的阵营,站到了那面旗下。我推算不出,娘是什么时候被拉入了这支队伍,走上了这条道路。我只记得,刚到下一个村,娘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为啥,她要让下个村的姑娘们看看她,用自己亲身的事例感化她们,娘说我活生生个人儿,比小战士刷白漆的口号管用!娘成功了,娘往那一站,就有人过来这摸摸那瞧瞧,还捏娘的耳朵,看看娘有没有耳朵眼儿,来判断娘是不是个真女人。娘由着她们又摸又看,说我就是上个村的,我们房里的炊烟能飘过这座山头,我们淘米的水能流过这道坎沟,说到底,咱都是吃一锅饭的人,没有啥不同。人群里有妇女被说动了,她的丈夫已经要加入红军,她也要跟着自己的男人走。她说公婆交给小姑子,我们两口子全跟着红军走,能走多远走多远,干革命也是个伴儿。娘说好啊,是个伴儿嘛!说着,她主动去帮那个妇女登记,说别挤别挤,慢慢来,只要一头心思干革命的,红军都欢迎!娘绝不是生来就不安于乡村,非要闯一番事业的强人,娘是恋家的,是传统的,是宁可绣着鞋样儿安稳一生的良家妇女。可叹世道没给娘这样的机会,娘是童养媳,一辈子不能上桌吃饭,一旦长大,就要无休无止地生育,月子里劈柴生火。可惜了娘,娘是那么知冷知热的人,一双手会做那么多的吃食,有那么多的巧思,娘不一般,但世道让娘没了米可下锅,娘不能不愤恨。娘突然有些恐惧,想到这支部队里可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没有血缘,没有亲家,不沾亲不带故,竟就跟着走了。娘十六年的前半生里,心愿很简单,只想要个一生一世陪自己夹两口菜啖一口汤的人,生活是平静的湖,而饭食是源头的活水,不一饮一啄,两口子就没法过活。但娘不知道,她即将举步的路上,没有吃食,没有饭菜,连一口熟米都没有。他们咽草根吃皮带,嚼“咔哧咔哧”的冰块,却把仅有的米粮让给娘,把最后一口汤留给彼此。粮,在这里成了敏感的东西,因为那是命,而战友已垂死,用最后的力气把粮让给你,盼着你活,活着就能继续走,继续走,走到绿洲去,走到他没有白死的新地界去。娘猛然明白,粮是好,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娘上路了。(有删改)文本二: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基本保障了苏区军需民食,初步形成了粮食流通管理体系,逐步培养起一支得力的粮食工作干部队伍,为革命战争时期做好粮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巩固和壮大了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彻底解放生产力。开展土地革命是八七会议制定的总方针之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就开始了土地革命的实践探索,起草发布了第一个土地大纲一一《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得到苏区群众热烈拥护。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苏区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分田运动、查田运动,逐步确立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政策,对后来土地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苏区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参加革命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据统计,1933年赣南、闽西等苏区农业生产同比增加了15%,闽浙赣边区增加了20%,远超当时的国民党控制区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摘编自邓强、段刘娇《中央苏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依次写“娘奔着香味去了”“娘顺着香气走到驻地”“娘顺利进了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也逐渐清晰。B.文本一补叙了娘当“童养媳”的经历,丰富了故事情节,突出了娘的勤劳能干和生不逢时,为后文写她走上革命道路做了铺垫。C.苏区农民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体现了他们高涨的革命热情,而土地改革让农民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促进了他们革命热情的高涨。D.两则文本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的描写,都表达了粮食对于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红军与农民之间的军民鱼水情。10.关于文本一娘进入军营以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娘是十七岁时被拉进革命阵营里的,她因为实在没了米下锅才愤怒,最终找到了自己新的归宿。B.娘刚到下个村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她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化别人加入红军,可见她的革命觉悟很高。C.娘的宣传感化了很多人,她只是千万红军宣传员中的一员,娘的事迹让读者感受到了红军不断壮大的部分原因。D.娘的形象真实可信,例如文中既写了娘对自己工作的热情,也写了她因参加部队突然产生的一些恐惧。11.文本一结尾写娘走上了革命道路,“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同样是写土地革命时期的故事,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却大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乙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节选自《鸿门宴》)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B.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C.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D.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文中指官职,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理民事。B.江东,是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C.长者,古时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指前者。D.邑,文中指食邑,是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作采邑、采地、封地。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作战勇猛。在垓下时,他缺兵少粮,并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但他还是能凭剩下的八百多人,杀出包围圈。B.项羽不辨是非。当他逃到阴陵时,迷失了道路而去询问一农夫,结果被骗而失去了最佳的逃跑机会,最终因此丧命。C.项羽不知反省。当他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自知难以逃脱时,项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想用“三胜”敌人来证明。D.项羽信奉天命。当乌江亭长建议他东渡乌江时,项羽选择了放弃,并说这是上天亡他,还渡乌江有什么用呢。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武陵春·春晚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练,极富暗示性,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B.“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形象刻画表明词人内心的满腹忧愁。C.“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的喜悦心情,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强烈。D.下半阕中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18.本词结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李煜《虞美人》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愁角度不同,但艺术手法及效果却有一致性,试加以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对于公西华所述志向,孔子评价道:“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相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来说,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苗木植物售后服务合同
- 票务代理人的客户服务标准化培训考核试卷
- 水利工程规划与水资源利用设计考核试卷
- 石膏在石膏装饰件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石墨在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的应用考核试卷
- 家用电热水器安全性能检测考核试卷
- 磷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供应链管理考核卷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考核试卷
- 笔的营销渠道整合与多元化考核试卷
- 大学环境与健康课程总结
- 租电动车电子合同协议
- 福建省漳州地区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便利店店员劳动合同
- GB/T 196-2025普通螺纹基本尺寸
- 2025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工地分红合同协议
- 变配电工多选试题及答案
- 零售业智能转型:DeepSeek驱动的消费行为分析与推选系统
- 招商引资知识培训课件
- 国开2024年秋中国建筑史(本)终考任务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